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26之崛起- 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团长,这鱼子酱不是我们中国的大酱,是老毛子和欧美很名贵的一道菜肴,一般人是吃不起的。”
    感谢“这个名字很难取”、“gq135okok”、“君子四道”三位书友的月票更感谢“70生人”书友的打赏。
第四百九十二章抗战老毛子还真有不少好东西
    王德民不知鱼子酱为何物,这让一旁的史泽波也忍俊不禁,他在保定军官学校时,可是在外籍教官那里见过的。
    “团长,这鱼子酱不是我们中国的大酱,而是老毛子和欧美很名贵的一道菜肴,就是在欧美,一般人也是吃不起的。”
    王彬也笑着点头说:“史营长说的对。这鱼子酱可不是我们中国大酱那样的酱,是西方人最喜欢的一种名贵的食品,在欧美和法国鹅肝、松露一起,号称世界上三大最贵最美味的食品。”
    王德民还是有些不明白,疑惑地说:“不就是鱼籽做的西方酱吗?怎么会有那么好?欧美老百姓还吃不起?竟然还是最名贵的?”
    王彬笑着解释说:“鱼子酱的确不是酱,他只是经过有经验的制作师,在从活鱼肚子里取出的鱼卵上面均匀地涂上一点盐。而且,制作鱼子酱的鱼籽也不是一般的鱼卵。能做鱼子酱的鱼卵,都是取自鲟鱼,而且要取自生长12年以上的,制作最高级鱼子酱的鱼卵要取自生长了六十年以上的鲟鱼,那样的鱼子酱一公斤就值数百大洋。”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最著名的犹太人开的米尼阿久尔餐厅里,一小盘普通的鱼子酱就值十几块大洋。我们缴获的这些鱼子酱,都是用锡罐装的,一公斤一个,有八十罐。我看过了,这些鱼子酱的产地是苏联的里海,那里的鱼子酱很有名。”
    “这八十罐正宗鱼子酱要是在米尼阿久尔餐厅出售,最少也要值3万大洋。这些东西,老毛子的普通士兵是吃不到的,这一定是供给老毛子高级军官们食用的,这要是烧了,那可是太可惜了。”
    王彬的解释也勾起了王德民的兴致,他还真没想到这鱼子酱竟然不是大酱。
    王德民哈哈笑了起来:“这老毛子还真有意思,明明是盐卤鱼籽,竟然被他们称为鱼子酱。如果是那样,我们山东的煎饼卷大葱,不是也可以叫个类似他们三明治的什么明治。”
    王德民的话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既然是好东西,那就全都带走,今晚也让弟兄们开开洋荤。我们第四路军的军饷虽然很高,可是让战士们花十几块大洋吃一小盘鱼籽,恐怕这辈子他们都不会舍得的。还有,这鱼子酱既然这么名贵,给旅长、师长也各送十罐,让他们也尝尝鲜。”
    王彬点头答应,转身就要喊参谋传达命令。
    史泽波忙说:“团长,缴获的武器弹药也不能全都炸了”
    王德民有些不解地说:“恩澎,这老毛子的鱼子酱是好东西,我们是一定要带走的。可是,这次我们带的弹药很充足,用不上老毛子的武器弹药。再说,老毛子的武器弹药和我们使用的口径不一样。老毛子的武器,在国内其他部队都会当做宝贝,我们第四路军可看不上眼。我们带着老毛子的武器弹药不仅没用,还是个累赘。”
    “而且,这些武器弹药数量也太多,我们就是想带走也不可能。虽然我也觉得炸了有些可惜,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总不能让老毛子再拿回去吧。”
    “团长,我不是说要全部带走。”
    史泽波伸手从警卫排长手中拿过一挺苏军的德普转盘机枪。
    “团长,老毛子的这种7。62口径的轻机枪很不错,火力猛,弹容量大。比zb…26还要轻些。我们的zb…26和这种机枪对射起来有些吃亏,我们应该把这种轻机枪都带走。”
    “还有,我刚才拆开看过了,这种轻机枪结构简单,全枪只有65个零件,对精度要求不高,枪的机构动作很可靠,不管弄得多脏,对射击性能也不会有多大影响。它的缺点是,只能进行连发射击。还有枪管与机匣采用固定式联接,不能随时更换。不过,他的枪管散热很好,我刚才打了两盘子子弹,枪管甚至感觉不到多少温度。”
    “关键是,这种机枪使用的弹药和老毛子水连珠步枪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多收集些圆盘弹夹,在带足老毛子的步枪子弹就行。这次老毛子运送的弹药里,步枪子弹一定会有很多。”
    史泽波所说的水连珠,就是指苏军现在正规军装备的制式步枪——莫辛纳甘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当时俄国派出18万大军进占东北并和清军及抗俄义勇军多次作战,中**队缴获了一些。4年后,东北又成为日俄争夺远东霸权的主战场。其间相当数量的莫辛纳甘步枪遗失在战场上,这是国人接触这种武器的开始。
    十月**后,逃亡中国的白俄又带来了不少俄式步枪,被转卖到各路军阀手中。1924年,孙中山在广东建立**政府,积极准备北伐。根据协定,当年10月,苏联“沃罗夫斯基”号轮船抵达广州,送来8000支莫辛纳甘步枪,每支配弹500发,用于武装黄埔军校的学生军。
    还有,当年冯玉祥在退出北京后,转道赴苏联考察,争取到苏联提供的包括大批莫辛纳甘步枪在内的可装备10万人的军火,经外蒙古运至国内,使得冯玉祥得以在五原誓师并投入北伐。
    而从广东输入的那批给黄埔军校的步枪中,一部分后来由国民**军第20军、11军使用,他们最终参加了南昌起义,流落到红军手中。
    到二十年代末,国内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莫辛纳甘步枪已有相当数量,使用范围也很广,因此上海兵工厂于1927年开始生产俄式枪弹,以供给国内所需。
    由于莫辛纳甘步枪发射时,不仅烟雾少,而且枪声清脆,特别是供弹、发射动作干脆利落,连续发射时如同水珠溅落,很受国人喜爱,故被国人形象地称为水连珠。
    二营长这时也说:“恩澎说的对,老毛子的这种机枪,射击持续时间长,我们更换两次弹夹,它才换一次,刚才我们二营就吃亏很大。”
    “老毛子的这种机枪真有那么好?竟然比我们的zb…26还好?”
    王德民有些不相信地问,一边伸手从史泽波手中拿过转盘机枪。
    王德民在手中掂了掂,又摆弄了一会这怪模怪样的机枪,然后“哗啦”一声拉开枪机,平端起机枪,对着河滩空地扣动了扳机。
    “哒,哒,哒……”
    王德民这一通猛扫,直打得河滩上沙石乱飞。
    在没有出现间歇的情况下,打光一个弹鼓的子弹竟然用了差不多一分钟,这也是在战斗中,因为经常要使用点射,应该两三分钟才会更换一次弹鼓。
    对于苏军这种机枪火力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王德民很有些吃惊,直到打光了整整一个弹鼓,王德民才意犹未尽地把枪交给史泽波。
    王德民满意地说:“确实是把好枪没想到这老毛子还真有不少好东西。把这种机枪全部带走,把子弹也都带上……”
    天黑前,王德民带着他的团,押着那即可怜又幸运的45名苏军俘虏,赶着牛群,带着大批的战利品,在夜色中安然撤离了战场,隐入莽莽的杭爱山脉中。
    在他们身后,苏军那长长的运输车队燃起的熊熊大火,好似一条红光闪闪的火龙,映红了夜空。
    苏军的一百多名轻重伤员,王德民一个都没带走。
    原本二营长建议把这些苏军伤员都杀了,省得他们伤好后再回到苏军里,反正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可是王彬和史泽波不同意这么做。
    他们两人的理由是,枪杀战俘,尤其是枪杀伤病战俘是不人道的,这有违《日内瓦国际公约》。而且,苏军的押运人员很可能有漏网的,至少作尖兵的那个伪蒙军骑兵排就漏网了,这件事传出去,对总司令和第四路军的声誉影响不好。
    可是,如果带着这些苏军伤员,浪费药品不说,还要分出战斗人员来看管照顾他们。王德民虽然不忍心杀死手无武器的苏军败兵,可让王德民派人一直照顾苏军伤员,这让他多少有些不甘心。
    最后,王德民决定,把苏军的尸体都打捞出来,摆在河滩上,以免污染河水。再给苏军伤员妥善包扎,留下一些食品,等着苏军前来救援他们。
    苏军的救援人员最快也得明天下午才会赶到,白天还好办,可是夜间北蒙这时已经是零下五六度,这样的温度对于常人还好说,对于身体虚弱的伤员就很有些残忍了。不过,王德民也管不了那么多,这些苏军伤员是否能挺过这寒冷的夜晚等到救援的人员到来,那就不是他王德民能管得周全的了。
    第二天上午,苏军的侦察机发现了还在冒着余烟的车队的残骸和满河滩的苏军尸体。已前进至大塔米尔的苏军西线部队,也得到了漏网的伪蒙军骑兵排的报告。
    苏军西线部队因为辎重物资不足,不敢再继续东进,不得不停在大塔米尔等待后方输送辎重补给。同时,紧急请求空军搜寻躲在他们身后,威胁他们交通线的中**队。
    感谢“还没发现”、“大梦不觉醒”、“982230”书友的月票和“70生人”书友的打赏。
第四百九十三章抗战灯下黑
    苏军几十架飞机以河谷为中心,在周围50公里范围内整整搜寻了一整天,可就是没有发现中**队的踪影。WWw!这让苏军对中**队的机动能力感到十分吃惊。第二天,他们把搜索范围扩展到了100公里,可是依然没有找到中**队。
    得到辎重被毁消息的木伦苏军,一面紧急派出部队赶往被伏击的战场救援,一面抓紧时间,手忙脚乱地再次组织车辆向前线运送辎重补给。
    三天后,苏军的辎重部队再次启程了。这次苏军谨慎小心了许多,派出了一个团的押运部队,而且全程都有苏军飞机侦查保护。
    因为延迟了补给时间,西线苏军需要补给物资的缺口更大了,需要补给的数量、种类也比上次更多了,导致这次苏军的车队数量大增。不过,苏军卡车数量严重不足,木伦兵站被烧毁了120辆,现在只剩100辆卡车,其余的都是收集来的400多辆马拉大车。
    苏军远东特别集团军后勤部门,正在民间积极征调卡车,不过这需要时间送到木伦,而且数量也不会很多。
    这是因为,以前苏联国内根本没有大型汽车厂,不能自己大量制造汽车,他们的汽车基本都是购买自国外。
    在1895年世界上出现第一辆汽车后,第二年就在俄罗斯的彼得堡也响起了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是俄国发明家亚科夫列夫和弗列泽创造的成果。不过,受制于俄国基础工业体系薄弱,沙俄汽车产量非常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一共只生产了400辆汽车。而且,生产这些汽车的工厂都很小,设备也很简陋,严格地说,它们只能称为汽车作坊。
    因此,这一时期,沙俄从西方进口了大量汽车,总数有数万辆之多。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沙皇政府开始在全国建设6个汽车厂,设计年产量为7500辆。可是还未等这些汽车厂建成,阿芙乐尔号的炮声轰响了。
    1924年,莫斯科的阿莫夫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了苏联的第一批10辆阿莫-Φ15型轻卡,真正揭开了苏联汽车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这家工厂是旧俄国政府建设的6家汽车厂之一,虽然到1917年仅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工程量,但这已是6家中进展最快的一家。随后,1925年在列别捷夫厂的基础上建成的雅罗斯拉夫厂开始生产卡车,1927年新建的莫斯科斯巴达克厂开始生产自行设计的微型轿车。
    虽然苏联政府很注重汽车生产,可是因为工业基础薄弱,加之西方国家仇视苏维埃政权,对苏联实行技术经济封锁,他们发展汽车工业遇到很多困难,进展不快。到20年代末,苏联汽车年产量也才仅仅有可怜的2000辆,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要,道路上行驶的汽车90%依然依靠进口。
    还是从去年开始,苏联利用西方遭遇经济危机,不得不无奈对苏联放弃了经济技术封锁,斯大林审时度势,毅然决定利用这个期盼已久的大好时机,不顾国内千疮百孔的糟糕的经济形势,勒紧腰带,抓紧时间从欧美开始大规模进口和引进现代工业技术,使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短期内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苏联国内,正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帮助下,在莫斯科建设高尔基汽车厂,也就是后世的嘎斯厂,计划生产嘎斯-A型轿车,规划年产10万辆。还有正在改造的阿莫夫厂,计划形成7万辆的生产能力,再加上红色普提洛夫人厂等,构成了苏联汽车工业的基础力量。
    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些工厂要大规模形成生产能力,还要在两年后。
    现在,苏军的军用卡车都是进口汽车,这次苏军进攻北蒙使用的汽车,还是大量征用民间汽车才凑足的。
    在损失了120辆卡车后,木伦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卡车可供使用,无奈只能用大车。
    可是,卡车和马车两者的行进速度相差过大,在一起行动很不方便。而分开行动,押运兵力又显不足。最后,苏军为保证安全,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四百辆大车在前,由两营的步兵随行,卡车在后,由一个步兵营和一个坦克连保护。每天大车先行出发,两小时后卡车队再出发,中午时分两队汇合一起吃午饭。下午同样如此,夜间两队一起宿营。另有一个伪蒙军的骑兵营在前开路,负责沿途搜索警戒。
    这样布置的好处是:在行军过程中,如果前面大车队遇袭,后面的卡车队可以快速支援;如果后面的卡车队遇袭,因为两队相距不远,前面的押运部队也可以在一小时左右赶到。
    从伤兵的口中,苏军已经知道,袭击他们的中国部队只有一个团,这个部署,不会给中**队什么机会。
    五天后,苏军运输队再次来到了苏军遇伏的河谷,当晚就在河谷中宿营。
    之所以选择在河谷里宿营,是因为出了河谷,前面很长一段山路都很狭窄,大部队宿营很不方便。尤其是夜间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宿营,危险性更高。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苏军认为,上次伏击他们运输队的中**队,不可能胆大包天地还停留在河谷附近,除非他们疯了。
    在苏军看来,中国人在偷袭占到便宜后,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跑得越远越好。如果中**队还想要继续阻断交通线的话,那他们只能在前面某个适合伏击的地点在偷偷地等待苏军的到来。这段宽阔的河谷,在这个时候,倒是最安全的。
    为了防止运输部队在路上再次被袭,停留在大塔米尔的苏军大部队已经派出了接应部队,估计明后天两军就能汇合,那时运输部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虽然如此,苏军押运部队还是保持了相当的谨慎,他们在河滩扎营后,把卸掉马匹的大车分成三组,除了临河一面,其它三面都用排成排的马车做了遮挡。然后,在大车后面支起帐篷。临河一侧则是排成一排的卡车。为了安全,苏军甚至不怕麻烦,把卡车上的弹药武器都卸下车,妥善存放。
    天黑前,苏军又在距离营地三面200米外,设立了六个班哨,每个班哨还配有一辆坦克,对营地进行警戒。在一些大车和卡车上,还建立了十几个轻重机枪火力点。然后又在营地外侧三十至五十米外,每隔四十米点起一堆篝火,有三个班的苏军在火堆间巡逻警戒。
    布置完这一切,苏军的营地才渐渐地安静下来。
    随着夜幕的降临,黑暗逐渐填满了宽阔的河谷,闪着银光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