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大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护国大将军-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山娃儿子的满月酒,即便是太子下葬之后,王铮也还是不能大操大办。

    东宫里白幡招展哭声悲戚,所有人均是心情沉重垂首不语,偶尔有话要说,也是声音极轻。文武大臣们都不想打扰了太子的安息。

    太子的性格像他的父亲郑成,也是仁慈宽厚,很得朝臣们的爱戴。

    只是可惜,他的英年早逝,让很多朝臣都开始了无所适从,心里忐忑下一位太子,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卯时末,祭拜开始,先是由皇亲国戚祭拜,辈分不同批次不同。然后是左右宰相,和中书省门下省的首官祭拜。

    王铮和代老将军、马闯马提督三人,以及十几个在京的柱国,被排在第五批祭拜的序列。

    此时,王铮正有样学样,代老将军前进一步拱手作揖弯腰行礼,他和马闯在后也照葫芦画瓢。

    再然后,代老将军左一步右一步上一步下一步的,像是穿花蝴蝶似的按着规矩行礼,转了不知道几圈,每一步均是两个揖一个头,弄得王铮头晕眼花。

    好在,转圈的只是代老将军一个人,他和马闯以及那十多位柱国,只在后面跟着行礼就行了,不用跟着转圈。

    在他都数不清自己到底磕了多少头,做了多少揖了的时候,代老将军对着灵棚下的陪祭客做了个罗圈揖,只听礼部官员一声轻喝“礼毕。”

    王铮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是完了。

    东宫即便很大,可今日的人却极多,在东宫里等着还是很不方便,王铮跟随代老将军出了东宫的大门,然后就各走各的。

    虽然两人上次打架是做戏给别人看,但现在这戏还得演下去,只要两人还在朝中,只要两人的军中威望还存在,他俩这辈子的关系都不能让别人觉得好,起码不能让皇上觉得好。

    东宫就在皇城之内,大门的两侧一溜儿排开了数十座席棚,里面均烧着炭火,是煤炭。供前来祭拜太子的宾客歇息取暖用。

    按规矩,未时正,太子的遗体才能下葬,也就是说,所有宾客祭拜过太子以后,都要在这些席棚里等待到下午时分,才会跟随灵车前往太子的墓地。

    王铮左右踅摸了一圈儿,席棚里都挂着棉帘,没看到熟人,离大门太近的话,人来人往的,他不想看到谁都打招呼,就信步向远处的席棚走去。

    找了个位置最偏僻的席棚,听听里面也没有说话的声音,王铮掀开棉帘看了看,果然没人,正好,适合王铮静下心来想事情。

    他作为大郑现有的三个辅国大将军之一,属于朝中重臣,朝堂上的大事,不管他是不是参与了,都会有军报或者公文送到他手里。

    因此,他都不需派人打听,昨天的事情都很清楚。

    现在,党争之祸房相和吕相正在想办法遏制。军改也开始进行,陇西卫和松江卫的兵力也得到了加强。

    陈琦虽是最善纸上谈兵,但他也算是高瞻远瞩,加之性格沉稳,考虑事情比较周详,虽不能领兵和敌军正面交锋,但作为一个参谋,还是不错的,正好弥补了马闯粗莽的不足。陇西卫的局势稍好了一点。

    全民练武强身,每两年举办一次武举殿试的事情也正在起草条文。

    并且,房相和吕相商议之后,明文禁止文武之间的相互敌视,禁止同僚之间的诬陷、攻暄

    等不和睦的行为,避免大郑的朝堂或者文武之间,产生内斗祸乱朝纲。

    王铮说过的那些事,朝廷正在或者马上就会做,对于那些事,王铮还算是基本满意。

    他最不满意的是,他想亲自领兵去收复燕云十六州,他并不是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功劳,而是他知道,曹显利用轻骑迂回包抄野战还行,他不善攻城战,他想自己亲自去打,只是想尽量减少大郑将士的死伤。

    当然,他也不善攻城战,从上一世到这一世,他还没有过一次攻城的经验。

    只不过,他有两世为人,别人都没有的大脑里的知识,他有历史上很多攻城战的案例,他相信他亲自领兵去攻打那些城池的话,将士们的死伤是最少的。 

    可是,朝廷不让他带兵去收复燕云十六州。

    王铮觉得,现在,皇上和房相,很可能并不是还在忌惮他,也不是还不相信他,而是就像他们说的那样,上京离不开他的坐镇。

    王铮觉得皇上不敢放他出去的话,也有可能是真的。

    有了上一次蒙辽入境不足一个月,就闪电般杀透了数十个大郑的城池,兵锋仅仅距离京都二百余里,直逼京师城下的例子。

    皇上怕了,怕他去领兵深入蒙辽境内数千里转战,而蒙辽军会围魏救赵再次出兵,再次的杀到京师附近,甚至率大军直接攻打京都。

    他怕王铮由于深处蒙辽境内,距离上京太远信道不通,得不到京师危急的消息,不能及时救援。

    “算了,反正不到火烧屁股,皇上也不会放我出去。既然管不了,那我就不管了,以后只在上京享清福就行了。”

    想透了这一点,王铮也就不再烦恼。

    大郑的足够富裕和人口数量的庞大,是它和周边的异族相比最大的强项。

    并且,大郑的政治还算比较清明,吏治也还可以,军事虽然稍弱,但也有战马太少的客观原因存在,现在都在一步步的改善之中。

    自己即便是身在上京,只要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尽量打动皇上,打动房相接受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相信不久,大郑就会更好。

    这时,王铮听到席棚外有脚步声和说话声,然后就见棉帘一挑,露出了一张他熟悉的满是皱纹的老脸。

    “哈!王大将军在这里,快来快来,这下可逮住他了。”

    王铮吓了一跳,抬眼一看是曲阳郡王郑瑞,随着他的叫喊,紧跟进来还有两人,辽阳郡王郑钢和朝阳郡王郑智。

    这三人,当初随王铮出征做开路先锋,澶州一战也立下了点功劳。

    只不过,仗还没打完,太子病危无法监国,皇上就急急忙忙地,带着一干文武大臣回了上京,后来不久,太子就病逝,那一战的功劳到现在还没有叙功。

    “咋?咋了这是?”

    三人咋咋呼呼进了席棚,把王铮吓了一跳,连忙站起身形双手护胸,就像是一个将要受到歹徒那啥的姑娘。

    “你这小子是真难找,老夫都把所有席棚都找遍了,总算是逮着你了。”大冷的天,身材稍胖的辽阳郡王郑钢,进门后先是抹了把汗说道。

    按年龄,三人均比已经五十六岁的皇上还大,都可以做王铮的爷爷了,按辈分,三人均是郑妽的伯父,叫他小子也没叫错。

    “三位王爷请坐,你们找我做啥?”王铮纳闷地问道:“今日办的这事,你们···不忙?”

    “找你自然是有事,有礼部的官员在,我们几个还是长辈,连行礼都不用,有什么好忙的?”

    朝阳君王郑智摆了摆手说道。

    他们也没说错,即便太子是储君,是所有大臣的主子。

    可他们三个是太子的伯父,是一家人,太子对他们来说就是个侄子,不但不用戴孝,也不能按臣子的规矩行礼,在这里还真没啥作用,最多是对皇上表示一下哀悼,让皇上节哀顺变就行了。

    可皇上太过悲伤,今日就没来东宫,他们连劝劝皇上的事儿都没有。

    “三位王爷找我有啥事儿?可别太难办了哈?要不然,我一个闲人,也办不了。”

    三位王爷联袂找他,估计不会是小事,王铮献给他们打个预防针。小事就说,大事免谈,哥还小,办不了大事。

    “是这···”席棚里有桌有凳,三人坐下后,还是年龄最大的曲阳郡王郑瑞先开口。

    “是这,你小子不是想打燕云十六州吗?我们哥仨的封地可都在那边,我老叔当初故意把我们老爹的封地都封在北地,就是想让我们去收回来,可我们哪有那个本事?现在,也只有指望你了。···”

    “十一哥让我说,···”朝阳郡王郑智嫌他十一哥啰嗦,就插话道。

    “王将军,是这,你一心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我们大家都赞成,现在虽然不让你亲自领兵去,但方略估计还得是你出,曹显那小子假如不向你请教请教,他甚至都不敢出兵,我觉着···”

    “老十五你咋那么多废话?让老夫来说,···”好吧,皇上的十三哥郑钢,看来也是心里着急。

    “王将军,方略肯定得你出,也唯有你出方略才能打的下来。是这,这次找你,我们哥仨是想,让你安排几个子孙去松江卫,等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我们也多少出了点力,也能心安了,也对得起我老叔的遗愿了,你看怎样?不算是大事吧?”

    郑钢说完,三个胡子都白了的老头儿,一起眼巴巴地看着王铮,生怕王铮不答应。

    王铮明白了,三人身为郡王,虽全是武职,但他们三个的武职是纯粹的虚职,只拿俸禄不用干活的那种,手里没有一点兵权,除了他们的几十个亲兵,和门房守卫还能自己安排,甚至往军伍里安插一个人的权利都没有。

    当初,太祖建国初期,为防武将起兵生祸,对武将做了诸多限制。但他同时,为防兄弟逾墙造成内乱动摇国本,给所有的皇亲国戚定下的规矩更多。

    不准任何一个皇亲国戚,以任何理由插手军务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能做的,仅仅是在朝堂上耍耍嘴皮子,纸上谈兵一番,给皇上做个参谋而已。

    这样就导致他们王爷的名虽然很好听,却是朝廷真正养着的那啥,还没有一个普通的武将自由。 

    所以,三人想完成太祖的遗愿,让自己的子侄去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城池,就只能央告王铮。

    王铮还猜到了他们的另外一点心思。

    他们现在的爵位是郡王,到了儿子就是公爷,孙子是侯爷,逐次递减,孙子以后的三辈人,还大小能有个爵位外,可三辈以后,就只是个平民了。

    并且,爵位还是只传长子嫡子,其他的子孙也得凭本事挣饭吃。

    所以,三人想让几个有些能力的子孙,也能为大郑建功立业,争取封个公侯了啥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三个为了子孙,这么舍下老脸央求王铮,也真是不容易。

    


163章 标准件生意



    “咳!我还以为是多大的事儿呢?吓我一跳。三位王爷勿忧,小事一桩,多了不敢说,三五个人还没问题。”

    王铮大包大揽,当即就满口答应了下来。三位王爷受的限制太多,违了祖制就是大罪,一旦被定了罪,打下去就再无反身的可能。

    可他不同,在朝堂上,他本就是个无人敢惹的混不吝,小事儿没人敢呲牙,大事儿最多就是罚俸禁足。

    反过来说,他这辈子,只要不是扯旗造反,基本上也没啥大事儿。可扯旗造反太姬八操心,太累,他懒,也不会做那种破事儿。

    再说了,这事对于他王铮来说,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三位王爷找别人,也能安排子孙进入松江卫做事。之所以亲自找他,无非是想让他给子孙安排个好职位而已。

    比如说,攻破某一个城池后,由他们的子孙为主将,正式领兵进驻。他们要的是军功,是军报上让皇上能听到的名字,也是虚名,这一点,不会影响其他将士的升迁。

    当然,他们所求的,不可能是他们的嫡子嫡孙,只要不是嫡子嫡孙,别人就抓不住他王铮的错处。

    大郑对皇亲国戚的限制再多,也不能不让他们考功名,或者上阵杀敌博军功吧?

    所有的皇亲国戚,除了嫡子嫡孙外,其他的子孙,均需自己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学苦读,均需从普通士卒做起,博到手了军功才能拥有富贵。

    仅靠祖上的余荫,吃喝花用倒是不愁,却不过是个混吃等死的寄生虫罢了。因此,皇亲国戚家里的其他子孙,由于家里的条件好,人脉广,重新混出头的也不在少数。

    现在,三位王爷就在为他们的几个,不是嫡子嫡孙,但还有些本事的子孙打算。

    三个老头儿一听王铮满口答应,顿时大喜。

    王铮不好说话是出了名的,他们来之前,就有被王铮一句话怼回去的准备,现在算是大喜若望。

    “三位王爷,我也得提前声明,军中之事的凶险不需我多说。人我可以安排,但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他们的安全我不能保证,他们能挣得多大的军功,我可也管不了。”

    “足矣!王将军能让子孙们进入松江卫就已足矣!别的无需多说,老夫懂得。”郑瑞首先说道。

    郑钢接话道:“是极是极,王将军无需多言,能活下来,能挣了军功封妻荫子,是他们的命。一战即战死沙场,他们为我大郑出了力流了血,也是他们的命,绝不会埋怨王将军。”

    “是啊!想要博一个富贵,不流血流汗,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儿?老夫的幼子虽然顽劣,却也是个明事理的人,断不会让王将军难堪。”

    郑智也赞成道。

    “那好吧!一共几人?他们几个,是否现今就在军中任职?假如已在军中,再是个校尉将军的话就更好,升的能快一些。不在军中也行,不过,现在从头做起,稍显晚了些。”

    郑瑞抹了一把大胡子说道

    “一共三人,均是我们三个的幼子,均在御林军任职。怕给王将军添的麻烦太多,另外几个孙子没敢答应他们。”

    “无妨,只要别超过五个,我还能安排,你们再安排两人···算了,公平起见,再安排三个吧?让他们六人明天直接找周强,这事儿让周强去做就行。我会写封信给曹显,让他稍微照应一下,只是稍微,不会太多哈!”

    “哈哈!要的就是大将军这句话,只要能稍微照应就已足够。大将军果然是爽快人,某等三人,多谢大将军了。”

    ‘稍微照应’一下,就是三人今日舍下老脸央求王铮的主要目的,如今目的达到,自然是特别的感激王铮所作的许诺。

    说着话,郑瑞郑钢和郑智,就想起身给王铮行礼。

    可王铮哪敢受他们的礼啊?他们的身份不说,但就是年龄,都能够做他的爷爷了。于是连忙伸手阻止。

    “三位王爷无须多礼,举手之劳而已。”

    三人挣扎着坚持要行礼,王铮于是赶忙说道:“三位王爷想不想赚银子?要是想,就别行礼,小子受不起,不想就算了。”

    “哈!你这娃子,不受礼就算了,还用赚银子的噱头糊弄···你说啥?赚银子?谁会怕银子咬手啊?当然想,你有办法?”

    郑瑞说了半句才反映过来,他们可是知道王铮是个能人。不过,王铮也曾经把工部坑得不轻。

    王铮的一句话,工部投进去二十多万贯,半年没出玻璃,工部尚书崔享和两位侍郎,被人笑话的都不敢出门,见了人均是躲着走。

    可二十多万贯都投进去了,停了手就是政绩的最大污点。

    三人商议之后,又认真诚恳地请教咨询了下王铮,知道了玻璃肯定能烧制出来,只是方法不对头。

    于是就咬牙坚持了下去,没出玻璃是功夫不到家,是银钱砸的少,继续砸钱就无关政绩,啥时候能产出一块玻璃,哪怕是一块玻璃,说明王铮没说谎,玻璃的确是能烧出来的,说明工部的投入是对的。那么,政绩就也是有的。

    好在,后来玻璃总算是烧出来了,当时,连工部尚书带两位侍郎,第一眼看到无色透明的玻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