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败家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败家子-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是这么说,最像父皇的该是李恪才对,自己还有襁褓中的儿子……哼哼!想起今日在朝堂上的李恪侃侃而谈的情景,李承乾心中泛起些许不安和恨意……
  长孙无忌全然没意识到自己说出话了,继续道:“陛下,给小皇孙取个名字吧!”
  出生当日便取名,记载进入宗室谱牒,意义非凡,长孙无忌也算是处处为外甥和外甥孙着想。
  “好,得给爱孙娶个好名字。”李世民悠悠道:“当年皇后在承乾殿生下承乾,父皇便以殿名为承乾取名,一晃多年,今日承乾的孩子也出生了……”
  几名侍候的内侍听在耳中,心中不由嘀咕,听陛下这意思,小皇孙生在东宫丽正殿,难道是要取名为“丽正”?
  李世民轻笑道:“今日太子妃难产,苦了朕的小皇孙,现在身体是弱些,不过以后肯定会好起来,像龙象一般强壮。皇子子嗣乃是龙孙,朕就给他取名叫李象吧!”
  “好,好名字。”长孙无忌立即赞成道:“天家皇孙,如龙象强健长寿,陛下殷切希望,将来皇孙必定大有可为。”
  “嗯!”李世民再看几眼,这才依依不舍地将孙子递给李承乾。
  李承乾接过儿子,心情颇为复杂,有感触,也有庆幸……
  自己有了儿子,有了传承,该有利于地位稳固;最重要的是父皇如此宠爱,同样意义重大。
  如果没有今日的事故和难产的风险,那该多完美啊,都怪他们……
  即便是将儿子抱在怀里,初为人父的喜悦仍旧不能冲淡心中的李承乾心中不时泛起的恨意……
  “承乾,命人好生照顾太子妃和象儿,待满月之时,朕会在东宫摆酒,宴请长安五品以上的官员,为象儿贺满月。”李世民心情大好,当即做出许诺和安排,尽显对皇孙的疼爱。
  “多谢父皇!”李承乾躬身答谢,心中却不由泛起些许念头,满月宴会上,他们会不会来?
  ……
  太子妃产子的消息很快便传遍长安,魏王李泰听到消息,难免心情黯然。
  他很希望太子妃生个女儿,那样自家儿子李欣的分量和地位便能重一些。
  可惜天不遂人愿,太子妃的肚子很争气,一胎得男,生下了名副其实的皇家嫡长孙。
  更重要的是父皇的态度,一直守在东宫等待皇孙出生,落地便为之取名。
  龙孙名象,这是多美好的期许啊!
  龙乃水中至尊,象乃陆地最强壮大力的动物,这是希望皇孙身体康健,长寿的美好祝愿。
  然而龙象结合在一起,还有一层意思便是直接代指——皇帝。
  东宫嫡子,皇长孙刚刚落地,便有如此高的荣宠和期许。高贵的血脉,好像意味着天命所归,未来的一切难道……
  岂能就这般板上钉钉?李泰明显不服气,如果东宫的主人变了,纵然是嫡长孙,还能那般值钱?那般天命所归吗?
  只是……
  父皇要亲自在东宫主持小皇孙的满月宴,而今已经传遍长安,影响巨大,以至于东宫声势大震。
  李泰心里少不得有些失望,也少不得需要蛰伏避其锋芒。
  只是蠢蠢欲动的心想要彻底安静,那是显然不可能的……
  ……
  谢逸并不知道东宫皇孙出生的消息,傍晚的时候,他刚刚从大理寺出来。
  并非无罪开释,而是放出来与孙思邈一起研究牛痘实验。
  这个结果,谢逸有些意外,原本以为至少要牛痘成功以后,自己才会有出狱的可能。
  没想到,李世民竟然提前放自己出来。
  是为什么?
  天花肆虐,情况严重,急需牛痘?还是旁的什么缘故?
  管那么多做什么,能放出来是好事,只要出了大理寺,行动自由不再受限制,很多事情多久容易多了。
  只要出来了,便不容易再进去,坐以待毙不是谢逸的风格。
  至于牛痘,虽说知道有这么一说,后世都是这办的,只是效果到底如何还不好说,也不知实验结果如何。
  万一要是有什么问题,李世民该不会恼羞成怒吧?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
  先去千金药庐再说了,杜惜君和小蛮都在那里,多日不见,想必他们都极为担心,得尽快却安抚他们才行。
  再者便是感谢孙思邈和郑丽琬,尤其是美丽的郑娘子,这次要是没有他,自己想要出大理寺可不容易。
  再者便是从她哪里了解情况,策划下一步的对策,毕竟危机尚未解除。
  长安城里惦记自己的人应该很多,要不耳朵怎么会这样烫呢?
  ……(未完待续。。)


第一四四章 事在人为

  出了大理寺,谢逸直接来了千金药庐。
  劫后余生,恍如隔世,杜惜君直接扑进了谢逸怀里,泪水不由自主夺眶而出。
  场面有些感人,外人不宜在场,孙思邈很识趣地遁走。
  “三郎,你受苦了。”
  谢逸笑道:“没有,大理寺的人对我可好了,好吃好喝住了几天罢了。”
  “三郎,我知道其中凶险,若非因为我……”杜惜君悠悠道:“你该全部推掉,一点不认的……终究是我连累你了。”
  “又犯傻了不是?”谢逸用手指轻点杜惜君额头,悠悠道:“给你说过了,自打你进了我谢家门,这事我便躲不掉,也没打算躲。何况我们已经那什么……夫妻一体,自然该共同承担了。”
  杜惜君眼眶湿润,轻声道:“三郎,我还是害怕……”
  “暂时没事了,别担心。”
  “真的吗?”
  谢逸柔声道:“当然是真的,马周已经奉旨再审你爹的案子,想来会另有结果。”
  “你是说我爹能……”杜惜君的情绪顿时有些激动。
  “本就是一桩冤案,不出意外,澄清平反指日可待。”谢逸轻叹道:“到时候你便可以光明正大行走于长安街头,不也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
  杜惜君轻轻点头道:“那是最好啊,娘临死前最伤心的便是爹爹含冤而死……多谢你达成了娘亲的遗愿。”
  “你我之间,何须言谢?一桩很简单的冤案,原本早该平反的,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拖了这么多年。”谢逸叹道:“要是早一些,兴许……”
  “你是说阚棱大哥?”
  “嗯,阚棱也是蒙冤之人,若能早些平反,也不至于……”说起此事。谢逸不由觉得棘手。根据目前的情况,自己估计没什么大的麻烦,但阚棱只怕是……
  “三郎,能想办法救救阚棱大哥吗?”杜惜君话音落地,见谢逸沉吟不语,立即低声道:“对不起,是我太贪心了,三郎且先自保再说,不能在为此涉险。”
  “哼哼,又说傻话?”
  谢逸轻声叹道:“虽说我现在是泥菩萨过江。却也并非毫无办法,不管怎么说,他是你的义兄,也便是我的大舅哥,还救过你我性命,都该尽力相救。
  此事虽然难了谢,只要你父亲的案子另出结果,阚棱的事情并非没有转机。”
  杜惜君伏在谢逸怀中,轻声道:“三郎。辛苦你了,不过莫要逞强,你的安危最重要,阚棱大哥不会怪我们的。”
  谢逸柔声道:“嗯。我会相机行事,不过在此之前,我得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和如今情形。”
  “这个啊……我一直待在药庐,不清楚外界情形。都是郑……丽琬妹妹在来回奔波。”
  “她人呢?”
  “走了,回家去了,不过让我把这个交给你。”杜惜君随后递上一封信函。
  谢逸接过。打开一看,满篇娟秀的字迹跃然眼前,将近来的大小事宜详细描述,很显然是郑丽琬的手笔。
  “三郎,这段时间,郑娘子为你做了很多事,也污了名节,你该好好报答她。”杜惜君见状,不失时机地补充一句。
  “嗯,我知道了。”
  杜惜君似乎不放心,继续道:“三郎,你该懂我的意思……”
  谢逸偏头看了一眼杜惜君一脸诚挚的笑容,轻轻一笑道:“嗯,我懂!”
  ……
  目光落在字迹娟秀的信函上,谢逸看的很认真,眉头皱起,目光凝重。
  郑丽琬很有心,将自己入狱这段时间以来发生的大小事情全部记录下来,哪怕是道听途说来的小细节也不放过。
  显然聪慧美貌的郑娘子也意识到其中有猫腻,所以讲线索整理好留意谢逸,让他参详,让他小心。
  事件的导火索是阚棱被捕,这件事本身便存在很多可疑之处,李崇晦怎么知道阚棱会去上坟,又怎会提前埋伏在那里?
  是李孝恭察觉到了什么,蓄意围捕杜伏威余党?
  谢逸略微沉吟,便否定了这个可能。
  当年所谓的杜伏威谋反,是李孝恭一手炮制出来的,他应该是最不想旧事重提之人,何必自找麻烦?
  即便是他发现了阚棱的踪迹,也应该是秘密追捕,将其暗杀,而非让李崇晦这么一个不太靠谱的少年去大张旗鼓围捕,以至于现在闹的满城风雨。
  若非如此,哪里会有再审杜伏威一案的可能?想必现在李孝恭的压力着实不小,聪明老道的河间郡王怎么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主使者绝对不会是李孝恭,应该也不是李崇晦。
  以谢逸对他的了解,一个纨绔子弟就算快速成长,也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有如此大的变化。
  在这件事上,李崇晦更像是被人利用了,是这个事件的引发者和拓展者。通过他,带上了京兆韦氏,拉上了河间郡王府,以至于出现了如此局面。
  到底是谁在背后捣鬼呢?
  谢逸不由仔细思量,这次坑害打击自己的力量中,东宫很活跃,也很卖力,会是李承乾?
  答案应该是否定了,要是这样,曲江初雪宴上,太子殿下何必巴巴赶去,那么费心思拉拢自己?这回之所以有此反应,大概是认定阚棱是行刺他的凶手,然后顺带恨上了自己。
  也罢!
  反正没打算交好东宫,李承乾将来也不会有很好的下场,就算李世民为他刚刚降生的儿子取名为象,也仍旧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等等!
  谢逸猛然想到一个问题,历史一定是必然的吗?
  从目前的迹象来看,李世民对皇孙如此宠爱,对李承乾是如此器重厚爱,东宫地位稳如泰山,哪里有动摇换人的迹象?
  如果是这样的话……谢逸不免生出些许担心了,李承乾现在恨急了自己,如果他顺利登基为帝……
  自己就不要说什么前程似锦,立于不败之地了,能不能保得住身家性命都有好说。
  所以啊,从自家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李承乾坐稳东宫之位,否则将来……
  虽说这个想法很自私,很没有大局观,但是有道是人不为己……所以啊,有些事情,立场和行为必须要慎重考虑。
  如果历史并非必然,那么是否要考虑——事在人为呢?
  ……(未完待续。。)


第一四五章 君子报恩

  历史必然与事在人为!
  谢逸突然想到了这个严肃的问题,原来一直觉得自己只是这段初唐历史中的过客。
  只要把握住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站好队,将来必可立于不败之地。
  一定是这样吗?
  此刻,谢逸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只是个看客,而是这段历史真实的参与者,甚至已经发挥了作用和影响。
  如果没有自己,李治或许已经死了;如果没有自己,大唐不会有再无饿殍的粮食;如果没有自己……
  自己不是个无名小卒,是大唐的淮阳县伯,弘文馆学士,还是晋王府长史。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自己,朝堂上起了不小的风波,这些已然不仅仅是蝴蝶效应了吧?
  历史的进程可能因为自己的到来和参与而改变,李承乾不一定会被废,李治不绝对会是将来的唐高宗。
  一切都存在变数!
  那么再想稳靠李治这棵大树,以待来日,恐怕是不行的。
  因为存在变数,所以将来的一切都变得不确定,如果只关乎地位荣宠倒也无所谓,但如今已然关乎身家性命。
  得罪了当朝太子,国之储君,将来会有好下场吗?
  为将来的安危计,似乎该“事在人为”,动摇东宫,或参与动摇的行列中……
  这种行为似乎很不地道,甚至有些“大逆不道”,但在生存、地位、名利财富面前,节操似乎不重要。
  顷刻之间,谢逸突然明白了,历史上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孤注一掷参与到党争之中。有时候甚至赌上身家性命,参与兵变,谋反,叛乱中。
  是火中取栗。但并不全是富贵险中求,有些人或许和自己很像。是不经意间被逼迫到一个位置上,避无可避,想要安然度过危机,保住荣耀地位,便只能孤注一掷。
  谢逸不由轻叹一声,自己眼下似乎就处在这个一个情境下。
  不经意间得罪了太子,哪怕中间有误会,恐怕也很难解开了。按照寻常逻辑,将来太子登基。不会有自己好果子的。
  指望李承乾一笑泯恩仇,既往不咎?恐怕很难,这位太子殿下似乎没有遗传其老爹宽广的胸怀。
  所以似乎只能……
  谢逸心中泛起一个“惊涛骇浪”的想法,然后轻声问自己,也许正有人希望自己如此吧?
  这件事真正的幕后主使者大概就是这也想的。
  究竟是在幕后捣鬼呢?仔细想想,或许不能有证据确凿的答案,但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并不难。
  比如这次主要对自己喊打喊杀的人是东宫麾下,河间郡王府和京兆韦氏的人;当然了,其中也有几处比较耐人寻味的细节。
  比如魏王李泰和管家刘轩的证词。看似微不足道,却极为紧要。如果反过来推理的话,恐怕这才是关键突破口。
  洛阳宫中偶遇杜惜君放花灯,看到上面的“先父杜”。心中蹊跷,在必要的时候以此疑点展开调查……
  此番时间推动的主力李崇晦似乎与魏王李泰过从甚密,似乎一直受到了某种力量的摆布或指派……
  魏王李泰看似没有参与其中,但似乎好多地方都有他的身影。比如在淮阳发觉杜惜君身份存疑的人竟然是郑斌。而郑斌曾主持过洛阳伊阙佛龛修造,他到底是谁的人,似乎一目了然。
  魏王李泰绝不干净!
  他没有参与对自己的弹劾。落井下石,但可能一切事情背后,都有他图谋策划的成分。
  真是混蛋!
  谢逸心中暗骂一声,魏王殿下何以如此歹毒,自己与他无冤无仇……
  想到这里,谢逸心中突然一震,当初在洛阳,似乎与魏王李泰有过些小冲突。难道就因为这点子小事,他就记恨上自己,还如此大费周章来对付自己?
  李世民的儿子们到底都是什么样的肚量啊?
  行为更是堪称怪诞,让人莫名其妙。
  就是这也莫名其妙得罪了两位嫡出皇子,一个当前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是一个是呼声最高的接替者。
  得罪了这两位,后果可想而知?
  纵观整个大唐,敢于同时得罪此二人的朝臣几乎没有,自己也算是开了先河。
  换做旁人,恐怕也会胆战心惊,甚至惶惶不安,但是谢逸没有,因为他知道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
  晋王李治还年幼,有些事情不宜过早点破,也未必最合适,更谈不上板上钉钉;但最不济,还有个吴王殿下在……
  说真的,这次真得好好感谢吴王李恪;
  仔细说起来,已经欠李恪第二份人情了,当初在东市救了杜惜君,一直没有机会道谢;时隔不久,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再审杜伏威一案,某种程度上也救了自己。
  按照郑丽琬的描述,岑文本在这件事中也有出力,甚至可能是岑侍郎去找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