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姑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丑姑传- 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特别是在男力湾的时候,大部分的荒田都是靠它们开出来的。她当初在姜吴村弄的那个大铁耙子可是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期又有改进,弄成过两排的。这也早就被宁二推广过了。
  苦苦思索中,丑姑突然想起竹子,竹子制成的农具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播种时,已经翻好的地,完全可以用竹制工具,而不是必需要用铁制的。就是熟田也不必全用铁制农具了,很多时候都可以用竹制的来代替。不过是竹制的损坏的快,需要比较频繁的更换而已。
  “那就多弄些竹制工具吧。其实那大铁耙子也一样可以改用竹制的。”
  宁二听后,却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是可以,但北方没有竹子,还是得从外地运过去。”
  丑姑愣了好半天,才叹气道:“唉,那我就没办法了。”这时候,交通运输条件差的很,运些竹子过去北方,难度也不小,而且北方既然没有竹子,就肯定也没人会编制竹器,还得运送些匠人过去呢。这也是个大工程。
  宁二自己倒是想了个新办法,说:“不如,我在北方找找能代替竹子的木头。再同时运送些竹子去北方,不管多少,总有些用处嘛。”
  他还是打算试试丑姑提的办法,因为铁器实在太欠缺了。而且如果真试出来有用,可就大大减轻了对铁制农具的依赖,也给百姓减轻了不少负担。铁器贵,好多人家连锄头,镰刀都不够用呢,哪里还可能家家户户备一副铁犁。
  一想到,种田有这么多麻烦事,丑姑就又开动脑筋了,说:“其实,那边不是有很多特产吗,象各种菇子类,除了种田养牛马之外,还可能大力发展这些啊。把山珍山货运出来,贩卖到各地去,也一样可以给百姓增加不少收入啊。”
  要知道,在现代东北的黑木耳可是相当出名的,她每年都要托人买几包回来吃呢。
  “确实可以,只是暂时腾不出手,还有的就是运送出来也不太方便。”宁二答。在北方过了一年多,他当然吃了不少当地的山珍。这次回来,他还带了不少回家,送给亲戚朋友呢。他也曾经想过运些回来贩卖,就如他们当初从南方到京城一样。只是他现在是官身,不好做这种事情,只是带了些回来自己吃和送人而已。
  “其实,可以建议朝廷成立一支专门的商队,运送这些山珍出来,既然可以给朝廷创收,还可能给百姓创收,一举两得的事情。”丑姑建议道。她只能提出想法,至于能不能实施的成,她就没办法了。
  她这个想法十分新奇,宁二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好,哪里还坐得住,拔脚就跑,说:“我再去找人商量商量。”
  “别,一口吃不成胖子的。你先把前面说的搞好了,再来提这些。这商队的事情不着急。”丑姑连忙叫道。
  新事物太多了,人们不一定接受的过来。而且弄的太多,宁二也根本就忙不过。最重要的是,要是前面的有成效了,再来说后面的,就更加容易了。再加上人人都南货北运,北货南下才能赚到大钱,估计一时还难得说动别人呢。
  宁二果然听见去她的话,他想了半天,才冷静下来,说:“你说的对。我暂时也管不了这么多,就是开荒和养马什么的,现在朝廷都分成了两派,吵得不可开交呢。”
  他与青王等人商量了一整夜,才整理出了一些详细的计划,列给皇帝了,还是先私下里给皇帝看过了,皇帝点头了,他才又重新正式上折子递给皇帝了。皇帝在早朝时,发给大臣们讨论,果然在朝中引起了掀然惊涛骇浪,大家狂吵在一起。
  站在宁二这一派的人,认为这是利国利民的事情。
  反对派却认为这是动摇国之根本的坏事。说穿了,他们是维护自己的利益,现在的农田大部分撑握在某些阶层手中,普通农户拥有自己田产的人其实是非常少的。大部分的农人都是佃农,靠租田过日子的。
  而无论是普通富户乡绅土财主,还是达官贵族,都有不少田产,肯定不可能靠完全自己养家的下人去做。绝大部分是租给佃农们种的。如果这些佃农们有了自己的田产,还会租田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嘛。
  宁二这一做法,明显就是要减少这部分特权阶层的利益嘛。皇帝当然是愿意的,因为这部分收入就到了国库,而且百姓受了益。国库现在空虚的很,急需要补充。光是靠上涨税收是杀鸡取卵的事情,皇帝清楚的很,而且皇帝更加明白,有些臣子比他这个皇帝还要富有呢。
  这一吵就是吵了好几天,还没个定论呢。他这时候要是再提个建议下去,岂不是在乱了套。所以,他硬生生的按下了心中的激动。
  不过,等到宁二要的铁犁,种子,种马种牛等物都到齐了,朝中也下了定论。
  皇帝认可宁二的提议,大力支持他,并且点了周大人和宁二共同负责去处理这些事儿了。
  周大人为人圆滑,手腕高的很,光是做生意的能力不非常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些年光是靠金针菜(韭黄)这一样,就令他赚的盆满钵满。虽然这两年,他已经把这项技术公布出来了,而自家也收紧了这项生意。
  这是他和丑姑商量后的结果。不管是什么先进的技术,完全撑握到个人手中,总是会引来不少纷争,甚至给自己带来危险,丑姑觉得还不如直接交给朝廷,就不用担心别人总是瞧着眼红了。反正他们已经赚够了。
  宁二也没想到,最终这个任务居然落到周大人头上去了。他和青王其实都不愿意让周大人去,希望能派个中立派的官员,这样他们既能拉笼了中立派,使自己这一方的势力变强,周大人也能在京里暗中帮助宁二。
  所以,这个决定一下来,不仅宁二没想到,就是青王都吃了一惊。
  周大人自己倒是看的清楚,说:“王爷,您在京里要多注意了,我这个空缺,可得小心了。”他一动,自然就有人要来填补这个空缺了。肯定得让自己的人上啊,不有让对立派得益。
  青王点点头,说:“恩,这个位置可不能便宜了他们。”
  宁二不管这些,虽然他已经是这一个团队的人。其实还是有不少认,把他当成保皇派的,也就是说谁当皇帝,对宁二来说都是一样的。反正他官也不高,地位也不重,又能干实事,又不搞鬼,谁当皇帝也不会动他。
  回到家里,丑姑还骂他:“这下可好。舅舅要和你一样,去北地忙几年了,他只怕比你还要呆的时间更长了。舅母只怕要骂死你了。”
  宁二咳了几声,说:“瞎说,这又不是我订的人选,他们干吗骂我呢?再说了,舅舅这京官已经升到头了,不可能在往上升了,还不如外放去多干几年,给表弟们积累势力呢。”
  就比如他自己也一样,他和周大人都是皇帝破格提上来的官,没有经过正经的科举出来的,想要真正进入上层核心官员的阶级,不太可能。到一定的分位上,就到头了。
  这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及吸引大家去读书去学习去考的原因。不然,今天这里举荐一个人当官,别人那里破格录取一个人当官,再加上本身就有些特权阶层有荫及后代的规定,可以给子孙后代直接求,或者买官。大家就都不用去辛辛苦苦的读书。
  而科举考试本身就朝廷选拔人才的最公平的途径,也给寒门学子添加了不少机会,给朝廷增加新鲜血液。不然,时间一久,官场就会全部变成某些阶层的亲人朋友等等,最终的权力就完全集中在某些人的手中了,对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也更会使得皇权旁落。
  为了制衡,皇帝会不余遗力的打击某些特权阶级,大力发展科举。
  其实这就和现代的高考一个作用。高考就是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出头的第一个台阶,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它却也是最公平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要走上这个战场,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能进入大学。最起码它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丑姑听懂了他的意思,却又说:“那又怎样?去北地又苦又累,还担着这么重要的责任,不花个三五年,也起不了多大的效果。而且这还是在顺利的情况下,要是不顺,还不知道得花多少时间呢。这可是一把双刃剑。”
  “我知道的,可是我们想问题要从好的方面看啊。周大人和我是亲戚关系,我们两人联手可以更加无所顾及,我们身后又有皇帝在撑腰,时间长点也不怕的。只要想想成功后的利益,到时候,不怕周大人不升官。对周家的表弟们是相当有好处的。”宁二又说。
  别说宁二想到了这一点,周大人也一样想到了。
  总之,丑姑心里却忐忑不安的。周家虽然看似是周夫人在管家,但几年的相处,她哪里看不出来,周夫人虽然是很能干,但很多大事情却全是周老爷在把握。而且,现在周家的孩子又都到了婚嫁的年纪。
  光是这几件大事,就够周夫人操劳的了,周老爷这一走,就等于把家里的事全扔给周夫人了,周夫人能不能搞得过来,还是个问题呢?
  果然,周夫人也正在和周老爷说着同样的话题。
  “怎么偏生就选了你去呢?是不是看你和宁家是亲戚的原因?”
  “好了,现在想这些有什么用?我这一去至少是五年,家里的事就得全靠你了。你还是快点想想,有哪里可以趁我还在,就先办了的。”
  周老爷打断了夫人的话。他不可能和宁二一样,一年回来休息几个月的,只怕这一去至少三年不能回来呢。宁二和丑姑毕竟是年轻的夫妻,并且丑姑还是西凤公主的身份。
  周夫人急得团团转,只觉得事多的都无从下手了,周老爷看她这个样子,心里很是叹了口气,说:“最重要的就是几个儿女的婚事了。咱们先把大儿子的婚事订下来再说。”
  年底才刚刚把大女儿嫁出去了,大儿子今年才十六岁,男儿可以年纪稍大点再谈婚事,周老爷原是想等他中了举,才说亲的,就还没开始认真考虑,现在看来是要提前订好人家了。
  一说到长子的婚事,周夫人立马说:“大郎的婚事,我们可得好好挑挑了。这长子长媳可是要管家的。”
  “是啊,所以长子媳妇的家境身份地位人品样样都不能差。就是二妞的婚事也该订下来了。”周老爷一提起儿女的亲事,也跟着头疼起来了。
  周二姑娘今年也是虚十五的年纪了,正在相看人家,象她这个年纪的姑娘家,早点的去年都订下来了。要不是大女儿的亲事波折太多,小女儿的亲事早该订下来了。这两年,他们夫妻就光是在操心长女的婚事了。
  一下子就是两个子女的婚事要操持,周夫人头都大了,而且周老爷一走,两个儿子的教养都压在她头上了。真正是令她觉得心烦气燥的很。
  她又还要帮周老爷收拾行李,准备冬天的衣服,挑选带过去的下人等等,一时间周夫人简直恨不得自己长了三头六臂,急得满嘴是泡。
  偏生长女还特特跑回来了,要给女婿求个差事混混了。这次随周大人去的,总得有一些低等小官吏。皇帝已经暗示了周大人可以自己挑人。
  周大姑娘嫁的这个男人,学业无所成,又不是读书的料,家里就早早给他谋个末等小官混日子,这次就打着跟着他岳父去混资历和前程主意了。
  周夫人绝倒,周大姑娘却说:“娘,你和爹说说,把我们俩都带去。我也不乐意在家里侍候婆婆。”
  才成亲不过三个多月,周大姑娘就知道了,夫家有多烦。她一心只想嫁个家世好的,却不想家世好,人口多,纠葛就多。
  她嫁的这户,人家有三个儿子,她嫁的是次子,还是最不成器的,长子自己考出去了,小弟也聪明,就这个老二一事无成,靠着父兄的关系,混了个低品小官,万事不管,只知道吃喝玩乐。指望着这个男人,她这辈子也别想凤冠霞帔了。
  偏生她又是个心高气傲的主,哪里能受得了,自然不用婆婆公公暗示她,就自己主动跑来娘家求了。


第253章 再别
  周老爷最终还是答应了大女儿的请求。亲家见事成了,当然就做了顺手人情让二媳妇儿也跟着儿子上任去了。
  周大姑娘的婆婆,嘴里还说的很好听,“这年轻的夫妻,还是在一起亲亲热热的好,我也不是那古板的人,非得要儿媳妇在身边侍候,我们还想快点抱孙子呢。”
  不过相处了两三个月,人家就摸清楚了这个儿媳妇的底,眼高手低没能耐。当然了,要是真的有本领也不能嫁给他们这个最不成器的儿子。所以,人家高高兴兴的把这对麻烦扔给了周大人。是好是歹,都由周大人去负责了。
  周老爷回头就对周夫人发了顿脾气,说:“我看啊,这个女儿以后还有得苦吃了。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蠢死了。”
  周夫人也是有苦说不出口,这门亲事是她女儿自己相中的,她还是好生运作了一翻才成功的。周老爷一向的意思都是给女儿找个家里人口简单的寒门学子,知道她在高门大族里玩不转。可惜的是,女儿一心高嫁,当娘的也不忍心女儿低嫁。
  这下可好,好处全是人家占,自己家却得劳心劳力的来辅助他们。凭白给自己多增加了不少麻烦。周夫人心里也后悔不已。
  周老爷这回不止要照顾自己,还得管着自己的女儿女婿,心里头不可谓不窝火。所以他发完脾气,又严肃的对周夫人说:“小妞的婚事,这回可得看准了。不要一心想着高门大户,给她挑个人口简单,家世清白的就好了。”
  周夫人连连点头,说:“其实我看吴家的小儿子,也不错呢。不然,就把小妞许给他。”正经的表兄妹,吴家人口再简单不过了,熊氏这个大嫂还与女儿是姨表姐妹,小女儿要是嫁过去了,真是万事不愁。
  “你少乱来。不可能的。”周老爷想都没想,就反对了。
  “这又是为何?”周夫人惊讶的说。上次周老爷就想把大女儿嫁给吴家哥哥,怎么这次还不愿意小女儿嫁给吴家弟弟了呢?
  “看了大姑娘的性子,你说丑姑会愿意要小姑娘当弟媳妇吗?只怕熊氏也不乐意有这样的妯娌呢?你当她们傻呢?”周老爷冷笑道。
  有大女儿这样的姐姐在前面,大家对周家的小姑娘看法能有多好。想到这里,周老爷就恨不得再骂夫人一遍。那年她就说过了要好好教育女儿们的,结果,大女儿还是那个死性子。小女儿虽然好一些,但跟着这样的姐姐,别人总会怀疑她耳熏目染的,能好到哪里去?
  周夫人气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过了好半晌才发狠的说:“我女儿再不好,也轮不到吴家嫌弃啊。”她是真觉得小女儿比大女儿强了不少,因为大女儿的前车之鉴,让她这两年已经隔绝了两个女儿,所以周家的小姑娘,还真比姐姐性子好,但人却又软糯了些。
  见夫人这么生气,周老爷突然灵机一动,说:“行了,我给小妞想到了一门好亲。”
  周夫人连忙收拾心情,说:“哪家?”大女儿嫁了这样的一个男人,小女儿总得要找个好男人。也不用管家世多好了,只要人品好,她就满意了。
  “宁二手下不是有不少没婚配的低级小官吗?我去问问他,看谁合适?”说完,周老爷就真的去问了。
  周夫人想喊住他,也没敢开口,这回小女儿的婚事,她是插不上手了,还是先去想想大儿子的婚事,嫁进来的媳妇更重要呢。
  周老爷的来意,倒是让宁二和丑姑都惊讶了一下。
  宁二和丑姑对周大姑娘的印象都不好,自然也知道她的这门亲事,真心不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