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5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家电视台针对凹军的报道。带出了更值得深入讨论的“人道主义”话题。
    准确的说,发生在加尔各答的“人道主义灾难”到底应该由谁负责。
    代表美国政府的删把矛头对准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爽军,认为应该由中国政府负全部责任。与锋相对的半岛电视台则把矛头对准了负隅顽抗的印军,认为应该由印度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由此引出了很多话题,比如战争的正义性,又比如印军是否应该放弃抵抗。
    争论达到高潮的时候,几则不那么惹人瞩目的消息出现在了网络上。等到看热闹的观众反应过来的时候,大部分中立媒体调整了新闻内容,开始重点报道发生在西孟加拉邦其他地区的新闻。
    获准进入孟加拉族战争难民营的不仅有孟加拉国的记者,还有很多受到孟加拉国政府的邀请西方记者。特别是一直以来同情与支持印度境内的孟加拉族为了自治权而进行不懈斗争的欧洲记者。
    虽然一些欧洲记者提出前往加尔各答进行战地报道的要求遭到中国军官的拒绝,但是在报道孟加拉族战争难民的安置情况时,大部分欧州记者秉承了讲事实、说真话的传统,恪守职业道德,把真实的一面展示在了观众面前。
    欧洲新闻媒体同时把目光转向印度境内的八千万孟加拉人,恐怕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与八千万孟加拉人的生存问题比起来,加尔各答的那些事情根本算不了什么。可以说,八千万人的生存问题!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灾难。如果民众不再关注加尔各答,认为印度对要求获得自治权的孟加拉族进行的残酷镇压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美国就无法利用发生在加尔各答的事情对付中国了。
    直到这个时候,抛出重磅炸弹,宣称有2到3万人被炸死。
    问题是。这个时候宣布这样的结果,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网发布消息,半岛电视台就提出了三点质疑:一是刚没有派战地记者前往加尔各答,如何知道炸死了这么多人;二是爆炸地区在中国军队的控制之中,连中国政府都没有公布任何数据,删如何证明其数据的准确性;三是事情发生不到孙卜时,连政府都无法得出准确的统计数据,什么认为其数据是正确的?
    三个质疑全都对准删报道的真实性。
    虽然即做出回应。宣称用了最先进的遥感技术,而且得出的数据得到了相关权威部门的支持。但是刚即没有说使用的是哪种遥感技术,也没有明确指明支持其数据的是哪个权威部门,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为了保住面子,刚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开始指责半岛电视台,宣称半岛电视台作为一家中立媒体,却在重大问题上站在中国政府的立场上说法,不尊重新闻的自由性。背弃了新闻媒体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标准,沦为为中国政府的走狗。
    动挑起事端,半岛电视台马上迎战。
    不管怎么说,半岛电视台都是第三方媒体,不受中国政府管辖,也不用听从中国政府的吩咐。不同了,作为美国的新闻媒体,而且是美国最大的新闻媒体,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政府的喉舌,虽然作为私是美国政府的话筒。
    显然,删把矛头对准半岛电视台的时候,就已经偏离了根本目标。
    当全世界的观众都开始关注半岛电视台的舆论大战时,谁还会关注发生在加尔各答的事情?
    只不过,让很多人想不明白的是。中国的新闻媒体没有加入这场舆论大战。
    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在重点报道战争进程,对加尔各答与难民营的事情只做了简单报道,未做深入评论。
    在关系到中国国家名誉的问题上,中国新闻媒体竟然集体回避。
    显然,这不是应有的态度,非常不正常。
    大概正是中国新闻媒体的态度,让更多厌烦了新闻媒体打舆论战的观众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了战场上。
    比起那些勾心斗角的斗争,战场上的战斗更加真尖
    当天,中国新闻媒体重点报道了三个方向上的战斗,一是弘军从瓦拉纳西出发、向安拉阿巴德推进,二是纠军继续在加尔各答市区内与负隅顽抗的印军激战,三是驻扎在印度东北地区的刀军全再展开、为大举进攻做准备。
    虽然关于加尔各答的报道并不多,仅有的几段录象也是军事记者隶属于军队的军职记者拍摄下来的,相对较为“温和”但是中国新闻媒体这种不偏不倚,客观报道战争事实的态度得到了一致好评,就连很多之前对中国新闻媒体有很大偏见的欧州人都认为,中国新闻媒体能够尊重事实,以新闻媒体应有的客观立场把真相展现在观众面前。比那些别有用心的新闻媒体更有职业操守。
    最能说明观众喜好的肯定是收视率。
    根据一家欧洲调查机构在当天上午通过电话进行的随即调查,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欧盟地区的收视率达到了打手 岔,首次超过删国际新闻频道,成为收视率最高的境外电视台新闻频道。
    这一调查结果,足以说明问题。
    当然,也足以让删发现问题。
    当天下午,变了报道内容。开始重点报道中国军队的军事行动。并且重点分析了弘军攻打安拉阿巴德的战略意义,以及凹军攻打加尔各答的战术问题。
    虽然想在加尔各答问题上做文章,但是受观众的影响,刚自觉减少了与“人道主义灾难”有关的报道,再次打起“客观公正”的旗帜,重点报道军事行动。
    毫无疑问,删再次犯了个严重错误,忽略了刀军的行动。
    不管怎么样,这天发生的事情。已经证明战争无处不在。
    虽然早在刀世纪呐年代就有人提出了“超限战”的概念,认为能够对政治决策与军事行动产生影响的因素都会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制高点。战争不仅仅发生在战场上,而是发生在各个层面上,舆论宣传就是战场,新闻报道就是交战双方的武器,但是直到这一天,全球观众才认识到,战争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谁能获得舆论的支持,谁就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成为战争的正义方。虽然军事行动之外的所有战争行动。对战争的影响都不明显,至少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与正面军事对抗相比,包括舆论宣传在内的战斗,对战争的影响更为深远。如果从长远角度看,舆论宣传甚至能够对战争的最终结局,特别是获胜方最后的收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与战场上的战斗一样,舆论战场上的战斗不由某一方的意志决定。
    也就是说,舆论战场上的战斗。不会因为某一方停止行动而结束。
    更重要的是,舆论战争与军事战争一样,都是政治斗争手段,为政治利益服务。除非交战双方在政治上达成妥协,不然总会分出个输赢
    这一天,裴承毅最关注的也是刀军的行动。
    用一个军去控制面积超过力万平方千米的印度东北地区的所有交通要道,显然有点吃力。刀军是战略反应军,不是空降军,无法像空降军那样占领交通线附近的制高点,达到控制交通线的目的。
    幸运的是,万军不是重装甲军。
    战略反应军的最大特点就是拥有出色的战略与战役机动能力,绝大部分战斗装备都可以用空运的方式送往前线。
    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空运力量,战略反应军也可以执行机降作战任务。
    为了加快万军的行动速度,裴承毅抽调了3个空降军的全部战术空运力量,让刀军把主战装备的所有附加配件全部拆掉,由皿达丈送往前线。控制交通线附近的制高点,从而避免在地面上进行战术机动可能遇到的麻烦。
    这一举措,极大限度的加快了刀军的部署行动。
    等到印军东北集团军群反应过来的时候,刀军已经部署到位。
    随着夜幕降下,针对东北集团军群后勤保障物资的轰炸行动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一章第一百三十章 综合素质
    泽个晚卜,裴承毅都呆在战术指挥中心。克接指挥轰炸解
    不是裴承毅不信任袁晨皓,而是担心袁晨皓过于年轻,激动起来,忘记收手。要是一口气炸掉印军的所有仓库,后面的戏就没办法唱了。
    轰炸行动持续到天亮,几个重要目标让执行轰炸任务的陆军航空兵费了不少力气。
    不得不承认,印度东北地区恐怕是世界上军事防御强度最大的地区。
    藏南冲突之后,印度投入数百亿美元,在东北地区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战略防御体系。用古吉拉德在出任印度陆军参谋长之后到东北地区视察时的话来说,印军的防御体系足以阻挡百万大军。即便与后方失去联系,储存在各处加固地下仓芹内的军事物资足够该地区的军队坚持数年之久。
    实际情况也差不多。
    轰炸开始后不久,陆航就遇到了一块硬骨头:个于那加兰邦曼戈格琼东部郊区一座山丘内的“萨曼戈战略物资储备中心”萨曼戈是在藏南冲突中涌现出来的印军战斗英雄,按照印军的宣传,萨曼戈在战友全部阵亡的情况下,顶住一个中国陆军营长达一天一夜,最后与冲上阵地的数名中国军人同归于尽。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已经无从考证。该物资储备中心为驻扎在那加兰邦的打手 万印军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储备了大约万吨大米、3万吨面粉与2万吨其他易长期保存的食物。即便按照正常消耗速度计算,这些食物足够万印军就得另谋生路了。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陆航的松群首先用2枚激光制导钻地炸弹在物资中心的上方炸开了一条通道,然后投下了打手 枚特种炸弹。特种炸弹的威力不用质疑,但是评估轰炸结果的无人侦察机却发回了让裴承毅都不敢相信的现场图像,只有山顶的花岗岩层被炸穿,下面的钢筋混凝土加固层并没崩塌。不得已。裴承毅让陆航进行补充轰炸。这次担任轰炸任务的首先用枚激光制导炸弹炸穿了钢筋混凝土加固层,确认炸出了一条直通下仓库的通道后,才投下第二枚特种炸弹。虽然评估结果是“瘫瘾”而不是裴承毅想要得到的“摧毁”但是无人侦察机拍下了从几处出口喷出来的尘土,证明轰炸已经达到预期目的,“萨曼戈战略物资储备中心”完全坍塌了。为了避免印军挖掘埋在下面的粮食,裴承毅让陆航再次轰炸了几处主要出口,然后安排战略航空兵的轰炸机在天亮之后向已经遭到三次轰炸的山丘投撒专门用来对付人员的传感器炸弹。
    裴承毅担心袁晨皓做过头,他自己做得也够绝的。
    根据战后从印军获得的资料。为了挖出埋在废墟里的粮食,上千名印军官兵被撒布在山坡上的传感器炸弹炸死炸伤。
    在裴承毅的亲自指挥下,轰炸很有针对性。
    实际上,裴承毅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什么。
    因为印度在藏南冲突之前,一直将重点放在克什米尔地区,直到藏南冲突之后,才开始加强东北地区的防御工作,所以包括容纳能力在万吨以上的地下仓库在内的超大型地下防御设施都是在这几年内完成的。虽然军情局投入了很多力量。但是需要同时监控的目标太多,没能掌握所有地下仓库的准确位置,无法为前线指挥部提供足够的情报。换句话说,就算把确认的目标全部炸毁,也不会让印军主帅吃不
    饭。
    为了让裴承毅放心,军情局还送来了一份“证据”。
    藏南冲突之后,印度总共向东北地区运送了劲万吨粮食,而部署在该地的印军4年内最多只消耗了打手 坠万吨粮食,而军情局掌握的那些粮食仓库只能容纳大约叨万吨粮食。中间的刃吨差额。就不在军情局的掌握之中了。
    轰炸结束的时候,裴承毅才离开战术指挥中心。
    根据由无人侦察机发回的现场图像做出的战果评估,这天晚上只炸毁了可以储存钓万吨粮食的印军地下物资仓库。
    裴承毅留了一手。克得丰过头。
    实际上,裴承毅与军情局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印军中长期存在的腐败对轰炸结果造成的影响。
    直到战后,裴承毅才知道,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没有错,但是4年内,看管物资的印军通过走私等方式将石万吨粮食输往邻国,或者通过黑市卖给当地人,从中获得大约同乙美元的赃款。这笔钱中,有打手 亿四万美元通过各种渠道,最终转入了古吉拉德的长子在苏黎世银行开的账户。
    换句话说,轰炸开始的时候。印军东北集团军的存粮只有万吨。
    由此可见,大部分仓库都没有放满,储存在那些没有遭到轰炸的仓库中的粮食不是的万吨,而是不到万吨!
    万吨的粮食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东北集团军总兵力绍万,按照最低标准,每人每天需要2千克粮食。召万人打手 天就要消耗皖炖粮食,粮最多只够消韧个半果按照曳守阵计算,印一“集团军群司令部直属兵力在2万左右。再加上大约2万名军官,至少需要力万吨粮食。在只有万吨存粮的情况下,连司令部指数兵力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司令部的人都吃不饱,其他部队的官兵就别想填饱肚皮。
    这天晚上的轰炸,敲响了印军东北集团军群的丧钟。
    因为当时不清楚情况,所以裴承毅心安理得的回去睡大觉了。
    傍晚。当他回到战术指挥中心的时候,袁晨皓送来了三份报告。一是弘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安拉阿巴德郊区,主力部队将在丑日凌晨前到达,包围安拉阿巴德的行动最迟于丑日傍晚完成;与裴承毅的判断相同,弘军到达前,包括部署在法塔赫布尔的6个师在内的大约万个师的印军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安拉阿巴德。二是加尔各答守军司令官在天亮后向凹军投降,攻打加尔各答的战斗正式结束,凹军已经开始收容战俘。三是印军东北集团军群开始反击,刀军的压力非常大,已经发来三次增援请求。
    见到参谋开始换班,让网上岗的通信参谋有消息立即报告之后,裴承毅叫上袁晨皓去了军官餐厅。
    “出动刀军与空降打手 臼旅的时机已经成熟。”去餐厅的路上,袁晨皓很激动,“益早不益迟,坠军的状态不太理想,先头部队攻破印军外围防线后就没再前进,按照曲茂康的战斗报告,印军的抵抗很顽强。继续突破很有可能使伤亡急剧增加。虽然曲茂康保证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后发起新的进攻,但是按照我的分析,不是印军抵抗顽强,而是弘军的官兵过于疲惫。听说,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曲茂康还去了第驯装甲旅。询问了官兵情况,还承诺让大家尽早回家。”
    “这个曲茂康,就知道开空头支票,他这么说了,把我们放在哪?”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说道:“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弘军是首批参战部队之一,坚持了二十天,早就该休整了。”
    “在西里古里与吉申根杰没有休整吗?”看了袁晨皓一眼,裴承毅走进了餐厅。
    “也不能这么说,虽然鳞军在西里古里与吉申根杰没有打多少仗,但是两地都处于前线,部队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官兵的精神压力很大。”
    “看来,你可以当军事心理医生了。”
    袁晨皓愣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只是跟你开个玩笑的情况我也很清楚。不过,还是先吃饭吧。”裴承毅朝餐厅的勤务兵招了招手,说道,“老规矩,炒两个小菜,一荤一素,记得多放点辣枚。一份素菜汤,再来两瓶啤酒。”
    因为袁晨皓是四川人,特爱吃辣枚,所以餐厅的勤务兵早就知道两人喜欢吃什么。
    “你开始说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