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第5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比起老谋子那部生拉强扭的《十面埋伏》那不知所云的荒诞故事来说,《夜宴》从背景到人物都清晰而靠谱,但是,一个不伦不类的“哈姆雷特”还不足以拯救这单薄浅显的中国宫廷故事,更何况莎翁距离五代十国实在万里之遥。

    冯晓刚毕竟没有担当过这样一部大戏的领导者,对整个状况的控制,显得稚嫩有余,亮点有限。

    若在从前对小故事的讲述上,冯晓刚表现出来的灵光四射的鬼机灵,可以在片中增加无数点睛之笔。

    而像《夜宴》这样一个大故事,除了宏大的场景和特效堆叠的众多合成人物之外,生生被冯晓刚讲成了一个家庭里几个相关成员的明争暗斗。

    整个故事不过是a杀了b,还想杀c,但是d不同意,把a给杀了,c最终死掉,并由e和f陪葬。

    说白了,尽管格局很大,但归根结底还是个小故事,人物关系和特点的设置相当传统,既无纰漏,也无意外,也正因为这样,每个人物才都刻画的偏弱不乏平庸。

    厉帝对婉后,无鸾对青女,婉后对无鸾的感情,都是在结尾的时候灵光一现,既突兀又乏说服力。

    若不是葛大爷的功力深厚,其余演员的角色合适,那突兀的一面会更放大。

    当然,黄教主的表演可以说一如既往的彻底失败,一个且勇且柔的兄长形象,被其毁尽颠覆,成了个暧昧迷离的**流氓。

    一句话说,冯晓刚是因为太不想再当冯晓刚了,才搞成这样,所谓过犹不及。

    而即便忽略整部电影中那数不过来的bug不谈,作为讲小故事的一部电影,《夜宴》在叙事上还是彻底失败的。

    所谓夜宴,大约重点应该在后半部分的筵席,而之前絮叨混乱的铺陈,已经几乎完全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

    如果没有那段歌舞后青女的毒发身亡,恐怕连最后的**从何而起都不一定。

    原本单薄的故事,被抻长拉扁左摇右摆,被迫变形削弱以后,还加入了太多宏大虚妄的场景和眼花缭乱的武打,彻底冲淡了故事本身给人的印象破坏了应有的悬念。

    影片中间的那些小**完全属于视觉效果,而非戏剧冲突,更是进一步击溃了冯晓刚讲故事的能力。

    由此可以证明,若没有袁合平眩目的武戏撑场面,冯晓刚的《夜宴》不过就停留在中学毕业的水平上。

    这部花了大笔钞票的电影,就如同一场**关系,虽不失完整,但决称不上意犹未尽。

    那冗长沉闷的前戏终于七荤八素的走向实质,而最后的**尚不到一首歌唱完的时间。

    所以说,冯晓刚就像一个勉强合格的性伙伴,却必定不可能成为共赴和谐的长期情人,一夜情也就罢了。

    另外,最让宋铮不能忍的就是,影片中那个远景的皇宫和皇城是哪个混帐公司做的?

    而且,三维渲染滥到极致,光给的全都不对,脏乎乎一片还楞冒充云山雾罩,糊弄傻小子哪!

    总之,看完《夜宴》,宋铮的第一感觉就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但是肯定也不像冯晓刚自己说的那么好。

    给人的感觉就是看着还行,吃着也还行,但是细细品味却又没滋没味儿的韩餐!

    冯晓刚的《夜宴》并不是像老谋子所说的那样“每个中国导演的心里都有一个‘武侠情结’”,因为这首先不是一部武侠片,而是一部宫廷剧。

    从深层创作心理上说,冯晓刚似乎在向人们说明:“我不是浅薄的‘大众’,我也可以玩高雅。”

    可结果没玩儿好,就体现出了一个字一一闷!

    这个字眼似乎与冯晓刚的电影作品挂不上钩,但是《夜宴》却让宋铮感受到了习惯性的沉闷,这种源自国产古装大片的沉闷,居然一直在各位大导演的作品中弥漫且延续着。

    从始作俑者张仪谋开始,对于古装大片的迷恋,几乎变成了一种传染病,但凡是一线大导演必定要染指古装大片,否则便对不起这大导演的名号。

    集体身患国产大片症候群的苗头,似乎并无停歇的迹象,病症在愈演愈烈。

    冯晓刚以往的作品能够部部大卖,在于他能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饶有趣味,语言的生动幽默,以及生活的小感悟,让观众心领神会的暗自偷笑。

    不过到了一个有着庞大架构的悲剧故事中,小聪明似乎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反而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宋铮在看《夜宴》时努力避免发笑,以免激怒坐在他旁边的冯晓刚,不过还是偶有难忍之处,这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细想来,有一部分是因为受以往冯晓刚电影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包括葛大爷这位御用演员的熟悉口吻。

    葛大爷这位当年的戛纳影帝,演技自是不容置疑,不过他与冯晓刚之间起的化学反应却是另一番效果,或许换个男主角可能会好点些。

    影片最最重大的硬伤还是台词,整部电影看下来,宋铮几乎能够从中品味到莎士比亚戏剧、冯式贺岁片、现代诗化流行语、半文半白多种语境,如此多风格化的语言,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作品,又怎么能不发笑。

    整部影片语言风格的不统一,对影片整体风格的确立是致命伤,而不统一性同样也存在于影片的许多方面。

    冯晓刚自己都说了,《夜宴》是借鉴了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那么如果让这个西化的故事完全按莎剧风格演绎也无不可,可影片偏偏却有些贪多嚼不烂,又是吸收西方的宫廷故事,又是将日本电影元素溶入到影片之中,武士道的剖腹和舞蹈的日本能剧化,这些倒底对影片有多少补益,中华古装外壳下有多少自己的文化内核。

    既然说中国大片都爱学习借鉴黑泽明,那么不妨来真的去看看黑泽明的代表作品《乱》,同样是改编自莎剧的《李尔王》,打开后却是一幅没有多少西化痕迹的日本战国画卷,可是,冯晓刚在《夜宴》中表达出的时而文艺,时而世俗的风格,向多种异域文化的模仿拼凑难以建立本位文化的特色,使人难以读到多少历史的味道,画面能够达到的也只是形似而已。

    可以借一个框架,不过往里填充的还得是自己的东西,需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冯晓刚在《夜宴》中想表达的是**、爱情、仇恨,他将《哈姆雷特》的故事进行了扩展,让皇帝、皇后与太子之间形成了三角关系,也让皇后、青女与太子间形成另一个三角。

    中肯的说,冯晓刚讲故事的能力要强于老谋子和陈凯歌,影片故事的发展在绝大部分时间还是顺畅完整的,比之《十面埋伏》、《无极》的纰漏百出,《夜宴》的故事算是比较象样了。

    只是故事推进到结尾夜宴时,却没有能激发出应有的**,而只是一具具尸体的累加,尤其是皇帝的饮毒自尽更是缺少说服力。

    宋铮明白冯小刚想表达的是葛大爷饰演的皇帝痴迷于皇后而不惜舍命,但影片对这点的铺垫明显是不够的,最后皇帝的死带给观众的还是突兀。

    当然,相比其他几位大导的大片,《夜宴》算得上是靠谱了,但它仍然逃不脱某种通病,比如暴露的**镜头和华丽的动作设计。

    所有中国的大片都是武侠动作片,因为功夫是咱们中国独有而外国没有的,就跟大熊猫一样可以拿出国门去炫耀,实际上说穿了大片就是拍给外国人看的。

    而袁合平、叶锦天、谭顿这样在好莱坞得过大奖的班底,就成了大片的有机组合部分,来来去去总是这几位,这些墙外香的电影人,几乎成了国内大导演打海外牌的卖点。

    《夜宴》中的动作的确很漂亮,但是所有的动作设计必须服务于内容,过多或者过分夸张都不好。

    《夜宴》中不少动作桥段看起来都无存在的必要,比如将皇后设计成高手就很傻逼,实在有为打而准备设计。

    而皇后与太子一见面就来上一段打斗,实在是形式大于意义,另外将棍刑设计得如此夸张更是令人咂舌,事实上这一桥段只需要表达出残酷性便可以,实在没必要让人飞上翻下的。

    将所有存在的动作场面都极尽华丽之所能,事实上反而减弱了影片作为历史悲剧的厚重感,影片充满了轻浮的气息。

    而暴露的**镜头更是在大片中出现得相当频繁,但宋铮也对这些镜头存在的意义心存疑问,影片中出现**的地方是否真的有必要?

    它对故事的发展或者推动有什么影响?

    恐怕将某几组镜头剪去也对整个影片无甚影响,存在只是为了商业考虑,赚取眼球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影片的炒作手段。

    国产大片的一大通病看起来也传染到了冯晓刚的身上,这种病就是经常将一個简简单单的故事,故弄玄虚地复杂化,然后强加上一个伟大的内涵,而形式与思想往往显得格格不入,不知是过分倚重形式而忽略了足够的铺垫,还是原本准备的底蕴就不足,呈现于人们眼前的作品都尽显出空洞虚浮。

    电影放完了,会议室里格外的安静,宋铮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率先发出了一声叹息!

第八百八十六章 装。逼不成扯了蛋() 
第八百八十六章  装。逼不成扯了蛋

    “怎么样?”

    电影结束了,灯光亮起,冯晓刚一脸得意的转头看着宋铮,看他的模样,似乎非常期待宋铮的评价。

    宋铮直接被冯晓刚的反应给弄懵了,合着拍一部戏,就为了把自己给整高。潮了啊,弄出这么一玩意儿来,还美什么美啊!?

    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宋铮算是看明白了,冯晓刚也掉进“中国大片”的泥潭里了。

    以平民贺岁电影扬名立万的冯晓刚,现如今也大流的掉坑里了。

    这尼玛可是贺岁片啊!

    喜欢冯晓刚的影迷,谁不盼着冯导能再接再厉,让他们能在过年的时候,再欣赏到一出走心的大戏,结果,今年看起来是注定了,冯晓刚不会在过年的时候,给老百姓端上一碗“年夜饭”,让大家乐呵呵地辞旧迎新,而是非要逼着大家伙共进一回饕餮“夜宴”。

    先不论“年夜饭”与“夜宴”孰香孰次,宋铮其实也明白,《夜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冯晓刚作为中国大导的必然选择。

    怎么说,冯晓刚也在国内影坛打拼了十余年,堪称是中国电影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名望不逊张仪谋、陈恺歌。

    当张仪谋以《英雄》掀起中国大片的浪潮,在国内制造出“英雄现象”,在国际上开拓海外市场大红大紫时,平民贺岁路线也就显得过于单调,冯晓刚与风风火火的张仪谋相比也是失色很多。

    如何提升既有声誉,如何拓宽电影题材,自然而然成为摆在他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已有的商业实践证明,大片之路是条最佳的捷径。

    于是,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的《夜宴》遂成了冯晓刚选择大片进军国际的投石问路之作。

    如果再加上将会在今年贺岁档和冯晓刚展开角逐的陈凯歌和他的《无极》,中国最具大众影响力的三位导演不约而同,又心领神会地走上同一条中国大片的道路。

    在冯晓刚眼里,这顿“大餐”不但是人民娱乐的需要,更承载着维护中国化艺术的民族责任。

    但是这所谓的民族责任真的是有必要的吗!?

    宋铮表示怀疑!

    “晓刚哥!你先别问我,你自己觉得这戏怎么样?”

    冯晓刚现在满脑子都是《夜宴》,听宋铮问题,立刻侃侃而谈:“我自然觉得我已经做到最好了,首先,在视听艺术上,《夜宴》可以说是创造性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优雅气派,重拾了遗失已久的古朴风韵。这种来自古老东方的视听艺术是完全有希望立足于世界美学之林而毫不逊色的。同时,也是对长期被世界误读了的‘伪民族化中国符号’的一次拨乱反正。”

    冯晓刚的确很能白话,至少现在,宋铮是彻底听懵逼了,这tm都什么跟什么啊!?

    的确,这部电影的色彩构图,配乐舞美方面确实值得称道,可也没到冯晓刚说的那个程度吧!?

    就冲着冯晓刚的这份自信来看,的确很忽悠人,要是没看《夜宴》的话,都有理由相信他力图避免“中国式大片”种种怪圈的立场和努力。

    然而,宋铮可是细细品味这顿《夜宴》的,看过之后,留下的只是深深的“一声叹息”:冯晓刚掉进了中国大片的泥潭了!

    这顿《夜宴》的创作班底的确堪称豪华,台前幕后云集了华语电影界的顶级精英,演员有国际巨星国际章及康城影帝葛大爷,与金像影后周讯和金马奖得主吴燕祖一起共同演绎一段关于爱与权力的皇室传说。

    再加上叶锦天,谭顿,袁合平等大师级幕后的参与,任谁都会认为这必将是一部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经典。

    但是,宋铮看过之后,他可以断定对的是,《夜宴》上映之后,肯定摆脱不了“票房口碑两重天”的中命运。

    技术方面,《夜宴》确实做的非常出色,但是,看电影看的事故事,看的是演员的表演,在这方面,宋铮觉得《夜宴》甚至连及格线都达不到。

    故事取自《哈姆雷特》这本身就和广大普通观众不挨边,时代背景愣是冷僻,《夜宴》选择了盛唐败尽、兵荒马乱的五代十国,在某一个王朝里,与太子无鸾青梅竹马的恋人嫁给了自己的父皇成为母后,在父王离奇暴毙之后又委身于皇叔厉帝,册封为婉后,于是,一段段爱恨情仇与争权夺势在太子、厉帝、婉后及众臣之间风起云涌。

    总的来说,冯晓刚没有丢掉整体的叙事能力,影片把在这个王朝中发生的故事渲染成一个悲情的世界。

    拥有江山、痴爱婉后的厉帝选择了喝下爱人捧上的毒酒,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婉后无助地落入三个男人爱河的漩涡里,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摆脱不了“红颜多薄命”的千古宿命,意志消沉、追求艺术的太子爱恋着一个不该爱的女子,在复仇与权利争夺中成为牺牲品,还有,无欲无求、忠诚痴情的青女喝下了不该喝的毒酒,武双全、爱恋家人的殷隼不明不白地赴向黄泉。

    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个个角色为爱而死的凄惨,让宋铮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冯晓刚竭尽全力煽情的意念。

    让宋铮失望的是,直到字幕打出来,他依旧没有被感动,他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过于麻木与冷酷?

    只可惜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并不是宋铮的麻木,而是冯晓刚在中国大片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悉数中国大片的口碑问题,最大原因无一不与主题相关,《英雄》背离了数千年的侠义精神,《十面埋伏》沦为低俗的移情别恋,《天地英雄》让佛光杀敌主持正义更是难圆其说。

    《夜宴》最大的失败根植于剧本的失手,再一次暴露了中国大片的命门。如果说《哈姆雷特》是以爱情、亲情、荣耀、生死作为舞台主题的话,《夜宴》则是一出由**、权力、背叛、复仇、勾心斗角组成的空间。

    冯晓刚完全背离了人民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坏给人看。”

    只有符合大众审美与价值判断的东西,才能算得上美好的东西,当这些东西被破坏时,心灵才会被触动。

    在影片中,除了周讯演的青女,宋铮看不到人性的光辉,但问题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