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箭神-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盛起来。他们的光荣快要结束了,我大汉对他们的无耻和贪婪已经忍无可忍,很快就会出兵惩罚他们,到时候,他们就会和现在的月氏人一样,只能举族西迁。”

克瑞翁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战。月氏人已经很可怕了,如果打败了月氏人的匈奴人再西迁,那大宛还能存在吗?大宛可是河中地的诸国中离匈奴人最近的王国啊,而素叶城又是大宛国东境重镇,一旦匈奴人西迁,最先倒霉的就是他。

克瑞翁意识到这件事非同小可。他不敢将梁啸留在素叶城,立刻办妥了文书,又派了一百人护送他们出境,同时派人用快马将消息送往贵山城。

郭禹到了长安,安置好了货物之后,他带着几个随从赶到茂陵,找到了梁家。

听完郭禹的叙述,梁媌虽然已经知道了梁啸西行的事,还是觉得心惊肉跳。从郭禹的话中,她意识到梁啸根本就临时起意,并没有事先计划。她向郭禹表示感谢后,让一个仆人带着郭禹去找东方朔。东方朔和梁啸关系莫逆,还有一半门客的身份,这样的事一直是交给东方朔处理的。

送走郭禹之后,梁媌请来了桓远,说了自己的担心。

桓远听完,并没有梁媌那样的担心。

“主君放心吧,虽是临时起意,却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以阿啸的应变能力,匈奴人没那么容易抓住他。我担心的倒是到了西域之后,他如何求见那些夷王。俗话说得好,人穷狗咬,仅凭郭家支持的几骆驼礼物能入夷王的眼么,人家能相信他是朝廷的使者?”

梁媌也是愁容不解,连声叹息。

“事已至此,主君也不用担心。就算使命不成,能增广见识也是好的。他不是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吗,这次算是如愿以偿了。”

“他说过这话?”

“说过。”桓远笑了起来,难得的露出几分赞赏之意。“他这脾气,和当年的项王有几分相似呢。”

梁媌有意无意的提醒道:“桓君,这可不能乱比。项王虽然已经死了几十年,朝廷还是很忌惮的。”

“项王虽死,遗泽犹在。”桓远眯起了眼睛,似笑非笑。“阿啸若想和他撇清关系,怕是千难万难了。”

梁媌苦笑无语。

第228章贵山城

天子站在未央宫宣室殿的走廊上,看着郑当时小步急趋而来,歪了歪嘴,无声的笑了笑。等郑当时快走到他的面前时,他伸出手,扶住了准备行礼的郑当时。

“郑君,知道我为什么要调你回来做右内史吗?”

郑当时迟疑了片刻:“听说是京城豪强纵横,颇为难治。”

天子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黄老之道,与民休息。如今养虎为患了,偏偏还有人抱着黄老之道不放,我也没办法,只好请你这位大侠回来整治他们。”

郑当时有些不安。天子称他为大侠,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他听说这位少年天子自己虽然也颇有侠气,却不喜欢那些以侠气自诩的豪强权贵。

“臣必不敢负陛下所望,一定尽心尽力,为陛下解忧。”

“我相信你的能力。”天子转身走进殿中,示意给郑当时赐座。郭舍人取过一张席,摆在天子对面。郑当时入座,屏气息声,不敢有丝毫大意。天子瞅了他一眼,又道:“江都如何?那些东瓯人还安份吗?”

郑当时早有准备,摇了摇头。“陛下,广陵土地兼并虽然不如中原,却也颇为严重。臣清点田籍,所得土地远远不够安置东瓯人,东瓯人生计没有着落,不免做些偷抢之事,与本地人发生了不少矛盾。臣也是颇为费力,幸得江都王配合,总算没闹出什么大事来。”

天子眉毛一挑,打量了郑当时一眼。他知道郑当时这句话说起来轻松,实际上情况不知道有多复杂呢。闹到要江都王刘非出面协助,恐怕有过流血冲突。他的兄长他清楚,刘非出马绝对不会有好事。况且郑当时只是说没闹出大事,言下之义就是还有事。

“你可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郑当时躬身一拜:“徙民会稽,腾出一些土地,安置东瓯人。此外,东瓯人内徙之后,闽越人占据了他们的故地。与会稽毗邻的地方更多,会稽郡的边防形势很紧张,徙民会籍可以增强会籍的兵源和实力。”

天子皱起了眉头。“刘驹封了娄侯,闽越人还扰边?”

郑当时摇摇头。“胜则有利。输则无害,他们岂能不来。”

天子没有吭声,心里却是后悔莫迭。他看了一眼站在殿外的卫青,想起了梁啸的那个建议。当时如果强硬一点,采用梁啸的这个建议。徙民镇边,也不会有今天的麻烦。难道转了一圈,最后还是要将江淮之间的百姓徙到会稽去?

想到梁啸,天子的心情好了些。

“你推荐的梁啸颇有些胆气。你知道他现在在哪儿么?他去了西域,身边只带了八个人。哈哈哈……”

郑当时很是吃了一惊。只带了八个人就敢去西域?去了能干什么?

见郑当时一副很吃惊的样子,天子也觉得有些失态。他掩饰的挥了挥袖子。“他的人太少了,能不能安全的到达西域,实在不好说。就算到了,能做些什么,更无法揣测。不过。只要他能活着回来,告诉我西域是什么模样,我就很满意了。这可是我大汉第一次有使者踏足西域啊。”

郑当时颌首同意。条件有限,能指望梁啸的大概也就这么多了。

经过大半个月的跋涉,梁啸走进了贵山城。

一路上,梁啸经过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城邑,无一例外的受到了热情接待,所到之处都引起不小的轰动。大汉使者来到大宛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城,而大汉人人衣丝的传言更是像鸟儿一样,飞向四面八方。

越往西走。汉人越少,而来自西方的商人却越来越多。郭文斌的语言开始不太够用了,老安德鲁接过了翻译的重任,他用熟练的希腊语和这些人交流。向他们介绍梁啸一行。而他们身上的丝质战袍也引起了无数商人的艳羡,恨不得将这些战袍从他们身上剥下来。

这要是运回希腊,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要知道西方诸国就算是有钱人,也未必能用丝绸做整件衣服,而这些放羊的牧人居然用丝绸做战袍,实在是太份了。

从这些商人的口中。梁啸收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几年前,马其顿共和国起兵反抗罗马人,结果被罗马人击败,马其顿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古希腊作为一个独立的王国已经灭亡了。

听到这个消息,老安德鲁等人伤心了好几天。

得知大汉使者到来,大宛王毋寡派来了副王昧蔡。昧蔡大约四十多岁,虽然一样深鼻高目,但长相儒雅,为了见梁啸,他还学了几句汉语,非常热情。

在驿馆,梁啸和昧蔡正式见面,进行会谈。

梁啸送了一箱子织锦给昧蔡。这是一笔厚礼,昧蔡不敢收,直到梁啸再三保证还有足够的织锦送给大宛王,不会让他为难,昧蔡才战战兢兢的收下了。

“敢问贵使,大汉真有满地丝绸吗?”

梁啸微微一笑:“闻说大宛产良马,可是我一路走来,也没有看到良马满街啊。”

味蔡哈哈大笑,他明白了梁啸的意思。“可是,为何贵使的随从都穿锦衣?”

梁啸叹了一口气,沉默了片刻。“不瞒副王,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我从大汉而来,穿过匈奴人控制的草原,遭到浑邪王的追杀。为了能赶到大宛,我不得不扔掉了所有的行李,包括我大汉皇帝送给大宛王的礼物。”

味蔡眉头紧皱。听说汉使到来之后,大宛国的权贵意见不一,大部分人听闻大汉的富庶,希望与大汉建立联系,也有少部分则持反对观点,因为他们认为大汉太远了,中间还隔着强大的匈奴,根本不可能建立联系。他们还进一步怀疑梁啸的真实性,认为他是冒充的使者。

昧蔡来见梁啸,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基甄别真假。如果梁啸有问题,就不能让他见大宛王。必要的时候甚至要将梁啸送给匈奴人,以免匈奴人迁怒大宛。

此刻,听说梁啸遭到匈奴人的追杀,并因此扔掉了所有的东西,当时的狼狈可想而知。味蔡心里已经犯起了嘀咕,眼神中犹豫的成份也超过了喜悦的成份。

“天佑大汉,我斩杀了浑邪王父子,安全的来到了大宛。身无长物,不便面见大宛王,所以便与我大汉的商人商量,借了一些钱,置办行装和礼物。”梁啸笑道:“不如此,不能表示对大宛王的一份敬意啊。”

说着,梁啸让人将浑邪王父子的首级和甲胄取了上来,摆在味蔡的面前。

味蔡仔细看过,眼神闪烁。他不大相信梁啸的解释,区区数人,驰聘万里,已经够玄乎的了,居然还斩杀了浑邪王父子?匈奴人是多么强大的存在,月氏人都被匈奴人打得满地找牙,几个汉人就能斩杀浑邪王?

谁知道这两个烂得没人形的首级是谁的。这两套甲胄虽然华贵,但既然大汉人有钱,造两套甲胄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

“贵使……还有其他的东西吗?”

看着昧蔡的脸色,听着昧蔡的话,梁啸知道昧蔡不相信他的话。他笑了笑。“这些还不够?”

味蔡尴尬的摇摇头。“匈奴人太强大了,仅凭这两套甲胄和首级,恐怕无法令人信服贵使的英勇。贵使如果还有其他的证据,那不妨让我看一看,我也好回报大王。”

梁啸皱了皱眉。这可有点麻烦,他哪里还有其他的证据。难道费了那么多心机,终于来到了贵山城,却见不着大宛王?

看来我这故事的确太离奇了,比张骞的故事还离奇,把大宛人吓着了。

他掐着腰,手碰到了插在腰带里的短刀。他忽然心中一动,将短刀拔了出来。

“副王,这口短刀也是从姑鹿狐的身上夺来了,据说是天铁所制。这样的宝刀,我想应该不会很多,制作的人也屈指可数。不知副王可知道哪里有能制作天铁的匠人?如果能找到制作这口宝刀的匠人,他应该知道这口刀的去向,也许能证明我的经历。”

味蔡接过短刀,看了一眼,点点头。“贵使所言甚是,若这口刀真是天铁所制,应该不难查。贵使若是信我,请容我将这口刀带走,查询一番。若是有幸找到那个匠人,就再好不过了。”

梁啸哈哈大笑。“我与副王一见如故,岂能不信副王?这件事就有劳副王了,我静候副王佳音。对了,姑鹿狐的这套甲骨也不多见,也许同样出自名匠之手,副王不防一起带走。”

味蔡连连点头,将短刀和姑鹿狐的那套希腊风格的甲胄带都走了。梁啸等人暂时留在驿馆里,等待味蔡查访的结果。

三天后,味蔡带着甲骨和短刀来到了驿馆,他告诉梁啸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他找到了制作短刀和甲骨的工匠,那两个工匠虽然不敢肯定这件东西落在了姑鹿狐的手里,但是他们都确定了购买这两件东西的人,味蔡正在找那两个人,看他们最后卖给了谁。

坏消息是乌孙的使者也来到了大宛,正循着梁啸等人的足迹,赶来贵山城。

第229章一阳初生

梁啸挑了挑眉,打量着昧蔡,嘴角带笑,神态从容。

昧蔡的任务是通过追查甲胄与短刀的制作工匠而确认他所言不虚,现在刚有了点线索,离定论还有好远一段距离,他就急急忙忙的赶来,自然是因为乌孙使者。

这是那一箱子织锦的功劳。

“乌孙使者来干什么?”

昧蔡的眼神闪烁了一下,慢吞吞的说道:“他们是来求亲的。他们要与我国结盟,共同对付大月氏。”

“求亲?”

“是的,我王有一个小女儿,叫洛绪丽,正当年少,美貌无比。乌孙王大概是听到了她的名字,赶来求亲,并与我国一起攻击大月氏。”

梁啸一听,不由得笑了一声。“猎骄靡的阏氏就是浑邪王的女儿,他娶你们的公主有什么用?猎骄靡本人是在匈奴长大的,对匈奴人非常畏惧,你们的公主就算嫁过去,恐怕也没什么好日子过。依我看,这大概只是乌孙人想利用你们一起攻击大月氏吧。”

昧蔡叹了一口气。“谁说不是呢,可是乌孙势大,又有匈奴人撑腰,我们无力反抗啊。乌孙人又说,如果能共同击败大月氏,我们可以收回被大月氏夺去的土地。贵使,那对我们的诱惑太大了。”

梁啸点点头,表示理解。河中地是中亚一带难得的绿洲,是最合适农耕的地方。大宛虽然盛产良马,但是主食却是稻麦,他们已经是半农耕的定居民族,对河中地的向往很容易理解。

与乌孙作对,很可能遭受强力打击。与乌孙联合,却有可能得到河中地。利弊一目了然,可以想象大宛人的选择。昧蔡赶来告诉他这个消息,着实不易。

“那……还有其他办法吗?”

“除非大汉能提出更有利的条件,否则恐怕很难改变我王的选择。”

梁啸挠头了。大汉能提出更有利的条件?恐怕不行。一来大汉太远,匈奴还没摆平。更何况乌孙了。解决不了乌孙,就保护不了大宛。至于和亲,大汉一向习惯于将公主外嫁,还没有取蛮夷公主的习惯。

更让他挠头的是。现在就算想给朝廷送个消息请示一下都不太可能。路途遥远也就罢了,中间隔着乌孙人、匈奴人,信使恐怕很难安全的到达长安。

孤军作战啊。

“多谢副王。我考虑考虑,再给副王答复。”

“那贵使最好抓紧时间,乌孙人最多还有七八天就到贵山城了。”

梁啸再三感谢。送走了昧蔡,然后又找来了郭文斌、李舒昀,将乌孙使者要来的消息告诉了他们。二人听了,都有些为难。他们的看法和梁啸一样,大汉离得太远了,不论是利还是害,都不如乌孙、匈奴人来得直接,对大宛的影响力有限。

“要不,我们还是去大月氏吧?”李舒昀提议道:“大宛与乌孙联合,对大月氏的威胁更大。大月氏应该不会拒绝我们的好意。”

郭文斌反对。“如果大宛和乌孙联合了,他们的实力更强,就算大月氏愿意和我们联合,也无法扭转局势。与大月氏联合又有什么意义?”

两人争论起来,各有道理。梁啸静静的听着,也无法判断哪个更有利。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梁啸最后做出决定。“以不变应万变,等乌孙人来了再做决定也不迟。舒昀,你们训练的情况怎么样?”

“不错。”提起手下的那些希腊少年,李舒昀心情大好。“这些小子和匈奴人一样。从小就练习骑射,基础非常好,稍加点拨就像模像样了。论射箭,帕里斯最出色。论使矛,那个叫亚历山大的最强,老谢很喜欢他,经常私下里点拨。”

梁啸对那个亚历山大有印象。那个希腊小子二十出头,身材高大结实,凶悍好斗。外号疯狗,和谢广隆的确有几分相似。

“加紧训练,告诉他们,也许很快就有机会实战了。”

“喏。”

“老安德鲁他们怎么样?”

李舒昀摇了摇头。“那帮老顽固,我是没办法说服他们了,还是大人亲自去说吧。”

梁啸苦笑。

他曾经想把老安德鲁等人也改成使矛的骑兵。他们有骑术,长矛使得也好,如果愿意由步卒改为骑兵,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成为好手。可是这些老头执拗得很,坚决不肯,死守着他们的方阵战斗方式,即使梁啸亲自出面劝说也不为所动。

“算了,就让他们先练着吧,赶路的时候愿意骑马就行。”

在吩咐李舒昀、安德鲁等人加紧操练的时候,梁啸本人也没闲着。为了避免因为等待而心乱,他将大量的时间用来练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形同闭关。

五天后,当他又一次练习到深夜时,脚掌心忽然一紧,十个脚趾猛然收缩,脚后跟微微发麻,一道微弱的热流由脚底而生,顺着大腿内侧飞速上行,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