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降绫ê罅成滓簧幌斓鼗氐搅瞬帐摇4蠊撬暮门笥押昧园榛实壅嫘南不恫⒆鹁凑馕蛔ㄇ榫笄康呐笥选
消息很快就传递到了全世界……
………………………………
第六章 扰攘的世界 第99节 战争浪潮
1914年的6月28日是个星期天在这个不幸的星期天生的事情并没有马上激出恶果来。
到了第二天一群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开始在市区抢掠殴打塞尔维亚人迅地激起了有“团结或死亡”(黑手党)组织的塞尔维亚人的反击。主动袭击者迅地陷入困境奥匈帝国驻波黑司令官兼军政长官波蒂奥克雷将军立即命令军队进入市区并控制了局势。在这场规模并不大的骚乱中有5o多人受伤一名克罗地亚袭击者身亡。
事情并不这么简单……
6月29日得到消息的各国纷纷向维也纳去电报。德国皇帝威廉公开地在电报里表示“奥地利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盟友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成为强有力的后盾。”美国总统威尔逊则“代表美国人民和政府表示慰问和吊唁并致以总统本人的哀悼和深切的同情。”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在政府电文后面附加了一条英国宫廷将志哀一周表示对大公的深切怀念。俄罗斯已经丧失了权力的沙皇则表示他的宫廷将志哀口天。同一天来自东方的大中华帝国政府的电报则向世界表示“强烈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动大中华帝国将一如既往地秉承维护和与国际道义。”相差半小时北京又向维也纳拍了更亲切一些的电报在表示哀思的同时表示“支持奥匈皇室的合理主张”。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约瑟夫皇帝在6月28日、29日有动战争的意愿。相反地在萨拉热窝民族骚乱后奥匈帝国政府出于稳定当地居民情绪促进波黑的最终融合与合并的考虑让财政大臣莱昂・冯・比林斯基向骚乱中受伤和遭受财产损失的塞尔维亚人作出拨款赔偿。不幸的谋杀事件和地方性的骚乱事件似乎就要平息下去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可是事实上奥匈帝国驻波黑的军政长官波蒂奥克雷将军粗暴地抵制了政府的赔偿行动。在将军地主持下很快经过对谋杀者的审问后矛头对准了塞尔维亚王国政府。而“塞尔维亚人谋杀了皇储”的证据和结论也很快在维也纳出现但是奥匈帝国外交部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保持了缄默。而在维也纳以及其他的区。报纸和某些政府机构却在鼓动反塞尔维亚地民族情绪在维也纳的街头出现了这样的广告牌――“所有的塞尔维亚人都必定灭亡!”
约瑟夫皇帝没有参加大公夫妇的葬礼就回到了夏季别墅城堡这跟1889年前皇储鲁道夫开枪杀死口岁的情妇后自杀的葬礼显然有很大的区别。另外这个国家还有一些人为大公夫妇的死而高兴不已。外交大臣莱奥博尔德・冯・贝尔希多尔德伯爵和奥匈军队总参谋长康拉德男爵就是其中关键性的人物。外交大臣一直抱有消灭塞尔维亚人的心思……而参谋总长则早在19o8年就怂恿老迈的皇帝打一场对塞尔维亚的“预防性战争”。皇储被谋杀一事。给他们实现主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不过。他们要动战争就要得到皇帝的同意要得到皇帝的同意最少要得到盟国的保证。因为塞尔维亚人跟俄罗斯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1912――1913年俄国表现出来的对巴尔干的兴趣不得不让两人去慎重考虑。结果是攻击塞尔维亚肯定会引来俄国的抗议但是有德国钳制俄国的话那个还在恢复期的北极熊一定不会加入战争。
1914年7月5日。在奥匈帝国外交大臣的再次要求下。德国皇帝和总理郑重表示将完全支持友邦的行动。而事实上。德国皇帝在下这个保证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战争的临近。他对海军上将蒂尔皮茨说:“我不相信会有严重的战争生。俄国不会站在轼君者那一边而英国、法国、俄国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事实上德国皇帝轻率的表态是以“德国的全部资源为担保向战争开了一张空白的、随时可以填写的支票。”
外交部在行动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也没有闲着他先后几次去影响弗兰西斯・约瑟夫皇帝陛下直到德国的保证送到皇帝手中时老皇帝的和平感才被三元君主国的远景取代他对将军说:“现在我们已经不能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
7月23日下午六时整奥匈帝国驻塞尔维亚使节向该国政府下达了最后通牒。
北京颐和园。
又是满满的一屋子人只不过这次的气氛很特别这里的人象是要见到等待已久的梦中情人前一秒种时一样。激动、兴奋、期盼、不安、惶恐几乎所有可以用于形容情绪的词汇都可以安在办公室里某一个人身上。
国防军军事情报局局长李莽中将捧着手上厚厚的文件给与会众人汇报着而今天参加会议的则增加了一位女性成员――皇后司徒燕。
“……奥地利给塞尔维亚48小时的答复时间而他们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而且不容许谈判。我们认为塞尔维亚绝对不可能完全接受奥地利的要求那实际上是让塞尔维亚成为奥地利的属国。不过奥匈军队已经在开始迫不及待地动员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战争将不再因为那纸最后通牒的结果和而停止脚步。换句话说就是最后通牒和期限是幌子奥匈帝**队必然入侵塞尔维亚。今天俄国已经电报到维也纳告之奥匈政府入侵行动必然会引俄**队的动员。”
李莽汇报完后行了个军礼坐了下来人们也屏息等待着决定性的讲话。
龙剑铭并不轻松直到现在也就是大家等待着他说话的时候他还在考虑俄国目前的情况能不能象自己计划中那样去承担任务。历史已经改变了他不能用他知道的、已经生在另外一个时空的那些事件来套这个世界即将生的事件。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最有可能性的答案。于是他站了起来习惯性地走了两步后扫视了全场。道:“现在的关键不是奥匈而是俄国再其次是我们。俄国政府给维也纳地电报既然已经出去了那么我们就应该给俄国人一点表示让他们完全地放心东边。能够在未来的战争中向西、向南全力以赴。金融危机给了协约国以打击。那么在这个时候英法是肯定缺乏底气却又矛盾地渴望战争。战争不可避免了。现在我们要明确的是严格保持表面的中立。积极地影响双方开战。我想外交部可以明确地支持奥匈地最后通牒内容给同盟国吃下这最后一个定心丸。战争一打响帝国就宣布完全中立并沿远东铁路给予俄国一定地援助。交战双方我们的国防军都要秘密派遣军事观察员不偏不倚地掌握战争进程。我们等待了11年的战争。机会绝对不能从我们手里错过!”
“陛下。目前奥匈和德国在外交上努力把奥塞问题限制在地区性纠纷和可能生的地区性战争之内。英法似乎也同意他们的这种做法战争似乎还需要添加一把火才能打响。”外交大臣唐绍仪一等龙剑铭说完了加了个建议。
龙剑铭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激动。微笑了一下道:“俄国人应该很清楚帝国的立场了没有必要再多次一举。他们能够给维也纳那样的电报证明了维特政府已经有了对帝国动向地清醒认识。只要俄国足够强势战争就必然扩大。这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强调地就是中立和和平就是阐述我们以展经济改善民生为第一要务地立场。可以这样告诉世界即使欧洲爆战争那也是欧洲人的战争。至于在下面怎么做我想外交部的计划已经很详细了。诸位不要有一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事情的展完全在帝国的控制之下世界大战必然爆就在下个月!”
龙剑铭能够明白众人的心思其实他也有患得患失的情绪。经营了这么长时间就是为了等待这样一个机会只有这样一个机会才能使大中华帝国快地走向强大。现在机会就要从预测、从计划变成现实存在的东西了恐怕心理素质再好的人也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仔细地打量了又打量这个世界和自己惟恐出现了什么砒漏。
皇帝的信心立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战争必然在下个月爆”的话都听到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各自按照各自部门早已经拟订好的计划行事就成了!……
此时的欧洲的权力者们并不象北京那个神秘的办公室里的人们那样能够非常清醒地看到事实真相能够把握局势展的脉搏甚至能够猜测到结局。各国皇室、政府、外交人员们在忙碌着还在试图用政治的、和平的手法来调解战争危机。尽管几乎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国中都有一种想开战解决一切矛盾的冲动但是理智在告诉这些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们战争的魔盒一打开谁也不知道世界将要在战争中走向何方?他们同样存在一种更严重的患得患失心理同样需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尽量地避免战争。可是潮流所向浪潮汹涌战争已经蓄势十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了战争的洪水巨浪只需要一个小小豁口就可以摧垮最理智的人的理智!从而席卷欧洲甚至席卷全世界!
欧洲长期的军事、政治、经济对立和长期的亚战争――军备竞赛在金融危机、巴尔干危机的挑逗下让人们在不情愿战争、不想扩大战争的心态下走向战争……
1914年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向维也纳和柏林建议提出由英、德、法、意四国来调停奥塞不和。拍林很干脆地、没有给爵士任何颜面地拒绝了。德国人用奥塞争端是该两国的事务为由把英国外交大臣的提议直接扔进了废纸萎。
7月27日格雷再次向拍林提出调停建议。这个时候的德国皇帝也许想到战争会扩大会造成英德之间的残酷较量因此让他的政府总理贝特曼霍尔韦格与盟友商量。奥匈帝国没有马上答复。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29日奥匈帝国外交大臣才答复德国总理说:“我为没有考虑格雷爵士的建议而遗憾因为事态的展已经压迫奥地利必须走向战争。”这个马后炮显然是不起作用的对盟国的一个所谓的交代但是外交大臣莱奥博尔德・冯・贝尔希多尔德伯爵和康拉德将军实质上根本就没有考虑那个建议的打算。在德国皇帝和政府总理的保证下他们已经把渴望了很久的战争视为必须。真正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奥地利人在四日在对塞尔维亚宣战后的第二天仍然天真的认为俄国会在德国的钳制下无所作为。为了让他们老迈的皇帝在宣战书上签字两人甚至编造了谎言说“塞尔维亚军队已经开始向奥匈军队进攻。”
两个野心勃勃而无知的人就这样利用谋杀事件把整个欧洲甚至整个地球推进了战争的旋祸。
就在奥地利人答复他们的盟友的同时俄国宣布总动员。这样一切力图使奥塞争端局部化的努力成为泡影。
7月31日拍林忠实而勇敢地承担起了盟友的义务。德国政府打电报到莫斯科(政府所在地)和圣彼得堡(沙皇所在地)要求俄国在口小时以内撤消总动员令停止一切对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每项战争措施并告之拍林。
俄国外交大臣克柳申科立即回复德国:12小时的时间太短但是俄国保证只要继续谈判军队就不会越过边境。
德国的关键人物们立即研究了俄国的答复。军队总参谋长冯・毛奇将军坚持认为:难得的机会和有利的形势可以用来进行战争打击。他认为法国的军事形势和经济形势是困难的俄国在没有英法的资助下是没有信心进行战争的。他相信1914年进行战争对德国最有利他保证《史利芬计划》会给协约国以决定性的打击并快取得胜利。而德国外交大臣戈特利布・冯・雅戈则认为俄国在虚张声势认为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强硬立场能够逼迫俄国最后就范。
不想要战争的德国皇帝威廉最终还是被政府和军队脑说服了……
………………………………
第六章 扰攘的世界 第100节 甩你娘的一耳光,分裂者
。1914年8月1日,德国用宣战答复了俄国的回复!
同一天,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十八小时内就德、奥、俄战争问题表示态度。
军列以每天五百五十列的速度奔驰在德国,迅速地把动员、武装起来的军队运往西线。德国总参谋部认为,只有以战争行动才能在第一时间摧毁法国可以的战争意志。当然,他们的外交使节也奉命在“万一法国宣布中立的情况下,要求凡尔登和土尔要塞区的控制权。”
德国发达的铁路运输和完善的兵役制度,让战争机器顺畅地迅速运行起来。连德国皇帝在8月1日产生的一丝和平念头也被总参谋长毛奇将军以“军事机器已经开动,计划已经执行,几百万大军的脚步不可能在启动后停止下来”为理由打消掉了。在这一天,世界大战的爆发才成为真正的定局!
德军总参谋部一直酝酿的就是两线作战计划,无论法国如何选择,其实都要被迫进行战争。不过,德国人给的时间实际上不止18个小时,对于同样被称为陆军强国的法国,德国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展开计划,因此,直到8月3日,德国才正式向法国宣战。而在宣战前,德国军队已经攻击了法国边境城市贝尔福的一个检查站。
英国人在自身的经济危机没有消除的情况下面对危局,他们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心里其实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实际上1914年的英国与1913年地英国差不多,英国人不想跟德国表亲打仗。他们把希望还是象傻瓜一样寄托在外交调解上。英国政府在这个时候,在外交手段根本无法消饵十多年以后积累的矛盾,阻止战争爆发的时候,表现的极其软弱。他只会笨拙地用“警告。”“建议”来对付德国和奥匈已经形成实质的战争准备,在协约国的条约面前,英国人甚至在8月3日以前没有说过一句“支持法国对德战争”的话。所谓的老练的政治家、外交家,老牌帝国地虚伪面具在这一时间被德国人用铁拳无情地揭露下来。
俄国的战争动员是有效而低效的。俄国在7月29日动员后,四天内登记征召了四百万农民和工人加入其具有125万常备军的军队。可惜,这些部队没有适当的交通工具从各地迅速地运送到前线。接受各自指挥官的命令。在部队无法适时到达的情况下,弹药、物资、粮食、药品的输送自然也成了问题。因此,动员较早的俄国在1914年8月3日,在战争准备方面,远远落后于德国。
德国军队最高指挥机关――总参谋部执行了被毛奇将军修改后的史里芬计划。军队不顾可怜的、弱小的小公国――卢森堡的抗议,在8月2日悍然开进卢森堡。同时。德军要求比利时开放国土,任由德军通过。这一行动违反了英国和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于1839年就签定、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公约。性格随和却充满荣誉感的阿尔贝国王立即拒绝了德国人的要求并命令全国动员,很快,这个鄙视战争、歧视军人地国度就奇迹般组织起22万军队。其中四万进驻坚固的要塞城市――列日。
当然,德国人的军事行动有一个隐含地政治意义。当荷兰、卢森堡、比利时还是一个国家的时候,荷兰人是强大地,强大到可以在全球布下足迹,而分裂以后,就只能寄希望于中立公约,寄希望于大国的垂怜,应该说,这是对分裂者的必然惩罚!无论其分裂理由有多么的冠冕堂皇。无论其分裂行为受到多少个国家的所谓支持和认可。实际上,一个民族就只能有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国家就只能有一个中心民族。
在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