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日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十年代小日子-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瞅着快响午了,就先用油渣炒了一盘萝卜片,接着又炒了一盘小青菜。还把事先剥下来的萝卜皮切成细丝,和青椒丝、香醋拌在一起,做了一盘酸辣爽口的小凉菜。
  另外,又炒了一盘韭菜炒鸡蛋,熬了一锅大米粥。
  她发现,经过这段时间的适应,手脚灵便了不少。
  好像翠翠的那股爽利劲儿已恢复了三成,比前一段可是好多了。她暗暗松了口气,总算能应付那些繁琐的家务活儿了。
  就是针脚上,还差了点。
  估计要想掌握翠翠的那一手绝活儿,还得多练练。
  工作组要来了,叶先生也要登门了。
  凤芝自然是满心欢喜。
  她把院子里外都打扫了一遍,堂屋里的条几和桌子也抹得干干净净的,就连窗户台上也清理了一遍,窗棂子一尘不染的,窗户纸也格外透亮。
  徐甜甜抿着嘴,暗自好笑。
  这小姑娘怀春,就是这种反应吧?
  可惜,自己还没恋爱过一回,就多了个娃娃成了孩子她娘。按照这个年代的习俗,恐怕也很难再遇到个合适的了。
  歪瓜裂枣的,她又相不中。
  于是,心里就打着单身一辈子的主意。
  她想,养儿养猪奔小康才是她的奋斗目标。
  只要能过上好日子,把冬娃抚养成人,即便单身也没什么。
  如今新社会了,男女平等。
  她有头脑,还有文化,怎么也能混出个名堂来吧?
  *
  到了吃饭点,叶抒文随着工作组一起来到了村东头。
  章存林正在院门口候着。
  见工作组来了,便热情地把人让进院里,大声招呼着凤芝打水,让工作组的几位同志洗洗手,准备吃饭。
  叶抒文一进门,见院子里既宽敞又干净,几间大堂屋也格外敞亮。
  心想,这是村里的富裕户儿,也是个讲究人家。
  他随着曹组长等人进了堂屋,刚在桌前坐下。
  就见徐翠翠端着一只木托盘走了进来。她放下托盘,麻利地摆上了饭菜,笑着招呼着他们。凤芝也端着一只馍筐子,搁在了桌上。
  随后,又送上了一碗碗香喷喷的大米粥。
  “乡里人家,粗茶淡饭的,也没什么好吃的,曹组长,还有叶先生你们就将就着吃点吧……”章存林在一旁陪着,客气地让道。
  曹组长心知这是乡里待客的客套话。
  这会儿正刚上春荒,农家宅院里能吃上这些已算是好的。
  而叶抒文一见到徐翠翠,就有点惊讶。
  原来,这就是徐翠翠的家。
  经过这段时间的走访,对翠翠的事情也有所耳闻。想不到乡里竟有这样的奇女子?不禁生出敬佩之意。
  当然,也不免有些惋惜。
  这样美丽聪慧的女子,就这么深藏在乡间了?
  她还不到二十岁,就这么带着个孩子守在这所院落里?
  想想,还真是可惜了。
  这顿饭,吃得格外香甜。
  一桌子饭菜做得很好,即便是粗茶淡饭,可口味却非同一般。曹组长连连夸赞,章存林听了却淡淡地一笑。
  家里面,冬娃娘做饭的手艺好,凤芝这两年也跟着学到了五六分。
  若论起做饭炒菜,这村里还真没谁家能比得过的。
  这个时节吃食少,这饭菜也就将就着点了。
  而叶抒文,对这顿饭的印象非常深刻。
  他想,如果能天天去章大叔家吃饭就好了。
  *
  转眼到了三月底,天气暖和了不少。
  河提上的野花也开了。
  田间地头,还有漫地里长出了嫩嫩的野菜儿。
  村里的大闺女和小媳妇们,还有半大孩子,都挎着柳条筐子、拿着小铲子下地剜野菜儿。什么荠荠菜、灰灰菜、扫帚苗儿、马兰子头、苋菜等等。
  这会儿正赶上时令,鲜嫩可口不说,还特别养人。
  徐甜甜也跟着启康和凤芝,学会了识别野菜。
  每天一早出门,踏着露水剜那么一小筐子。
  回家洗干净之后,焯一下水,用盐和香油一拌,就是一道风味小菜。或者用干面拌一拌,上锅蒸熟,再用油盐和蒜末拌一拌,更是一味特色佳肴。
  这吃得好了,心情也好。
  徐甜甜的气色越加好了起来。她面容红润,头发乌黑锃亮,整个人看着水灵灵的,就像棵水葱儿似的。
  引得村里的大闺女和小媳妇们啧啧赞叹,这村东头的冬娃娘还真是个出挑的,十里八乡的也比不上吧?
  对她的脚,也没人再说三道四了。
  如今解放了,不兴裹小脚了。
  那些裹了一半的早就放了脚,那些裹残了的只能后悔不迭。
  像凤芝这样的小闺女,算是幸运的。
  她娘走得早,爹心疼她,舍不得让她受罪。当初,奶奶和大娘也拿她没办法,追啊撵呀的愣是没裹成。
  这么一来,她和翠翠一样,都是大脚。
  现在可好了,又兴起大脚来了。
  那些小脚闺女,反而不敢到人前,生怕被人说思想落后。
  可脚已经成型了,再放开也晚了。
  *
  村里的风气真的变了。
  闺女媳妇们借着去识字班,都大着胆子出门了。有几个,还打算结伴去虎头镇上逛逛。以前,不赶到庙会等大节日,家里是不允许女人们跑那么远的。
  可如今是新社会了,谁还敢拿这个来约束女子?
  村里面,除了几个顶级老封建之外,家家户户都变了个样子。
  而工作组,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经过一番明察暗访,发现老乡们虽然对党的政策有所了解,可心里还存有疑虑。最明显的,就是担心这政策是否能长久了?
  为了打消这种疑虑,就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着手。
  工作组找了几个积极分子谈心之后,又在老乡们中间摸了摸底。发现虎头村也好,虎头镇也好,最痛恨的就是上游的那帮子土匪。
  解放前,不管是富户还是穷户,都受过土匪的骚扰。在青沙河沿线,虎头村算是富裕的,被土匪盯上后一连抢了好几回,还烧了几间屋子。
  一说起来,老乡们就痛恨不已。
  年纪大的老人们还说,上游的张家坝,穷山恶水的,一连几个村落家家户户都是土匪。
  他们白天种地,晚上装扮一下,就跑到下游来抢劫。抢了东西之后,就连夜坐船跑了。歹徒们成群结队的,又抱成一团,谁也不敢去招惹。
  那几个村子,常年累月的干这个营生。
  听说,和镇子上的地痞流氓也有勾结,还四处埋了眼线。
  所以,乡亲们都不敢吭声,生怕遭了报复。
  曹组长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与虎头镇的工作组取得了联系。
  很快,便制定出了一个行动计划。
  县里武装部还专门派了一支小分队过来,与工作组一起动手把镇子上和村里的烟鬼、二流子、暗门子、坏分子都给集中起来,开了大会。
  让他们每天去镇子上的工作组报到,除了交代自己的恶行之外,还顺带敲打了一番。
  另外,还得互相检举,几个罪大恶极的立马被关押起来。
  那些烟鬼们,也被武工队员看管着,在镇公所里集中禁烟。
  镇上的治安,顿时好转起来。
  街面上再也看不到欺行霸市的,也看不到那些收保护费的。那些私下贩卖烟土的,也匿了形迹,没了声息。
  还有河沿上那些暗门子,也停了营生。
  除恶扬善,邻里和睦。
  乡亲们自然拍手称快。
  十里八乡都纷纷赞道:“还是新社会好啊,这事由政府管着,恶人们再也不敢出来横行霸道了……”
  社会上的渣滓被消灭了。
  对工作组来说,下一步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匪患”问题。
  这是一桩大事,不是靠一两支小分队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与邻县联合起来,统一行动,集中力量把土匪窝给端了。
  也唯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隐患,让群众们放心。
  从而树立起新政府的威信来。


第22章 除匪患
  *
  工作组的各项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叶抒文,作为一名刚刚投身革命的青年学生,也亲自参与了这场行动。
  对他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更是激动人心的。
  烟土就像一颗毒瘤,祸害国民百年之久。
  旧社会也曾多次禁烟,却收效甚微。
  以往,上面政令下达,到了下面却无法执行。尤其是行署、县乡一级,官商勾结,相互包庇,街面上三五步就设有一家烟馆,而烟土走私贩卖更是到了愈演愈烈之势。
  烟土之患,始终难以根除。
  可到了新政权这里,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利落地解决了。
  这一回,不光是虎头镇,包括区、县、行署在内都展开了清扫行动。
  烟馆被查封了,烟鬼被集中起来强制戒烟。整个市面上立马清新起来,乡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大有改观,就连空气都变得不一样了。
  他在惊叹的同时,更怀着一份敬仰。
  对自己所做的那份工作,也更加认真执着起来。
  这天,他收到了省城的来信。
  是他的同学林美华写来的,说想他了,要他结束实习,尽快回城。可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哪里舍得离开?
  于是,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封回信,细细描述了乡间的景致和生活。
  在他的笔下,一切都是美好的。
  无论是乡村,还是教学。
  字里行间,更是迸发着一股激。情和梦想。
  他跑到镇子上,亲自把这封信投递了出去。
  他希望远方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的这番举动。
  更希望他们能支持他,鼓励他。
  *
  工作组这边,为了彻底消除“匪患”,一连开了几次会。
  叶抒文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了一份书面报告。由曹组长亲自去县里,向上级部门做了工作汇报。
  县武装部接到报告后,高度重视。
  先派了几名侦查员,扮作货郎前去侦查。
  发现张家坝地处山涧腹地,大小五个村落都分布在山坳里。最大的一个村子,有五百多户人家。而小村子也有一二百户人家,可谓人丁兴旺。
  这几个村落里,无论男男女女,还是老老少少对陌生人都很戒备。当地县政府派去的工作组,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很难开展工作。
  更为严重的是,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工作组的队员们都被村里人秘密监视着,就连行动都不甚自由。
  这么看来,这几个村子的确有问题。
  再结合沿线群众的举报,这伙歹徒极有可能藏着一批武器弹药,对他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摸清了情况之后,县武装部与行署大队共同制定了“春雷”行动计划。准备趁着农闲时节,联合邻县秘密展开行动。
  经过一番紧张筹备,到了四月里,张家坝的几个土匪村被一举端掉了。
  当时,两县的武装部集中了全部力量,一共出动了两千多号人马,仅一个晚上就把几个村落给包围了。
  攻打最大的那个村落时,武工队员们还未进村,村口负责瞭望的土匪就发现了异常。
  警报一响,村里就行动起来,妄图反抗。
  结果,乒乒乓乓一阵打击,当场击毙了十几个负隅顽抗的匪徒。武工队进村后,通过相互检举,光青壮年汉子就抓了四五百。
  而临近的几个小村落,也抓获了三四百。
  这批歹徒,被全部集中到了县里关押起来。
  他们都是有前科的惯犯,有的甚至有命案在身。
  对所有参与人员,绝不能轻易放过。
  已构成犯罪的,要公开审判。对罪大恶极的,要从重从严。对那些受到裹挟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和劳动改造。
  消息传来,青沙河流域顿时沸腾起来。
  沿线的大小村落里,都燃放起了鞭炮。
  一时间,“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就像过年一般。
  祸害乡民长达几十年的“匪患”,终于被根除了。
  这一行动,真是大快人心。
  新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也大大提高了。
  上课时,叶抒文特地把“匪患”这个词好好讲解了一番。
  说历朝历代,乡间都是土匪出没。
  而地方官府呢,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也唯有咱们的新政府,才是真正为劳苦大众着想。
  “春雷”一响,一举歼灭了大股土匪,为一方乡土保了平安。
  徐甜甜坐在下面,静静地听着。
  心说,叶先生的思想觉悟可真高啊。
  这样追求进步,日后是不是能躲过那一劫呢?
  *
  社会秩序好了。
  乡里的日子也更加好过了。
  每到镇上逢集,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纷纷前来。有沿街摆摊卖土特产的,也有专门来买东西的,集市上格外热闹。
  这天一早,天刚蒙蒙亮。
  徐甜甜就爬了起来。
  她唤醒冬娃,给他穿戴一新,准备去虎头镇赶早集。在灶屋里,吃了块黑饼子垫了垫,就和凤芝一手拎着一只竹筐子,随着爹和启康一起出了门。
  这会儿,微微有点凉。
  田间的露水还很大。
  放眼望去绿油油的麦苗上,湿露露的一片,在晨曦中泛着莹润的光泽。
  冬娃穿着蓝夹衣,趴在爷爷背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他很少起这么早,昨儿一听娘要去赶集,说什么也要跟了去。
  徐甜甜没法,只好答应下来。
  她想,让孩子出去见识一下也好。
  现在,街上的治安好了,花拍子、二流子也没了踪影。村里的孩子,大多跟着家长们出去逛了逛。冬娃自小就没出过门,这一回也好好出去瞧瞧。
  到了虎头镇上,太阳已经冒出了头。
  街面上人来人往的,非常热闹。
  转了一圈之后,爹从一家摊子上抱了两只白生生的小猪娃子,放在竹筐子里,让凤芝和启康提着。
  接着,又牵了一对小羊羔子。
  那对羊羔子才满月不久,睁着一双毛绒绒的大眼睛,咩咩地叫着。把冬娃乐得咯咯直笑,非得亲手握着缰绳不可。
  爹见冬娃喜欢,就让他牵着缰绳头,自己在一旁护着。
  路过一家烧饼摊子时,一股香气袭来。
  爹犹豫了一下,还是从怀里掏出了两百元(两分钱),买了五个热气腾腾的烧饼。一人分了一个,让大家好好过了一把瘾。
  徐甜甜一边闻着,一边咬着。
  这是刚出炉的热烧饼,吃着又软乎又香甜,别提有多好吃了。
  她想,以后能天天吃上热烧饼就好了。
  买好了东西之后,爹领着一家人,来到了自家的杂货铺子前。
  这间铺子在背街里面,门前并不算热闹。
  平日里,主要做街坊邻居和老顾客的生意。
  这也是当初上家转手的原因之一。
  爹让启康在外面牵着小羊羔,自己带着家人进了铺子。
  徐甜甜是第一次来。
  看铺面的确很小,也很不起眼。
  可一进门,货架上却是琳琅满目,东西很齐全。启宽大哥见爹来了,赶紧搬了凳子出来,让爹坐下来歇了歇脚。
  未等爹吩咐,就打了两罐酱油和香醋,包了一包咸盐、几块皂角等日用品。又顺手拿了两刀草纸,让凤芝搁在筐子里。
  最后,还从后面拎了两罐黄酒,说是陈年老酿,让爹喝了暖暖身子。
  “爹,要不去后面歇歇?”
  “不了,一会儿还要赶回去咧,这猪崽子和羊羔子得赶紧喂喂,估计饿了快半天了!”
  徐甜甜倒是想去后院瞧瞧。
  这里可是她下一步发展的目标,怎么也得熟悉一下才成。
  可看爹的意思是想立即赶回去,也只好作罢。
  说话间,见门帘一挑,一位身材矮小的村妇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