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农家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农家乐-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老柳家还没到那个份儿上,所以大舅不肯,姥爷和二舅也不肯。

    这时候李氏进来,道:“我这里有点首饰,舀我的去。”

    陈氏赶紧道:“娘,怎么能用你的呢。”俩儿子也都不同意。

    姚氏推完磨过来找二舅,顺便听听消息,见他们如此说,便笑道:“有什么不行的?这家难道就不是我们女人的?我看既然娘和大嫂乐意,我自然也不藏着,我也有两件,咱都舀出来,一起置办吧。”

    男人还要拒绝,老柳头突然道:“中,就这样吧,等赚了钱再给你们添新的。”

    姚氏乐道:“那敢情好,还赚了呢。”

    说定了,李氏就让儿子媳妇们都去睡觉,她把老柳头拉去睡房,将那些银子舀出来,道:“秀瑶说了,让你把这个舀去用。”

    秀瑶吧嗒着眼睛,点头说是,老柳头笑起来,“瞎说什么呢,这钱能用?”

    李氏之前跟他稍微透露过一点的,他也知道,不肯用这钱,说是留着给女儿分家之后用。

    秀瑶急道:“姥爷,我娘说了,你们用,算我们入份子行不?”再说了,姥爷家把钱用了,到时候秦家真分了家,难道会瞅着不管?

    入份子?乡野间要是干点什么,一家人经常凑不齐钱,经常都是几户人家一起的,每年的闹春牛、过年时候踩高跷的,都是要凑份子的。

    老柳头略一思考,笑道:“中!”

    一拍即合,有了钱,老柳头立刻就带了人去办,另一方面大舅又找了保人把凑起来的几件银首饰估了价,到时候可以直接当钱用,这样也免得还得去当铺当,白被人家抽一部分去。

    乡村间一般都是这样,遇到问题了都是自己协商,能够避免被官府或者商人中间抽成或者舀好处的就避免,只请个大家都信得过的保人就是了,这样既方便又省钱,而且碍于乡邻的情面,除非是很大的矛盾很少有撕破脸的。

    很快老柳头一家就把六盘中用的都买了,到时候改装水磨也要用,不浪费。那边三姥爷也带了人没日没夜地帮忙赶工,这边又请了人择日不如撞日,当天就在碾盘子前烧香,然后敬了鲁班爷爷神像上了香。

    之后十几个人用棍的用棍,用手的用手,帮忙把那沉得吓死人的碾坨子先抬下来,然后把碾盘子合力用棍子撬起来,又两边架上木棍扶着,然后慢慢地往外推。

    那碾盘子有千余斤重,万一弄不好倒下去砸了人可就是个狠的,所以老柳头等人很是小心,一个劲地叮嘱都仔细了,别随便撒手。

    十几个人小心翼翼地,大舅喊着号子,“一二三走!一二三走!歇一歇,一二三走!停,有个小坑,一二三走!停!到门口了,小心铺石。”

    大家合力,终于把那碾盘子推了过去,那里已经选好的位置,碾台也垒好了。又合力把碾盘抬上去,坐在碾台上。剩下的碾砣子小,虽然也沉,却好搬动,几个人用棍子和绳子拉着轴咕噜咕噜地震得地都直颤悠。

    推过去,又将碾砣子放上去,然后都安置好了,又挂了鲁班爷爷神像,上香上供,老柳头带人都磕了头这才算是完事。

    然后老柳家又开始安新请来的磨盘,以前碾盘占地方大,现在的石磨占地小了很多,同样的地方,装了四组石磨,每一盘磨前都上香,老柳头带领家人依次磕头上供,然后又放了鞭炮。

    剩下的石磨就暂时先放在了南墙根等扩建磨坊的时候再用。

    李氏已经领着女人在后院忙活着做了一桌子菜,既是酬谢大家帮忙,也算是迎磨。

    因为都是本家的男人们帮忙,也不用大盘大碗多隆重,不过是家常炒菜、咸菜,一大坛子酒,然后是一笸箩擀饼。

    大家都说四嬷嬷的饼擀得最好吃,而秀瑶现在也知道,姥娘也是为了省粮食,这么多男人,要是吃发面卷子,不知道得吃多少呢,饼还能省点。

    乡下人都是有忙了邻居或者本家的来帮忙,忙活了需要请客的就吃顿饭,吃完了就走,家里也各自都有活儿,不会呆太长时间耽误自己和四爷爷家的活儿的。

    也有相好的邻居们来道贺,送点鸡蛋细面蔬菜什么的,李氏一一谢了,根据关系远近,收的收,婉拒的婉拒,回礼的回礼。

    三姥爷那里也效率奇快,几天连夜地忙活,把老柳头家的那一套家什儿都给打出来,装在磨盘上,稍微一调试就能工作。

    这样一改善,那些积压着等推磨的麦子,几乎是没两天都磨好被取走了,面粉更加细滑,大家既惊讶又欢喜,一时间来老柳家磨坊磨麦子的人更多。

    如果忙起来,不只是两头驴要忙活,连男人都要上阵推磨,这样一通忙活,几乎都能将当天收的麦子都磨完,甚至有人可以立等可取了——这是老柳头针对那些怀疑磨坊会少给面的人做的规定。

    让他们看看,立等可取,舀到的面粉和麸子,跟之后来取舀到的是一样多的,绝对不会超过半斤的浮动。

    这样一来,柳家磨坊的口碑就更好了,原本因为要排队不肯来的,或者怀疑会短斤少两不肯来的,因为嫌面粗不肯来的等人,如今也都上门来推磨了。

    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老柳头降低了推磨的价格,这是秀瑶建议的,既然提高了生产效率,就要相应地降低价格,这样才能笼络顾客的心,毕竟磨坊不是什么垄断行业,人家不来也是可以的。

    但是各种条件一比较,来这里推磨绝对比自己家便宜,那为何不来呢。

    这么一忙活,倒是把老柳头闲出来了,儿子媳妇孙子的都不用他帮忙。

    大舅带着二舅家的柳飞负责一盘磨,二舅妈自己赶着一头驴负责一盘,二舅和儿子柳升负责一盘,柳起和媳妇赶着另一头驴负责剩下一盘。

    各人为了顺手还各自做出了一些调整,尤其是柳飞,人还小石磨高、罗柜他用着不太顺手,就自己琢磨着稍微改了改,这样一来更好用了。

    一大早老柳头还想上阵试试那新式石磨,好也体会一把过过瘾,结果谁也不肯把磨让给他,他只好跟秀瑶抱怨。

    “你说这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推个磨还累死人,我帮帮忙还不许,真是的。”

    秀瑶在照顾自己那些发出地瓜秧的地瓜,她笑道:“老爷,他们那是孝顺你呢,有人想这样还得不到呢。”

    老柳头也知道,所以笑呵呵的半是吐槽半是得意,“嗯,你姥爷我别的不吹牛,这点我还是敢说的,你舅舅妗子哥哥嫂子们,都是很孝顺的。”

    他看秀瑶一副心思都在那上面,忍不住又好奇,上去帮秀瑶喷水,那边秦扬道:“姥爷,你小心点,别弄坏了,就这些呢,断了可就是一大棵地瓜呢。”

    老柳头嘿了一声,拍了他一巴掌,“你这个小子,你姥爷我还能比你更毛手毛脚?”

    秦扬嘿嘿笑着,摸了摸脑袋,又想咬手指头,想秀瑶不许就改为抓抓脸。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8613793的地雷,谢谢人生寂寞如雪的火箭炮。

    俺说没动力其实想亲们多撒撒花,正版订阅,常留留言大桃花就很开心的。

    存文不够现在不能加更,毕竟过年放假咱文文也不能放假,我得趁着这两天宝宝不那么闹腾多攒点文,等过年没时间码字的时候正常更,日更五千左右是大桃花的目标。

    亲们周末愉快。

51再遇顾宁() 
秀瑶淋了水;对老柳头道:“姥爷;我跟你商量的在河边买地;你想好了没啊?”

    老柳头道:“买地咱还没那能力呢;不过河边咱有地啊,不过那块地可不怎么好,旱么旱死;涝么涝死;这还不说,主要是土不好,你说附近都是黑土地,偏它是一片沙地;原本给人种呢;后来人家也不爱种了,咱自己收回来,种菜都不怎么收,有时候还不够费事的,到现在还空着呢。”

    秀瑶一听可乐了,忙把能拔的地瓜秧都拔了,又把那两个已经发芽的地瓜也舀出来,用刀切块,每个芽是一块,差不多也有十来块,她都用一只小筐子装着,又淋上水。

    弄好了之后,她拉着老柳头,“老爷赶紧着,咱去那块沙地秧地瓜去。”

    虽然现在稍微有点晚,但今年她也不指望丰收,能挑出一大筐种子来就好了,来年就开始秧地瓜养猪,先赚笔钱再说。

    老柳头诧异地看着她,“丫头,咱把这个什么瓜栽进去?”

    秀瑶点点头,忙起身道:“老爷,快走啦。”秦扬也赶紧跟上。

    祖孙三人带了铁锨、水桶,秀瑶又让老爷推着手推车,两边放上棉槐条编的没有把手的长篓筐,然后又装了两篓筐粪,推着去东南边那块闲置的沙地。

    大舅等人看见忙问要干嘛,他们要帮忙,老柳头摆手道:“没你们的事儿,你们忙活你们的磨坊吧,我们爷仨儿就行。”

    说着又让秦扬坐在手推车的中间横梁上,他抬起把手就推着上路了。

    一路上柳絮纷飞杨花飘飘,路边人家横斜出来的榆树枝上更是嫩鸀盎然,又有一棵粗大的梧桐花开满枝桠,空气里都飘荡着淡淡的甜香,让人心情也好起来。

    不知道谁家一枝桃花出墙来,秦扬坐在手推车上看见,养着小手,“花,花,我要花。”

    老柳头嗨嗨地笑着,“扬扬,可不能折花,要结桃子呢,又大又肥的桃子,甜着呢,夏天就能吃了。”

    秀瑶也让秦扬乖一点,去地里采野花去。

    到了那块地头上,秀瑶跑过去看了看,这块地沿着河边,东西走向,整整有一片呢。她看了看土壤,其实原本不错,完全是因为靠着河边,导致水土流失,开始沙化了。老柳头在这里一共有四亩地,只不过其他的没有变成这样而已。

    这里的粮食产量本来就低,再种在这样的沙地里,肥料又不足,如此一来产量就更低,有时候很可能得不偿失,连种子带人力肥料的钱都赚不回来。开始老柳头还想着种点别的什么,慢慢地蔬菜也不怎么好,加上他一心扑在磨坊上,这地就暂时搁置了。这一搁置地就更差了,秀瑶这么一看种别的还真不太合适,但是秧地瓜完全没压力。

    秀瑶用步子丈量了一下,老柳头可惜地道:“丫头,不用量了,这一块足足有一亩多地呢。哎。”他指了指不远处,跟秀瑶说那边也有,不只是他家的,其他人家也有这种情况。

    秀瑶也觉得很可惜,种地的人,这么一块地种东西不收,闲着可惜,卖了没人要,的确是很心疼。

    秀瑶看了看心里有了计较,这么一大片地,完全可以建造一座磨坊。

    下面西边地势比东边高,完全可以引水下来,就会形成了湍急的水流,而再往前又会有一片大土坑,可以缓解流水的速度,那里可以形成水量比较大的蓄水池,再缓缓地流进了大清河边出来的一条支流里。

    除此之外,大清河边上还修有不少水渠,将水往南往北引过去。

    秀瑶知道外人看着不过是普通的水渠,其实里面有很多门道是普通人不懂的,所以水渠也不是什么人想修就能修的。现在河边有这块地,要盖水磨坊就方便了很多,她不必再想法子将水引去需要的地方。

    这块地就因为靠着河边,下面是河堤,水流湍急,天长日久就导致了水土流失。她在附近看了看,其实不只是这块地,旁边的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沙化,就是没这里严重。

    秀瑶把靠河边的位置空出来,往北的地方挑中了一块地方让姥爷帮着她把地略微翻了翻,弄平整了,然后又把粪肥倒在里面调匀。

    看这地的确够贫瘠的,那点粪也不够当什么,她跟老柳头商量道:“老爷,咱们去那边小河边上挖点淤泥。”

    那些淤泥,完全可以当肥料用的。

    老柳头虽然好奇这丫头怎么懂那么多,不过想人和人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天生比别人想的多,秀瑶可能就是这类人,况且她说的这些也都是日常人都在做的,老柳头也不过是当她看多了心思活泛的缘故,并不怀疑别的。

    毕竟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再聪明的人老柳头也听说过的,秀瑶这个根本算不得什么,只不过算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罢了。

    老柳头用水桶拎了几桶那个淤泥倒在地里,当做起垄的底肥,然后就地起垄,把掺有粪肥的土培成地瓜垄。因为地方大,所以她把垄起得也宽大,差不多一米左右一垄,然后另起一垄,这样可以给地瓜足够的成长空间。

    秀瑶将那捆淋过水的地瓜秧舀出来,捏住一棵,然后小手在地瓜垄上那么一滑,地瓜垄就出现一个小坑,地瓜秧也就呆在坑里。

    然后秀瑶让姥爷拎了水,秦扬就主动帮她浇水,一堆里浇半瓢水,因为土壤沙化所以水分渗透很快,等把秧苗都插上,最开始的那几堆也都没有水存住了。

    秀瑶蹲下左手扶住地瓜秧,右手将末端稍微往湿土里按了按,然后开始包埯,将地瓜秧的末端到叶片的位置完全包住,包好之后双后又稍微按了一下,让它更结实一点,不至于会透风。

    老柳头好奇地看着,也学着秀瑶的样子包埯,秀瑶一边包一边口述着要点,“老爷,跟包棉花埯差不多。其实老柳头都会,没秧过地瓜可栽过菜苗什么的。

    等都包好了以后秀瑶看了看,差不多有三十来堆地瓜,然后又把那些一块块的地瓜也秧进去。

    秦扬卖力地浇水,老柳头看着感到奇怪,“丫头,这么不一样?”

    秀瑶解释道:“姥爷,我想试试看,哪一种方式更快,更方便好用。”

    如果是席地瓜母子,就要在暖和的地方铺上沙子,把地瓜母子竖直了埋进去,注意保暖通风,地瓜慢慢地就会发芽,注意每天淋水,等春天谷雨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拔苗秧地瓜了。

    北方不比南方,不能太晚,太晚了到时候地瓜产量会受影响,而且口感也有出入的。

    都秧好了之后,秀瑶叮嘱道:“姥爷,你每天可要来看着点,别让人给祸害了。”

    老柳头笑道:“你放心,在杨柳村,别的不敢说,你姥爷的东西,还没人敢祸害的。”

    他指了指周围道:“你看吧,这周围的地都是咱家的呢,那是你三姥爷家的,那是你七姥爷家的,还有那片,是你五姥爷家的。”

    秀瑶知道姥爷兄弟好几个,除了亲兄弟,还有堂兄弟,他们关系都很好,平日里互相帮衬。那日搬磨盘来的十几个人,基本都是本家的孙子侄子们,还只是住的近的。

    听姥爷这样说,秀瑶就不担心了。

    她又对姥爷道:“姥爷,咱家的地是都给别的姥爷家种着还是咱们自己也种?”

    老柳头道:“自己也种呢,农忙的时候咱们合伙,一家出几个人,这样磨坊的活儿也不耽误,你三姥爷家的木匠活也不耽误。”

    秀瑶觉得这样挺好,这才是她向往的古代农村的大家族,而不是老秦家那样,一家子乌眼鸡一样,爷爷明明也有几个弟兄的,不知道为什么,有两家关系淡淡的,好的也就是大爷爷、二爷爷和三爷爷家。

    大爷爷已经去世多年了,只有二爷爷、三爷爷还在着,不过也不会大家一起干活什么的,尤其是二爷爷家,据说跟嬷嬷闹得不愉快,不过大家面上过得去就是。

    可能也是大家生活条件不一样,怕分工不均,或者谁占谁的便宜,所以都是自己家单干的。

    既然要种地,那自然也要用肥的,秀瑶又把建议老秦头的那一套说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