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人生大事,马虎不得。
还是再找人打听打听?
可启宽在省城,镇上离叶城可不近,派谁去打听呢?
章存林考虑了一下,打算亲自跑一趟。
他家在婚事上可是吃过大亏的。
事关闺女一辈子的幸福,小心一点总没错。
第二天一早,章存林就出了门。
到了第三天下午,方返回。
一进家门,他一脸笑意。
心说,这一回总算是给凤芝找了个合适的。见了腊梅,就呵呵笑道:“哎呦,
这一趟过去,四下里一打听,总算是放心了……”
原来,这个李学军原名叫李文轩,在临水县读得高中。
在学校里,他跟着先生投身于革命工作,可是积极得很。
十七岁那年,家里给说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他家二嫂的表妹,可谓亲上加亲。
他不甚满意,认为那是封建包办婚姻,和家里闹了一场。
高中毕业时,正赶上解放战争,就跟着先生悄悄去了部队上。
这一跑不当紧,那门亲事也就黄了。
女方家很不满意,还派人前来把他爹娘骂得狗血淋头,说他家养了个混账东
西,一辈子都找不着媳妇。
这事闹得很大,乡里乡亲都当笑话看。
搞得他爹他娘好一阵子抬不起头来。
解放后,李学军从部队上回乡探亲。
可谓衣锦还乡。
家里又给说了一户人家,姓张。说是大嫂和二嫂都去相看过,那闺女相貌出挑
不说,家境也不错,品行也好。
可他执意要求相亲后,才能点头。
女方家最初不肯,最后实在拗不过了,只好让二人远远地见了一面。那姑娘看
着的确不错,他就点了头。
对此,双方家族也算满意。
于是,李家就去张家下了定礼。
之后,李学军便匆匆返回了部队上。
还不到两个月,就开赴了战场。
可没想到,女方家里见他上了战场,就毁了婚。
把定礼统统退了回来,说是怕自家闺女守活寡。当时,把他爹娘气得直跳脚,
发誓要给儿子找个好人家,一定要比那家强十倍百倍才行。
可合适的人家,一时半会的也不大好找。
再说,李学军一直强调说,婚事得他自个儿点头才行,包办婚姻更是要不得。
十里八乡的媒人也都听说了,知道这人难打发,也没人敢再轻易登门。
于是,这事就被耽搁了下来。
一来二去,都二十五岁的人了,还未定亲。
崔腊梅听了,笑着说道:“这倒是稀罕,不会是老天爷专门让这孩子等着,好
和凤芝结下姻缘吧?”
章存林呵呵一笑,又把翠翠给喊了过来,跟她也说了说。
听得徐甜甜抿着嘴直笑。
心说,这个李学军眼界颇高,如果真与凤芝成了,倒是一桩好事。至少,他知
道婚姻大事不是儿戏,也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于是,就笑着说道:“爹,这李同志对婚事倒是执着,要不就见见?”
章存林这才把凤芝叫了过来。
凤芝看了照片,也挺满意。
听婶子提到那李学军的轶事,“扑哧一下”笑出声来。本来,她觉得像叶大哥那
样的就够额外的了,没想到还有更稀罕的?
这晚,章存林让启康写了封回信。
一家人就等着启安和玉梅早点返乡呢。
第74章
*
腊月里; 气温骤降。
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河边上结了一层薄冰,小船都泊在岸边,只有航道上还跑
着商船。街上的行人都戴起了耳暖; 冻得不能出手。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日子。
学校里快放寒假了。
冬娃和启康都在忙着复习; 准备参加期末考试。
而徐甜甜和凤芝也打算参加夜校的毕业考试。
夜校里的“毕业考试”; 是颁发证书的。
学校按照教学大纲; 统一考试。
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报名参加。
这一期; 高小考试一连两晚; 主要是语文和算术。而初中考试一连三晚,除了
语文和数学之外,还有一门综合常识。
这天傍晚; 徐甜甜和凤芝一起; 裹得厚厚的,去夜校参加考试。对她直接参加
初中考试的做法; 家里人除了惊讶之外; 还是惊讶。
翠翠爱学习; 家里人都知道。
她每天除了坚持读报之外; 就是看书。只要是能找来的书,无论是课本还是读
物; 她都感兴趣; 是个名副其实的 “书迷”。
这种习惯也影响到了冬娃。
他跟着娘一起看书,对少儿读物特别感兴趣。虽然认得字不多; 可掰着字典连
蒙带猜的也能看下来,实在不明白的就问娘。
只是,这初中生可了不得。
翠翠能顺利考过吗?
要知道在镇子上,高小毕业生就可以当业余教员了。夜校里,那几位按照“快
速识字法”给学员们扫盲的,就是高小毕业生。
对此,凤芝压力颇大。
看看翠翠从来没去听过课,就敢报考初中?
而她跟着学了那么久,就连高小还没毕业呢。
二人分别进了考场。
对徐甜甜来说,这种考试只是小菜一碟。
三场考试下来,交卷最早的就是她。她倒是想低调一点,可教室里实在是太冷
了,考生又少,还是早点交卷回家暖和一下才好。
考试结束后,她一阵感慨。
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扫盲”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全民动员——“发动识字的人,去教不识字的人”,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学校教
员,无论是高小以上的学生还是国家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成了业余教员,使扫
盲队伍不断壮大。
而从农闲时节的“识字班”到乡镇以上的“夜校”,都是免费的。
这项义务教育制度从解放初期开始,一直延续了下去。
也因为这项制度的落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脱盲”率很高。只要想读书,
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去夜校免费听课,没有任何条件限制。而教员们白天在学校
里上课,晚上去夜校代课,更是任劳任怨。
对五六十年代教育普及的落实,唯有赞叹。
解放前,读书只是少数人的权利,农村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可解放
后,不过短短几年,农村青年中的“脱盲率”却高达70%。
尤其是对广大的农村妇女来说,第一次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扫盲”之后,不
仅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而且还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这就是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政府却搞了那么多年的义务教育。
反倒是八。九十年代,在所谓的“教育改革”之后,义务教育却变成了收费教
育。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失学儿童,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
可惜,按照现有的教学条件,镇上的夜校只能办到初中。
徐甜甜心说,如果能办到高中就好了。
这样,她就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了。
在五六十年代,高中生可了不得,称得上是“文化人”了。
这个目标,估计到了省城才能实现吧?
*
一个星期之后,徐甜甜和凤芝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书。
一家人惊讶之余,不得不佩服。
翠翠可真聪明啊。
凤芝也暗暗下了决心,自己也要拿个初中证书。
夜校里的评卷老师,对这个徐翠翠印象颇深。
在颁发了证书之后,就上门动员她去夜校当业余教员。
徐甜甜哪敢出这个风头?
她连连摆手。
心说,这么崇高的事业还是让给其他人来做吧?
这时,启康和冬娃都放假了。
启康现在读高一,暑假之后就要转到县中去了。冬娃上小学一年级,每天忙忙
乎乎的。听爷爷说二伯和二娘快回来了,正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呢。
*
到了大寒那日,一早就下起了小雪。
街道上,很快就是白茫茫的一片。
天气不好,店里的生意也很差。
徐甜甜裹着厚厚的大棉衣,在柜台后面揣着两手,踱着脚。下午,启康带着冬
娃跑过来陪她。她怕冻着冬娃,就带着他俩在屋里跑圈子,好暖和一下。
就在这时,看到仨人顶风冒雪进了铺子。
一开始,她还以为是顾客来了。
可一瞅,来人是三位军人,其中的两位还有些面熟。
“您是……”未等她开口询问。
“二哥、二嫂!”就见启康大喊一声,扑了上去。
原来是启安二哥和玉梅嫂子回来了。
同行的还有一位年轻的志愿军同志。他身材瘦削,穿着一身军服,提着一只军
绿色的帆布提包,两眼炯炯有神,看着十分精神。
她赶紧上前,招呼了一声。
又拿着鬃刷,给三人掸了掸身上的积雪。还拉着冬娃,笑着说道:“冬娃,这
是你二伯伯,这是二大娘……”
冬娃糯糯地问了声好。
随后,便好奇地看着。
启安和玉梅也记得翠翠和冬娃。
她和抒文成亲的事,早就从信里知道了。
惊讶之余,更是刮目相看。
几个人安坐下来之后。
启安指着那位志愿军同志,介绍道:“翠翠,这位就是李学军同志……”徐甜甜点
头打了声招呼,觉得这人还不错。
凤芝见了,一定会喜欢吧?
*
启康冒着雪,去酒坊那边报信去了。
不一会儿,章存林搀着腊梅赶了回来。
父子相见,自然十分欢喜。
腊梅婶子与启安和玉梅还是第一次照面,也是亲热得很。
几个人聚在堂屋里,围着火盆,说着话。
到了黄昏时分,雪停了。
凤芝包着头巾,踩着积雪回来了。
她见了二哥二嫂,高兴得不得了。
可对那个李学军,却有些不好意思。她低着头瞟了一眼,就微微红了脸。
而李学军见了凤芝,一阵激动。
觉得对面的那个年轻姑娘,就是他想要找的那个人。
吃了晚饭,天色暗了下来。
章存林带着启安他们回了老宅。屋子早已经收拾好了,就等着他们回来住呢。
凤芝和启康也跟了回去,好陪着二哥二嫂。
院里安静了下来。
徐甜甜坐在桌前,裹着棉被给抒文写信。在昏黄的灯光下,她一笔一划地写
着。因为专心,也不觉得冷了。
她和抒文每个星期通一次信。
本来还想写得更勤一点。
可抒文在部队上,天天往家里写信怕影响不好。
她想,过年时能见到他就好了。
*
这一回,凤芝相亲之事,颇为顺利。
那李学军与凤芝聊了聊。
听说她拿到了高小毕业证,更是欣喜。待玉梅同志找他问话时,当即表了态,
希望能与凤芝定下来。
为了表示诚意,他还从提包里取出了一枚勋章。
说要亲手送给凤芝。
孙玉梅一听,就笑了起来。
这事总算是办妥了。
章存林对李学军也很满意。
听到他说要回临水老家禀告父母,觉得这人还挺孝顺,也懂礼。
李学军在老宅呆了三天,就回了老家。
他已三年多未回家了,得回去看看爹娘。
还想按照乡里的习俗把这门亲事给定下来。虽然部队里不提倡这个,可考虑到
章大叔一家的情况,还是想更郑重一些。
凤芝嘴上不说,心里却是喜滋滋的。
她捧着那枚“三等功”勋章,左看看右看看。
想着,这人把勋章都送给她了,可见对她颇为重视。
徐甜甜见了,也为她感到高兴。
心说,凤芝与李学军算是一见钟情吗?
见了没几面,就定下来了?
相比起来,她和抒文的交往算是长的。
*
过了小年,启宽大哥从省城回来了。
还捎来了一份年货。
说是叶大伯派人送到他宿舍的,让他给带回来。说抒文在部队上没有假期,怕
是不能回乡拜年了。
不过,却未提翠翠去省城过年之事。
一家人只顾着高兴,也没人注意这个。
唯有腊梅婶子注意到了。
心想,这叶家即便是出于礼貌,也该提一句吧?
她瞅了瞅翠翠,见她神色坦然,倒是心宽得很。
又把话给咽了回去。
一家人团聚了。
老宅里一片欢腾。
因为要上班,徐甜甜和冬娃还住在镇子上。
对于过年,她并未考虑太多。
直到叶家送了年货过来,她才意识到在哪边过年的问题。按照习俗,她应该在
婆家过年。可抒文在部队上,她就没必要跑过去了。
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她算是出嫁了。
是回“娘家”还是继续留在这里?
还真是个问题。
对这些习俗,她不是很懂。
她想,年前先去县里看看爹娘。等见了爹,再听听他的意思。
这会儿志和也放假了。
知君是不是也回来了?
第75章
徐甜甜精心置办了几样年货。
这天一早; 让启康帮忙看着铺子,就带着冬娃回了县城。
到了家,志和果然放假了。
志君写信说假期短,为了节省路费就不回来了。听爹说; 家里打算在县里过
年; 等到大年初一那天; 再赶回徐家湾参加祭拜。
对她的去处; 爹自然是希望她回家过年。
说县里不像老家; 在这里谁也不认识谁; 自家关起门来过日子; 谁也不说谁家
的事。还说她公爹托人捎了一份年货过来,抒文也写信说了,让她趁着年节回家休
息几天。
“翠翠; 等初二那天; 就回家吧?”
“好,爹……”
徐甜甜也点头应了。
忙了一年了; 是该好好歇歇了。
初一那天; 冬娃要进祠堂; 初二回娘家正好。娘一听; 就高兴地说道:“翠
翠,娘才套了一床新棉被; 等你回来了; 正好给你盖,厚厚的; 可暖和了……”
“娘……”她心里一暖。
无论什么时候,唯有爹和娘才是最贴心的
下午,徐甜甜带着冬娃回到了镇上。
抒文的信也到了。
说今年过年,怕是没有假期,可心里念着她,只盼着早点休假好回来看她。读
着那温暖的话语,她打算等天暖和了就去部队上一趟。
抒文不能随意离队,可她能过去啊。
就是离得远了点,路上辛苦了一点。
如果在省城住着,就方便多了。
*
转眼到了除夕。
门店又关门歇业了,等到初九方开门营业。
一家人聚在一起,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除夕。
按照老规矩,得在堂屋里守夜。
好在今年有启安和玉梅在家,听他们讲一些部队上的事情,觉得时间也快了不少。
大年初一,冬娃忙着四处磕头,又得了不少红包。
弄得徐甜甜有些不好意思。
心说,这么财迷是跟谁学的?
她可没教过他这个。
初二这天,徐甜甜带着冬娃搭乘马车去了县里。
这是出嫁之后,她第一次在家里过年。
娘心疼她,啥活都不让干。
说她累了那么年了,可得好好歇一歇。再说,搬到县里也没那么多亲戚上门,
可是省心不少。
在家这几天,吃吃喝喝,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
躺在床上,她一阵感慨。
还是自家好啊,不用操那么多心,也不用顾忌任何礼数。
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