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大清军队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赖在朝鲜不走,朝鲜不但要养起这支军队,还将丧失仅有的主权。
    对李氏王朝来说,这意味着被大清控制。
    对东学党军来说,这意味着彻底丧失取胜的希望。
    内战打下去,获利的不是交战双方,而是远道而来的大清。
    结果就是,叶志超率领的淮军刚在牙山登陆,朝鲜王朝就与东学党军开始谈判,并且在短短数日之内达成了“全州和议”。按照约定,东学党军撤出全州,在控制的五十三个郡县设置执纲所,管理当地事务。
    没等大清军队参战,朝鲜内战就结束了。
    只是,朝鲜战争并没结束。
    在李鸿章派大清军队入朝的时候,日本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由,已经派遣七百名日军在仁川登陆。
    这下,朝鲜局势变得格外复杂了。
    虽然李鸿章竭力避免与日本开战,主动提出双方共同撤兵,但是伊藤博文根本没有理会李鸿章。
    日军好不容易登陆朝鲜,绝对不会轻易撤出。
    接下来的一个月之内,大清、日本与朝鲜一直在进行外交磋商,李鸿章显得很急切,却没有收到任何实质成果。
    当时,大清与日本在谁先撤兵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双方都不愿意做出让步。
    谈判期间,伊藤博文正面临不信任弹劾,因此表现得极为强硬,不但不答应撤兵,还在谈判期间陆续向朝鲜增兵。
    虽然英法俄美等国出面调停,但是朝鲜牵涉到列强利益,调停并无结果。
    七月二十三日,日军以保护使馆为由,突然袭击汉城,挟持朝鲜高宗与闵妃。
    两天之后,日军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突然袭击了停在丰岛海面上的大清运兵船,大清与日本的战争爆发了。
    消息传回来的时候,冯承乾已经回到胶州湾。
    虽然冯承乾一直在留意朝鲜局势,知道东学道起义事件不会这么简单的平息,但是一个多月里,他的主要工作是规划青岛海军基地的建设工作,并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关注朝鲜的事情。
    里希特霍芬找上门来的时候,冯承乾正在与提尔皮茨商议军港该如何布局。
    “这么快就打起来了?”提尔皮茨显得有点惊讶,因为就他所知,大清的北洋舰队还没有完成备战准备呢。
    “日本挑起战争,由不得大清。”里希特霍芬叹了口气,说道,“李鸿章已经给叶志超下了命令,全力于日军作战。只是大清在朝鲜的兵力远不如日本,而且士气低弥,恐怕很快就会战败。”
    “不是恐怕,而是肯定。”
    “伯爵这么肯定?”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以大清军队的战斗力,能在鸭绿江南面呆上两个月就非常不错了。”
    “如果大清在两个月内战败,那么……”
    “大清不会这么快战败,日本陆军再能打,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攻打大清本土,最多在朝鲜闹闹事。再说了,朝鲜的局势没有这么简单。日本利用东学党事件出兵朝鲜,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控制朝鲜,而不是以朝鲜为跳板攻打大清,因此在击败入朝清军后,日军不会急于北上。”
    “伯爵的意思是……”
    “关键在海洋战场上,要等到北洋水师战败,李鸿章才能认识到,他已经输掉了这场做梦也不会输的战争。”
    里希特霍芬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冯承乾的意思。
    “李鸿章有提出别的要求吗?”
    “大清肯定会采购更多的军火,不过这些事情都不用伯爵操心,按照协议办就是了。”
    “那行,我也不用留在这里了。”
    “伯爵……”
    “这个时候,我最好还是不要去见李鸿章,让他头痛几天,才能知道我的好处。”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港口规划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就等资金到位。反正闲来没事,我们把舰队开出去转几天,说不定能碰上热闹。”
    “我也有这个想法。”提尔皮茨赶紧附和了一句。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你去准备吧,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
    “伯爵,你在这个时候随舰队出海,恐怕不大合适吧?”
    “没什么不合适的,遇到你无法决断的事情,就搁置起来,等我回来再说。”冯承乾看了里希特霍芬一眼,说道,“我们对这场战争不能过于热心,就当成看热闹好了,反正谁输谁赢与我们没有直接厉害关系。”
    见冯承乾心意已决,里希特霍芬没再多说什么。
    虽然战争已经爆发,但是早在预料之中,冯承乾也早就做了安排。如果在这个时候表现得过于热心,反而过犹不及。冯承乾跟随舰队出海,避免与李鸿章见面,肯定会收到预料之外的效果。
    里希特霍芬没有留在青岛,当天就返回北京,为冯承乾刺探消息。
    第二天一大早,冯承乾登上了“腓特烈大帝”号铁甲舰。在提尔皮茨的率领下,帝国远东舰队驶离了胶州湾。

第三十七章 看热闹
    冯承乾说是出海看热闹,实际上是在避嫌。
    虽然朝鲜只是一个弹丸小国,但是牵扯到了美国、英国、俄国等列强。德意志第二帝国为大清提供贷款,帮助大清增强军备,已经引起了美英俄等国严重不满,冯承乾要是在这个时候出面,必然会引来更为严重的外交风波。再说了,大清战败是迟早的事,冯承乾没有必要为此惹上一身骚。
    如果历史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下一场海战将在九月十七日打响。
    还有近两个月呢,哪有热闹可看。
    至于朝鲜的地面战争,冯承乾并不关心,或者说并不担心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结果。
    之前发生的事情,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相差不大,比如李鸿章任命叶志超为总兵,而这个贪生怕死的家伙最终将葬送掉入朝清军。至于日军偷袭汉城,也与冯承乾熟知的历史相差不大。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主战场在陆地上。
    舰队出海的第八天,即八月一日,冯承乾收到了里希特霍芬发来的电报,大清与日本已经正式宣战。
    只言片语中,里希特霍芬还提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大清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仔细一想,冯承乾就明白了过来。
    今年恰逢大清皇太后,也就有有名的慈禧太后六十岁寿诞,大清已经为此花掉了数千万两白银。肯定是慈禧太后下不想让战争打乱了她的庆寿安排,才给李鸿章下了懿旨,让首辅尽快结束战争。
    战争才开打就想着结束,这也太高瞻远瞩了吧。
    报着这样的想法,大清不败才是怪事!
    八月八日,舰队回到了胶州湾。
    此时,朝鲜战场上的局势依然十分混乱,交战双方都在调整兵力部署,还没有爆发大规模战役。
    当然,这样的局面维持不了多久。
    日军有备而来,清军则是仓促应战。虽然交战双方的兵力旗鼓相当,但是日本在各个方面都占有优势。
    此时,德皇也下达了指示,让冯承乾自行处置远东事务。
    事实上,这是德皇在强调,冯承乾是帝国远东事务大臣,直接向皇帝负责,不用向帝国宰相负责。
    冯承乾非常清楚德皇的意思,只是现在他确实不好出面。
    回到胶州湾,冯承乾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应付在大清开设工厂的帝国企业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偿还大清购买军火的欠款。
    虽然大清肯定得还钱,但是能不能还钱是另外一回事。按照贷款协议,大清用胶州湾地区的租借权来抵偿利息,获得胶州湾使用权的是帝国政府,因此帝国政府需要替大清支付贷款利息。
    这不是一笔小钱,不是靠凑款就能获得的。
    再说了,那些到大清办厂的帝国企业家都想赚上一笔,而不是拿着一叠帝国政府开的白条回去交差。
    所幸的是,里希特霍芬已经替冯承乾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在贷款协议中有一条,即胶州湾地区为免税区,只是这个免税是针对大清的,即大清不得在此征税。如此一来,帝国就可以在胶州湾地区征税,然后用税收来支付利息,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
    对此,企业家都表示欢迎。
    只是,在税率的问题上,企业家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不应定得过高,以提升帝国产品在大清的竞争力,占领更加广阔的市场。在销量上去之后,总税收并不会因为税率降低而减少。
    最初,冯承乾认为这行不通,毕竟列强在大清的势力范围早就划定了。
    在与企业家多次磋商之后,冯承乾最终做出让步,采纳了企业家的建议,定出了一个较低的税率。
    虽然列强瓜分大清已成定局,但是大清不是印度,并没被某一个强国独占,仍然是一个拥有主权的国家,因此列强在大清开辟市场,仍然得看商品的竞争力。如果帝国企业的税率低一些,那么帝国产品的售价就要低一些。显然,在大清这样的国家,价廉物美的商品更有竞争力。
    只是,冯承乾也没有拿帝国的利益开玩笑。
    利用这个机会,冯承乾以克虏伯公司为核心,创建了“帝国企业联盟”,并且明确要求该组织为帝国利益服务,企业的营销政策必须与帝国的基本政策同步,不然将无法获得特别税收赦免权。
    德意志第二帝国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把帝国企业整合到一起,形成集体力量。
    借此,冯承乾也与众多帝国企业家建立起了私人关系,对他今后回到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忙到九月份,冯承乾才算清闲了一些。
    九月七日,平壤战役打响。
    虽然清军装备精良,还有天时地利人和,但是窝囊的总兵,最终会让这场不该失败的战役变成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最严重的惨败。
    十天不到,清军就战败了,平壤落入日军手中。
    平壤沦陷,清军在朝鲜境内无险可守,而且士气低落,也不可再与日军交战,只能一路向北撤退。
    要不了多久,清军就将撤退到鸭绿江北岸。
    只是,清军会就此承认战败吗?
    显然,李鸿章不会就这么认输,而会做最后的反击,因为李鸿章相信,他手里的北洋舰队能够扭转战局。
    九月十五日,冯承乾再次登上了“腓特烈大帝”号装甲舰。
    当天傍晚,帝国远东舰队从胶州湾出发,进入黄海海域,径直奔向东面的鸭绿江口,赶去看热闹。
    大东沟会是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的决战之地吗?
    冯承乾不敢肯定,他只知道,朝鲜半岛上的战斗与他熟知的历史相差不大,因此清军很有可能从海路向朝鲜运兵。
    此外,里希特霍芬提供的情报也表明,北洋舰队正在掩护前往朝鲜的运兵船。
    那么,大东沟很有可能成为远东地区最强大的两支舰队的决战场。
    经过一天两夜全速航行,远东舰队在十七日清晨到达大东沟。按照冯承乾的吩咐,提尔皮茨派出了侦察舰。
    天亮后,冯承乾特意把早餐地点安排在战舰的后甲板上。
    “我们就在这里等?”
    “有什么疑问吗?”冯承乾很是斯文。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生活了几年,他也学会了西方的习俗礼仪。“将军,不用急,该来的迟早会来。里希特霍芬男爵早就送来消息,北洋舰队全数尽出,日本海军的主力舰队也早就离开了军港。大清军队丢掉了平壤,李鸿章不肯善罢甘休,肯定会进行反击。虽然我不大懂军事,但是以朝鲜较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李鸿章要想力挽狂澜,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清军在朝鲜西海岸登陆,比如汉城附近的仁川,再从北面发起进攻。”
    “所以,大清的运兵船一定会过来。”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我们在不大了解战局的情况下,都能做出这样的判断,日本海军指挥官自然能做出同样的判断。”
    “问题是,谁也不知道大清的运兵船什么时候到来。”
    “就这两日吧,反正不会拖太久。如果援兵没有及时赶到,大清军队一路败退,在敌后登陆就毫无意义了。”
    提尔皮茨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明白了冯承乾的意思。
    早餐还没吃完,传令兵就跑了过来,出去侦察的战舰已经返回,在西北方向上发现了大清的北洋舰队。
    冯承乾没让舰队靠过去,而是远远的尾随其后。
    只要盯住大清北洋舰队,就能遇上日本舰队。
    发现尾随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远东舰队,北洋舰队打出了欢迎的旗号,并没做出过激反应。
    上午几个小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大概是闲得无聊,冯承乾在这艘由他亲手设计、督办建造的战舰上转了一圈,顺便跟底层的水兵闲聊了一些寻常事情。
    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军还处于幼年阶段,但是水兵的士气很不错,素质也较高。
    别的不说,战舰上的各种设备都保养得非常好,一看就知道水兵花了很多功夫,非常爱惜这艘战舰。
    北洋舰队的官兵有这样的素质吗?
    如果海军官兵都不爱惜战舰,又如何能够指望在海战中取胜呢?
    午饭过后,海面上依然风平浪静,北洋舰队在前方慢悠悠的航行着,海天线上没有出现黑烟。
    冯承乾依然没有闲着,只是回到了司令塔,开始向帝国海军军官取经。
    虽然冯承乾了解海军史,但是不了解这个时代的海军战术,甚至不知道如何操作与控制战舰航行。身为帝国海军战争大臣,如果连航海知识都没有,迟早会成为笑柄,所以冯承乾非常用心的学习航海技术。
    有事可做,时间过得特别快。
    当传令官进来通报情况,在东南方向上发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时,冯承乾正在向提尔皮茨询问舰队指挥的事情呢。
    日本舰队终于出现了。
    冯承乾看了眼挂钟,下午四点三十分。因为正好是北半球的夏季,所以还有三个多小时才会天黑。
    如果冯承乾没有记错,历史并没发生显著改变。

第三十八章 大东沟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下午四点五十分,在黄海大东沟海域打响的海战,把大清与日本的这场战争推向了高潮。
    遭遇之后,北洋舰队就犯了一个错误:以横向队列冲向日本舰队。
    严格说来,这也不是错误。
    进入蒸汽时代之后,连英国皇家海军都不知道下一场海战该怎么打,风帆时代的海战战术早已派不上用场。因为战术不太明确,所以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建造的大部分战舰都存在问题。
    可以说,只有冯承乾知道蒸汽时代的海战战术。
    问题是,他也只是略懂皮毛而已。
    回顾冯承乾在这几年里做的事情,特别是在设计新式战舰时坚持的几项原则,就能大致明白这个时代的海战战术。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炮塔沿战舰的纵轴布置。
    当时,冯承乾没有向任何人解释为什么要把炮塔沿纵轴布置,因为即便解释了,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明白。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在战舰两舷方向上获得百分之百的火力。
    要知道,在此之前,装甲舰的炮塔布局十分凌乱,比如“定远”与“镇远”二舰的两座炮塔就分别布置在两舷。受后部建筑物阻挡,这两艘战舰只能在正面较为狭窄的范围内获得百分之百的火力,而在两舷方向上,只能发挥出百分之五十的火力。因此在海战中,这两艘战舰更适合面向敌舰。
    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北洋舰队为什么要直接冲向日本舰队了。
    只有在正面交战中,“定远”与“镇远”二舰才能发挥出全部火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