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梦缱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梦缱绻-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短短的半个月,准备就已就绪,评书楼终于迎来了开业的日子。

开业

为了同时满足两种极端人群的要求,我将评书楼的典做得非常低调。只是放了爆竹,揭了匾,便了事。

但是,我在暗中宣传的力度却很高。我花了大量的人力去人员流动量大且密集的地方去宣传。发传单,口传,贴海报,只要可行的宣传方法我都用了。这样做,只是让大家知道,江陵城有一个叫“评书楼”的地方要开张了。再加上开张的时候这样的低调,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以至于很多人都想见识一下这“评书楼”到底是干什么的。

于是,在我的宣传之下,一楼的大厅座位已经坐满了,不仅如此,甬道上的加坐也坐满了人,甚至墙边,也站满了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何青泽就在这样的期待下,缓缓走到了书案之后。

“啪!”惊堂木响过,何青泽满含感情的讲了起来。

对于这样的形式,这些人显然没有见过,于是大家饶有兴致的继续听了起来。

不想,何青泽只讲了一会,便博得了几个满堂彩。一回书讲完后,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惊堂木落下之后,满屋的人竟然没有想走的意思。很久之后,才意识到已经讲完了。

很多人都问什么时候有下一场,苏梓柏便公布了评书楼里说书的场次:每月逢一逢五,会由何先生讲新书,一天讲两场,这场是要收费的,每人每场五文钱。何先生讲完后,由何先生的弟子重新讲,一天讲四场,一直到何先生讲下一场书为止。而这些场是不收费的,只收茶水糕点费。不过,为了防止有人故意占位置,在人满为患的情况下,免费场里的人每人每场必须消费一壶一文钱的茶水,当人不满的时候,则没有这个规定。

这样既能保证大部分人不会漏掉内容,又能满足各种消费水平人群。

最后,苏梓柏给大家留了一个悬念,就是这评书楼二楼的品文堂将在半个月之后开放。二楼所讲的内容会比一楼更加精彩,只是这二楼并不是一般人能进来的,必须要评书楼特制的邀请函才可以进来。

所谓物在稀为贵,这评书的形式本就是首创,再加上评书楼神秘的二楼,更是让很多人心里痒痒的。

让我没想到的是,应聘的那些书生竟然也在宣传。苏梓柏看出来了我的疑惑,便向我说明了原因。原来,我的那些言论,竟然在这些文人这间形成了一股风气流行了开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效仿,所以这些书生们在不经意之间便起了宣传的作用。

原来,竟是我无心插柳了。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评书楼已经传遍了江宁城。

接下来的邀请嘉宾的工作,便交给王靖宸了。

既然是贵宾,请的当然是一些“贵人”以及“名人”,而王靖宸在江宁的时间比较长,对于江陵的达官权贵的了解也非常的多,而且王靖宸处事圆滑,这件事交给他再合适不过了。

王靖宸接到这个任务,二话没说,马上着手办了。只是临走前给我留了一句话,“言论可杀人于无形,要小心这些人的嘴。”

我心里一惊,即将被成功的喜悦冲错头脑的我马上清醒了过来。是啊,在古代,读书人的言论曾经几度受制于朝廷,文字狱在历朝历代都有发生过。如今李世民年世已高,难免有些糊涂,万一哪天真的来这么一下子,可是够我受的。

令我感到庆幸的是,好在这些书生并不是我招到店里的员工,而是作为嘉宾被邀请来的,这样,如果真的出事了,评书楼的责任也相对小一些。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来限制这些书生们的言论。

可以论古,评古,讽古,但是与今不要沾边,与当今皇上有关的人物,只可论,不可评,更不可讽。而且严禁留下文字证据。如果写了,一切后果自负,与评书楼无关。

为此,我将何青泽单独的叫了来,让他在编纂演《大话三国》的时候注意一下言辞,不料何青泽却告诉我他早想到了,让我不必担心。

我被何青泽的抢白着实弄得郁闷了一下。不过通过这件事,也看得出何青泽是个认真负责的人。

将规章制度写好后,我便交给了苏梓柏,让苏梓柏过目,不料苏梓柏却交给了我一份材料,“这份制度是学生修改后的,本想今日拿来给公子过目,没想到公子竟然先叫学生过来了。”

苏梓柏的材料,是我当日给他的规章制度的修改版。苏梓柏将事情考虑的很仔细,将我原来不合理的制度修改得更加合理,而且,加了一些我没有考虑到的条款,其中就包括这条言论的禁忌。

我不禁奇怪,“苏公子,看你年纪轻轻,为何如此精于管理之道?”

苏梓柏竟然满面悲伤,“家父曾是钱塘一个大户人家的管事,学生从小便在父亲的教导下长大,以便接父亲的班。谁料天有不测风云,父亲竟然英年早逝。父亲去世后,我与母亲便搬离了大宅,来到了母亲的娘家江宁。”

看到他悲伤的神情,我的心情竟然也受到感染,“对不起,让你提起这样的伤心事。”

不料苏梓柏竟然笑了,“公子,我也曾经去其他做过工,会向劳工道歉的掌柜,你到是第一位。你也是我见过的最有远见的掌柜,可以先于人观察到商机,所定的规矩也是为我们这些劳工考虑最多的。”

我不禁汗颜,如果没有前世的记忆,我根本不会想到这些。而且,这可是我在前世三十多年积累下来的。但是和他一比,我的这些成绩便显得微不足道了。原来我才是最稚嫩的,考虑事情的周详度,竟然不如一个不满二十岁的青年。看来,我还有待于磨练。

接下来,我开始审这些书生的品书稿。看了几篇,我便有些受不了了,这些稿子全是一些之乎者也,饶是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也受不了如此之多的文言文。于是,我又将制度改了,让他们全部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撰写,严禁用文言文。用文言文写的,一律不录用。虽然这些书生有些不理解,怎奈我是老板,只好乖乖的将稿子重新写了。

在改后的书稿里,我选了两篇作为二次开业的主打篇,一篇是《品孟子》,一篇是《品春秋》,并让他们将演讲的内容继续写下去,一直到将这两部书全部品读完。其他人的稿子,我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让他们继续改写,一直到我满意为止。

在还有三天开讲的时候,我已将评书楼的一切准备就绪,而王靖宸也将听众名单定得差不多了。

看着听众的名单,几乎江陵城官方和文学界所有举足轻重的人物都被王靖宸请了来,而且人数竟有近百人。如此多的人,到是给我造成了一个难题,二楼的大讲室,一次最多只能容纳五十人左右,这样的话,我就只能分为两场开讲。但是谁在第一场,谁在第二场,却不好划分。没办法,我只得请王靖宸将人员分为两组。王靖宸只听我提了一句便明白了,很利落的将名单分为两组,并向我详细的介绍了这些人的来历,为什么会这么划分,以及以后再遇到时该怎么对待。

我心里不禁再度感叹,也只有王靖宸,才能将江陵的生意支撑的如此之久。

终于迎来了二楼开讲的日子。

品文堂的开业也是相当的成功,《品孟子》与《品春秋》同样博得了满堂采。

讲演结束,苏梓柏又将海报贴在店门口,并将二楼的场次及价格也标示了出来。

二楼品文堂,每月逢一逢五,由专门的品文师进行品文,每次讲四场,讲两篇文,每篇文各讲两场,费用是每人每场一两银子。虽然不会再有学生讲,却有专门的品文指导。听众可以随意的租用品文室,请品文指导参与品文。也就是说,我将在秦淮河岸风月场所清淡的那一套搬到了评书楼,只是内容变了,而且没有美女相伴。

或者我应该培训一些美女专职品文指导,肯定会比这些书生强一百倍。只是这个工程太难了,品文这种工作,对文学功底要求极高。而这个时代的女子通常是无才便是德,读书的女子少之又少。而且即使是读书的女子,也不会来这种地方抛头露面。看来这个计划是行不通了。不过,如果条件成熟,我可能会请人表演一些歌曲来助兴。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紧张的心情下,我终于度过了这漫长的一天。不过散场后便有人租用品文室,而且间间爆满的情形,倒使我的紧张的心情轻松了不少。终于,在最后一个客人离开评书楼时,我的心终于放完全的放下了。

来到我在评书楼的办公间,发现王靖宸竟然在里面。原来他也是从早上一直跟到现在。

王靖宸正拿着我定的制度在看。见到我进来,立即将我让到座位上。

“你这雅俗共赏之物果真是雅俗共赏,而且正应了江宁文人的口味。看来我得了三成利,竟是赚到了。”

我露出一丝坚定的笑,“我只是占了个先机罢了。我想,在这之后,那些秦淮河畔的岁月场所也会采用这种形式的。不过,我是不会让他们打响这个如意算盘的,我会树立品牌效应,只有我们评书楼的品文堂才是正牌的品文之处,让这些仿制的永远活在正牌的阴影之下。而且让他们来不及仿制,我便推出新的形式,有的东西,他们可是仿不了的。”

王靖宸听得双眼冒着精光,“安小姐高瞻远瞩,竟将这些都想到了,现在的我可是拭目以待,看看到时候安公子的新形式到底为何。”

我神秘的一笑,没有说话。

如今只出了个评书,还有相声,小品没推出来呢。到最后,我会将长篇的舞台剧出来,我想,到时候一定会惊艳一把。

这时,苏梓柏进来了,向我汇报着从开业以来的收入。结果,自然令我和王靖宸非常的满意。

评书楼这漫长的开业,终于结束了。

鸡鸣山

江宁评书楼。

每当何先生讲书的时候,门前总会排着长队。

那些听过何先生讲书的人,都会津津乐道的向没有听到的人讲诉着何先生的新段子。当然,他们讲不出何先生的那种韵味,所以,没有听到何先生的书的人,便等到学生讲的时候再去挤座位。虽然学生讲的不如何先生精彩,却也有何先生的风范,比听人口述强得多。

评书楼里花样繁多的糕点也是一绝,样子不会与其他任何一家店铺的糕点相同,而且的口感与味道也比其他家的好得多。很多人为了评书楼的糕点,也会来听一趟。甚至不为听书,专程来买糕点的也大有人在。

听着精彩的评书,啜上一口香茗,拈上一块不知名的小点心,享受,如此简单。

二楼品文堂的邀请函也成为了江宁贵族公子的抢手货。尽管要一两银子一封,但是江宁的贵族公子根本不在乎这点钱,他们在乎的是名,是品位。只有品文堂,才能显示出他们的才华,他们的品位,他们的名望。

能在品文堂里听课,并参与品文的讨论,成为了江宁文人的一种荣誉。

品文堂包间的酒菜也很特别,大部分的菜式都是没有见过的,而且非常的美味,有种特别的香气在里面。酒的味道也很特别,隐隐的有股子果香。

那些不知名的小点心,是我根据前世里蛋糕的制法,再结合现在的工艺,和湘云一起研究出来的。糕点的味道浓而不重,滑而不腻,每一种糕点又分多种口味,口味比较淡的年纪大一些的听众,口味浓郁的适合年轻人,而口味偏甜的,是特别为孩童们准备的。

二楼的那些菜会有特别的香气,是因为我在里面加了一味凋料。

这个时代的调料非常匮乏,只有大蒜、生姜、桂皮、肉寇、八角茴香。不过,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让我发现了花椒。

那天,我与湘云去花圃去购置花卉,正巧看到一位老花匠在筛选防护刺篱的种子,被筛出来的种壳的样子,和花椒非常的相似。我拿起一些,闻了闻,又尝了尝,果然是花椒的味道。于是我向老花匠要了这些被丢弃的种壳,没想到老花匠非常热情,竟将这几天筛选出来的种壳全部给了我。

将这些种壳拿回去之后,我用了猫狗做实验,在确定无毒的情况下,我将这些花椒用到了菜里。果然,加上了花椒的菜,多了一种特别的辛香之味。

至于那些酒,是一堆烂掉的海棠给我的启发。那些烂掉的海棠,竟散发着酒香。

海棠为苹果属,是苹果的近亲,既然西方有苹果酒,为何东方就不允许有海棠酒?于是,我和湘云请教了很多酿酒的能手,苦心研制下,终于将海棠酿成了酒。味道虽然不如陈年老酒那样绵厚醇香,却有一种淡淡的果香,味道竟是不错。

于是,这些甜品与酒菜也成为了品文堂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

评书楼在火了一段时间后,生意趋于平稳,渐渐走上了正轨。生意赚的钱,我则全部存在了广元钱庄。周掌柜看到我来的时候,简直合不拢嘴。存钱事宜谈妥之后,周掌柜将我的小方印要了去,进到了里间。一会儿,周掌柜便出来了,并将方印还给了我。

我看着方印,还是那个印,看不出来有什么变化。

而周掌柜只是神秘的笑着,“安公子不要看了,如果被您看出来,我们这广元钱庄也不用开了。”

周掌柜这话着实让我郁闷了一把。

我终于真正的闲了下来。除了将义仁堂每月的报表交给王靖辰,再听听苏梓柏的报告外,便无事可做。因为评书楼的生意,我也全权交给王靖宸处理了。相信他来管理,比我管理要强上许多倍。

五月。

江宁的五月已经近夏,沐浴着和暖的风,让人从骨子里舒服到心里。这样的天气,总让人有出去游玩的冲动。

我想到了同泰寺所在的那座鸡鸣山。据说,山顶有一个南朝宋时期的观日台,这样的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和湘云决定去鸡鸣山游玩一番,还可以顺便去看看慕天。

同泰寺,依旧是破败不堪,依旧是稀稀两两的香火。

缘深大师见我来了,只是笑笑,指了指后殿,便继续念经了。

穿过后殿,便是有着厢房的院子。院墙没有修缮,已经塌得差不多了。这样的院墙显然防不了贼,不过防防山里的野兽到是足够用了。

慕天正在院子里练功,只看了我一眼,便继续练功了。

慕天的气色不错,而且眉眼间少了几分冷,多了几分平和。寺庙果然是个修身养性的地方。但是我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偏偏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劲。

看到他过得还不错,我便放了心,和湘云继续在院子里闲逛起来。院墙虽然破,但院子里很干净,一片落叶也没有。在院子的深处,有一口井,这便是传说中的胭脂井。相传陈主曾经带着妃子逃难,将妃子藏于井内,井内的石壁被染上了胭脂,故名胭脂井。

向胭脂井内望去,清澈的井水映着蓝天,井壁的某一处竟然真的有一抹红。我好奇的用手指蹭了蹭,手指上什么也没有。原来这抹红是井壁的石头天然带着的,看来传闻不可尽信啊。

见院子里再没什么了,慕天也没有歇息的意思,我和湘云便从院墙矮的地方跳了出去,向鸡鸣山的山顶走去。

鸡鸣山顶观日台。

与其说是观日台,到不如说是一个祭台。祭台上有供桌与香案,不少善男信女在此跪拜祈求。

我的兴致一下子就没有了。本以为观日台会有一些有科学技术含量的东西,没想到竟是这样。

既然没有有意思的东西,那就回去吧。

可是,就在我刚刚打算走的时候,一抹白色的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这抹身影在祭台上拜过,转过身来,看到了呆愣在那里的我,也呆到那里。

“妹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