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月八日,阿斯奎斯在与陆海两军反复磋商之后,最终决定,让正在全速赶来的“澳大利亚”号与“新西兰”号去追击“柏林”号,在地中海活动的“皇家公主”号则退到直布罗陀海峡,大舰队在一月中旬出港,前往北海寻找战机,但是并不强行要求杰利科与公海舰队决战。
    至于海上航运,付出担任海军大臣的费希尔提出,组建护航舰队。
    必须承认,费希尔的建议很有建设xìng,而且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虽然“柏林”号的战斗力超过了装甲巡洋舰,航速超过了轻巡洋舰,但是在对战中“柏林”号绝对不是两艘装甲巡洋舰的对手。也就是说,每一支护航舰队里面只需要有两艘装甲巡洋舰,就能确保商船不受到袭击。
    问题是,这个办法在当时不具备可行xìng。
    原因很简单,需要保护的商船太多了,而英国皇家海军没有那么多装甲巡洋舰。
    更重要的是,在主力舰不足的情况下,很多装甲巡洋舰都被编入大舰队,用来执行一些原本应该由主力舰执行的任务,如果抽调装甲巡洋舰去执行护航任务,就等同于削弱了大舰队的实力。
    当然,组建护航舰队也不可能说做就立即做到。
    整个一月份,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英国商船,以及向英国运送货物、或者从英国运出货物的他国商船都是提心吊胆的,一些船长甚至决绝出海。
    事实上,被“柏林”号拦截的商船只有十多艘,损失的货物还不到五万吨。与北大西洋的航运总量相比,这点损失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只是,正是“柏林”号的存在,使英国的航运遭到了严重打击,一月份的航运量比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份降低了百分之四十!
    对英国来说,这绝对是三场灾难。
    要知道,英国本土所需物资中,百分之六十依靠进口。航运量损失百分之四十,意味着将出现百分之二十四的物资缺口。当然“柏林”号的袭击,对英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远大于实际影响。比如,在一月初,英国的面粉价格就上涨了百分之一百五十,创造了开战后的新纪录。实际上,当时英国本土的面粉供应并不短缺,还有六个月的库存。正是民众对物资紧缺的预期,推高了面粉的价格。别的不说,当时每一个英国家庭都囤积了一个月以上的面粉。
    物价上涨,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国内动dàng。
    一月份,英国发生了一百多起罢工,规模超过一万人的就有十四起。罢工的主要原因都与物价上涨有关,即工人的劳动报酬已经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了,而经营亏损的企业家又不肯涨工资。
    用“内忧外困”来形容英国此时的处境,一点都不过分。
    当然,局势动dàng,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英国政坛。虽然阿斯奎斯还没有辞职,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基本上走到尽头了。
    一月底,博纳一劳与劳合一乔治共同发起了倒阁〖运〗动。
    阿斯奎斯没有辞职,因为他还有最后一搏:英法联军即将在二月初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行动。!。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好局势
    一九一五年二月二日,阿斯奎斯的政治生涯终结了。
    当天凌晨,西线德军在法金汉的统一指挥下,发动了“新沙佩勒战役”矛头直指阿图瓦地区的法军。
    德军的进攻来得非常突然,而且时机把握得十分准确。
    当时,英法联军也在积极策划进攻,而且也打算在阿图瓦地区大做文章,进攻时间订在二月五日。也就是说,在德军发动进攻的时候,该地区的法军全部处于进攻状态,大批部队集结在前线附近,作战物资也已运抵前线。在德军进攻开始后的四个小时内,法军集结的部队与囤积的物资全部成了德军重炮的牺牲品。仅仅数个小时,德军就突破了两道防线,打垮了法军。
    收到消息后,阿斯奎斯别无选择。
    当天上午,阿斯奎斯向国会下议院提交了辞呈,宣布内阁总辞职,随后由博纳一劳组建临时联合政府。
    阿斯奎斯下台,也许算不上是坏事。
    可以说,阿斯奎斯并不是合格的战时领导,其过于软弱的xìng格,使其很难在战争时期成为国家领袖。
    别的不说,到辞职的时候,阿斯奎斯都没能让征兵制度得到落实。
    博纳一劳上台,没能拯救西线战场上的英法联军。
    二月七日,德军的攻势达到顶峰,阿图瓦地区的近四十万法军被歼,两个法军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
    虽然法金汉依然主张进攻,打算进一步扩大战果,但是德军参谋部坚决反对,而且德皇也直接出面干预,要求法金汉在达到既定目的之后结束进攻行动,让西线德军迅速转入到防御状态。
    可以说,德皇的干预十分及时。
    虽然战场上,德军依然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在连续打了六天之后,德军已是强弩之末。更重要的是,为了拯救即将崩溃的法军,英国远征军已经在伊普尔地区集结,如果德军依然向前tǐng进,那就无法应对英国远径军的挑战。显然,见好就收,才能守住已经到手的战果。
    三天后,德皇的判断得到了证实。
    二月十日,英国远征军在伊普尔地区抢先发动进攻,第二次伊普尔会战打响。
    最初两天,英军的优势极为明显,推进了近二十公里,连续突破了德军的两道防线,但是到了第三天,随着德军预备队赶到,英军的进攻遭到遏制,战场局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掉转。
    二月十三日,德军在伊普尔地区发动反击。
    必须承认,法金汉能够成为德军总参谋长,绝对不是庸碌之辈。
    在策划新沙佩勒战衣的时候,法金汉就考虑到,英国远征军很有可能在德军防御较为薄弱的伊普尔地区发动进攻。为此,在最初的时候,法金汉就打算在阿图瓦与伊普尔两地策划两次进攻行动,粉碎英法联军的反击意图。只是在具体实施阶段,因为没有得到预期的增派兵力,法金汉错开了两次进攻行动,并且选择首先在阿瓦图地区攻打法军,因此在伊普尔地区的德军处于防御状态。
    当然,也不能说法金汉的部署就没有漏洞。
    为了在阿图瓦地区取得重大胜利,法金汉从西线其他地区抽调了不少兵力,伊普尔原本就比较薄弱的兵力遭到削弱。英军发动进攻的时候,伊普尔地区数十公里长的战线上,只有十二个德军师。
    要知道,在第一天,英军就投入了三十四个师。
    如果不是遭到的地理环境,恐怕在德军的预备队赶到之前,英军就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二次伊普尔会战的结果将大不一样。
    这个时候,及时终止新沙佩勒会战的意义显现了出来。
    二月十三日,德军在伊普尔发起反击的部队中,有三分之二来自阿图瓦地区,即参加新沙佩勒会战的作战部队。正是这支部队及时赶到,终结了英军的进攻行动,并且一举击溃了英军。
    从时间上看,如果预备队晚一天到达,德军在伊普尔就要遭受惨败了。
    打到二月十七日,第二次伊普尔会战的主要阶段宣告结束。德军在发动反击后,不但收复了丢失的阵地,还把战线向前压了将近五公里。
    英军在损失了差不多三十万人之后,终于认识到不可能在这里击败德军,让部队转为防御状态。因为连续打了两场会战,德军也是捉襟见肘,不得不停止进攻。
    当然,小规模的战斗并没终结。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德军与英军各发动了数次小规模进攻行动,以拉平弯曲的战线,争取更有利的战场态势。
    二月十八日,冯承乾收到了希佩尔发来的电报。
    虽然远在北大西洋上,但是冯承乾能够通过希佩尔的电报,对地面战场的形势有足够清楚的认识。
    新沙佩勒会战与第二次伊普尔会战的结局,宣告了英法联军战略反击方案破产。
    这两场导致七十多万英法军人伤亡与被俘的战役足以证明,短期内,英法联军无法夺得主动权,西线仍然又德军做主。只是在经历了这两场会战之后,法金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组织起新的大规模进攻。
    很明显,西线再次陷入僵局。
    与西线不同,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优势极为明显。
    二月十日,鲁登道夫就肃清了bō兰地区的俄军,把战线向前推进了一百到两百公里,等于把帝国本土防区扩大了一百到两百公里。从此之后,俄军就再也没能对帝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
    到二月二十日,奥军在德军的支持下,已经收复了大半个西里西亚地区。
    根据鲁登道夫的战报,在接近两个月的战斗中,德军与奥军歼灭了近两百万俄军,而德军的损失不到三十万。
    可以说,鲁登道夫提前兑现了承诺。
    虽然俄国还没有因为失学过多而休克,但是到二月底,俄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崩溃,再也无力跟德军争夺战场主动权。
    二月底,鲁登道夫在回柏林述职的时候向德皇提出,只要再给他四十个师,他就能在半年内击败俄国。
    显然,鲁登道夫有点得意忘形了。
    所幸的是,德皇并没被胜利méng蔽双眼。在答应给鲁登道夫增派二十个师之后,德皇并没要求鲁登道夫在半年之内击败俄国,只是让他关注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争取在年内让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参战。
    说得简单一些,德皇更希望得到罗马尼亚与保加到亚的资源。
    俄国接连三次在德军面前战败,不但丢掉了bō兰地区,还丢掉了大半个西里西亚,对仍然处于观望状态的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相对而言,罗马尼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
    当时,帝国已经与保加利亚达成了参战的基本协议。
    按照约定,只要保加利亚以轴心国成员身份参战,就将获得一部分塞尔维亚的土地,并且得到帝国的安全保证。保加利亚当局对此极为满意,只是帝国拉拢罗马尼亚,让保加利亚当局有点犹豫。随着德军在东线取得第三次重大胜利,还帮助奥军打了大胜仗,保加利亚当局肯定会尽快决定立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两到三个月之内,保加利亚就将以轴心国身份参战。
    关键,还是在罗马尼亚。
    对帝国来说,罗马尼亚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这个位于多瑙河下游的国家,不但有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油田,还有富饶的土地。对帝国来说,罗马尼亚的石油与粮食是能够就近获取的主要战略资源。
    此外,罗马尼亚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
    如果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集团,那么帝国就能对俄国实现三面包围,等于把俄军的防线延长了差不多一千公里。对于已经濒临崩溃的俄军来说,增加一千公里的防线,等于制造更多的防御缺口。
    可以说,只要罗马尼亚投入轴心国怀抱,俄国离战败就不远了。
    只是,与罗马尼亚的谈判进行得并不顺利,至少在鲁登道夫横扫bō兰地区与西里西亚之前,罗马尼亚依然倾向于协约国集团,主要就是帝国首先拉拢保加利亚,而且与奥匈帝国关系密切。
    针对这一点,鲁登道夫已经制订了一份专门针对罗马尼亚的作战计划。
    如果罗马尼亚明珠暗投,鲁登道夫就将动用两个集团军,计划在三个月内扫dàng整个罗马尼亚。
    当然,这份计划仍然锁在档案柜内。
    对帝国来说,拉拢罗马尼亚要比征服罗马尼亚有利得多。
    到二月底,俄国当局认识到,如果英法再无所作为,俄国将承受德军的全部压力,战败也就在所难免。为此,沙皇在二月下旬,连续三次向英法发出请求,要求英法尽快在西线采取实质xìng的进攻行动。
    可惜的是,英法根本无法满足沙皇的要求。
    可以说,在一九一五年二月底,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调整整体作战方针,德军在欧洲大陆战场上迎来了自马恩河会战之后最为有利的局面,似乎胜利就在眼前,甚至有很多人相信能在年内取胜。
    显然,这也太乐观了一点。!。

第一百一十四章 主动迎战
    二月,冯承乾在大西洋上的好这用光了。
    整个一月份,冯承乾率领的“柏林”号快速巡洋舰在北大西洋上横行无忌,虽然只击沉了十多艘商船,但是导致英国的海运量骤降了百分之六十。到一月的最后几天,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月二十九日“澳大利亚”号与“新西兰”号战列舰回到北大西洋。
    按照英国皇家海军的部署,这两艘战列舰与四艘轻巡洋舰组成了猎杀“柏林”号的特遣舰队,在北大西洋上搜索了近十天。在此期间,特遣舰队好几次差点发现“柏林”号,但是都没能逮住“柏林”号。
    直到二月十二日,特遣舰队才首次看到了“柏林”号。
    当时“柏林”号正在葡萄牙西面大约三百公里处活动,搜寻与拦截经直布罗陀海峡前往英国本土的船只。因为从印度洋与远东地区起航的船只,大部分都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经直布罗陀海峡前往英国本土,所以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平常都有成百上千的船只。
    只是,现在的情况却不大一样了。
    “柏林”号在这附近活动了五天,只拦截了一艘不到一千吨的小
    船,俘获了几十吨燃煤与一些淡水。
    继续呆下去,将娈得极为危险。
    按照冯承乾的安排“柏林”号在北大西洋上一共有八个任务区,在每个任务区逗留的时间不超过三天。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与前来围剿的英舰遭遇,二是减少错过出现在其他任务区船只的机会。
    显然,这次“柏林”号呆的时间太长了。
    看到“澳大利亚”号与“新西兰”号之后“柏林”号立即转向撤退,随后由水上飞机证明逼近的是两艘战列巡洋舰。冯承乾没有硬扛,更没有打算自寻死路,因此立即下令全速撤退。
    虽然这个时候“柏林”号的航速只能达到三十节但是仍然比只能达到二十五节的战列巡洋舰快得多。
    四个小时之后“柏林、,号就摆脱了追击的英舰。
    在此期间,还爆发了海军史上第一次舰载飞机之间的空战,即双方执行侦察任务的水上飞机之间的战斗。在这场用手枪与步枪对射的空战中,帝国飞行员拔得头筹,击毙了英国飞机上的飞行员。
    正是如此“柏林”号才能摆脱英舰。
    到此冯承乾也意识到“柏林”号在北大西洋上活动的风险已经大大提高而且英国皇家海军很快就会发起新一轮围剿行动。即便公海舰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也没有必然的胜算。
    二月十妾日,冯承乾决定返航。
    一个半月他已经完成了既定任务,拖住了英国皇家海军,还劫掠了十多艘商船,对英国的民心士气给予重创。虽然继续活动下去,还有可能收获更多战果但是比起需要承担的风险,这些收获就不算什么了。
    只是,返航也没有这么简单。
    二月十七日,冯承乾收到希佩尔发来的电报,公海舰队已经做好准备,能在接到命令之后的四个小时内出发。
    更重要的是,有足够多的情报表明大舰队也做好了出发准备。
    冯承乾想得很清楚,如果能够利用“柏林”号返航,把大舰队引yòu出来,在相对有利的情况下打一仗肯定要比大舰队主动找上门来好得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场海战还能打击英国皇家海军的士气。
    要知道“澳大利亚”号与“新西兰”号回归,让英国皇家海军大受鼓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