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大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护国大将军-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上问道,这也是王铮关心的问题。

    “皇上,两位将军的下落,现今还没有确切消息,但据逃回来的两个军士说,他们皆已被俘。皇上,这还有另一封公文,是黄德黄将军,说刘平刘将军投敌叛国的。”

    皇上郑成接过公文看了看,然后转手交给了房相。

    等公文在王铮等重臣之间转了一圈儿,大家都知道了内容后,皇上问房相道。

    “房相怎么看?”

    房相稍一沉吟后说道:“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此事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以微臣所见,先拿下刘平全家,但不可逼供虐待,只需限制他们的自由,好吃好喝供养着。待事情查明之后再做决断才好。”

    “嗯!就这么办吧!给陇西卫去一封公文,严查三川口之败的主因,以及刘平刘将军和石将军的下落,···”

    皇上郑成的话还没有说完,只见兵部右侍郎邢开,也是急匆匆地进了太极殿。

    “皇上,陇西卫急报,跟随刘将军出征的卢政卢将军,兵败被俘获后,在被押往兴庆府的途中趁乱逃走,辗转数千里才逃回了延州。据卢将军言说,刘将军被俘后,破口大骂李昊,宁死不屈。不过刘将军身有两处创伤,身体不大妙。石元孙石将军也还活着,也没有屈服于李昊的威逼利诱。”

    “还有没有别的证据,也能证明刘将军的忠烈?”吕相追问道。

    周通答道:“有两名从金明寨逃回的军士,也能证明刘将军死战不降。可那两人已经失踪,估计已被灭口。”

    “陈斌是干什么吃的?怎么不好好看管证人?”房相愤怒问道。

    王铮貌似在自言自语:“家贼难防啊!”

    对于三川口之败的事情,王铮在穿越前就知道一点历史。

    他虽不清楚,诬陷刘平投降的人是谁。但他却知道,有人贪生怕死首先逃跑,这才导致军心大乱继而大败。而那个逃跑的将领,就是后来诬陷刘平的家伙。

    王铮据此判断,黄德说刘平投敌叛国,他无奈才杀出重围逃向甘州。其实,他就是那个率先逃跑的郑军将领。

    “大将军是说···”吕相皱眉问道。

    “贼喊捉贼,诬陷刘将军,好遮掩他贪生怕死不顾军纪首先逃跑,致使军心大乱导致我军惨败的事实。这个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就是黄德。”

    “大将军怎么这么笃定?”陈琦问道。

    “我猜的,但绝不会错。”王铮言之烁烁,陈琦一脸蛋疼。

    这个混账,又说是猜的。

    但王铮猜的很多事情都很准,没人会故意和他抬杠。

    鉴于刘平是否投降西夏,和黄德到底是不是诬陷刘平的事情,均是证据不足。

    因此皇上下令,拿下刘平的全家,但就像房相说的,只是限制自由,却要善待刘平的家人。

    并且,黄德以及他的全家,也被同时拿下,待证据充足之后再行定夺。

    朝廷派出兵部左侍郎周通,和监察副使富壁、大理寺丞庞基三人,去陇西卫公干。调查三川口之败的原因,以及刘平和黄德之事。

    “王将军,下一步怎么办?”

    那件事说完了,陈琦作为兵部尚书,开始征询王铮的注意,做好陇西卫战事的筹谋。

    “怎么办?”王铮看着地图,沉思了一会儿说道。

    “为今之计,为了避免下一次的惨败,必须严令陇西卫坚壁清野收缩防御。这么做,虽无奈西夏,却也能避免我大郑将士的伤亡。最主要的,是不会损我国威失我士气。”

    “唉!也只能如此了。可是大将军,总是这么被动挨打,也不是办法啊?”

    王铮闻言瞪着皇上说道。

    “那有什么办法?谁让御医和玄一道长,给我治病却治的我生不如死了呢?要是不给我排毒治疗,我就还是生龙活虎一般,就李昊?就西夏的那数十万人马?嘿嘿!我灭了他如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陈琦汗了一下,皇上郑成却是满脸不悦。

    “朕关心你,才派了御医给你治疗,难道朕还做错了?”

    “可不是你错了?难道你还做对了?你还不如一刀砍了我呢?”

    王铮气哼哼地说道。

    他没叫皇上,却说的是‘你’,那就是说,他是对他老丈人不满,和君臣关系无关。


324章 军事规划



    搁在房相和吕相,以及别的大臣眼里,这是王铮在和他老丈人胡闹,在发泄心中的闷气。因此,别人都不好插话。

    虽说这是在太极殿上,是正规的场合,王铮应该按规矩来。应该叫‘皇上’,应该尊重皇上。

    可他向来就不是个规矩人,从来也没有规矩过,大家也就见惯不怪了。

    真要是和他讲规矩,那杀他一百次也够了。

    “你这个混账东西,竟敢这么和我说话?”皇上大怒。

    大臣们都在呢!皇上郑成即便是王铮的老丈人,也得有他作为丈人的尊严。

    但是,他说的也是‘我’,而不是‘朕’。

    这也就是说,他这句话,也是和王铮在翁婿吵嘴,同样和君臣的关系无关。

    “谁叫你不靠谱呢!你要别让人给我治病,我要是能跑能跳的,我早就出兵西夏拿下兴庆府了。还会有这次的惨败?那一万将士还会身死?”

    皇上郑成无语了。

    唉!算了,这厮痛惜那一万将士,他心里憋着气,他也是为了大郑,为了朕的社稷江山,朕就不和他计较了。

    王铮的话,让所有大臣也保持了沉默。

    王铮虽然太烦人,虽然太不会说话,虽然总是不按规矩来。但他为国为民的真心,却是绝对不会错的。

    大郑是个言论自由的帝国,有刑不上士大夫的祖训,是华夏数千年来最可爱的皇朝,是让文人士子们感到最幸福的国家。

    而就在这样一个这么好的国家,现在还有一个自古以来,天性最仁孝,对任何人皆是宽厚和善的皇上。

    因此,王铮今日所说的话,并不算过份。

    有例为证,数年前,包正要皇上罢免三司使张佐的职务,理由是张佐的能力太平庸了些,不堪大用。

    可张佐是皇上一个宠妃的伯父,皇上很为难,就委屈求全,想让张佐去当一镇提督。

    包正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七名言官与皇上理论。

    皇上郑成和包正的意见不合,不接受包正的建议。包正就喷着唾沫星子和他争论不休。

    后来郑成实在是烦了,就扭头就走。可耿直并且认死理的包正不依不饶,上前就一把抓住了皇上郑成的衣袖不让他走。

    两人一番撕扯,只听‘撕拉’一声,皇上龙袍的袖子被包正撕扯烂了。

    包正吓傻了,可忍无可忍的皇上郑成,憋得脸红脖子粗后,却只是说了句:你说理就说理,撕烂了朕的袖子作甚?再做一套龙袍,还得花朕的银钱。

    好吧!仁慈的皇上不介意包正的行为,却很心疼他内努里的钱财。

    皇上郑成一生节俭,他的内努本就不多,还要节省下来带头赈灾抚民,所以他的日子,也总是过的紧巴巴的。

    后来,张佐的三司使被罢免,也终究没去做成提督,包正等御史言官完胜。

    皇上的善于纳谏,成全了包正,也成全了很多的忠直大臣。

    因为皇帝仁慈政治清明,才有了大臣们敢想敢做的政治环境。

    他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大臣喷一脸唾沫星子,皇上郑成都很清醒、很民主。

    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留中不发不理不睬。

    但他对提意见者,却也绝不会打击报复,有时甚至还会善加安抚。

    所以说,王铮今日所言属于正常,丝毫也不会惊世骇俗,大家均是司空见惯。

    (注:以上说的皆是事实,不过却是北宋的仁宗皇帝赵祯的事情,此处借用到郑成身上。本书中郑成的设定,也是以宋仁宗为根据。

    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人们喜欢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总是忘却,以“仁”治国的“仁主”。其实,“仁政”,才是政治的最高理想。)

    既然老丈人都不说话了,王铮也不会太过份。他琢磨了半天地图后说道。

    “现今已是二月中旬,西北的寒冷天气,也不会太长久。李昊因气候恶劣暂时退兵,待天气转好,他马上就会卷土重来。我建议,陇西卫可派一支精兵,进入西夏境内骚扰,但绝不可死战。使李昊疲于奔命,延缓他进攻我大郑的时间。至于领兵的将领,我推荐申四申将军。”

    “可行。”陈琦连忙赞同。

    其他大臣都不吭声,不吭声就是默许了。

    “我不是不相信陇西卫的将士,也不是不相信陈柱国和韩庚韩柱国。可战争不是儿戏,我大郑那些精锐的性命最珍贵,我不能任由他们,因为将领的无知指挥而惨死。”

    王铮神情激动,极其悲愤地说。大臣们俱都默然,连皇上也在低着头思索。

    “申将军仅需带三千人马即可,只是在西夏境内骚扰,把李昊的大军,···”

    王铮说到这里抬起头,左右看了看。

    皇上知道他是啥意思,连忙摆摆手。

    于是乎,刚才还人头涌动的太极殿,顷刻间就只剩下了十数人。

    主动留下的,皆是朝中重臣,要不就是和战事有关的衙门主官。

    王铮看看可以谈及军机了,这才开口说道。

    “申四把李昊的大军,吸引到洪州或者是龙州附近。然后让陇西卫仅派轻骑,和西夏大军游斗,只要能拖住西夏的大军,别被李昊全歼了就行。然后,另一路兵马,哦!我太累了,让陈相说吧!”

    “王将军歇着吧!”房相连忙说道。

    “把地龙烧旺一点,别把王将军冻着了。”吕相对小李公公说道。

    “给他来壶茶。”皇上吩咐道。

    然后众人看向陈琦,心中充满了疑惑。

    陈琦虽是兵部尚书,可他却是个文人,他会安排战事?

    陈琦作为兵部尚书,他责无旁贷,但他也知道大家的疑惑,就首先解释道。

    “大家勿忧,我说的,非是老夫个人的主意,也皆是大将军的安排。”

    哦!原来如此,是王铮安排的就行。

    然后陈琦走到地图前拿起教鞭,轻咳一声说道。

    “大将军早有安排,待西夏境内天气转暖,我军将士能够适应之时。则一路两千人马,带足十天的干粮饮水,以及尽量多的箭支和霹雳炮。出麟州后横穿毛乌素沙漠,昼伏夜出,直扑兴庆府。”

    大家闻言一愣,心说:仅仅两千人马,就敢直扑西夏的都城兴庆府?王铮这厮想做甚?让那两千将士去送死吗?

    陈琦的教鞭上移,指向蒙辽境内:“我郑军的主要兵力,却是借道蒙辽,自北向南穿越大漠,沿腾格里沙漠的东侧,数千里疾驰,直扑兴庆府。”

    听到这里,众人已是悚然动容。王铮这厮,想作甚?

    “此战的前提是,现今我军混入西夏兴庆府的近千细作,突然发动,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夺下兴州的北门后死守不退。而我军穿越毛乌素沙漠的那两千将士,适时赶到夺门坚守。而我军的主力,也要在不久后即杀到接应。进城后随即消灭或者、是驱赶西夏兵马出城,然后死守兴州。一战夺下西夏的都城,俘虏大部的西夏大臣,和所有李昊的妻妾子女。”

    听到这里,大家都不淡定了。

    “此战最为关键的是,三波人马要算好时刻,绝不能出任何错失。若有任何闪失,则此计必破。我数万将士,就只能在兴州附近打游击了。”

    陈琦此言一出,连皇上带房相和吕相,以及所有的重臣,皆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王铮这个杀神,太姬八狠了。他不动则已,一动就想要了李昊的老命啊!

    假如此计成功,西夏的都城陷落,大部分大臣的妻妾子女,和李昊的所有亲眷,以及绝大部分的皇亲国戚。都将成为郑军的俘虏。

    那么,李昊必会急火攻心失去理智,西夏军的所有将士,也必会投鼠忌器战力大减。

    假如陇西卫趁势出兵,则西夏军必会大败,双方的攻守之势互转,西夏离被灭国也就不远了。

    “不仅如此,大将军还要派一支兵马,从西安州出发,一路斜向东北直插过去,顺着黄河西部急行军,过长城后,沿腾格里沙漠的东部边缘,从无人区直扑兴州,增援我打下兴州的将士。”

    陈琦一边说一边在地图上指指点点,他现在所说的两路兵马,所走的道路,沿途皆无西夏的城池阻隔。

    西夏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太过恶劣,城池几乎皆在黄河沿岸修建。而大片大片的沙漠和荒凉的戈壁滩,千里之内几乎皆渺无人烟。

    而王铮的计策,南北两路皆是,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和山区的边缘行进,沿黄河西侧三百里左右,所有人烟稀少的戈壁滩和荒漠前进,就不会受到大批西夏军的拦截。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看一下北宋时的西夏地图。兴州,也就是后世银川市的西南、西北以及正西,几乎全是沙漠和戈壁滩,在那个无法打深水井的时代,人烟极为稀少,也没有一座城池。)

    王铮的这个计策太狠毒,一时间把皇上,和众多大臣惊得目瞪口呆,可这还不算完。

    “还有,大将军言道,在兴州被拿下的同时,我大郑的剑南卫、陇西卫和雁山卫,三个卫镇兵马尽出,攻打西夏和我大郑接壤处的各个边城重镇,能打下来就打,打不下来也得使敌军,难以分兵去救援兴州。并且寻找机会,尽量多地消灭西夏的战兵。”

    “而后,有卫戌军和陇西卫的精锐,兵出虾蟆寨,过饮马川,迅速拿下灵州、静州和怀州,与我打下兴州的将士合兵一处。我郑军主力自西夏境内由内向外打,各卫镇自外向内打。大将军说,要么不打,我军还和以前一样,仅凭坚城死守,任西夏猖獗。如果打,就一战灭了西夏,踏平贺兰山,诛杀党项全族,把整个西夏,收归我大郑所有。”

    陈琦的这番话,说的铿锵有力杀气腾腾,随着他手里教鞭的不停移动。

    所有重臣已经感觉到,王铮虽然一直在家治病排毒养病。可王铮歼灭西夏的策略,早已是成竹在胸。

    可陈琦虽然讲的是头头是道,不少重臣却还是心中忐忑。

    此次和西夏的大会战,甚至比上次和蒙辽的大战还要大。

    和蒙辽大打出手,还仅是王铮率领三十万人马,加上雁山卫不多兵力的辅助,就拿下了燕云十六州和另外的五个州。

    可这次不同,这一次是上京的卫戌军一部,和剑南卫、陇西卫,再加上雁山卫。共计三个卫镇的五六十万兵马,同时和西夏大打出手。

    也就是说,此战一开,大郑西南数千里,和西夏接壤的全部边境,将烽火四起,会打成一团乱糟。

    “这么多地方和西夏同时开战,钱粮···”

    钟肃还没说完就被陈琦打断了。

    “钟相无须担心,大将军说了,此次大战,亦不需户部再调拨一粒粮草,不花费户部一文钱。”

    钟肃奇道:“怎么可能?让将士们吃风喝沫吗?”

    “不,大将军的意思是说,前期和西夏的大战不会太久,各个卫镇现存的粮草就已足够,钟相请看,···”

    陈琦又把教鞭,指到大郑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