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倾宋- 第4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叶应武想要建立以金银和纸钞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就必须改变民间对于纸钞的不信任,却又不能像蒙古人那样直接采取强制措施。

“这么说来,还得费点儿功夫了?”叶应武看向文天祥。

文天祥嗯了一声:“所以此事还请陛下定夺。”

叶应武顿时轻轻吸了一口气。虽然大明在这连续几年的对外战争中一直取得胜利,大明朝廷也凭借此在民间拥有极高的威望,但是这只是在对外征战方面上。

随着经贸的发展,百姓对于利益也越来越看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百姓认为大明通过对外战争,能够为他们带来实打实的利益和福利,所以他们支持和拥护大明对蒙古以及其他国家开战、开疆拓土,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士林、商贾以及下面千千万万百姓在其余方面也都支持朝廷做出的决断。

尤其是大明的文官制度改革刚刚完成,民间尚且没有从中看到对于自己的利处,所以对于朝廷中央提出的有关经济方面的改革方略,还远远没有到言听计从的地步,所以单单凭借朝廷的命令和旨意强迫推行纸钞,虽然能够落实下去,但是效果却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引起民间士林、商贾、百姓的反感,那么不仅会大大伤害大明朝廷在民间的威望,而且也会让接下来大明朝廷做出的决策很难施行。

“但是朝廷现在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一直借助商贾,通过众多商贾手下的青楼楚馆、茶馆瓦舍来进行推动和宣扬。”叶应武沉声说道,“上一次依托商贾,这些商贾就已经展现出来他们的手腕,只不过现在因为锦衣卫和六扇门的强大,所以他们才会对大明朝廷的命令绝对服从。一旦随着大明边境的稳定,精锐的斥候和老卒数量减少,六扇门和锦衣卫没有足够的力量控制商贾。就很有可能导致被商贾反噬。”

文天祥有些诧异的看向叶应武,因为陛下在文武百官心中,一直是全力支持商贾的存在,现在文天祥在叶应武的话中才明白过来,陛下和那些手中操控大量资金、并且多次在大明北伐之中积极出动的商贾之间,更多的是通过利益来维持,叶应武借助他们的资金和无数的产业、车队来向前线运送需要的器械粮草,而这些商贾实际上也是在利用大明对外的战争来向外扩张自己的产业范围,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商人逐利,有的时候甚至可以铤而走险,所以叶应武这么一说,文天祥顿时也轻轻吸了一口气。大明以武开国,现在商人手中没有实权,大明的军队确实是他们头顶的中天悬剑,但是一旦随着大明拥有了足够的版图、不再向外扩张,那么大明就算是一直保持足够适量的主力战军,但是士卒在训练上和士气上也必定会出现腐化和堕落,甚至这种现象在叶应武视察天武军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有了苗头,只不过被叶应武及时扼杀,这也就意味着到时候很可能军队不再是商贾的威胁者,甚或者变为商贾威胁朝廷的协同者。

为了从最大可能上防微杜渐,叶应武只能从现在开始,尽量避免少借用商人的力量,甚至还要尝试去限制商人如同吸水海绵般的膨胀发展。毕竟现在的大明可远远不是历史上闭关锁国的明清两朝,繁荣发展的海上贸易,使得大明商贾的地位已经远远不是另外一个时空当中明清商贾的地位能够相比,甚至商贾已经逐步摆脱“士农工商”中的最低级地位,成为仅次于士人阶级的社会中层。

毕竟归根结底,叶应武和文天祥还是属于士人阶级的,而且现在社会中士林依旧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虽然叶应武很清楚,在七百年后,商人阶级实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很多国家,但是此时此刻,叶应武必须要维护士人阶级的利益,不只是因为他这一世本来就出身于士人阶级,更因为叶应武这一路走来,士林无疑给予了叶应武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就算是投桃报李,叶应武也不能背叛和打击士林阶级。

更何况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哪怕是大明的基层教育再怎么普及,士林阶级已然是整个大明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阶级,读书人在民间依旧是对于上位者的称呼,用他们来统治国家显然也更能够得到百姓的尊重和拥戴。

“如果不用商贾的话,陛下打算怎么办?”文天祥绞尽脑汁想了很久,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了。

叶应武放下笔:“六扇门和锦衣卫在各个州府实际上拥有的据点并不多,所以想要凭借六扇门和锦衣卫来做这件事,没有那么容易。”

文天祥点了点头,六扇门和锦衣卫的实力不够显然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叶应武虽然没有说出来,不过文天祥已经能揣摩出来,显然叶应武也不想让他们坐大。

在叶应武这里,朝廷之中政事堂、翰林院和御史台三足鼎立最为妥当,而更外面,朝廷、军队和六扇门等秘密组织再维持一个更大的敌体体系方才最符合皇帝的利益,六扇门和锦衣卫有一次两次帮助朝廷进行宣传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长期“不务正业”的话,恐怕也会导致整个国家陷入一家独大的境况。

对于叶应武来说,另外一个时空当中明清灭亡的教训,他每每想起来自然都是触目惊心,也只能这样竭尽全力来维持整个大明王朝**外外各个势力之间的稳定和制衡。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好皇帝,也是一门学问,历史上不及格的大有人在。

“那陛下以为翰林院和学士院如何?”文天祥到底是文天祥,在叶应武接连否决几个选择之后,他已经能够摸清楚陛下的思路,陛下想要保持整个朝廷和国家各方面的平衡,那么这个看上去无解的问题,实际上最好的答案就是这些方面当中实力比较弱,但是声望不差能够胜任此任务的。

翰林院和学士院无疑成为了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按照叶应武当年的打算,政事堂以及其麾下的六部应该和翰林学士院、御史台三足鼎立,但是现在的事实却是政事堂正在执掌朝廷之牛耳,在各项事宜上话语权无疑重了很多,而且叶应武也更倚重六部官员,使得按理说应该低翰林学士院和御史台一头的六部,甚至已经隐约有了与二者争锋的架势,至于政事堂的三位丞相,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无疑成为了凌驾于这三方势力、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存在。

这样的场面叶应武自然并不想看到,而在这朝廷三足当中,实际上御史台的实力并不弱,毕竟御史台掌控着天下的监察大权,又有陈宜中和姚訔坐镇,谁都不敢小窥御史台。现在御史台看上去寂寂无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明创立未久,站在各个位置上的都是年轻有为的官员,恨不得天天披星戴月,希望能够打拼出来政绩,从而获得朝廷的赏识和提拔,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官员贪污、欺男霸女的可能。

陈宜中和姚訔的年纪都不大,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再加上两人的性子甚是刚强严谨,所以也很少有人明知故犯。这也使得御史台虽然一丝不苟的监察百官,但是什么都找不到,也就只能成为现在这无所事事的样子。

御史台无所事事,叶应武实际上更多的是欣慰,但是另外翰林院和学士院也一直无所事事,叶应武就不得不插手了。毕竟翰林院和学士院当初分出去的主要目的是让它们执掌天下教育,从而能够以单纯之心为大明培养更多的人才,可是现在大明立国未久,虽然有大量学院建立,不过想要培育出来人才还没有这么快,所以这也使得翰林院和学士院只能在每年科考的时候和礼部、吏部一起忙碌一番,之后便没有太多的任务要做。

结果就是在之前的几次大战之中,当朝廷六部官员不足,甚至直接就从翰林院和学士院当中抽调,使得这两家莫名其妙的变成了大明政事堂和六部的替补所在。

为了扭转这样的状况,叶应武自然必须为翰林院和学士院找“活”干。在民间推动金银和纸钞的使用,对于其余部门来说或许还很是棘手,但是对于翰林院和学士院来说,却不是不能胜任的。

单单是这两个院属下的无数书院、学院,就有强大的人力根基,而且实际上士林之中大多数未曾出仕者,和翰林院翰林、学士院学士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交情,而这些民间隐者,又往往以别人幕僚、师爷、私塾先生的方式存在,所以通过影响他们,实际上也就在影响整个社会的中上层。

当整个社会中上层风向改变了之后,占据大多数的基层百姓,实际上也就很容易做出应该的选择了。如果再能够几位大儒出面为朝廷歌功颂德,那么这件事就更容易落实下去了。

“宣刘翰林和邓学士觐见。”叶应武沉声说道。

——————————————————

上弦月挂在空中,淡淡的月光清辉从枝叶的缝隙当中洒出来,在阶前留下斑驳光影。东坡公所谓“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当如是矣。

叶应武关上御书房的门,开门关门这些动作,陛下素来不喜欢婢女代为操劳,所以晴儿带着几名宫女只是在一侧小心翼翼的跟着,并不敢打扰叶应武。在这后宫当中,叶应武更像是一家之主,而不是一国之君。

虽然自陆婉言以降后宫嫔妃们并不清楚叶应武为什么会宁肯不要皇帝的威严,甚至不允许她们称呼“陛下”,而是称呼“夫君”,但是所有人在这样小小的举措之中都能够感受到一丝一缕难得的温馨。在高大的宫墙之内,这一点温馨,都显得弥足珍贵。

看着眼前的月色,叶应武倒是怔了一下。说句实话他还真的从来没有好好在皇宫中欣赏过月色。这一轮上弦月,虽然看上去远远比不上月圆之夜时候的清辉洒进人家,但是更别有一番犹抱琵芭半遮面的欲拒还迎。尤其是庞大的大明皇宫,在这浅浅的月色中沉睡,气势雄浑的亭台殿宇和稀稀疏疏的枝叶月光,有的时候越是差距大的事物,放在一起越容易产生令人惊艳的美丽。

叶应武知道外面的士林才子往往喜欢称呼这一片宫城为“大明宫”,更有人称赞为“藏天下粉黛于六宫,可闭月羞花”。对此叶应武也就是一笑了之,毕竟这些文人骚客怎么感慨他还懒得关心,更何况有人称赞自己老婆们长得漂亮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反正大明皇帝陛下的威名天下皆知,谁也不会因为这些许宫怨词就以为自己是一个昏君。

“陛下今夜打算在哪位娘娘处安寝?”晴儿上前一步,轻声说道。

“时候太晚了,就不去打扰她们,直接去怀玉堂吧。”叶应武吩咐一声,怀玉堂是他在后宫书房的后半部分,是皇室精美古董金石收藏所在,叶应武平时一旦处理政事晚了,一般就直接在怀玉堂歇息。

不过怀玉堂和御书房中间隔着半个西宫,一直有新近入宫的秀女和昭仪为了邀宠,都喜欢在陛下路过的时候争奇斗艳,弄得整个后宫都鸡飞狗跳、许久不得安宁。以至于后来陆婉言也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严令陛下前往怀玉堂的时候各庭院不准叨扰。听到陆婉言这个无可奈何的命令,叶应武也只能耸耸肩。

听到叶应武吩咐,晴儿急忙在前面引路,叶应武看了一眼头顶的上弦月,不由得感慨一声,这么好的月亮,如果能够有一两个人对酌赏月,倒是不错的事情。

还不等叶应武想完,前面晴儿突然微微一顿。

紧接着便听见一个低柔的女声在斑驳树影之后传来:

“趁着此时没人,正好可以饮酒赏月。”

“可是娘娘······”后面有些焦急的显然是婢女的声音。(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四章羌笛何须怨杨柳

“来,昭儿乖,到姨娘这里来。”惠娘手里拿着拨浪鼓,轻轻晃动着。

叶家大少咿咿呀呀的追着声响的方向,而陆婉言小心翼翼的在旁边跟着,只要叶家大少一个身形不稳,她就可以随时伸手扶住。见到叶应武走过来,陆婉言急忙牵住叶家大少,带着他向叶应武行礼。

“夫君。”一侧的惠娘、赵云舒和绮琴等人都纷纷行礼。

叶应武摆了摆手:“大早晨起来的不用这么客气。”

惠娘眨了眨眼,露出俏皮的神情:“夫君,现在可不是大早晨起来了,莫非夫君在温柔乡中都忘却了时辰?”

叶应武一怔,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某说某昨天晚上喝醉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干,你们信不信?”

“当然相信了。”惠娘唇角扬了扬,“不过如果夫君这么说的话,恐怕娘亲会不开心呢。”

一想到对于抱孙子有着无限期待的陈氏,叶应武只能叹息一声,走过去直接弹了一下惠娘的额头:“就你古怪精灵,总是不消停。”

惠娘哼了哼。而叶应武则走到叶家大少身边,不知不觉得叶家大少都已经满周岁,甚至过了蹒跚学步的阶段,能够自己走路。对此欣慰的同时,叶应武也得开始考虑下一步怎么培养孩子了。

“夫君,怎么了?”看着叶应武盯着叶家大少,陆婉言有些诧异,“今天昭儿有哪里看上去不对劲么?”

叶应武摇了摇头,站起来笑着说道:“某只是在想孩子再过不了两年就得开始接受启蒙了,大明的皇长子、叶应武的衙内,自然必须要享受整个大明最好的教育。”

“夫君现在就开始考虑太傅的人选了么?这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陆婉言顿时秀眉微蹙,让一个咿咿呀呀说话都不顺溜的孩子接受启蒙教育,未免时间有些早了。

叶应武摆了摆手:“着急倒是不着急,不过某现在看来,这孩子不能一直长于你们这些深宫妇人之手,否则早晚得被你们惯坏了。”

陆婉言不由得扑哧一笑:“那夫君的意思是?”

伸手轻轻揉了揉叶家大少的小脑袋,叶应武沉声说道:“等到孩子再长长,就需要给他找几个天资聪颖的伴读,暂时先陪着他走下去。”

手中的动作微微一顿,陆婉言抬头迎上叶应武的目光。虽然叶应武没有多说,但是陆婉言很清楚,一般被安排了伴读,基本上也就等于确定了皇太子的身份,而这些跟着皇太子一起长大的伴读,以后肯定也都会成为朝廷重臣,成为大明下一代的中流砥柱,并且因为他们有着一起度过的同窗年华,所以更容易相信对方,也更容易取长补短。

现在叶应武能够掌控整个大明朝廷,他之前在白鹭洲书院的王进、江镐等同窗以及文天祥、邓光荐等师兄学长无疑发挥了重要甚至是难以替代的作用。而显然叶应武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依然有像江镐、文天祥这样值得依赖的同窗。

只不过陆婉言不知道的是,叶应武特别强调同窗的作用,还有别的因素在其中。对于男人,人生有四铁,一起同过窗、一起女票过女昌、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和皇帝陛下一起扛过枪倒是有可能,但是一起嫖(和谐)娼和一起分赃可就基本为天方夜谭了,所以叶应武能为叶家大少做的,也就只有帮着他满足第一个条件。

“或许对于昭儿来说,还有时间,但是对于朝廷本身来说,未雨绸缪终究不是坏事,不能等到昭儿年岁合适了再去挑选合格的伴读人选。”叶应武笑着说道,“某更喜欢把所有事情都提前落实下来。”

陆婉言郑重的点了点头。

而叶应武径直走到赵云舒身边:“舒儿,这两天感觉如何?”

旁边微儿小心翼翼的给自家姊姊端上来一杯热茶,赵云舒小心抚摸着自己的小腹,轻笑道:“夫君,这才几个月,远远没有到感觉不适的程度,甚至感受不到有小生命在这里跳动呢。”

“怎么感受不到?”叶应武伸手轻轻按在赵云舒小腹上,“某能够真切的听见孩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