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狄烈把这副面具赠给了白胜,其中缘故自然只有狄烈和白胜清楚,但是在外人看来却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白胜比武输给了杨志,觉得没脸见人了,因此戴上了面具;
第二个说法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说白胜在试炮爆炸时炸伤了脸面,此时已是丑陋不堪,所以只能带上面具遮掩。
没有人会拿此时的白胜与七十年前的战神狄天使相比,人家狄青是上战场时才戴面具,白胜却是在汴京城里戴面具,如何能够同日而语?
只是不论哪个说法是真的,要说白胜还能娶茂德帝姬为妻,这事儿天下间再无一人相信。
茂德帝姬怎么可能嫁给这样的白胜?
所以说蔡京来提亲,只能是为他的五儿子蔡鞗。
蔡鞗是上一届文科举的进士,官至宣和殿侍制,正五品官员,至今还是单身狗。虽然年龄比赵佶还大着一岁,却很符合赵佶的择婿观。
之前赵佶在樊楼时已经对白胜说起过他的择婿标准,要么你高中进士,要么你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几样才艺里成为公认的大宋第一,否则想也别想。
蔡鞗是进士,相貌周正,气质儒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蔡鞗这类选手。所以蔡鞗是符合赵佶的要求的。
就算搁在后世,蔡鞗也是女子争抢的钻石王老五。因为人家有学历有文凭有车有房有存款,还有一个正当职业!
年纪大了点算什么?年纪大了懂得疼人不是?
然而就在赵佶想要答应这门婚事之时,竞争对手出现了,而且不止一个。
第一个是周邦彦,替他的儿子周琴提亲,求娶茂德帝姬。
周邦彦是大晟府提举,官职等级跟白胜的太医局提举差不多,但是重要程度不同。大晟府提举基本上相当于后世的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周琴虽然不是进士也不是官,但是正值青春年少,倜傥风流,且素有诗文才气播于京师。周邦彦声称他儿子可以夺得二月二元夕诗会的第一,据此与他人竞争赵福金。
赵佶对周邦彦的提亲未置可否,只说等到诗会夺了第一再说。
第二个是兵部尚书孙傅,孙傅是替陈东提亲。
陈东如今只是太学里的一名类似于后世学生会长的学生干部,学历是贡生,相比进士少了一道殿试上榜的资历。
赵佶当即否决,这个陈东不行,硬件标准达不到。
孙傅说前有车后有辙,既然周琴都可以去争诗会的第一,为何陈东不行?
赵佶心说随便什么人都能拿到诗会第一么?周琴素有名声,这陈东却只有一个不知变通、不懂与人相处的名声,如何能够相提并论?
但是他也不想落孙傅的面子,就说那你就让陈东去参加诗会吧。
除了这两个竞争者之外,还有两名竞争者毛遂自荐,自己为自己提亲。这两人都是当朝最年轻的进士,一个是秦桧,一个是张邦昌。
秦桧有官职,名列御史,长相自然没什么毛病,无需与那两个周琴和陈东两个没学历的比较,他也是符合皇帝择婿标准的存在。而且与蔡鞗相比,他年轻了十几岁。
张邦昌比秦桧大九岁,比蔡鞗小了五六岁,官至门下侍郎,是从三品的大官,比蔡鞗和秦桧的官都大,他是王黼一系的中坚力量。
赵佶是不看好张邦昌的,因为他刚刚在王黼家里遭遇了暗算,但是这种事不好宣之于口。
他比较属意的是秦桧,因为秦桧这人很会来事。但即便是他属意秦桧也不能当场答应,因为那等于直接打蔡京的老脸。
他也没想到竟然同时出现了五家提亲,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茂德帝姬的行情也太看涨了不是?
于是问道:“各位爱卿还有没有想提亲的?一同都提出来罢。”
白胜身为太医局提举当然也得参加早朝,赵佶问的话正是他想问的,他也想知道还有谁想抢他老婆。
虽然他戴了面具残了肢体,但是赵福金对他那叫一个矢志不渝,把他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不管谁来提亲,赵福金都是我白胜的!
第370章 元夕诗会
不得不说的是古时女子就是讲究,经过坤宁宫一吻之后,赵福金已经与白胜私定了终身。
古时女子的私定终身不是闹着玩的,那叫生是白胜的人,死是白胜的鬼,哪怕白胜死了,她也不会嫁给别人,更何况白胜仅仅是残废加毁容?
这样的痴心女子又是顔值顶尖,白胜如果还能无动于衷,就不能用“不是男人”来形容了,只能说他不是人。
所以当赵佶问过群臣、见没人回答正想宣布竞争规则时,白胜开口了:“官家,微臣也要迎娶茂德帝姬!”
白胜这一句话就好像在文武百官里扔了一颗炸弹一般,顿时炸得朝堂之上人声鼎沸。
鉴于白胜如今在皇帝眼里的地位之高,当然没有人会直接出言讽刺甚至谩骂,但是人们的惊讶之声就代表了这个意思。
你白胜都成了什么样了?还敢求娶茂德帝姬?这也太不自量力了!
赵佶也觉得白胜太过分了,你都这样了还要祸祸我女儿,你想让她守活寡么?
在赵佶看来,白胜是一个等同于死了的人。即使去西夏能够活着回来,他也算不上一个活人。
他对白胜如此恩宠如此纵容,完全是为了自己能够重振雄风,一旦事实证明自己无法恢复男人的功能,第一个要杀的就是白胜。
就算白胜最终能够治好自己的疾患,他也不过是一个毁容加残废而已,如何能将女儿下嫁于他?
只不过,在当前的形势下却不必直接驳回白胜的请求,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索性摆出一副一视同仁的姿态好了。
“你们都去参加元夕诗会吧,没有进士出身的,如能夺得诗会的第一名,朕就赐予他同进士出身,再与蔡鞗、张邦昌和秦桧进行第二轮的比试。”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白胜、陈东以及周琴三人需要参加第一轮淘汰,这三个人如果没人能拿到诗会第一,就根本不具备与另外三人竞争的条件。
元夕诗会当然不是三个人的诗会,而是京城乃至天下所有文人才子的诗会,赵佶不相信白胜和陈东有在这诗会上脱颖而出的实力。
论学历,白胜不过是一个秀才,还不是考出来的;而陈东不过是个贡生,这俩人的肚子里能有多少墨水?
他相信白陈两人连诗会的前一百名都进不去,又何必拒绝他们于当场呢?
至于周琴,或许有周邦彦为其捉刀,倒是需要仔细斟酌一下,想个公平的竞赛规则以避免他父子作弊。
赵佶这个安排获得了群臣的理解和支持,纷纷山呼万岁,大赞官家圣明。
这办法的确合理。白陈周三人之中只有一个能够与蔡张秦三名进士竞争,或者一个都没有。
赵佶能够想到的细节群臣也能想到,只要周邦彦不提前帮他儿子做好诗词,那么周琴绝对无法获得第一,就算周琴再如何有名气,他赶得上李清照么?
李清照是必然要参加诗会的!
见众人再无异议,赵佶就宣布退朝,只留了蔡京下来,让老蔡这个分管教育的国家领导人亲自拟题。
因为蔡鞗无需依靠诗会来争取竞争资格,所以皇帝安排蔡京出题基本没有什么令人诟病之处。
当然,如果一定要找出蔡京出题的弊端也不是找不到。蔡鞗虽然无需依靠诗会名次来获取资格,却可以因此提前知道题目,提前下功夫准备,然后在诗会上压倒其他竞争对手。
如果蔡鞗夺得了诗会的第一,不同样意味着白胜、周琴和陈东三人被淘汰么?
事实上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因为不论是李清照还是周邦彦,都可以无视蔡京父子如此作弊。因为单从诗词功底和创作灵感来比较,周邦彦和李清照都可以甩蔡京父子几条街,就算他父子提前写好了诗词记在心中也没用!
也有人心思缜密,考虑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可能,那就是白胜提前知道了题目,然后请李清照捉刀,提前做好诗词,如果这可能真的成立,那么白胜就有希望夺得此次诗会的第一。
但是这个可能也是不成立的,因为蔡京若是提前泄露题目给白胜,就等于是欺负他儿子蔡鞗。设若果真如此,蔡京又何必为蔡鞗提亲?直接为白胜提亲不就行了?
二月初二夜,整座汴京城流光溢彩,穿上了节日的新衣,元夕灯会正式开始。
晚宴过后,在众多禁军和侍卫的保护下,在童贯和林灵素的陪同下,赵佶率领众后妃以及群臣乘坐宝辇香车绕城一周,在欣赏了家家户户张结的花灯之后,来到了鳌山之巅。
鳌山之巅是城中最高处,是与民同乐、欣赏夜景的最佳场所,多年以前就已修筑了亭台楼榭,为了今夜皇帝的莅临,连日以来又曾经过了一番细密的布置。
整座鳌山都悬挂了彩灯,灯布色作青绿,有如人间仙境。山巅最高处建有一座二层亭楼,名为观景亭。
从观景亭二层俯瞰城中,城中是灯火的海洋,海洋上时有火树银花燃起,色彩缤纷,绚丽夺目。
赵佶负手站在栏边,看了这繁华的景象忍不住诗兴大发,“此情此景,朕要绘画一幅、作词一首”
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令白胜想起了后世的二人转演员宋晓峰。
旁边宫女连忙取来文房四宝及画笔丹青,赵佶随即挥毫泼墨,一幅“元夕灯景图”喷薄纸上,绘毕题词,一手漂亮的瘦金体书法跃然而出。
将手中毛笔一丢,赵佶吟道:
“龙影更阑映画屏,凝眉思索对稀星。
泪销佳丽嫔妃梦,愁锁群臣艺术情。
奉纸笔,剪银灯,江山不爱爱丹青。
边关日夜传金鼓,翻作香歌醉里听。”
群臣都是诗词赏析专家,顿时齐声喝彩,蔡京当仁不让地拍起了马屁:“官家这首鹧鸪天做得妙之极矣!这元夕诗会的第一非官家莫属!”
拍马屁也是讲究次序的,老蔡是当世大儒,有他在场,关于文学方面的马屁必须由他首拍,若是别人敢于僭越,那就等着以后穿小鞋吧。
赵佶这首“鹧鸪天”拉开了元夕诗会的帷幕。
第371章 李清照放水
严格说起来老蔡的品评也算不得毫无底线原则的拍马,因为赵佶这首鹧鸪天彰显其文学功底,兼且应情即景,更将眼下的西线战事融入其中,的确是不可多得的诗词佳作。
除了白胜和一些武将以及太监之外,其他臣子都是这方面的行家,所以在蔡灸马过后,大家跟着一起拍了起来。
毋庸置疑的是,如果将皇帝亲自创作的这首“鹧鸪天”纳入今夜诗会的评比,那么能超过他的作品绝对不多。
面对群臣的称颂,赵佶却表现的非常谦虚,摆手道:“朕不过是即兴填词一首,岂能与大宋天下才子争桂?做不得数,做不得数的!”
这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朕的诗词如此隽永,若是就此评为第一,岂不是把追求茂德帝姬的人选全都打压下去了?
你白胜、陈东和周琴能否夺得第一要靠你们的本事,我身为女孩的父亲是不会给你们施加压力的,当你们败在别人的手下时,就不能说我对你们有所歧视。
诗会既已开幕,就由蔡京宣读题目:要求是填词一首,词牌不限,但所作内容必须即情应景,字句意境紧扣当前,比如皇帝刚刚做过的那首鹧鸪天。
这题目说难不难,却是对每个参赛者即兴创作的考验,如同曹子建那般七步成诗并非难以企及,难的是诗词的质量。
随口吟出一首打油诗谁不会?不说天下各地,只说在这鳌山之巅汇聚的文人才子,基本上人人都能做到,就是那些后宫嫔妃和帝姬们也能做到,只是质量不同罢了。
水平高的,做出来的诗词不仅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而且其内容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文学功底和生平阅历,或引经据典,或旁征博引,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妙。
水平高的诗人词人很多。
就以这些进士出身的文人来说,大家的知识面基本相同,都是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的水平,可以说每个人所能征引的素材都是相同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比较这些人作品的高低?
这就需要比格调,比胸怀,比气魄。仍以赵佶这首鹧鸪天为例,最后一联“边关日夜传金鼓,翻作香歌醉里听。”就体现了他性格里淡定的一面。
你西夏屡屡犯边又如何?哥们儿我虽然深居皇宫,却不怕你,哥们儿早晚能打赢你。所以我只当那冲锋的战鼓以及撤退的鸣金是歌曲的节奏罢了。
这种淡定,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胸怀和气魄。
若是换作别人,要么每日里忧心忡忡,茶饭不思地关注边关的战况,要么完全忘于脑后,只管纵情声色犬马,赵佶却折了个中,对西夏开战是他拍板的,但是他不会每天都挂挂着这件事情。
有这首鹧鸪天珠玉在前,敢于随意出口的人物就不多了,人们大多都在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就算写出来的词句不如皇帝,也不能差得太多不是?
在人们思考的时候,李师师走到了白胜的身边轻声询问:“老师让我问你一声,是不是真的要娶赵福金。”
不能说李师师是跟着李清照来的,事实恰恰相反,李清照是跟着李师师来的。
所谓李清照必参加诗会,其实早有圣旨。在赵佶将元宵节改为二月二之前就下过这道旨意了。
圣旨要求李清照带着学生前来参与诗会,表面上像是邀请著名女词人,其实却是另有目的。
李清照本来是不想跟周邦彦一较高低的,如果没有这道圣旨,她绝对不会来凑这个热闹。
白胜一时不明白李清照这样问是什么意思,就反问了李师师一句:“真想娶如何?不是真想娶又如何?”
李师师道:“老师说了,如果你真的想娶,她就不即兴填词了。”
李清照的意思是,如果她即兴创作的话,能不能拿到第一姑且不论,但至少白胜的作品是比不上她的作品的,只要她的词作出来,就等于是绝了白胜的希望。
白胜听明白之后很是感激,就领了这份情,说道:“你告诉你老师,就说我谢谢她了。”
李师师随即回归席位,对李清照说了,李清照遥遥向白胜点了点头。
李清照和白胜都是围坐在观景亭楼下的。
不论是李清照师徒还是白胜,都没有资格待在观景亭二层。
观景亭二层除了陪伴赵佶的皇后和宠妃和茂德帝姬之外,就只有蔡京、童贯和林灵素三人。
蔡京是资格老、权力大、地位高,童贯和林灵素是保镖。若非今天有人想通过诗会一举成名获得迎娶赵福金的资格,赵福金也不会坐在楼上。
就是太子赵恒、郓王赵楷和康王赵构这些皇子都在楼下就坐,更何况那些地位远不如皇子的帝姬?
李清照有意放水,赵佶却有些心急了,因为他等了半天也没见有人上交作品,这诗会就显得有些冷场了。
他这一捉急,就搞起了摊派,于是有太监传旨道:“圣上有旨,命李清照填词。”
李清照无奈,圣命难违,就只好写下她在十几天前填的一首“永遇乐”来凑数: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