见到客居于此的汉人,就一一告诉他们亲戚的存亡情况,以致人人感动得流泪。所以陈大德所到之处,士女们都夹道观看。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向李世民禀报了,自己在高句丽的所见所闻,由于渊盖苏文时常的向他表示善意,陈大德也不免为渊盖苏文,多说了一些好话。
李世民听了之后说道:“高句丽所辖仅有四州之地,朕若是发兵几万人攻打辽东,各城一定会来相救。
朕若是用水军,从东莱泛海到平壤,是十分容易的事。只是天下刚刚太平,我不想再劳动百姓。”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35章 御驾亲征
(求正版订阅,创世首发)李世民虽然暂时没有想过,要对高句丽动手,毕竟时间和条件都不成熟,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
陈大德出使高句丽,却也收获不小,利用自己的身份,把高句丽的山川地貌,民间风俗,气候变化,都摸查了一遍,并接触了大量遗散在高句丽生活的前隋将士,探访当地的民情,写下了《奉使高句丽见闻录》一书,对大唐研究高句丽,有着重要的价值。
但荣留王高建成显然并不这么样想,他并没有珍惜,这一次双方友好互访的机会,而是在陈大德离开之后,不顾高句丽国内贵族阶层的反对,重新开始修筑千里长城的计划。
这样一来,更加剧了和权贵阶层的对立,一个想和大唐搞好关系,发展经济贸易,一个把大唐当成了假想敌,时刻防范对方的进攻,不愿与之交往。
荣留王想要把大对卢渊盖苏文,调往辽东,监督修筑千里长城,可渊盖苏文并没有服从他的王命。
这让荣留王高建成感到了威胁,心里更加的愤怒。
可是渊盖苏文乃是世袭的高句丽大对卢,贵族阶层的代表人物,荣留王高建成都要看他的脸色,用王权来压制他,根本没有什么作用。
高句丽的军权,大多都掌握在大对卢的手中,当初荣留王高建成,能够从哥哥婴阳王手中,接过高句丽的王位,都是因为得到了,大对卢和贵族阶层的支持。
如果双方撕破了脸,反而对荣留王高建成不利,而是,荣留王高建成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便邀请众心腹大臣商议,想要除掉大对卢渊盖苏文。
大对卢渊盖苏文又岂是吃素的,朝廷上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这种消息又怎么可能瞒得过他的眼线。
既然荣留王高建成都己经容不下他了,那渊盖苏文还有什么好顾忌的,于是他便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
渊盖苏文安排了一次军事演练,把荣留王高建成,和忠心于他朝中的百官,都邀请到现场来视察
然的又在附近的酒楼中,安排大家吃饭喝酒,吃饱喝足了,早己经准备好的刽子手,闯进酒楼中,把和荣留王商议,要除掉渊盖苏文的百官,全部都给杀了。
后又闯入王宫杀死荣留王并分尸,而且没有给荣留王举行葬礼。
之后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立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为王并摄政。高藏王形同虚设,兵权国政皆由渊盖苏文独揽。
李世民对于荣留王高建成之死,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对于新任高句丽王,仍按惯例予以册封。
贞观十七年春,李世民遣使专程前往,册封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为了转移高句丽国内的矛盾,渊盖苏文联合百济,开始猛攻新罗,新罗抵挡不住,连失四十座城。
新罗王也是受大唐册封的番属国,这个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向宗主国大唐求救了。
新罗使臣到了长安之后,难免要夸大其词,挑拨一些高句丽和百济的是非,说高句丽准备中断新罗通往大唐的道路。
李世民当然不能容忍高句丽这么做了,何况新罗乃是和大唐友好的小弟,你高句丽打狗,难道不用看主人的吗?
于是,李世民便派了使臣出使高句丽,调停高句丽和新罗的纷争。
渊盖苏文虽然希望和大唐交好,不想和大唐为敌,更不想和大唐发生冲突,但也是个要面子,也有脾气的人,他对出使高句丽的使臣陈大德说道:“陈使君,这是我们高句丽和新罗之间的矛盾,就不劳大唐上国来操心了吧!”
“新罗也是我大唐的属国,高句丽随意入侵新罗,大唐作为新罗的宗主国,岂有不管不顾的道理。”陈大德很不满渊盖苏文的态度,大声的说道。
“要照陈使君这么说,百济也是我高句丽的属国,难道新罗欺负百济,我们高句丽就不应该管吗?”
渊盖苏文的语气也不是那么的好,有一种嘲笑的味道。
调停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陈大德气得不告而别,直接回到了长安,在李世民面前告了渊盖苏文一状。
在陈大德不告而别之后,渊盖苏文预料到,大唐恐怕不会善罢干休,便派人前往漠北薛延陀部,挑拨薛延陀与大唐的关系,希望联手对抗大唐。
叔叔能忍,婶婶可不能忍,李世民决定要教训一下高句丽,决定出兵高句丽。
此举遭到了郑国公魏征,和梁国公房玄龄的激烈反对,力劝李世民,不要轻言开战,征讨高句丽。
“陛下!高句丽并没有侵犯我大唐,还当以和为贵,方为上策。”房玄龄出言说道。
“辽东之地,本就是我中国之故土,朕要从高句丽手中,收回故土,又有何不可?”李世民大义凛然的说道。
“话虽如此,可那己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如今我大唐初主,尚未恢复元气,现在最重要的是,让百姓休养生息,此时强行征讨高句丽,实为不智,前朝隋炀帝三征辽东的惨痛教训,便是前车之鉴啊!”房玄龄辩解道。
“前朝之败,朕更应该为那些战死在高句丽的将士们报仇雪恨。
高句丽不除,永远都是一个隐患,朕不想死后,再把这个麻烦,留给下一代。前朝百万将士的血海深仇,也不能不报。”
李世民心意己决,并不退让,房玄龄等人屡劝不止,也只能配合李世民,作好战前的准备了。
李世民特意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给薛延陀部的珍珠可汗夷男,告诉他,自己将带着太子李恪,御驾亲征高句丽,长安城内会很空虚,你若是够胆量,可以带兵来试一试,说不定有机会可以占领长安城。
薛延陀部的真珠可汗夷男,本来被高句丽的渊盖苏文派人,挑唆了一番之后,有些蠢蠢欲动了,收到李世民寄给他的亲笔书信,吓得动都不敢动,急忙打消了这个念头。
真珠可汗夷男,实在是己经被李世民给欺负的怕了,哪里还有勇气?与大唐为敌。
贞观十八年十一月,唐军水陆分兵进攻高句丽,南路,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将军常何、左难当等率四万军队,战船五百艘,从莱州泛海攻辽南。
北路,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王道宗为副,挟契丹、奚族、突厥等附从军,领六万军队出榆关攻辽东。
次年二月,从李世民亲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加入北方李世绩的陆军攻势。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36章 出师辽东
这一次的东征高句丽,李中华也没能躲过,被李世民封了一个辽东道行军副总管,让他带领培训过的神器营,押送神器到辽东,李世民打算一次性搞定高句丽,免除后顾之忧。
李中华虽然在康定混的风生水起,但却是从来没有上过战场,能参与征讨高句丽之战,心里还是挺激动的,毕竟身为男人,那有不喜欢打仗的。
征辽之战,可是薛仁贵扬名露脸的机会,李中华当然不会忘了他了。
可是康定这里,也必须有人帮他守着,才能放心。
而且康定能抽调的兵,也十分的有限,而是,李中华将罗通,秦守道,程处弼三人,从逻些城调了回来,并带着五万精兵强将回来。
苏毗国女王汤滂氏,在丞相噶尔东赞的帮助下,己经让苏毗国走上了正轨,有那扎吉烈镇守在逻些城,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
李中华让罗通镇守在康定城中,毕竟他的身份有些敏感,而李中华也知道,李世民在年后,会御驾亲征高句丽,所以罗通暂时不宜去辽东,与李世民碰面。
李中华带着五万苏毗军,外加神器营,带着己经生产出来的神器,直奔辽东而去。
同行的人中,计有薛仁贵,秦守道,程处弼,噶钦陵等,噶钦陵作为一员非常不错的将领,李中华当然不会忘了他,把他的才能给埋没了。
现在吐蕃己经不存在了,他的父亲又是苏毗国的丞相,李中华也不担心他,敢和他捣乱,除非他真的是不想活了。
就算噶钦陵自己不怕死,可他还有家人在康定城呢!
吐蕃不缺马,康定更不缺马,而李中华又不差钱,所以五万多人,全是骑兵,速度非常的快,粮草也不多带,直接在沿途采购。
一直赶到幽州,才命人大量的采购粮草,毕竟到了辽东,那就是高句丽的势力范围了,想弄到足够五万兵马用几个月的粮草,那可是有钱也办不到的事情。
行军的事情,李中华都让薛仁贵管着,李中华知道薛仁贵有这个才能,当然要知人善用了。
虽然李世民在贞观十八年十一月,便下旨征讨高句丽,但大唐实行的是府兵制,战时为兵,闲时务农。
这一次的东征高句丽之战,又是李世民登基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行动,所以准备的时间也是不少。
李世民并没有像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那样,强行征召兵勇和徭役。
因为李世民此次动用的军队数量,远少于隋炀帝杨广动用的,给百姓造成的负担,也远小于隋炀帝杨广造成的。
而且因为李中华的出现,名下大量的产业,带动了大唐的经济大发展,也为朝廷带来了大量的税收。
又因为李中华带来了红薯,玉米,土豆等高产农作物,钱粮方面都很充足,所以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出现百姓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与徭役的情况,而李世民此次出征高句丽,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并且争着抢着的,想要应征入伍,征讨高句丽,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李世民因此对身边的人说道:“隋炀帝杨广无道,征辽东时,人们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与徭役。
朕现在征高句丽,都是选那些愿意出征的人,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没能跟随出征的人,都愤叹郁邑。”
李勣所率领的六万大军,因为辽水突然暴涨,被拦在了辽水南岸,一时不得寸进,让李勣十分的郁闷。
三月,李世民的车驾到达了定州,很多人因为行军时,水土不服而导致了生病,被留在了定州。
李世民对此事十分的关心,亲**问生病的士兵,把他们托付给州县治疗。
李世民的举动,感动了很多的人,大唐日报派出了随军记者,把这一切都忠实的记录了下来。
消息见报之后,有很多人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都说“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李世民知道后,坚决不允许。
皇帝陛下都到定州了,被堵在辽河南岸的辽东道行军总管李勣,顿时便开始着急了,于是,李勣不得不攻变路线,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
高句丽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自守。李道宗率数千士兵到新城,新城城主闭门不出,拒不应战。
李道宗派兵进行强攻之下,很快就拿下了新城,杀敌数千,俘获了上万人,粮食数万石。
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进军,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级,也很轻松的就拿下了建安城。
李勣当然也心急了,你高句丽以为闭门不出,老子就会放过你吗?那老子岂不是白来了。
而是李勣来到了盖牟城外,下令强攻盖牟城。
盖牟城主乃是高句丽的一员老将,名叫高仁,乃是高句丽的王族出身,按照辈份,现在的高句丽王高藏,还要叫他叔公。
当年隋炀帝杨广三征辽东时,高仁便己经是盖牟城的城主了,并且打败过隋军,杀了不少人,也抓了不少隋军俘虏。
他紧闭城门,并不与李勣交战,自以为盖牟城有多么的坚固,城内的粮草充足,大唐的军队攻不下,自己就退兵了,说不定在唐军退兵时,自己还能够出其不意的,从唐军手中捞上一点好处。
可惜的是,他还不知道,唐军的手中,掌握了一种神器,再坚固的城墙,在神器下,也会土崩瓦解。
高仁正放心的在自己的城主府中,搂着新纳的小妾,喝着大唐生产的中华老白干,心里美滋滋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一般。
“怎么回事?外面出什么事了,难道是地龙翻身?”高仁大惊着说道。
不等他说完,第二声巨响又响起,紧接着第三声,第四声……。
在神器的帮助下,李勣在付出了一点伤亡之后,派人在夜里挖出了一条地道,把神器堆在城门下,将城门炸塌了,很轻松的拿下了盖牟城,并活抓了盖牟城城主高仁
攻占了高句丽的盖牟城,俘获两万多人,粮食十余万石。
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进攻卑沙城。程名振率军在夜里到达,王大度为先锋。
五月,唐军攻占卑沙城,俘获男女八千人。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李世勣率军到达辽东城外。高句丽步骑四万来救辽东城。李道宗将四千骑兵迎战,李世勣也引兵帮助李道宗,打败高句丽军。唐军斩首敌军千馀级。
李世勣率军攻打辽东城,李世民率精兵,也在此时及时的赶到了。
这个时候,李中华也带着五万兵马,赶到了辽东城下。
这也怪不得李中华带兵来迟了,实在是路途太遥远了,李中华收到出兵辽东的命令后,从逻些城调兵遣将,再赶到辽东城,要不是全是骑兵,又没有带多少粮草补给,再过二三个月,也赶不到辽东。
李世民倒是也没有怪他,此次征辽,李中华发明的神器,在攻城作战时,可是大显了神威。
虽然没有神器助阵,李世民也有信心,取得征辽的最后胜利,但付出的代价肯定也会很大。
能够以最小的伤亡为代价,打赢这场征辽大战,当然是最好的事情了,所以,虽然李中华来迟了一步,但仍然是功不可没。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
第137章 大显神威
李世民看着眼前的辽东城,心里感慨良多。
昔年的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尽皆止步于辽东城下,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几十万的忠烈,倒在了这片土地上,埋骨他乡。
更有甚者,被高句丽人堆放在一起,筑起了一座座的京观。
今天,李世民决心要为这些前隋的英烈们,报仇雪恨。
李世民和李中华,己经有八年未见了,李中华离开长安时,是贞观十一年,如今转眼间,己是贞观十九年了。
虽然李世民依然是意气风发。但也明显的开始变老了,或许是操心的国事太多,又或者是后宫的美女太多,就不得而知了。
李世民看着李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