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进行投票。这与传统新闻网站由编辑来选稿不同,它极大激发了网络用户的参与热情。其代表网站为Digg互动新闻网,2005年10月获得第一轮融资。
以此类推,以音乐替代小说或新闻,可以得到互动音乐网;以图片来替代,可以得到互动图片网;以视频来替代,就可以得到互动视频网站。这些不同内容、相同模式的web2?0网站都有不错的表现。
另外还可以看一些载体替代的例子。门户网站其实就是用网络载体替代了原来的纸质载体;用无线网络替代有线网络载体,则从谷歌、百度等网络搜索转化为手机搜索;户外广告的载体也是如此,从电梯平面广告的框架传媒,到电子屏广告的分众传媒就是一例……
下面是一些练习:
目标物A替代物B新产品用途
轮子滑板雪橇在雪地、沙地等特殊路面滑行
汽车轮船集装箱解决了以往码头装卸耗时的问题
电扇叶片灯管??
电扇叶片水龙头??
电扇叶片显示器??
电扇叶片香薰??
电扇叶片弹簧??
电扇叶片餐巾纸??
6? 聚合法
“聚合法”最常见的就是搭平台,聚集更多的用户和生产者,以从中获利。从最古老的集市开始,这种思维方式就得到体现了。如今不但有现实中的超市,更有网络上五花八门的集市。聚集人才和用人单位的招聘网站,聚集游客和景点的旅游网站,聚集买家和卖家的B2B网站……在替代法中举例的所有web2?0网站都是“聚合法”的体现。
由于网络和手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集聚所需成本大大降低,“聚合法”必将绽放出更多商机,这些商机是过去难以想象或难以实现的。例如各种个性化产品,无论是戴尔的计算机,还是海尔的洗衣机,流水线根本不可能为某个人服务。但通过网络,相同的需求被汇集到一起,就形成一个可观的订单,厂家因此得以开工生产。三角形冰箱、绝版书籍、老电影DVD等等,都因此而出现。“长尾理论(Long Tail)”讲的正是这一新商机。
'16'第16节:企业实录(1)
“聚合法”的训练:还有哪些细分市场或独特需求可以“聚合”?
企业实录
实录1
展讯:“自杀式”决定成就伟业
企业: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创业者:武平
不到6年的时间,对一个从头开始的公司意味着什么呢?或许有一些已经注销了,有一些可能会小有盈利,而能够作出轰动的业绩的实在是极少数。但就是这样一个靠600万美元起步、屡遭劫难的海归企业却做成了日韩大公司数亿美元都没有作出的大事——研发出亚洲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基带芯片(手机两大核心芯片之一)和全球首颗TDSCDMA3G手机基带芯片。
2006年7月29日,是展讯通信有限公司6岁生日。这家接连打破欧美大企业在手机芯片设计领域技术垄断的小公司,在屡遭坎坷的6年里创造了诸多奇迹,其奥秘何在?这不但和其具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海归队伍、硅谷管理经验、成熟商业计划有关,更和展讯人“为中国,不搏不精彩”的精神气质有关。
起步遭遇风险投资低谷
2000年,在展讯公司总裁武平着手创立展讯的前后,随着当时纳斯达克股市的大跌,原先几乎谈定的起步资金一下没了着落。
干还是不干?干!
如果只是为了钱和舒适的生活,展讯甚至不会存在。武平说,当时愿意加入展讯的第一批16名创业者几乎都在美国著名芯片设计公司工作过8年以上,他们都是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展讯的。他们作出如此选择的唯一目的就是想在中国手机芯片设计领域干出一番大事,完成以前在国内无法完成的事业梦想。
不缺信念,就不会缺钱。2001年初,一个投资者看中了这个技术和创业经验丰富的团队,投资了600万美元。不过,这实在是一笔小钱,在硅谷曾经有家公司花费3亿美元研发出一枚芯片但却没有卖出去。
启示:有实力有信念,再困难也能融到资金。展讯的起步表明,要想在高端技术领域打造出能和世界级对手抗衡的企业,不仅要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一流的创业人员,而且这些创业人员必须为了做一份事业而甘愿放弃很多的既得利益。
刚有起色“9·11”致资金链断裂
如果仅仅在硅谷发展公司,钱很快就会用尽,怎么办?武平他们决定同时在两地实施“市场与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并行开发”的策略。这个后来被总结为“硅谷—大陆模式”的创新之举,促成了展讯日后的高速发展。
“硅谷—大陆模式”实质上是扬长避短,利用全球不同地区的政策优势、技术人才优势,加速企业的发展。武平总结说,展讯一方面在美国硅谷找到掌握技术的领军人物、通过硅谷经营管理模式和风险资本运作体系造就强大的团队。同时把公司主体放在有大量客户和人才素质高、数量足的祖国大陆,因为这里是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不掌握核心芯片技术的大量国产手机厂渴望展讯这样的公司能提供贴近市场的服务。人力成本的降低,使展讯的资金可以同时在硅谷开发芯片硬件和在张江开发配套软件。但当时,谁也不能保证这种创新模式一定能成功。
事实证明,“硅谷—大陆模式”让展讯很快兵强马壮起来,芯片研发也比较顺利。2002年2月亚洲首颗2?5G GSM/GPRS核心芯片在展讯诞生,其技术含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长期以来手机芯片核心技术被国外通信公司垄断的局面。
就在曙光到来、展讯寻求第二笔风险资金之际,2001年的“9·11”事件导致几乎所有的风险投资者都持币观望了。
初步成功的公司转眼间危在旦夕。如果这个时候把展讯卖给竞争对手一定可以大赚一笔,但是展讯人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中国人乃至亚洲人从没有做成过的事,这是一个事业而不是一笔生意。
继续干还是放弃?继续干!
管理层开始减薪,职位越高减的越多。或许是这种爱国心给展讯带来了幸运。减薪不到3个月,第二笔投资注入公司。
启示:“硅谷—大陆模式”无疑是帮助展讯快速发展的重要商业模式。这种整合全球优势的独特发展模式对于一些准备在高技术含量市场上同国外竞争的创业企业有着实际的借鉴意义。
'17'第17节:企业实录(2)
近乎自杀的决定:研发TD芯片
渡过了资金链断裂危机后的展讯很快找到了愿意购买其芯片及其配套软件的国内手机生产商。有了客户,经济困境也就慢慢走出来了。2004年4月,采用展讯芯片的首款GSM/GPRS手机开始量产。同月,展讯为中国第一个世界通信标准TDSCDMA研发的配套手机芯片问世,打破了中国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有标准无实物的尴尬局面。
但2003年初研发TDSCDMA配套手机芯片的决定却是一个未经董事会同意、被武平称之为“自杀式”的决定。
“当时做中国标准配套芯片的只有两家合资公司,而且进展很慢,前景不明。平(展讯员工都这样称呼武平)非常想做这件事。虽然当时公司还没有盈利,风险非常大,但他觉得如果有能力去做但展讯没有去做,最后会导致中国标准束之高阁,这恐怕是我们这些海归一辈子的伤口。”展讯首席技术官陈大同回忆说,是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让武平甘冒违背董事会意愿的风险。
真的要干这么冒风险的事?一定要干!
作为中国内地培养出的第一批半导体专业博士,留洋11年,武平说他一直希望能在祖国找到用武之地,为国家半导体产业现代化作贡献。此时,他觉得机会来了。
虽然这期间又受到“非典”的影响,但项目还是启动了。依托原来2?5G芯片的研发基础,展讯不到一年就做出了中国3G电信标准的配套芯片——这意味着中国标准在3G时代所占的市场份额至少将和国外的两个标准三分天下甚至分得半壁江山。而这也引发了另两家合资企业在芯片研发方面的追赶。
劫波渡尽,展讯芯片在国内外的用户越来越多。目前,展讯员工已从几十人增加到近500人,从租赁一幢千余平方米的孵化楼办公,发展到马上要拥有上万平方米的独立大楼。销售额成倍增长,2005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
启示:超越商业的高尚理想是支持展讯跨出“冒险”一步的根本动力。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冒险将是一种常态,而能否在关键时刻为一种理想去冒险,则不是团队、技术、商业模式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一种精神。
实录2
微创:创业者都是不稳定分子
企业: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创业者:常兆华
微创公司创始人常兆华出生于1963年,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政治运动中度过的,在那个不崇尚学习的年代,孩子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常兆华却有读书的爱好,为了得到一本可看的书,没有自行车,他愿意步行五六个小时去借。乡亲们都知道他——一个爱读书的小男孩。
子承父业是当时的社会常态,作为矿工的儿子,常兆华能够选择的人生道路实在不多。不愿向命运屈服的他,暗暗为自己的人生谋划着出路。他酷爱读书,自认擅长写大字报,“我可以当作家,在家里写作也挺好的。”就在他规划未来的时候,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出现了。1977年的一天,学校门口贴出告示:“全国恢复高考,大家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考试。” 在政治运动的10年里,高考被废止,屈指可数的大学生都是被推荐去上大学的。而这些人中要么是三代贫农,要么是干部子弟。常兆华两边都不靠,所以从未奢望过自己可以上大学。当他得知“大学可以随便考,谁考都可以”的时候,“整个人都变了”,他可以选择不做矿工、不当作家,他可以选择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当希望的大门被打开,人生就拥有无限可能。
面对未知与不确定,有些人因恐惧而退缩,有些人则因渴望而探索。常兆华是后者,当400多名学生中有390余人选择考中专的时候,那五六个选择考大学的学生中就有常兆华。其实,这种选择风险巨大,蓄积了10年的高考力量在1978、1979年被集中释放,几百万高考大军拥到一座独木桥上,而15岁的常兆华只是一个初中生,高考成功的几率很小。那又是什么促使常兆华作出这种冒险的选择呢?
对常兆华来说,有一种生活是他无法忍受的——今天就可以看到10年后的样子。他喜欢做的事情是“充满不确定性,有点想象力,有点看不见的东西”。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正是他每一次人生转型的根本动力。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他的一些选择——放弃国内的安稳生活去美国留学;放下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创办Cryomedical Sciences Inc。公司;辞去美国上市公司ENDOcare Inc。的副总裁一职回到上海创办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18'第18节:企业实录(3)
1987年,常兆华获得博士学位,当时全国的博士生为数不多,他完全可以凭借过硬的专业背景寻求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
面临国家的定向分配工作,他陷入了对程式化生活的恐惧中,所以他寻找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当他得知可以凭借个人的努力出国学习时,他又被“震撼”了,就像当年参加高考一样。他迫不及待地想抓住这个机会,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经过一番努力,常兆华申请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于是义无反顾地去了美国。
在美国读书的日子,虽然辛苦,可是成绩斐然。这期间,常兆华在国际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0多篇,而实验室里其他同学一般只发表了六七篇左右。后来,母语为非英语的常兆华,可以做到一字不改地在美国学术权威杂志——《显微镜》、《美国物理》上发表自己的论文。起初,他还乐此不疲,陶醉于学者的身份中。直至撰写论文对他来说变成了重复劳动,失去了挑战性。所以当他的导师Baust先生提出要创业的时候,常兆华又找到了新的兴奋点,与导师一起创办了Cryomedical Sciences Inc。公司。公司中由常兆华开发的几种产品,救治了几万名绝症患者的生命,那种满足感决不是发表几篇论文能够替代的。从此,他坚定地认为“发一文不如救一命”。
常兆华经历了Cryomedical Sciences Inc。公司从小到大的全部发展过程,他也逐步完成了从工程技术顾问到首席科学家再到公司副总裁的蜕变。所以,当他再去美国上市公司ENDOcare Inc。做副总裁的时候,已经游刃有余,而且生活富足。但最终他为何放弃优裕的生活,而选择回国重新创业呢?除了性格使然之外,还有一件事情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回国创业。当时,国内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花费600多万美元从美国购置10套早已经被淘汰的医疗器具产品。这件事不仅激发了常兆华的民族自尊心,也向他展示了一个潜力无比的巨大市场。凭着商人的敏锐嗅觉,1998年,常兆华在张江成立了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如今,即将海外上市的上海微创必将拥有更加磅礴的探索动力。
实录3
桑迪亚:有感情,才有创业的持续激情
企业: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业者:王晓川
在出国旅游、学习已是平常事的今天,很多年轻人可能永远无法理解上一代留学生的郑重其事。
师从著名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唐敖庆先生的王晓川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像唐先生那样的校长。194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唐敖庆先生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冲破重重阻力,踏上报效新中国的归途。“唐先生回国时的条件比我们现在差远了。”王晓川坦承自己受恩师影响很大,“据说当时北大、清华都想要唐先生去。但周恩来总理跟他讲,国家最需要你们的地方是东北。结果他二话没说就和一批老教授去了东北。”这位吉林大学的老校长一直鼓励自己的弟子能到国外深造以更好地报效祖国。1983年,王晓川获得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再由美国大使馆主持的考试中
以第一名的成绩出国访问、学习。
桑迪亚的首席运营官唐明1982年留美,和王晓川是芝加哥大学的校友。唐明至今仍记得这位老大姐当年引来美国FBI的“惊人之举”。初到美国的王晓川享受联合国的每月980美元资助。当她了解到由教育部出资的留学生每月只领取410美元生活费的时候,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多了,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王晓川想起在吉林读书时,写好了程序要赶到北京去上机调试,就倡议享受联合国资助的同志们捐钱给国家购买计算机。她带头每月捐出480美元,并为此事专门与国家有关部委联系。敏感的FBI找到王晓川了解情况,当得知她不过是一名每月只领900多美元生活费的穷学生时,啼笑皆非地感慨:“你们这些中国人啊。”
的确,美国人很难理解这些“异乡人”对自己祖国的感情,甚至没出过国的“乡亲”也很难理解他们的心情。“出了国你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旅居美国20年的王晓川体会尤其深刻,“美国发生什么事,你不会太关心。而自己国家发生什么事,你不可能无动于衷”。有灾难时,像大兴安岭的森林大火,王晓川踊跃捐款;有喜庆时,像聂卫平在中日围棋赛中首次
'19'第19节:企业实录(4)
战胜日本围棋选手,王晓川更是牵头发起捐助,募集一万多美金捐赠围棋协会。
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学业的王晓川、唐明等人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回国。但祖国的山河始终是游子魂牵梦系之地,影响着他们每一次的人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