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败家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败家子-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安东宫之中,太子李承乾疑惑道:“这个谢逸便是你所认定的人才?”
  刚刚返回长安不久的贺兰楚石垂首而立,恭敬道:“是的,太子殿下!”
  “此人医术果真了得?听闻稚奴的病连御医都束手无策,他却能妙手回春,救了孤的胞弟。”
  “回太子殿下,臣的内弟坠马受伤,化脓高烧,便是此人用神奇圣药治好的……想来他也是用此法治好晋王殿下的。”贺兰楚石如实回答。
  李承乾轻声道:“谢逸此人还有些别的什么才华?父皇应该不会因为他救了稚奴,便轻易给个县男。”
  “据臣所知,谢逸诗文才华横溢,为人机敏,他还懂得酿酒……”
  “有些奇怪,既然有才华,父皇也给了他爵位,可见有重用之意,却何以让他担任司农司上林署丞呢?”
  李承乾悠悠道:“让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人在洛阳宫种花草,这算什么?这个谢逸也颇不识时务,要是跟你同来长安,得孤举荐,何至于落得如今窘境?”
  “这个…臣无能,有负殿下所托,请殿下恕罪。”贺兰楚石顿时有些惶恐。
  一旁的纥干承基补充道:“太子殿下,据洛阳传来消息,谢逸主要任务似乎是带着晋王和晋阳公主殿下玩耍。”
  “呃……”李承乾不解地摇摇头,轻叹道:“说起来孤真有些羡慕稚奴和兕子,能在父皇身边共享天伦,深得宠爱。”
  纥干承基劝慰道:“殿下莫要多想,您是嫡长子,大唐储君,陛下同样疼爱您,并报以厚望。”
  “但愿吧!”李承乾悠悠一叹,转而问道:“楚石,令岳……”
  “太子殿下,臣……此事未能有进展。”
  李承乾沉声道:“罢了,此事容后再说吧,你平日好好孝敬陈国公便是了。”
  “臣遵旨!”
  李承乾安坐在原地,不再说话,深沉的目光透过窗户看向远处的太极宫,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
  延康坊魏王府,魏王李泰也在听长史杜楚客禀报洛阳宫的情况。
  “晋王殿下的病已经好了……房玄龄主持祭汉文帝……陛下去了含嘉仓视察……陛下往通济渠巡视河工堤防与水运……陛下与河间郡王于邙山行猎……”
  魏王李泰身宽体胖,靠在榻上一动不动,仔细听完杜楚客的禀报,悠悠问道:“听说父皇为了稚奴的病,动用大量驿站马匹,连夜从陈州请的医者?”
  “是的,医者名为谢逸,陈州淮阳人,据说是陈国公侯君集举荐,连夜从淮阳狂奔至洛阳,以灵药治好御医束手无策,性命垂危的晋王殿下。”
  杜楚客续道:“谢逸而今被陛下任命为上林署丞,封淮阳县男,留居洛阳宫陪晋王与晋阳公主玩耍。有说法称,是为防止晋王殿下病情反复的缘故。”
  “可知这个谢…逸是什么来头,侯君集举荐的?”
  “此人年方十八,淮阳人,似出身陈郡谢氏,为晋王殿下治病一事确是侯君集举荐。”杜楚客提醒道:“殿下,前些日子东宫千牛贺兰楚石,也就是侯君集的女婿,曾在陈州与这个谢逸过从甚密。”
  李泰眉头一动,问道:“是吗?如此说来…此人与东宫有些关联?”
  杜楚客忙道:“不好说,详情暂且不知,臣会尽快安排人去调查。”
  “罢了,小角色而已。”李泰悠悠道:“本王很羡慕九弟稚奴,能陪在父皇身边……”
  杜楚客心领神会,小声道:“殿下,陛下巡幸在外,太子监国不得离开长安。这时候,您要是能前往洛阳,常伴君父驾前侍奉……”
  后面的话没说,大家心照不宣,李泰一副甚合我意的表情,轻轻点头。旋即轻声叹道:“杜长史所言甚是,只是凡事都得有个由头……否则本王不便冒然前往洛阳啊!”
  ps:这几日事情繁多,太过忙碌,每天都在奔波,好累。今天刚刚回来,更新晚了,见谅!今晚还有一章,明天起更新恢复正常节奏。


第五十一章 风疾复发

  魏王李泰做梦也没想到,幸运女神会突然眷顾自己。
  他正在发愁没有前往洛阳面圣的借口,没想到老天爷马上送来一个绝妙的由头——李世民风疾复发。
  四月初十,李世民与河间郡王李孝恭、程知节等人行猎于洛阳邙山,猎得虎、鹿、兔等诸多野物。
  是夜,众人在邙山下扎营夜宴,吃野味饮烈酒,甚是开怀。李世民也与大臣和兵卒同乐,同样是大口吃肉,开怀畅饮。
  结果不到第二日天明,李世民便感觉不适,开始有些头疼,手脚也有发麻。尤其是两条腿,甭说是策马行猎了,就是走路都有些困难。
  风疾复发!
  不用看御医,李世民自己便心里有数,无它,久病成医耳。
  风疾是李世民的旧日宿疾,已有多年,时有复发。平常身体正常,精力充沛,孔武有力,可一旦发作便头疼异常,腿脚不便,深受折磨。
  行猎在外,风疾复发,李孝恭等人自然不敢怠慢,立即用马车将李世民送回洛阳宫。与此同时,更严防消息外泄,一个封建王朝,帝王的健康状况直接关乎王朝稳定,绝对不敢大意。
  只是皇帝中断行猎回宫,难免会引起猜疑,关键时刻大老粗程知节却有主意。对外宣称,皇帝陛下见母鹿怀孕,知春夏乃百兽繁衍之时,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忍伤及生命,故而停止行猎。
  不仅掩饰了中断行猎的异常,还彰显了皇帝仁厚慈爱,可谓一举两得。病重的李世民闻听此言,欣然同意,随即便躺在马车上与病痛抗争。
  回到洛阳宫,御医们立即诊治,为皇帝开方熬药,秩序井然,动作娴熟。毕竟皇帝发病已经很多次,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御医们原以为皇帝服过安神祛湿的汤药后,就会和往常一样有所好转,可事实却没有……
  谁也不曾料到,这一遭李世民风疾复发,病势凶猛。
  看着躺在榻上难受的皇帝,御医们颤颤巍巍,并无良方,再一次束手无策。
  晋王李治得到消息,带着妹妹前来探视,晋阳公主一看到被病痛折磨的父皇,水灵灵的眼睛里,泪珠儿已经开始打转。
  “快啊,快些给父皇治病。”小公主大吼一声。
  御医们唯唯诺诺,谁也不敢开口说话。李治狠狠瞪了一眼御医,随即又瞧瞧病榻上的李世民,轻声道:“父皇,要不请谢县男来看看?”
  “对对,谢县男医术高超,兴许有办法为陛下缓解病痛。”御医们当即纷纷赞同。
  病榻上饱受折磨的李世民不由皱起眉头,眼中拂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后,轻声应允。
  ……
  风疾,风痹,半身不遂等症,《后汉书·袁安传》里的记载只有这寥寥数语。
  谢逸无法确定,风疾到底属于现代医学范畴的哪种疾病,又如何对症治疗?
  来到贞观殿外,瞧见众多甲士仗剑而立,房玄龄、李孝恭、程知节和张亮都在,且神色凝重。
  看来李世民病的不轻,在皇帝健康关乎天下太平的年代,有此反应倒也不足为奇。
  房玄龄沉声道:“谢县男,陛下风疾复发,请你来看看,帮忙商讨医治之法。”
  “好!”完全没底的谢逸走进寝殿,先瞧过病榻上的李世民,再询问过御医后,稍稍松了口气。
  风疾到底是什么病,很难有个准确的定义,但肯定和心脑血管系统有关。
  头疼多半是颅压增高的缘故,血液流通不畅,继而导致手脚麻痹,尤其是双腿不适。
  至于原因,看看李世民的体型便知道,血压和血脂不会低。好像这病还有遗传因素,高祖李渊有,后来的唐高宗李治晚年似乎也饱受风疾之苦。
  明明有病,生活还不注意。行猎是激烈运动,晚上又吃了高脂肪的肉类,大口饮用烈酒,听御医说还服用了鹿血……
  全都是大补之物,上火是必然的,一夜之间血压飙升,不到清晨便风疾复发。
  病从口入,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不懂呢?吃肉喝酒也就罢了,一个嫔妃都没带,行猎时身边连个应急泻火的宫女都没有,喝毛线的鹿血啊,纯粹是自找苦吃。
  “谢县男,陛下的病可有医治之法,或者对症灵药?”
  灵丹妙药哪有那么多?谢逸摇摇头,沉吟片刻道:“不过有个偏方,兴许能减轻陛下的痛苦,或可一试。”
  “是何方法?”御医们赶忙询问。
  “打一盆温水来,让陛下手脚置于温水之中;再取冰块,以布帛裹之,置于后脑,或可减轻症状。”谢逸记得前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此种方法,值得一试。
  病榻上的李世民略微沉吟,眼神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疑虑后,轻轻点头。只要不用药,不行针,偏方倒可一试。
  去岁年底便有了东巡之议,洛阳宫自然准备妥当,冰窖里堆满了冰块以备夏季消暑之用。谢逸一声吩咐,立即有人送来冰块、温水。
  宫女随即为李世民除去鞋袜,将手脚放入温水中。谢逸命人裹起冰块,轻声道:“陛下,冰块寒凉,头皮或有不适,劳烦您忍耐。”
  李世民咬牙点点头,没有吱声,算是默认了,御医当即裹起碎冰块放在李二后脑。
  热胀冷缩,冰块降温,颅压降低,头疼便能有所缓解。温水泡手脚,从而将血液引导至四肢,缓解血流不畅,四肢麻痹的症状。
  道理就是这样,但愿能够起效!
  等待的时间不长,却有些度分如年的感觉。李世民终于轻轻呼了口气,显然不适有所缓解,精神状况也好了许久。房玄龄等人见此情景,也都松了口气。
  “谢县男…谢神医果然有办法!”
  “此法可以缓解症状,可惜臣并无根治之法……”
  听到的谢逸的话,君臣不禁略微失望,包括李世民本人在内,大抵都希望能够根治风疾。御医束手无策,连剑走偏锋,医术高超的谢神医也无奈,看来此为的顽疾,难以治愈。
  谢逸悠悠道:“不过臣以为…有些办法或可减缓风疾发作的频率,减小其危害,前提是陛下愿意配合。”
  “你说来听听。”病症好转,李世民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
  谢逸道:“陛下如果合理膳食,劳逸结合,风疾之症会大有缓解。”
  “朕的膳食很精细,有何不妥之处?”
  “陛下,臣以为风疾之病与膳食太优有关,尤其是陛下多食肉类,其中多油脂,长此以往,油脂堆积于血脉,便导致气血不畅,便会出现风疾症状。”
  谢逸道:“若适当减少肉食,多食用青菜,素菜,同时案牍劳形之余,注意适当锻炼和休息,对身体会大有好处。另外,虎骨、鹿血一类食物容易上火,食用需谨慎,饮酒亦需有度。”
  “如此便可?”御医颇为疑惑,就这么简单?
  “对,如此虽不能根治,但可缓解,减少发病频率,有益于陛下龙体。”
  李世民沉吟片刻,点头道:“那朕就谨遵医嘱,尝试一番。”
  “陛下,臣以为您也应当提醒下诸位皇子。臣闻听高祖皇帝也有风疾之症,与陛下算是父子相传,那么诸位皇子恐怕也有几率罹患此症,须得早日防治。”谢逸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别的皇子他不确定,但李治肯定会,必须得防备着。
  李世民沉吟道:“确有道理,诸皇子也像朕这般膳食安排便可?”
  谢逸道:“除了膳食,还应勤加锻炼,控制体态……相对而言,体胖者容易罹患此证,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寿命。”
  “这样严重?”李世民不由惊慌,他十多个儿子里胖子可不少,其中以魏王李泰最甚。
  “臣没有危言耸听,远的不说,陛下应当记得前隋元德太子杨昭,二十三岁便英年早逝,与体胖多少有些关联。”
  谢逸沉声道:“所以,臣才请陛下和诸皇子多加注意……恕臣斗胆,毕竟陛下和前隋皇室多少有些血缘关联,些许病症代代相传,恐有相似之处。”
  李世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这话说的没错,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李渊之母独孤氏的亲妹妹。换言之,李渊和杨广算是姨表兄弟,李杨两家确实有那么点血缘关系。
  病症也会因此有相同之处?体胖会危及生命,李世民第一次有这样的危机意识。他瞬间便想到了爱子李泰,与隋元德太子杨昭有太多相似之处,一样的谦和,一样的君子风度,一样体胖,不会也……
  李世民立即动了心思,得让诸皇子,尤其是魏王李泰立即控制膳食,勤加锻炼,减轻体态。
  长安那边,李泰闻听父皇风疾发作,顿时拍手叫好。
  父皇风疾发作,为人子,为人臣难道不该前去探望,尽孝心吗?
  去洛阳,这个理由难道还不够吗?李泰淡淡一笑,立即派人将一封文采斐然,感人至深的请安奏疏送去洛阳宫,然后静待启程东都。
  对了,此行最好是带上年幼的儿子李欣,病中的父皇应该很期盼天伦之乐,父子同往应该能加分不少。
  李泰心中多有盘算,但万万没想到,洛阳宫中,他敬爱的父皇刚刚为他准备好一份减肥计划……


第五十二章 公主有赏

  谢逸提及众皇子,主要是想强调李治,不曾想李世民首先想到了胖儿子李泰。
  好在经过巧妙引导,加上御医的提醒,李二陛下终于想起他的小儿子李治重病痊愈不久,高热不退可能影响头脑,亦有罹患风疾的可能。
  加之李治自小身体偏弱,李世民拳拳爱子之心,是以让谢逸尽心照料,并帮助晋王强身健体,避免罹患风疾。
  此举正中谢逸下怀,自然是求之不得。
  最近本来与李治处的不错,今后还能名正言顺深入交流,与李治保持良好关系。
  也许这算是提前烧冷灶,只要把握好李治这张王牌,将来的前程自不消说,立于不败之地自然也就不是空话。
  李世民躺在贞观殿里养病,李治出入御苑苗圃的频率也高了很多。每天和谢逸一道侍弄那些新奇的作物,李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按照谢逸制定的计划锻炼身体。
  空闲之时,则与兕子、小蛮一起玩耍,杜氏总会在恰当的时间送来点心和汤水,给予他们温柔周到的关心。
  渐渐地,李治与兕子对谢逸和杜氏的感情有了些许变化,除了敬仰,似乎还有些许依恋,或者说孺慕之情。
  谢逸猜想,这大概与长孙皇后早逝有关。李治和兕子年纪还小,早早失去母爱,心灵上必然会有创伤和缺失。
  李世民虽然疼爱倍加,但父亲到底难以完全替代母亲的角色,加之他政务繁忙,用在两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和心思毕竟有限。
  是以李治和兕子真正得到的关爱也有限,因为晋王和晋阳公主是皇帝亲自鞠养,其他嫔妃不能越俎代庖,平时有限的关心也多是敬畏和讨好李二之故。
  是以两个尊贵的天家子女实际上很孤单,幼小的心灵缺乏关爱,尤其是母性关爱。
  也许,这大概也是李治后来为何钟情武媚娘的缘故,武氏比他足足大四岁,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恰好弥补他心灵上的缺憾。
  而今谢逸的出现带给他们欢乐,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真诚,杜氏的关心让他们兄妹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毕竟小蛮是她这个嫂子一手带大的,杜氏实际上更多像是母亲的角色,举手投足,点滴间对几个孩子的关怀,正是李治和兕子最需要,却缺少的东西。
  骤然获得,自然甘之如饴!
  这样挺好的,感情上的依赖,尤其是幼年时建立的感情基础,比之利益,权谋关系更为纯粹,更为牢固。
  这是此番洛阳之行的最大收获,或许也是命中注定。李治病了,谢逸刚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