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当奏折写好了以后,李中华己经冷静了下来。
这封措辞严厉的奏折,一旦送到了李世民的手中,恐怕会引起李世民的勃然大怒,弄不好会治自己的罪。
自己在康定,倒是不怕他治罪,可是自己还有妻儿在长安,他们可就会陷入危险了。
至于产业,李中华反倒是没有放在心上。
“罢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反正自己又不认识谁是文成公主,嫁的也是他们李家的女儿,自己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干嘛?”李中华心里自我安慰着。
而且文成公主也不会,马上就嫁入吐蕃,按照历史的走势,最少还有两年多的时间,文成公主才会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只要自己再壮大一些实力,加大对苏毗国的扶持力度,就算不能彻底的灭了吐蕃,也要尽最大的可能,削弱吐蕃的实力,到时候看李世民,是否还愿意让文成公主,远嫁到吐蕃联姻。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收到了消息,知道大唐皇帝已经同意了,将大唐公主下嫁到吐蕃之后,心情非常的高兴。
这一次虽然损失了十万兵马,可以说是损失巨大,但万幸的是,把吐谷浑洗劫了一遍,收获也是非常巨大的。
只要有钱有粮,有牛有羊,再招十万兵马,也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在击败大小羊同的战斗中,也抓了不少的俘虏,最主要的是大唐皇帝终于愿意,将公主下嫁到吐蕃。
以后有了大唐的支持,扫平大小羊同,还有什么苏毗国等部族,就容易的多了。
他却不知道,自己高兴得太早了,此时的苏毗复国军,正在从白兰国交界的地方,横扫吐蕃控制的地区,向着苏毗国故地前行。
而苏毗国的故地,便包括了逻些城在内,曾经的苏毗国女王,正是住在逻些城附近。
七万多的复国军,全部都是经过了统一训练的勇士,战斗力比以前提升了许多,在横扫吐蕃势力范围时,令吐蕃兵闻风丧胆。
为了加速吐蕃的灭亡,李中华又命那扎吉烈,率领十万人马,打看苏毗国复国军的旗号,杀入吐蕃境内。
反正白兰党项诸羌部族的人,和苏毗国的族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严格说来,苏毗国的部族,也是属于羌族部族的一支。
苏毗国女王汤滂氏,听到李中华派了十万兵马,前来支援她的复国大业,感动万分,只道这是因为,李中华对自己情深意重,完全不知道这是因为李世民,答应了和吐蕃联姻,而惹怒了李中华。
在李中华看来,如果没有吐蕃的崛起,大唐或许可以走的更远。
其实若是让苏毗国独霸一方,对大唐未必就是好事,或许苏毗女王汤滂氏在位时,她会谨守承诺,与大唐交好。
可她一旦不在了的时候,谁敢担保以后的苏毗国,不会与大唐为敌。
历史上吐蕃与大唐为敌,不也是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去世以后么?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所以一开始,李中华的设想便是,扶持苏毗国与吐蕃为敌,互相牵制对方,不让一国独大。
只是现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所作所为,彻底的激怒了自己,李中华才会突然想要,狠狠的打击一下吐蕃,彻底的消弱对方的实力。
………………………………
第82章 昭君怨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一首昭君怨,道尽了王昭君悲剧的一生,以及出塞和亲的无奈,和心中的怨恨。
这首诗刊登在大唐日报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文成公主看到这首诗的时候,联想到了自己将来的命运,更是泪如雨下。
然而,这并没有结束,第二天的大唐日报上,再次的刊登了一首关于昭君出塞的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三天,大唐日报继续刊登了一首王昭君的诗。
红颜落雁香空老,残梦依稀化逝花。
胡汉亲和柔骨献,怨伤弹泪溅琵琶。
第四天,大唐日报刊登的侍词,仍然是王昭君的诗词。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这几首诗的作者,署名都是李中华,似乎李中华写王昭君的诗,都写上瘾了。
不仅如此,中华大酒楼的娱乐城,也推出了昭君出塞的词曲,更是主打王昭君自己创作的一首词曲,名字就叫怨曲。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这几天的大唐日报推出的中华故事专栏,讲的仍然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就连长安大街上的茶楼,说书的先生,也在说昭君出塞的故事。
平头百姓,国子监的书生们,这几天谈论最多的,仍然是昭君出塞的话题。
舆论导向普遍都是同情王昭君,怒骂当时的汉朝皇帝,靠送女人给匈奴和亲,来换取和平。
可怜王昭君不仅嫁给了匈奴的老单于,在老单于死后,还要饱受屈辱,嫁给老单于的儿子。
不少读书人更是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陛下,拒绝将文成公主嫁去吐蕃和亲。
李世民气的大发雷霆,着令查封大唐日报,关闭中华大酒楼,禁止茶馆说书的先生,再说昭君出塞的故事。
甚至气得要下旨,撤了李中华的节度使,还有双流县子的爵位。
幸好有侍中丞魏征死谏:“陛下!诸羌羁縻州节度使李中华何罪之有,陛下要如此降罪于他,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他写了几首同情昭君出塞的诗吗?”
“他什么时候不写这些诗,偏偏在朕答应下嫁公主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时,这分明是对朕不满,操纵民意来讽刺朕,靠女人和亲来讨好吐蕃,朕没有下旨杀了他,己经是格外开恩了。”
“王昭君出塞匈奴和亲这件事,本来就是个悲剧,当时匈奴强大,汉朝势弱,朝廷才不得不答应匈奴的和亲。
如今,朝廷尚未来的及出兵,就己经击败了吐蕃的入侵,而吐蕃赞普入侵大唐之前,更是出言威胁陛下,必须下嫁一名公主到吐蕃和亲。
若是我大唐打不过吐蕃也就罢了,牺牲一名公主,也算是牺牲的有价值,可是吐蕃打败了之后,吐蕃派遣使者前来大唐请罪,还又再次的提出求取一名公主的要求,陛下本就可以拒绝对方的。
虽然牺牲一位公主的幸福,的确可以安抚吐蕃,对大唐的稳定,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老百姓未必能够理解陛下的苦心,民间有些怨言,也实属正常。
至于李中华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写一些昭君出塞的诗词,也许只是巧合,也许是出于对文成公主的同情,就算的确有些影射和暗示之类的意思,但毕竟人家也没有明着反对陛下和亲,陛下如此大动干戈,岂不是告诉大家,陛下真的心虚了吗?”
“朕有什么心虚的,朕难道会让文成公主受委屈了吗?”
“有没有受委屈,只有文成公主自己心里清楚,在臣想来,如果可以不用远嫁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应该会更高兴一些。”侍中魏征不卑不坑的说道。
“魏征,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你也认为,是朕做错了,不应该答应吐蕃的求婚,当初吐蕃进犯吐谷浑的时候,你可是反对朕出兵,与吐蕃为敌的。”李世民气呼呼的说道。
“臣那是以吐蕃不侵犯大唐为前提的,吐蕃侵犯我大唐,朝廷肯定是要出兵的。
现在朝廷尚未出兵,吐蕃就己经被诸羌羁縻州节度使李中华,指挥羁縻州各部族的勇士击败,朝廷更无需看吐蕃的脸色,和亲就更没有必要了。”
“朕乃是大唐天子,天可汗,既然已经告示天下,将下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岂可毁约,所以文成公主己经嫁定了吐蕃,任何人都不可以反对。
就由你写一份公函送去雅州,狠狠的敲打一下李中华,再敢耍这种小聪明,朕绝不会轻饶了他。”李世民非常生气的说道。
文成公主终日以泪洗面,变得沉默寡言了起来,令江夏郡王李道宗夫妇,心里万分的难受,却又不知道应该如何的开导女儿。
李中华尚且不知道,自己险些丢了官和爵位,之所以弄出这些昭君出塞的诗词怨曲,也只是想要恶心一下李世民,让他心里不痛快而已。
朝廷既然己经通告了天下,不论你怎么样的添乱,都难以改变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的结局。
皇帝金口玉言,可不是一句空话。
消息传到了逻些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听到之后,也不由的惊出了一身冷汗,大唐如果真的悔婚,他还真的是半点办法都没有。
好在李世民非常的要面子,这也令松赞干布松了一口气。
最近苏毗国的复国军,攻势强劲,令松赞干布十分的气恼,己经被吐蕃打残了的苏毗国,怎么会一下子又冒出了十几二十万的兵马呢?这实在是让松赞干布想不通。
经过对俘虏的苏毗国士兵的交代,松赞干布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大唐的一个节度使,在后面搞的鬼。
如今自己己经是大唐名义上的驸马,松赞干布觉得,这位诸羌部族羁縻州节度使李中华,一定是私自的支援苏毗国,大唐陛下,自己的那位便宜岳父,应该是并不知情的。
于是,松赞干布炮制了一道折子,请求李世民下旨,命诸羌部族节度使李中华,出兵协助吐蕃平叛,好让自己尽快的平定叛乱,统一整个吐蕃,以便迎娶文成公主。
这道奏折用词华丽,竭力的夸赞了一番李世民,说他是真正的天子,全天下的可汗,是千古明君,盖过了三皇五帝。
又说吐蕃人民过得有多苦,有多混乱,自己为了让大家能够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决心要尽快的完成吐蕃的统一,希望皇帝岳父派兵帮助。
也不用大动干戈的,从长安派兵过去了,毕竟路途太遥远了,只需要下道旨意,让诸羌部族羁縻州节度使李中华,派兵帮助吐蕃平叛就行了。
………………………………
第83章 在下罗通
李世民收到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奏折之后,又召集了群臣前来议事。
房玄龄看了奏折之后说道:“陛下,一个强大的吐蕃,对于我们大唐来说,有害无利,再说平定叛乱是吐蕃内部的事情,朝廷实在是没有理由插手。”
“左仆射说的没错,吐蕃越乱,对我们大唐就越有利,凭什么要让我们大唐出兵去帮他,等吐蕃统一了,变得强大起来,又该来挑衅我们大唐边境了,这种傻事我们可不能干。”
“你们光知道说不帮,难道要让文成公主嫁过去,每天担心忧虑吗?而且文成公主出嫁之后,吐蕃赞普就是我大唐附马了,我们大唐不支持他,那不是让天下人看笑话吗?”李世民很不高兴的说道。
“陛下言之有礼,只是万一让吐蕃强大了起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位时,还好说一些,等他不在了时,谁也难保吐蕃不会与我大唐为敌。”
“儿孙自有儿孙福,如果儿孙不争气,就算吐蕃不来欺负你,也难保别人不欺负你。”
众人尽皆无语,知道陛下心意己决,自己说再多的理由也没有用。
而且既然不能悔婚,尽快的平定吐蕃的叛乱,对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去,也的确是有好处,否则的话,出嫁的路上都不会安全。
而是,一道命令诸羌部族羁縻州节度使李中华,出兵帮助吐蕃平定叛乱的圣旨,便命人拟定好了,派了传旨大监刘忠,前去对李中华宣旨。
却说秦琼挂念着小表妹罗飞燕,担心她跟着李中华,在雅州那边过的好不好,有没有受委屈,加上听说李中华在那边和吐蕃打仗,还打了一个大胜仗,便想让儿子秦守道,也跟着李中华历练一下,说不定有机会建功立业。顺便也看望一下他小表姑。
程咬金也知道义子李中华,在那边混得风生水起,上次大败吐蕃,可是有不少人建功立业了,便想让最小的儿子程处弼,去跟着李中华历练一下,搏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大儿子程处默可以世袭他的爵位,二儿子程处亮现在做了驸马,娶了公主,将来也不用担心,只有三儿子程处弼,最让他担心。
秦守道和程处弼两人,先皇旨太监刘忠一步,出了长安城,打马直奔雅州而来。
两人到了剑南道,途经一处大山脚下时,突然被一群山贼给拦下了,要他们交买路线。
两人皆是少年脾气,又有一身武艺和兵器在身,岂肯给对方买路钱,而是大打出手。
两人都出身于武将世家,从小就习练武艺,普通的山贼那里是他们的对手,几十个山贼,被两人打的抱头鼠窜。
山寨中建有一个聚义厅,此时一个山贼惊慌的跑进来,对着里面的三个人说道:“大当家,二当家,三当家,山下来了两个很能打的,兄弟们都被他们打趴下了。”
“什么人这么凶猛,二个人就把你们几十个人打趴下了,走,我们兄弟一起去会一会他们。”领头的大当家大声的说道。
程处弼和秦守道两人,把山下的喽啰打趴下之后,像个没事的人一样,根本就没有跑,坐在路边的树阴下。
看到又来了一班人,而且为首的三人似乎是这些山贼的头头,似乎有点本事,这才心里有点紧张的站了起来。
二人虽然自负一个人可以打几十个,但那是指普通人。
眼前这三个为首的人,骑着马向他们跑来,显然不会是普通人。
“两位是从那里来,打算去哪里的少年英雄,为何打伤我们鸡公山上的几十名兄弟。”那大当家的冲着秦守道二人大声的说道。
“我们兄弟两人从山下路过,几十个人拦着我们要留下买路财,我们不把他们打趴下,难道还要乖乖的给他们打劫吗?”秦守道气乐了的说道。
“若是不方便,没钱给也就算了,打伤我们鸡公山上的兄弟,就肯定是不行的。”大当家的说道。
“秦家哥哥!跟他们哪那么多废话,不打都己经打了,若是不服,放马过来就是。”程处弼的脾气火爆的说道。
“三弟!既然两位如此不识抬举,就先把他们打服了再说。”
“好!大哥!”三人中最年轻英俊的点头说道。
秦守道和程处弼一看来人,端的是好一员小将,年约二十左右,一身白色披风,身穿白色盔甲,手握银白色的长枪,骑在一匹白马上,显得十分的英武不凡,风流倜傥。
两人一见之下,心里顿生好感,想不通这么一个英武不凡的人,为何会落草为寇,做了山贼了,实在是可惜了。
“秦家哥哥,让俺先来会会他。”程处弼说着便上了马,摆开了阵势,双手持着一对大斧头。
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程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