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早就离开老家不知道去到哪儿了,要知道不管有多少家底的人,只要经历了逃难,家底要出去一半或者大半,潘家也不是豪富之家,就是一个乡绅。假如逃难,家里的家底要掏空一多半,到时自家可能就是稍稍富裕一点的农户,不可能再有现在的风光。
“娘,我说错了吗?就是不想我们去住,就是怕我们吃住,看看唐家大宅有进洪水吗?他们不是住的好好的。”
齐氏郁闷的要死,老太婆怎么这么蠢,她就是不想受苦受难,婆媳的争吵,吸引四家的人都围在洞口看热闹,潘老爷只是对三儿子说:“老三你要是也管不住齐氏,就给我休了,我家不要白眼狼。”
“是。”潘老三走过去对着齐氏大吼:“滚进去,再说你就一个人下山住,我们老潘家供不起你这尊大佛。”
齐氏没有想到她一直能拿捏的住的人,居然还吼她,不敢置信的看着潘老三,娇气的指着潘老三:“你……你……”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唐家和周家的人,都远远的退到一边,一点也不想看到齐氏,还在想,潘家老爷和夫人怎么眼瞎给儿子娶进来一个搅家精,一看就是个麻烦人,以后家里指不定会搅和的天翻地覆。
蒋家只是听听看看,也不吭声,他们这几年跟着亲家也是发了点灾荒财,在京城也置办了两套宅院和两个庄子,两个铺子,得亏是闺女中间牵线,才有在京城的家业。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蒋夫子也希望自家的儿孙能往京城发展,一国之都,京师重地。肯定比窝在曲县这个小地方好,曲县是老家,是祖宅,等孩子们老了回来养老。
蒋夫子自己没有雄心壮志,还是希望后辈们能有凌云之志。
山上吵翻天,周玉兰却什么也不知道,她每天看似悠闲自得,但是脑海中一直绷紧一根弦,不敢松懈。就怕洪水冲进来。
洪水涨涨又退,退下去没有两天又涨起来,山上的人也很焦虑,周玉兰也是一样,唯一不用担心的就是小糖糖,每天像个开心果一样,家里的四位老人就靠他,才能绽放一些笑颜。
三个月的紧张担心,终于等来了洪水尽数退去,天空彻底放晴,所有的人在山上多住了七天以后,看着真的不再下雨,才下山,凤山村的本村人,这几天一直有下山收拾还没有被洪水泡垮的家,唐,周,两家的房子都还有一些没有垮,收拾收拾还是可以住的,他们家里的家具一些用得上的东西,早就在洪水来临前都搬到了周玉兰家里,也算是没有多少损失。
县城的蒋潘两家这七天也有家里的下人回去收拾,现在也可以直接搬回家,他们都很多东西也是搬到周玉兰家里保存的,七天的时间,周玉兰给他们提供不少药粉有消毒和驱虫的药粉,凤山村的每户人家,周玉兰也全部送了,还强制他们一定要按她说的做,凤山村现在用水都是到山坳的周玉兰家里挑,这里水井多,外面河水和别家的井水都是不能喝。
有周玉兰的细致安排,凤山村没有遇到一个生病的,周玉兰不想村里有人生病,只要村里人生病,以后就很难控制,到时很难不传染到自家,自家还有孙子孕妇。一点也不敢粗心大意。一场洪灾,很多居无定所的难民们倒是全数离开,只有早早在曲县附近定居下来的难民们,没有离开,很多人都是躲在山上的,等到洪水退下来的时候,才跟着下山。
瘟疫如周玉兰预料的那样,不少人感染了瘟疫,没有大夫敢去救助瘟疫患者,周玉兰带着三个儿子在凤山村去县城的官道上搭了几间茅棚,收诊瘟疫患者。
“家安,加大火。家平多煮几锅。”
“是。”兄弟俩齐齐应答,唐家顺三兄弟现在全力帮助娘一起救助瘟疫病人,很多人都不理解,蒋夫子却明白亲家为什么这样做。
不少病人的家属在边上看着病人多,自动的在边上帮助搭茅棚,收留病人,唐家大宅子里面现在全是蒋灵珠在管,即使家里即将生产的潘氏,周玉兰也没法管,还特意接来接生婆在家里常住,就是怕万一晚上发作要生怎么办?周玉兰母子四人也不能回家住,都住在简陋的茅棚里面。
曲县管辖的很远地方都有人前来,县城的人不管有没有生病的人,都喝一碗周玉兰熬的预防汤药,谁能想到这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在曲县居然一个人也没有出问题,除了生了一场病,无人死去。全靠周玉兰母子四个日夜忙碌不停熬药,曲县县令俞知县也一直让衙门协助周玉兰,不断提供药材,全县可以收刮的药材,全部尽可能的收刮了过来。
衙门后院,俞知县脱下官服换上便服,准备用晚饭,俞夫人等俞知县坐定以后,问了一句话:“老爷,你说周氏这是为什么呀,一个妇道人家抛头露面的,是为什么。”
“妇道人家,别小看这位妇道人家,以后你就知道她这是为了什么。”俞知县没有想到乡野村户家还有这样的聪明人,确实另人刮目相看。
俞知县给周家母子的所做所为全部写上奏折,快马加鞭的禀报皇帝,还有大旱时挖出来河床下的地下泉眼,还有这次的全村赠药预防,加上官道上结庐治瘟疫。以及周氏一家的情况,全部禀报上了,周氏守寡多年,算是节妇,这也是一个值得表彰的。
这次很多明州府的人都赶来请求周玉兰的妙手回春,治病救人。
俞知县就是想瞒也瞒不住,他干脆不瞒,如实禀报。这也有他的功劳,说明曲县在治下,教化比较好,也是他的政绩。这个谁也没法抹杀掉。
京城皇宫
皇帝看到受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明州府,居然有一个辖县,出现这样力挽狂澜的一家人,确实是值得表彰的,一家人救活了这么多的人。
除了曲县,不少地方都死了不少人,对于一个开国帝皇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他决定要好好的奖赏这家人。
在朝堂上对这家人大大表扬了一番,其实心里有许多对满朝大臣的不满,一群吃干饭的家伙,还不如一个乡村妇人能为朕分忧。
满朝大臣是有苦说不出,我们也不是医者,怎么治瘟疫。也不懂观看水泽之处。多冤啊,周氏也不过是运气好,地下泉眼也不是因为她懂,还不是运气好听别人说的,记在心里。
至于治瘟疫,她也不懂医,只是凭借先人经验提早预防,买下治瘟疫的方子加提前收集药材而已,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给灌营养液的小天使们,爱你们^O^
第76章 玄幻奇幻女配逆袭记'快穿'
禁卫军带着郝公公和圣旨直奔曲县而来,建元帝是个杀伐果断的帝皇。他现在做了皇帝; 知道自己对子民要怀柔; 让子民对他和这个国家有归属感,而军队也需要休养生息; 国家也需要休养生息。从建立晋朝开始到现在也就十来年; 国家其实还需要休养生息 。
周玉兰一家就这么入了皇帝的青眼,其实这样的人; 也许在别的地方也有,只是很多人没有周玉兰这样的运气,节妇; 寻找到水源,治瘟疫; 很多事积在一起。假如是一件事; 还不足以入皇帝的青眼。
凤山村现在忙着耕种,之前听周玉兰的大家先深耕土地; 然后让烈日暴晒土地; 反复的翻土暴晒,现在才开始耕种,俞知县也照着这样让衙役在曲县辖下各村这样做,还上报了州府; 至于知府听不听他的; 就不是他能管的。
周玉兰有现代人的思维,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稍稍放心,算是另类的一种消毒。
到了明州府范围后; 天使一行,看到到处是繁忙劳作的景象,郝公公也是出自农家,脑海中还是知道什么季节适合耕种,现在这时已经很迟了,怎么还在耕种,即使被洪水耽搁了,可也应该早就开始耕种,不至于到现在,郝公公是皇帝的心腹,对皇帝忠心耿耿,看到情况不对,忙叫停队伍,让军士到田间问问情况,一位军士奉命走到田埂上,找到以为中年男人问:“大哥,为什么你们这里现在才耕种,洪水不是早退了吗?”
“被洪水淹过地,俺们听周神医的话,深耕以后反复翻晒,这样才没有周神医说的病菌,以后吃在肚子里面才放心。要不哪敢吃,涨水时,到处都是飘着死了牲畜和家禽,就是这样才有瘟疫的。现在暴晒以后,还撒了不少药粉,以后吃的放心。”
中年农夫说的时候很骄傲,这是神医说的话,当然得信。
军士知道原因后,迅速的禀报郝公公,郝公公听了笑了一下,心中对周氏更是好奇了,想看看是怎样的一位乡野农妇,居然说得很有道理。想想也是啊,瘟疫的来源确实是来源于洪水中的一些东西。长期浸泡而产生的。
郝公公想着回去又有东西和皇帝说了,皇帝喜欢听一些宫外的事情,这种事更喜欢听。郝公公可谓是最了解皇帝的人之一。
曲县俞知县早早得到通知,派人告知了周玉兰,凤山村沸腾了,唐氏一族也是沸腾了起来,唐氏族长兴奋的召集所有唐氏一族的族人,还请略懂礼仪的族人给男女老少恶补礼仪,不能在天使面前失礼。族长每天都监督族人,凤山村的村民前所未有的爱干净,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人打扫,每天都打扫几遍打扫的干干净净,周玉兰觉得古代人好懂套路,居然这么会来事。
里正也是唐氏一族的族人,他也倍感荣耀,对于这些事也是监督的不亦乐乎。
清早,周玉兰一大家子人个个都再次沐浴,天使昨晚很晚就到了县衙,选好吉时,会在吉时之前抵达。
凤山村的村民全部穿戴着洗的干干净净的旧衣裳,精神面貌奇好,没有人出去做事,全部聚在山坳附近,等待着天使的到来。
山门大开,香案摆好,家里的下人已经备好各种食材,也弄好,只等夫人一声令下开始做。圣旨到,院子里面跪满了人,除了周玉兰都是一片虔诚,宣读圣旨的过程,周玉兰一直在思绪翻滚,皇帝真大方,自己和三个儿子都有赏赐。这皇帝是脑子进水了吧。
建元帝当然不是傻子,他是在对待自己的子民,释放善意的意思,也有号召子民们像周玉兰一家学习的意思,主要是学习周玉兰母子四人无偿救助病人,指点挖泉眼的两件事。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建元帝希望有更多的百姓能做些利国利民的好事。
周玉兰一直心中在计算皇帝的赏赐,有黄金珠宝,还有一个诰命夫人,三个儿子也有皇帝的亲口赞赏,一个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名号“仁善三公子”,当然这个名号算是皇帝对自家三个儿子人品的认可,以后在品行上无人敢质疑。还有赐秀才出身,以后直接考举人就行。
这下可好了,周玉兰可不会矫情,说让三个儿子靠真本事考科举,还有一尊贞洁牌坊,立在山坳大门前面,周玉兰被封为五品宜人周宜人。两个闺女因为照看过女病人,虽然是偶尔,但是也被皇帝赞赏。御赐牌匾一个“仁善之家”。
周玉兰只是觉得自家现在是满满的善字。哪里都离不开善字。
为了感谢皇恩,周玉兰还献上一张治天花的方子只说是当初指点泉眼的老爷子留下的。
郝公公郑重的收好这张方子,略有深意的看了看周玉兰,好聪慧的妇人,只要她的儿女学到她的一半,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这张方子只要献上去,是真的,绝对会让皇帝对这一家人记忆深刻,对于周氏的儿子出仕,那绝对是有莫大的好处。
送走天使一行,俞知县立即张罗立贞洁牌坊的事情,周氏很给力,俞知县很满意,因为周氏在天使面前给他说了不少好话,还有救助病人的时候,说他多么配合,还有之后的耕种,也是多多配合,及时上报州府。不管有没有效果,俞知县也得感谢周氏的这份人情。
家里热闹了大半个月,来来往往的很多人,很多都是曲县和明州府的大户人家,还有人现在开始盯上唐秀娟,可是周玉兰还没有松口。明年儿子们会去参加生员的考试,假如过了就是会试,万一大儿子二儿子留在京城,她就不能把闺女嫁在家乡,以后好多年见一次,她可不愿意。
一家人早就商量过,只要他们取得举人功名,愿意去尝试一下会试,全家人都要一起去,一是看看京城的房子和庄子,店铺,二是陪伴照顾两个儿子,家安只要取得举人功名,暂且就不要再参加会试,等待下一次再参加,他的年龄还小,不需要这么早就参加。她当然不能随便把闺女的婚事许诺出去。
一年半以后,一切如期盼的一样,三兄弟中举,家里已经在收拾行李,唐老爷子还没有考虑好,到底要不要随孙子们一起去到京城,唐老太太这辈子只想跟着三儿媳一起生活,让她再跟着大儿子和二儿子生活,她无法适应,在屋里对着老爷子嘀咕:“老头子,我是要跟着玉兰一起的,你去不去我不管,我是一定要去的,我的行李都收拾好了,老大,老二他们都是做爷的人,哪里还要你管。”
老爷子吸着烟杆“吧嗒吧嗒”半响才说:“听你的,一起去。”
老爷子做这个决定,真是很艰难,他对这里有太多的不舍,好在这里离京城不是特别远,都是北方,坐马车只要十天的时间就可以到京城。
京城是一国之都,薛大几房早期跟着周玉兰他们一家的下人,都跟着来到了京城,薛大是提前来京城,京城的宅子全部重新收拾翻新过。
“夫人,累了吧,一路旅途劳累,奴婢已经安排好晚饭和热水,您看是先用晚饭还是先沐浴。”新宅子里面的丫鬟请示着。
“先沐浴吧,等会儿休息一下再用晚饭。”
“是。”
一家人经过十天的奔波终于抵达新家。大家都累的够呛,今年的新年是要到京城过。
来京城以后,唐家顺,唐家平,唐家安三兄弟拿着蒋夫子的手书,拜访了蒋夫子的同窗好友翰林学士毕大人,也是明州府人。
在毕大人的帮忙下,三兄弟学问长进不少,毕大人也愿意结一个善缘,好友在信中说的很清楚,唐家三兄弟的情况,也说了唐家顺是他的女婿。特意拜托好友多帮一下。
天花的方子进献皇帝后,太医院院正就验证过方子的真假,还有效果。确实能解决问题,这下京城轰动,天花多可怕的病,在这些人看来,天花如同不治之症,几乎是必死之症。
现在能有治愈天花的方法,轰动是必然的,皇帝也很满意周玉兰,是个明白人。
周玉兰的事迹,朝中大臣都知道,皇帝可是在朝堂上狠狠夸了两天,只差没有说这些大臣是无能之辈。虽没说,可是话外话却是这个意思。
周玉兰一生教养好五个孩子,让他们各自有个不错的归属,两个闺女也聪明,把小家经营的不错,有儿有女,日子过得也不错,都是嫁进书香门第,这是原主最担心最挂心的事情。周玉兰代替她做到了。
三个儿子都高中进士,入朝为官,一生没有纳妾,家中子嗣繁茂,也不用原主担心。两位老人也是笑着闭眼,一生过的不错,虽然这不是原主的愿望,但是一家过得都很好。
周玉兰虽是寡妇,但是却是众所周知的福气人,大家都很喜欢和她来往,只有她自己知道,应酬各家夫人好累。真心不喜欢这样,到了后面确实很少再参加宴会。
作者有话要说: 求收藏,求评论,求营养液。
预收文~《五零六零~我是锦鲤》求收藏
祝小天使们国庆七天乐,吃好喝好玩好,天天好心情。
第77章 香港是我的金手指…末世1
华夏; 2020年; 平行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