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淬中华-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是机器东局的员工和邻近几所学堂的教习、学员。
    大约是时间不对,车上很冷清,除了冯华四人,就只有一个衣服上满是油污、有着一双亮闪闪大眼睛的年轻人。从他的年龄和衣着打扮上看,像是个学徒工,由于没什么事,冯华主动与这个年龄和自己相仿的年轻人攀谈起来。小伙子很机灵,也很健谈,他自我介绍说叫孙恩吉,是机器东局的工人。
    提起机器制造,年轻人立刻来了精神,不待冯华发问,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从言谈中得知,只有二十四岁的他,已经是个有着五年工龄的师傅了。这个孙恩吉没有吹牛,无论是车工、钳工,还是绘图、看图,他都说得头头是道。冯华虽然是个外行,但对现代工业及机器设备也还有一点儿感性认识,他谈起现代机械发展的一些新思路,虽属似是而非的外行言论,但还是让孙恩吉佩服万分。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越谈越投机,孙恩吉更是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异常,鼻子尖上不停地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孙恩吉思路敏捷,善于融会贯通,往往冯华刚说出一个新鲜的设想,他很快就能融入许多自己的独到见解。
    “天底下真的是卧虎藏龙,没想到一个天津机器东局的普通工人,在机械制造方面竟然有如此悟性。假以时日,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啊!”凭着一种特有的敏感,冯华禁不住对这个年轻人起了爱才之心。不过,由于自己的行踪目前还必须保密,冯华只能暂时压下了招揽孙恩吉的念头,只是对他的家庭以及工作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水师学堂的门卫与堂役虽然不知道来访者就是近两天轰动津门的新任“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抗倭英雄冯华,但还是清楚记得他们上次来访时,严总办亲自送他们出校门的情形。由于知道他们是严复最尊敬的客人,因此没有费什么口舌,就由那个年老的堂役领路,直奔大院后楼。
    严复的外表还是那样清高冷漠,但面色却比上次见面时憔悴了许多。此刻,猛然看到冯华站在自己面前,他心底里那如火如炽的热情终于不受控制地喷薄而出。一向自制力极强的他,做出了少有的举动,紧握着冯华的手摇来摇去,久久都没有松开。
    再次来到严复那简单而又极有条理的办公室,三个人虽还是像上次那样分宾主落了座,但是气氛却要炽烈得多。严复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讲了昨日到码头迎候,渴望早日与冯华相见的急切之情;接着又说起久侯不至,自己怏怏而回的懊恼;继之是昨夜的彻夜难眠与思念。这一席普通的相逢之语,却听得冯华感动万分,他知道这样的话严复只会说给自己听。
    话题转入正轨之后,严复首先详细询问了冯华此次京师之行的情况,然后脸色一整说道:“子夏,你的那篇《变法自强疏》和张之洞的《强学篇》我通过报纸都看过了。虽说‘中体西用’的提法在目前具有很积极的意义,但它在逻辑和内容上都存在着错谬,也不能根本解决中国已经存在的那些问题。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力,合之则两亡。不知子夏你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严复一针见血的精辟分析,可以说准确点出了“中体西用”学说的根本不足,也再一次让冯华从内心深处感到由衷的佩服。轻轻地鼓了鼓掌,冯华赞道:“还是先生看得清楚透彻,这一问题冯华也早就有所考虑。之所以还大张旗鼓地提出,无外乎还是像我上次说的那样,要通过其内里蕴含的民族意识,尽量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认同,以减少变法维新的阻力。”
    点了点头,严复说道:“我想子夏你也肯定会有一个很全面的想法,你的那个什么‘经济特区’应该就是‘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直接成果吧!只是它现在虽然会给你施行变革带来便利,但将来却极可能会成为莫大的阻力。”
    “先生的远见卓识实在令冯华佩服不已!我此番拜见先生,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体西用’之说将来会产生的不利影响。”见严复提到这一点,冯华没有再多说费话,直奔主题而来。
    “噢!”了一声,严复显然被冯华此说勾起了兴趣,他有些开玩笑似的说道:“子夏!已经打出去的牌难道还能再收回吗?”
    冯华哈哈一笑:“收当然是收不回来了,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起就尽量削弱它的影响力,为将来做一些准备。”
    “削弱它的影响力,靠什么?子夏你就别卖关子了,赶快说来听听。”严复的兴趣更浓了。
    微微一笑,冯华一字一句地坚定说道:“就靠先生你翻译的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还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吗?进化论的科学观点才是变法维新的精神实质之所在,也只有它才能真正震动国人僵化守旧的思想。”
    听了冯华的话,严复不由得愕然了:自己的那部定名为《天演论》的译著虽然确实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但是它真的能有那么大作用吗?稍微愣了愣神,他摇摇头道:“子夏你不是拿我开玩笑吧!它怎么能当得起你如此高的评价?”
    脸色一整,冯华正容答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难道不是当今中国最令人警醒的警钟吗?冯华以为只要能让普天下之人都能够时时听到此长鸣的警钟,沉睡多时的中国人就会有重新苏醒的那一天!”
    心中一震,严复的心禁不住颤抖起来:如果真的能让沉睡的中国醒过来,自己死而无憾!平稳了一下激荡的心情,严复以少有的亢奋语调说道:“子夏,自从上次听了你的建议后,我一时一刻都没有闲下来。现在《进化与伦理》的翻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将其定名为《天演论》,并将初稿送给了我的挚友吴汝纶校阅,一旦校阅修订完毕,即可通过另一个老友卢弼的‘始慎斋’刊刻发行。”
    冯华知道虽然严复对《进化与伦理》的翻译早在1895年就开始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天演论》的正式刊行却一直等到了1898初。为了早日用“自强不息、合群进化、与强者争生存”的进化论观点警示国人,冯华在上次见面时,有意识地对严复进行了暗示,以期能催生《天演论》。不过,令冯华没有想到的是,严复对他的话竟然如此重视,现在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天演论》,真是幸甚至哉!
    看着严复那一脸的疲惫之色,冯华再次被感动了,为了自己的一句话,他不知吃了多少苦。互相对视了一眼,冯华和严复的手情不自禁握到了一起,虽然他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时代,但却同样拥有一颗挽救民族危亡的赤子之心。
    
   
第十八章 未雨先筹谋


    
    按照原定计划,拜访李鸿章是冯华此次天津之行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安排。虽然《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声望大损,一时之间成了万民所指、人人皆曰可杀的国之罪人,但是冯华明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李鸿章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他在朝廷内外的影响力仍不可小视。如果自己马上就要付诸实行的那几件事,能够得到李鸿章的支持与认可,那它们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再增大几分。
    在马关议和的日子里,李鸿章可以说是不堪重负,心力交瘁。虽说他也是奉命而行,并已竭尽所能,但仍觉得愧对国人。从马关回到天津后,他让别人回京复命,而自己则告病请假,寓居于天津。这一个多月,他行事非常低调,每日里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一点儿也没有了当初李中堂的威风。
    李鸿章的居所就在东门内天津兵备道署衙门的后身,离“大生字号”旅馆并不甚远。本来冯华想溜溜达达地走过去就行了,但后来考虑到自己现在已经是“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而且拜访的又是李鸿章,怎么都要顾及些身份。因此经过仔细商量,他还是和李九杲雇了两副四人抬的轿子,在几名侍卫的扈从下前往李鸿章的府第。
    从来都没有过坐轿子体验的冯华和李九杲,这回可应了那句“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的老话。短短几里路,就弄得他们如困在笼子里的猫,满身都不自在。两个人皆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可再也不受这种洋罪了!
    出水阁大街,老远就看见东城门拱券题额的“镇海”二字。进了东门,就是冯华自小就熟悉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道牌坊和建于明朝正统元年的孔庙。在两里长的东门内大街尽头,那座上下两层、九脊歇山青瓦顶的老鼓楼遥遥在望。几经曲折,冯华他们的轿子终于来到了李鸿章的宅邸门前。从外表看,这是一所很不起眼的院落,再加上李鸿章是悄悄溜回天津的,一般人还真不知道这里住着这位大清国的风云人物。
    一个侍卫手持着冯华的“拜帖”上前敲了敲门,半晌才有人在里边懒洋洋地问道:“是谁呀?”随着这不耐烦的话语,大门“咿呀”一声打开了一个小缝儿,一张生满小疱的四方脸露了出来。
    “劳烦管家给通报一下,‘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冯华、帮办大臣李九杲求见李中堂。”侍卫在递上拜帖的同时,又将一份门包塞到了那个“四方脸”管事手中。
    “冯华!”听得来人就是最近声名赫赫、威望如日中天的抗倭英雄冯华,那管事的态度一下子变得恭敬谦和起来。现在,别说是在北洋重镇天津,就算是整个大清国也没有几个不知道冯华的。他目前可是皇上和太后跟前的红人,将来的前途更是无可限量,这样的人可是不好得罪的。不过,管事的也有些犯难,老爷早就吩咐过,只要有人求见就说自己有病不见客。
    掂了掂那颇有些分量的门包,又瞥了一眼拜帖上的姓名,管事的一咬牙:大不了挨老爷一通骂,这收到的钱难不成还退回去。再说,老爷平时对冯华也极为看重,昨天还差人去打听冯华来津的消息呢!想到这里,他冲侍卫应了一声,然后飞快地向后院跑去。
    时间不大,管事的面带着喜气跑了回来,恭恭敬敬地唱了一声长诺:“中堂大人有请二位大人!”当下由一个仆人在前面引路,把冯华、李九杲领到了前厅。
    令两人有些惊奇的是,这个前厅的装饰、布置异常简陋,只是简单地放置了几把木椅和桌子,让看惯了京城高官显宦奢侈糜费的冯华、李九杲感到很不可思议。不过,他们的屁股还没有坐热,仆人上的茶也还没有来得及喝,管家就前来迎候:“中堂大人正在等候二位大人。”
    冯华和李九杲随着管家经过一个庭院,又走过几个门道和一个花园游廊,来到了前花厅。不愧是干洋务的,这花厅内从沙发、茶几到花架、桌案摆设的全是西洋式家具。在大厅的正中,也就是李鸿章所坐沙发的上方还悬挂着一幅画像:一个身穿双排口长礼服,胸前挂满了勋章的花白胡须洋人。后来冯华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在德国有着“火炮大王”之称的实业家克虏伯…阿尔弗雷德。据说这幅画像还是阿尔弗雷德本人亲自赠送给李鸿章的。
    虽说冯华现在威名正盛,也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但他对李鸿章却丝毫也没有怠慢。整了整衣冠,他们二人以后辈的身份上前施礼道:“冯华、李九杲参见中堂大人。”
    “啊,不敢当,不敢当。二位将军免礼,快快请起!”从沙发上赶紧站起身,李鸿章虚虚地拦住了二人下拜的身形。冯华和李九杲的突然拜访,以及对自己表现出来地谦恭有礼,令李鸿章深感意外:要知道,自从《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李鸿章的名字就跟卖国贼划上了等号。不要说他的政敌以及有嫌隙之人纷纷趁机发难,欲制其于死地,就是素与他关系密切的,也大都敬而远之,惟恐沾上卖国贼的名声。更有甚者,一些人还见风使舵趁机参劾于他,以表明自己的立场,真是世态炎凉啊!冯华虽与自己没有什么矛盾,但其明显属于主战派的行列,对自己应该不会有太好的印象,他此次前来拜访自己到底有何用意?
    待双方分宾主落座后,冯华这才有机会打量这位权倾朝野、晚清重臣的模样:他头戴一顶颇为普通的瓜皮小帽,身着丝绸上衣和灰色长袍,双手隐蔽在宽阔的衣袖中。饱经苍桑的老脸上棱角分明,表示岁月痕迹的皱纹又宽又深,稀疏而略显灰白的胡须微微上翘,却遮不住那显眼的嘴巴与下颌。他喜怒不形于色,不知道是不是马关的枪伤尚未痊愈的缘故,带着一副深色的大护目镜。透过脸部扭曲紧绷的线条和那略显麻痹的面部肌肉,可以感觉到那颗罪恶子弹给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留下的后果。
    “冯将军、李将军,你们行事可真是出人意料啊!听说前日津城各界人士在先登寺码头迎接你们,却扑了个空。如今满城人都在猜测将军是根本就没有出京城,还是已经绕过天津回辽东了?谁想今天将军却自天而降,出现在老夫面前。佩服,佩服啊!”虽然与冯华、李九杲只是第一次见面,但见惯风浪且老于世故的李鸿章,说话的语气却显得极为轻松、熟络。
    听着李鸿章有些调侃的话语,冯华微然一笑:“中堂大人说笑了,冯华何德何能敢劳动津门父老迎接。只是因为中途换乘马车改走了陆路,所以才错过了与父老乡亲见面的机会,实在是惶恐之至!”
    李鸿章暗暗点了点头:这个年轻人举止从容大方,说话应对亦非常得体,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捻了捻自己花白的胡须,他忽然把话题一转,开门见山地问道:“老夫自从东洋回国,便闭门谢客,静心养伤,你们可算得上是我的第一拨客人。不知二位将军今日前来,有何见教?”
    早就有所准备的冯华脸色一整,再次施了一礼答道:“中堂大人,自《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国人皆认为如此丧权辱国都是大人之过,但冯华知道大人以七十高龄还出使倭国,亦是出自一片爱国之心。尤其是在马关遇刺后,大人还坚持谈判,更是令冯华钦佩不已。此次返回辽东,冯华虽然归心似箭,但到达天津后还是忍不住想要拜访一下大人。”
    李鸿章一下子愣住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与自己并无任何交情的冯华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强压着心中的激荡之情,李鸿章摆摆手道:“唉,往事不堪回首啊!二位将军对鸿章实在是过于谬赞了,此次中日战争,鸿章罪不容恕。由于判断与指挥有误,不但令老夫倾注极大心血的北洋舰队毁于一旦,而且还让我大清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如果不是二位将军力挽狂澜,在辽东接连给倭贼以重创,结果将更不堪设想。马关之行,鸿章本有心多为大清挽回一些损失,但几经周折还是未能令人满意,真是愧对太后、皇上,愧对天下百姓,更愧对二位将军与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啊!”
    由于带着深色的养目镜,李鸿章脸上的表情很难让人看得清楚。不过,从他那沙哑而又沉痛无比的语音中,还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这一瞬间,就连一向对李鸿章没有什么好感的李九杲,也生出了些许的感动。
    “中堂大人何必自责过甚,此次战败大人故是难辞其咎,但若完全将责任推给大人,却也不甚公平。而且单纯从条约的内容看,这已经是我大清所能求得的最好结果了,毕竟‘弱国无外交’啊!”看到须发皆白的李鸿章尤自沉浸在深深的痛苦当中,冯华忍不住出言安慰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