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导火索与前面那种引线制作的方式又不太一样,导火索用棉麻之类的线制作而成,用棉麻之类的线包缠着纯度较高的黑火药。再用胶类将其粘好,这比最早用纸类制作的引线燃烧稳定,速度也更可控,但制作工艺要复杂的得。幸好有陈天宁这酷爱研究的人在那里不分白天黑夜地折腾,终有一些成果研制出来。
这些手下人员的聪明才智很是出乎李业诩的意料之外,李业诩寻思着,若再有几位物理化学方面的人才穿越过来的话。给这些人上一些课,估计大唐的物理化学家们就可以成批地量产了,那些轰动世界的发明创造类也都是中国人的事儿。
李业诩在进一步研究各种延时装置,并且也考虑炸药制作方面的事儿,拉发引信也要进一步的改善,用更易燃烧的凝石制作,以求得每拉都能引燃。
与后世那种木柄手榴弹相似的武器也已经开始试制。装填火药的弹体由铁制作而成。再按一个长的木柄。木柄里面置有引信和导火索,导火索的拉环也用一个可以旋的后盖保护起来。
先制作一批出来,经过试验。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后,再进一步改进。
弹体的生产自有军器监的工匠们去操办。只是如今没有压铸设备,生产效率和工艺都不高,这点让李业诩颇为头疼。
但因无法大量提供原料,及制作工艺的原因,手榴弹还不能做到量产,还因原料纯度的问题,引信也还是无法做到每拉必燃。李业诩在奏请李世民后,派出一些军器监的官员去民间寻求更易磨擦燃烧的火石类。
现今没有条件制作出极易燃的合成引信燃料,也只得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再期望以后一段时间,这些手下们能想出办法来。
李业诩只恨现在生产技术落后,没有原料,让他这种炸药方面的行家很多构想无法实现。
但有几种较大型的炸药。在陈天宁制作的那种大型手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求得达到更多好的爆炸效果。还有简单的炸药包,也制作出来,可以送作筑路时候用石头山体爆破之用,战时可以用于炸毁敌方据守的城池和战堡类坚固的墙体。
但这些都是投掷距离较小或者没什么办法投掷的火器,李业诩在琢磨着能远距离抛掷的火器,那就是火炮,当然也得先从最早的那种用导火索点燃弹体的火炮开始着手,后世那种落地会爆炸的用触发引信引爆的炸弹,还只能是想象,能用到的原料没什么来源,得慢慢摸索。
有一点让李业诩欣慰的是。陈天宁手下已经有一些颇有天分的工匠们。……六之药有此夭生的兴毖,并与陈天宁一道整天在折腾这”侃忌儿。
只是研制火药时也出现过一些意外,几名工匠因大意,发生了爆炸,结果导致这几名工匠被炸死或者炸伤。
李业诩更是严令火器署内制定更严格的安全条例,以避免再次的事故发生。李世民对军器监的研制成果也很是赞赏。不断地把一些这方面的人士填充进来,有这方面天分的人士,更是一个都不放过,军器监的人员比原将作监的人员都多了好多。
钉在马蹄下面的马掌,经过军器监工匠们的多次改进。已经制作出非常好用的马蹄铁来。
先用铿子,把马蹄底铿平。除去那些老化的角质,用一些有倒钩的钉子钉入马蹄的坚硬角质层中。再把钉子铿平,这是太仆寺那些专管马政官员经过一些日子钉马掌琢磨出来的经验。
初时钉马掌时,因没人有经验,钉的深浅掌握不好,常使马蹄受伤,也经过了多次的试验和改进,才总结出经验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钉,挑选大批有经验的工匠们开始在大唐军中钉马掌。
特卫中的战马先开始钉马掌。特卫的练场上出现很壮观的一幕,许多根柱竖起来,立成架子,轮流将战马固定住,在那些已经经过多次试验。对钉的方法和深度都已经颇有经给的工匠及士兵指导下,钉马掌。热火朝天的景象。还有马儿不停的哀鸣声中。整个特卫练场俨然成了钉马掌的场所。
李业诩的那匹已经取名叫“青雕”的大青马也钉上了马蹄,青雕在李业诩的爱抚下,钉马掌时并没表现什么抵触,但钉好后,对蹄下新置的这个鞋子样的东西很是不适应,老是往地上撅蹄子。
李业诩跨上青雕,在刮练场上跑了一圈,因刮练场上没什么起伏的石块。暂时还感觉不出优势来,但那异常响亮的马蹄声。还是让人听着舒服。
经过几天的突击,特卫所有的战马都钉上了马掌,骑兵奔跑更是有气势了。那如雷的马蹄声,比往常同等数量战马奔跑的声音至少响了一倍。李业诩想着,若以后在战场上,万马奔腾的响声。能把敌人的胆吓破。只是这东西也肯定会被对手学去,战场上会有已方被砍死的战马,对马蹄下面这东西人家一看就明自,制作工艺并不复杂,能很快复制出来。
只是大唐军中数十万匹战马要钉马掌。打铸的马掌可以用不讲其数来形容。光长安城附近都有十几万匹战马,长安城内外,无数的打铁铺都接到官府的命令,赶制马掌,有全民打马掌的味道。
再加上制作手雷也要大量的铁,一时大唐国内铁的供应都显得紧张起来。朝廷下令。暂时将铁器的供应纳入朝廷管制范围内,期限为两年。
火火火
从特卫军中抽选出去的一百二十名中下级军官,也已经在左卫和右卫军中担任相仿的职务。按李世民和侯君集的安排,一部分士卒全面按照兵部新制定的大纲进行练,以与其他还是按原来方法练的士卒进行比较,看看各自刮练的成效如何。
按兵部制定的计划,年内左卫和右卫如特卫般募集一部分新的兵员,募集的兵员全部以新式大纲开始刮练。待有大批的掌握这些练兵方法的中下级军官及后,把这些军官们再分置到驻防在长安的各卫中。逐步以新法刮练,并将刮练之法在整个军中施行。
火火火
李业诩还抽时间专门和孙思邈探讨了好些关于哮喘的治疗方法,把他所知道的一些后世治疗这方面疾病的经验都和孙老道说了。
时下这种被称为气疾的呼吸道方面疾病的治疗还是个非常大的难题,连孙思邈这种称之为神医的人也有些束手无策,有办法在这种疾病的治疗上突破,让孙思邈异常感兴趣。
孙思邈大感兴趣之下,按李业诩所说的药理配置了一些药物。用于以往所遇上的民间一些气疾病者身上,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只是疗效较好的药物制作成本挺高,李业诩还把当初慕容诺葛钵送他的冬虫夏草和天山雪莲也贡献了一部分出去,作为试制配方中的一部分。以李业诩的想法。若民间那些哮喘患者经过孙思邈的治疗后。能达到控制和治疗的效果,那也就可以给长孙皇后服用。
能治愈或者控制长孙皇后的气疾病症,那是件大好事,若长孙皇后能再活个十年二十年,对李世民一些所犯错误也可能会起到督改的作用,甚至会少一些朝堂上关于皇位继承方面的争斗。至少,那个女皇帝武则天就没那么容易近李世民身边,若长孙皇后寿命比李世民长,那武则天就根本没可能走到大唐政坛的前面了。
甚至连李小九能否当上皇帝都是个未知数
第八十一章 太子的抱怨
毛认复职后,李业诩忙得像个一陀螺样,连轴转着,诸,圳淬儿都要他安排决定,空闲的时间基本都没有。
当初的营地选择也还有些先见之明,没把特卫、特情处和军器监的营地分置在长安几个,方向上,而是集中安置在这一大片区域内,不然来回跑起来,那是要累死人的。
因这次出征平叛特卫没出征。编在特卫中的特战队没有出动。新的一批队员也没有选拔出来。整个特战队只是进行一些日常的练。特卫的练有苏定芳和郑仁泰操持着,特战队中陈雷和赵启东人已经能担负起日常的管理练事务,让李业诩少费些心事。
特卫的编制还不是很完整,两名中郎将下面还没设郎将,苏定芳和郑仁泰要负责的事儿也多得去了。基本也没什么空闲时间,相对比较,还是分别掌管特战一、二队的陈雷和赵启东空闲一些。
关于设郎将的事李业诩也曾向兵部尚书侯君集及李世民提及过。却被告知待特卫军中有战功卓著者,再提拔,并不从另外军中选调。这样的决定让特卫中那些各级军官很是兴奋。却又抱怨这次平叛没让特卫出征。让他们失去立功的机会。
李恪这段时间也有些偷懒了,常回到宫中去,日常练中也有些神不守舍的样子,一问才知道这厮被李世民逼着要把婚事办了。李世民的意思。定了婚事几年也没娶过去。有些丢皇家的脸面,这次亲自挑选好大婚的日子,日期就择在秋后的八月。
李恪没法。只得灰溜溜地回去准备婚事了,还多次到女方府上,去行那些繁琐的礼仪。把大婚前的这些准备工作做好。
李恪还曾稍稍的透露,婚后可能无法再到特卫军中,需到封地上去了,皇帝也可能会另有任命,让李业诩挺意外。
季业诩把诸多事儿处理的有些条理了,已经到了三月末。还好府中没什么事儿,几个小东西没闹病什么的。李靖也没使人唤他,让李业诩少些担心事。
只是李业诩心里有些愧对家人,当初答应郑燕隔些日子就回府一次,却都没能如愿。两个,多月间,也只回去了一次,惹得郑燕对着他抱怨了一大通,自是要李业诩额外补偿一些欠下得东西。
害得李业诩在军营里辛苦。回家也没得空闲,幸好家里有一个身子稍弱的,要求不高。还有一个产假中,不然李业诩得累趴下。李业诩也感叹,土地不能荒废太久。不然再接着耕种,需要费更大的力气。
此时离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交转指教李承乾一事也过去了一段时间。
李业诩在进宫向李世民奏报诸事进展顺利的时候,李世民问起了此事。李业诩只得无奈地说,待过几天就去东宫拜见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却不许。说既然事儿都交办的差不多了。要他今日即去东宫转转。并说太子李承乾已经向他询问过几次了。李业诩没法,只得应诺,本来还想汇报完毕后即回府,把欠下的债还一下,却也只得把这棘手的事儿先去完成。
李世民亲自带着李业诩来到了东宫。
李承乾正在丽正殿听孙颖达说教,李世民吩咐近侍不要声张。和李业诩站在微开的窗外看。
不愧为当朝的大儒,孙颖达不用看书即可口若悬河地讲上大半天。一通之乎者也的言论把李业诩听得云里雾里,李世民却听得挺有味儿,里面坐着听讲的李承乾好似也是津津有味地听着。
李业诩也发现。虽然李承乾一带恭听的样子,但细心瞧之下,还是发现端倪,明显是人在心不在的样子,两眼滴溜溜地乱转,不知在想些什么事儿。
待孔颖达讲完课。李承乾恭送着这位太子右庶子出了门。
孙颖达看到外边的李世民和李业诩,很是意外,却也只是行了礼即离去。李世民领着李业诩走了进去。
李承乾看到李世民和李业诩进来,也很是惊异,忙上来恭敬地行礼道:“儿臣拜见父皇。”
“乾儿免礼”李世民对李承乾刚才异常认真听孙颖达讲课还是挺满意的,“你以往也几次对联说。想向李翼请教一番,如今联把李翼给你找来了,你可得虚心讨教啊!”
“是,父皇”李承乾还是很恭敬地行了礼,接着又对李业诩行了礼。“李将军文采与武功皆非凡。还请多多指教!”
“太子殿下客气了,末将只是个武夫。文采哪敢与太子相比。也请太子多多指教!”李业诩还一礼。
看着这一切。李世民呵呵笑着说了几句。又叮嘱了李承乾一番。满意地走了。
初入东宫,李业诩本能地先看看宫殿的结构,及可以进退的地方。看着一脸严肃的李业诩。李承乾有些拘谨。也不知该如何问话。
“太子平日里在学些什么?”李业诩先开口问道。“刚才看太子听课挺是用功的!”
“别说了,都是些儒家杂学”李承乾撇撇嘴道,“孤天天听这些。早就听烦了!”
“哦,那太子喜欢什么?”李业诩一听这些难懂的古文也是颇为头疼,笑着问道。
“我喜欢吟诗论月,习武仗剑,只是处于太子位,一切不能如愿。哪像李公子般,”李承乾一副羡慕的样子。
“末将无才无学,只是略懂一些杀敌本领,太子有何羡慕的!”
“李将军过谦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李承乾抬着头。声音高亢地吟出这道诗来,“李公子,你所作的这首诗。真的是太有气势了,文采更是无人可及,如何说无才无学?孤可是时常吟诵。而你在几次征战中所展露的。颇有诗中写力抗胡敌的模样,让孤甚是敬佩!”对李业诩的称呼也从李将军变成了李公子。
“不敢当太子夸奖”李业诩一听,有些汗颜,自己盗用别人的诗。几年过去了。还被人称赞,很是惭愧。李承乾却从这首诗开始说起,再说及李业诩所“作”的另外几首诗,并把李业诩在平定解薛叛乱及这次出征吐谷浑战事中所表现…二二,都大大地称赞了,番,不停地问这次出征中发生的一糊手儿。脸上一副向往的神色,还央求李业诩再作几首诗让他开开眼,表情也变得活泼起来,
李业诩也只得又一次把此战中的一些经过讲了一遍,心里已经记不起来与人讲了几次这事儿,但做诗的事只能婉拒,不能再如此无耻下去,盗用人家的名作。
李承乾也没强求李业诩做诗、听了李业诩讲的吐谷浑战事经过。很是感叹道:“孤也多想能领军上阵杀敌”。
“太子身份尊贵,皇上如何会让太子去领军”李业诩笑笑。不说李承乾有没有领军的那份能耐,即使有,如今大唐战将如云,李世民如何会让其去领军?万一出些差池,那就是天大的事儿了。
“这孤也知道,孤就像笼中的鸟儿一样。整天都呆在这宫里。没个,人说心里话,也没事儿让我做。无聊死了李承乾吧了口气,脸上的表情与十六七岁的年龄不太相称。但这种表情只是持续了一会,眼睛滴溜一转,忙不迭地问李业诩道:“李公子。不,我还是唤你一声业诩兄吧。你真是愿意来指点我的?还是应付我父皇的?。
“太子如此称呼,末将实在不敢当”。李业诩恭敬地行一礼。“末将实在不敢言指教。若太子愿意,我们可以一起聊些话儿。”
“唉,业诩兄,你别这样。我三弟都是如此称呼你的,我也愿意如此称呼你,你也别称我太子了。唤我声乾弟吧”。李承乾脸上的表情很是认真。继尔又叹了口气说道,“我在宫里都闷死了,以前常听三弟讲。你与他一道喝酒耍疯,很是自在李承乾露出很是向往的样子来,与刚才那副在李世民面前谦恭的样子判若两人。
“这个季业诩纳闷着,为何李世民的儿子人前人后的表现都大相径庭呢?李恪如此,眼前这个太子也差不多。李恪和太子关系难道还挺不错的。这样的事儿也会和李承乾说?“是有过几次,不过近些时候蜀王和在下都忙于军中事务,已经好久没时间出去喝酒玩乐了”。
这是实话。李业诩真想对李承乾说,被你的老子压榨,自己整天都忙于军中事务,如此大好年华。长安的花花世界都没有时间去光顾。那些酒楼什么的,还有一些鲜艳地方,都极少去,若有个穿越者联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