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十而富-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你具有别人所没有的好见解,那你会怎么样呢?你能说服他们听从于你吗?大多数经济上的成功者都具有某种“推销自己的思想”的能力。这是成功的业主和公司的资深总经理所具有的特点;但是,他们也知道怎样才能区别出那种最有可能经说服而听从于他们的人——有胆量的人。    
    关于胆量与直觉的关系,有一个最好的事例,这就是科罗克最初在推销麦当劳特许证中所采取的策略。这完全取决于是否能找到有胆量的人。无论相信与否,科罗克先生曾觉得推行今天所谓的特许证很困难。但他有直觉;他知道,在他开始推销特许证之前没有其他人干过这样的事。    
    科罗克先生要他的秘书与所有的电话销售者联系,看看有谁想买他的特许经营权。科罗克先生知道电话销售者是有胆量和勇气的。他设想,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胆量用电话进行销售,那么他们肯定有胆量购买和运作麦当劳的特许证。结果,他是对的。他做成了第一笔生意——为自己赢得了五百万的投资,这项投资为他创造了每年五万美元的利润。第一步走出去了,以后的路就好走多了,到现在,麦当劳在全国已经拥有几万家连锁店了。    
    1951年夏天,凯蒙斯·威尔逊驾驶一辆大汽车,带着全家老小开往华盛顿特区旅游观光。一路上,美丽的风光使他心旷神怡,可住宿的遭遇却让他十分恼火:客房既小又脏,水暖设备差,洗澡用水不方便,很少见汽车旅馆有餐厅,即使有的话所供应的食物也太差,收费太高,一家人合住一间客房,每个孩子还要再加收钞票。    
    “孩子睡在地板上还要加钱,太不应该了。”凯蒙斯对妻子抱怨道:“设施齐全、服务周到的汽车旅馆居然一家都没有!”    
    “都是这样的,在外就将就些吧。”妻子劝慰说。    
    那一刻,凯蒙斯的眼睛一亮,汽车旅馆普遍差,这不是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吗?如果我建造一些宾馆式的汽车旅馆,不就能赚大钱吗?    
    他兴奋地对太太说:  “我打算建造许多新型的汽车旅馆,和父母同住客房的儿童,我决不另外收取宿费。我要做到,人们一看到旅馆招牌,就像到了自己的家。出外度假,我喜欢的旅馆必须舒适和方便,这正是现在汽车旅馆所缺少的。我想,我是极其平常的人,我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会喜欢。”    
    1952年8月1日,他的第一家假日酒店正式开张营业。    
    旅馆位于孟菲斯市萨默大街上,是汽车从东进入孟菲斯的主要通道,也是来往美国东西部的一条重要机动车道路。    
    在路旁,一块18米高的黄绿两色“假日酒店”大招牌特别引人注目。到了晚上,招牌上的霓虹灯闪闪发光,更是醒目。汽车无论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哪个方向,都能远远地一眼就望到假日酒店的招牌。凯蒙斯花费1.3万美元高价做了这块招牌。这块招牌让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子都会联想到这是一个有趣的地方。    
    走进酒店,你会发现服务设施特别周全:走廊上备有软饮料和制冰机,旅客可以免费取用;客房里的空调让人感到十分凉爽;游泳池里清波荡漾;走几步,就是餐厅,可供全家用餐,菜桌上还有特地为儿童设计的菜单;你住进酒店,工作人员中会叫得出你的名字,这让你备感亲切,他们见了你就微笑——这是凯蒙斯要求他们这样做的,他说:“世界上的语言有几百种,但微笑是通用的语言。微笑不需要翻译。”旅客需要服务,马上会有人来,并且决不收取小费;天气好的话,旅客可以在晚饭后出外散步,享受郊外的宁静感觉……而享受这一切,价格绝对便宜:单人房才收4美元,双人房6美元。凯蒙斯规定,和父母一起住的孩子,一概不另收费。    
    “高级膳宿,中档收费。”凯蒙斯说,“既不完全是汽车旅馆,也不完全是宾馆,但提供它们两者都有的服务。”    
    旅客纷纷前来,有的旅客走进酒店,房间已经住满,服务的先生或小姐会为你和附近的旅馆联系住宿——这又是凯蒙斯发明的服务。    
    一炮打响,凯蒙斯马上着手建造更多的假日酒店。他采取特许经营办法,向社会出售特许经营权,从而迅速推动假日酒店在全美各地到处开花……    
    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对电脑还是很陌生的。可凯蒙斯却在想,如何应用这个新的技术来为酒店服务。他有一种预感,电脑会给酒店带来许多好处。他想,为旅客预订外地假日酒店客房惟一的办法就是打长途电话,长途电话费太贵了。能不能利用电脑,为各地的假日酒店相互之间建立“快车道”呢?他委托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设计安装一套电脑系统,它可以即时找出或预订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家假日酒店的可供投宿的客房,代价是 800万美元。    
    那套电脑系统设计出来了,并且取得了成功。当时任何别的连锁旅馆都没有这种先进设备,假日酒店一下子拥有巨大优势。    
    


第一部分:百万富翁成功的秘密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

    日本的麦当劳店加起来有1.35万家,每年都有40亿美元的收入。    
    这已经是一个数字的传奇了,而创造这个数字传奇的人是一个叫藤田的日本人。藤田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毕业之后在一家电器公司打工。后来,他看到了麦当劳的无限商机,于是决定贷款经营麦当劳。而要取得特许经营资格是需要具备相当财力和特殊资格的,这对于两手空空的他是一个不小的门槛。    
    150万美元现款和一家中等规模以上银行信用支持的苛刻条件把他挡在了门外。虽然他只有不到5万美元存款,但是他决意要不惜二切代价在日本创立麦当劳事业,于是绞尽脑汁东挪西凑起来。    
    几个月下来他只借到4万美元。但是藤田是一个永不服输的人,他决定向银行贷款。     
    当银行总裁见了他之后,听他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然后说:“你只有5万美元,拿什么作抵押,我凭什么相信你呢?”    
    “那5万元是我5年来按月存款的收获。”藤田说道,“5年里,我每月坚持存下1/3的工资,从来没有间断过。5年里,无论我的处境多么尴尬,我从来没有动过存款的一分钱,哪怕我四处贷款也都要保证每个月存进去固定的钱,这是我增加存款的惟一办法。在我跨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天我就立下志愿,在以后的10年里,我要存够10万美元,然后开创自己的事业。现在机会来了,但是我的钱还没有存够,所以我来贷款,因为我的事业必须现在就开始了……”    
    藤田的话让银行总裁十分震惊,他向藤田问明了存钱的银行地址,然后对藤田说:“你先回去吧,如果我决定了,下午就会给你答复的。”    
    当银行总裁来到藤田存钱的银行后,向柜台小姐询问藤田的事,柜台小姐说:“他是我见到过的最有毅力的年轻人。5年来,他总是准时来我们这里存钱。我们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佩服他!”    
    总裁回去后立刻给藤田打了电话,告诉他住友银行可以毫无条件地支持他创建麦当劳事业。藤田追问了一句:“请问,您为什么决定支持我呢?”    
    总裁在电话那头感慨万千地说道:“我再有两年就要退休了,论年龄,我是你的两倍,论收入,我是你的30倍,可是,我的存款却还没有你多……好好干吧,年轻人,我相信你会有出息的!”    
    精神力量是一个人最伟大的财富。人生的传奇是需要从小事做起的。当机会来了的时候,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抓住它,不要让机会从身边溜掉,能够把一件小事坚持做到底的人,一定能够成就非凡伟业。    
    机会并不会自动转化为钞票——其中还必须有其他因素。很多白手起家的人都会这样说:“你必须能够看到它,然后你必须相信你能抓住它。”    
    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成功是非常庞大的基石,它可以解释各经济领域中人们行为的变化。同时,相信自己又直接取决于对有利机会的认识。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创业的一两年中就失败了呢?其中肯定有机会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做生意的人并不真的清楚成功可能性。这并在于他们学了多少,学了多久——而在于他们学了什么,所学的东西是否能很好地在做生意中发挥作用。知道成功的机会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除此之外,欲望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想要在30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心中就必须有非分之想,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心中有非分之想”是一种情绪和本能,如果缺乏这种情绪,缺乏这种非分之想的本能,做任何生意都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功,当然,也就与百万富翁无缘了。    
    这种本能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由于没有遇到理想的职业或者经济机会,这种本能就一直潜伏在他的整个生命之中。因此,这种情绪的巨大力量也就爆发不出来。这种情绪能使艰苦的劳动变成一种简单的快乐。因此,寻找并找到一个能激发和招致情绪能量的职业才能实现经济上高水平的成功。    
    很多在公司里上班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我想要顺着公司的梯子向上爬,我相信当我爬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我就能获得工作的激情,获得我想要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当我爬到这一高度的时候我已经成为了全公司同事的敌人,我根本不可能做出什么出类拔萃的事情,我必须把他们当作菩萨来供着,整天围着他们转,到最后的时候,得到的只能是“心恢意冷”。    
    财富就在我们身边,它不在固定的时候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它,紧紧地抓住它。燃起“心中的情绪之火”,想别人不敢想的想法,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付出自己全部的激情,你一定会在30岁之前得到别人没有得到的东西。    
    


第二部分:挖掘成功的第一桶金把“致富的欲望”强加给自己

    怎么样才算是幸福的?或许获得财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个处于绝对贫困之中的人很难说他是幸福的。而要摄取财富,首先就要使自己拥有强烈的、持续的致富欲望。    
    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欲望保持持续动力的最根本保证。欲望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也就是说,有欲望不一定成功,但没有欲望是肯定不会成功的。所以,要想成功,就要把“致富的欲望”强加给自己。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认为: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但它需要被你唤起,然后才能发挥力量而唤出潜能的办法之一,便是强烈的欲望。欲望向哪个方向走,成功便向哪个方向走。    
    安东尼·罗宾曾对数百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的早期心理进行深入的探查和分析,他发现这些财富的拥有者均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对获取金钱有着强烈的欲望。    
    很多白手起家的人从一开始就是以获得财富为主要目标的,获得财富就是他们最大的欲望。当他们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才会把获得财富当作一种乐趣和事业。    
    当时刻准备发芽的种子遇到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的时候,它就会发芽。如果一个人没有欲望,即使天大的好机会摆在他的面前,他也会白白地错过。就像不想发芽的种子一样,即使拥有再环境也发不出芽来。    
    比尔·盖茨已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财富代言人了,他大学没有毕业就弃学经商,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王国。他成功的动力也是源自对财富的欲望。    
    在美国,沃伦·巴菲特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他从零开始,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迄今已积聚起166亿美元的巨额财富,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比尔·盖茨的财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首富。    
    欲望的形成也是需要过程的,它往往由好玩、好奇开始,然后越发晨越浓烈。    
    在巴菲特5岁的时候,他就在家里的过道上摆了一个卖口香糖的摊儿,向过往的人兜售。后来,他开始卖柠檬汁——这回可不是在巴菲特家那条僻静的街上,而是在拉塞尔家前面,那儿市区繁华。    
    自那以后,类似的活动便从来没有停止过。沃伦赚钱有着自己的目的:他并不是赚钱来花,而是在向他的勃勃野心一步步地迈进。    
    有一次,拉塞尔的母亲向沃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沃伦,你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    
    “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沃伦答道,“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少年时代的沃伦·巴菲特非常喜欢一本书,达到爱不释手的程度,书名叫《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他常常徜徉于书中自得其乐。这本书用“以自制的软糖起家”,以及“麦克·杜格尔夫人变38美元为百万美元”等故事来游说未来的洛克菲勒式的人物。    
    沃伦无比生动地把自己想象成为虚幻中的人物——想象自己站在一座金山旁边,显得多么的矮小;而这座金山给他带来的狂喜远远超过一座糖山。    
    当大多数孩子都还对商业一无所知时,沃伦就从他那作股票经纪人的父亲手里搞到成卷的股票行情机纸带,把他们铺在地上,用父亲的标准普尔指数来解释这些报价符号。他还在当地高尔夫球场的草地上寻找用过的但还可以出售的高尔夫球,并号召半数的邻居来帮助他。很快,他的卧室里就堆满了容量为一蒲式耳的几筐高尔夫球,他细心地把它们按牌子和价格整理得规规矩矩。一位当时的邻居后来回忆说:“他发给我们一打高尔夫球,我们把它们卖了,然后他提成。”沃伦甚至还在埃尔姆伍德公园和一个要好的伙伴建起了高尔夫球亭。据那个伙伴回忆:“后来,我们的生意太红火了,于是有人告发了我们,那些职业贩子把我们给赶走了。”强烈的摄富不仅产生动因,还会给你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    
    社会经济学家麦迪先生也认为:致富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一个人一旦滋生了这种欲望,便会激发意识能量,从而不断构思最终得出一个超乎寻常的创富计划,然后再凭借这种欲望带来的持久的兴奋,将这个计划最终实现。    
    麦迪先生还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强烈的创富欲望是首先应当拥有的。只有饱含创富的欲望,一个人才会竭尽全力地去完善自我,寻找一切机会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也只有全身心投人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在动手之前便有了明确追求方向的人,要比先干起来再说的人更接近最后的成功。    
    仔细分析富翁们的发家史,我们会发现,他们除了不容忽视的才能外,更主要的是他们对利润的明确追求,往往在尚未开始行动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了极其具体的赚钱目标。    
    对于有着强烈致富欲望者来说,创造财富过程是制造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他们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追求利润的过程有双重意义,一是把它看作追踪市场、满足市场的过程,是一个使企业不断发展、强盛的过程;二是个人思维运动的过程,是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感受快乐、感受到了人生的伟大的过程。    
    不要因为自己现在还普普通通就缺乏自信。你只有存在一点近乎“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