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赤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赤帝-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至少,在下一轮世家与刘备之间的博弈开始前,刘备可以享受这些战争红利。

    “北四乡十二亭,下辖十一个里,有民户百二十二,军户三十一,匠户十五。成年男丁五百一十四人,军士七十人。亭里公田共有五千六百七十五亩。果林百二十亩。桑林三百亩。鱼塘两处。”

    路上,亭长不断将本亭各处的状况,数据,一点点的交代给刘玄德。看着刘备很耐心,完全没有不耐烦地样子。他便大着胆子,将更多琐碎细小的数据都说了出来。

    包括亭里的牲畜,鸡鸭的数量。公田,私田中上田,中田,下田的详细数据。田地种的情况。有多少种麻的下田,多少种粮,多少种菜,多少种苜蓿,有多少匹马,多少头牛。如今的亭仓储备有多少

    再之后是军户中的壮士,强兵。有多少骑士,选锋,几个强弩,材官。匠户的手艺如何。再之后,是对亭里有几家人私下制作猎弓,似乎有盗猎意图表示担忧。

    不过在刘备平静的宣称,如今的冀州没有山林禁令。百姓可以如山猎获,伐木。但必须注意日期的新令之后,亭长表示,自己之前已经知道了。但是总觉得有些不安。

    “开放山林禁令的确是仁政。我只怕百姓无知,肆意捕猎,采伐。到时候……”年轻的亭长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州府新令不是标注了么。”刘备说:“每伐木一株,需再补种树苗两株。且春季不得狩猎,以确保万物滋生。对怀孕的母兽不得出手,且不得捕杀一种禽兽过甚。”

    “是这样,但是……”

    “宣讲法令,让民众知晓。这就是亭长你的责任了。”刘备对他说:“当然,也请诸位父老多多关照。”

    刘备说话的同时,向陪着他,一副与有荣焉的乡老们行了一礼。几位老人连忙摇头摆手,说着:“不敢不敢。”然后满面红光的拍着胸口保证,一定要让亭里的小兔崽子们都知道刘玄德的仁政。

    “那就拜托各位了。”刘备很温和的对他们说。

    他的话,又招来了几个老人们的一阵阵兴奋的回应。

    谈话直到现在为止,都挺不错。

    也就是说,再接下来事情变得有些糟糕了——那是面对农稷从事的时候。

    刘备对寒门士子,通过科举上位的亭长,可以露出一些好脸色。在确认对方还有几分才干后,也不会吝惜夸奖对方。

    而对于那位世家子出身的农稷从事,刘备的态度就像训斥自己的家奴一样,随意的要命。

    在检查过田地,确认田地经过耕作,并且起垄。通向各处的水渠也在修建之后,刘备表示满意。

    而后在与亭里老人对话,确认种子,鸡苗与鸭苗确实分下去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但是再接下来……

    “怎么回事?亭里还有五户人家没有借到过足够多的农具?”

    刘备只是淡淡的问了一句,对面的农稷从事差点吓得跪倒在地:“刘,刘,刘别驾——是,是这样的——那五户人家是近两日才从山里逃过来的。户籍还没有登记好,所以才……”

    “是这样么。”

    刘备转头,看向几位老人。在几位老人点头确认后。这才“嗯”了一声:“速速做好户口登记。假田与他。”

    “是,是。下吏一定做好这些,一定一定。”

    确认刘备没追究自己的意思,那农稷从事才松了口气。悄悄用袖子拭去额头的汗水。

    看到这一幕,几个不怎么知情的老人,下意识的想给这位农稷从事说点好话。毕竟小伙子来他们乡之后,就是四处拼了命的跑。分配假田,执行假田制,催促农耕,传授农稷技术等等,着实做了不少事。

    不过看到刘备淡淡的表情,几个老人马上不说话了。

第七十二章新乡亭() 
活到这个岁数的老人自然知道人情世故。

    看刘备的样子,他们就知道这个农稷从事“有事儿”。

    刘玄德是他们的恩人,所以刘玄德讨厌的人他们也必须讨厌。

    想明白这一点后,老人们马上暗暗下定决心。回去就跟大家说,离这个农稷从事远点。保持距离,别靠的太近。

    再接下来,刘备又看了亭里的果园,鱼塘。然后检查了一下田间的水渠。

    “新运来的水泥确实好用。”

    水渠旁边,农稷从事小心翼翼的看着刘备,然后说道:“用水泥修的新渠不会渗水。而且坚固耐用,也不会有淤积。只是……水泥数量实在太少,州府能多拨一些……”

    “没有。”

    刘备摆摆手:“目前的水泥产量就那么多。先有多少就用多少吧。”

    “那么石材和砖材……好吧,好吧,下官知道了。”

    看刘备的面色不好看。农稷从事马上不敢再问了。

    看着这人小心翼翼的样子,刘备暗暗叹了口气:“先对付一下吧,不用太着急。从幽州来的工匠和器械很快就到了。

    到时候我们就能大规模的生产水泥,烧砖与开采石料了。”

    听刘备这么说,对面的农稷从事面色才好看一点。也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差事能做好高兴,还是因为差事做好了之后能多赚点钱,给家里还债而高兴。

    嗯。债主是三义行。大家应该还没忘。

    至于水泥与砖。就像是刘备的的其他“小发明”一样。主原料为石灰和黏土的水泥熟料。再加上炼铁矿渣,与适量石膏制成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可以用土法比较方便的制造出来。性能还算不错。

    至于原材料主要为黏土的砖就更加简单了。

    与某些穿越者奢侈的的直接拿水泥修路,甚至建城不一样。刘玄德的战术很实际。

    在产量不足的情况下,还是先照顾农业生产吧。为数不多的,珍贵的水泥被集中应用,以修堤,修渠为主。落实刘玄德之前的修建新渠的口号。更要进一步发挥冀州农业优势,促进农业生产。

    在刘备的计划中,大陆泽畔将成为一个标杆。将成为冀州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也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大陆泽畔的经营,下的功夫是最多。最深的。

    这不单单表现在物质支援,以及刘备四处走访民情两点上。更重要的是大陆泽畔的政治架构。

    北四乡,十二亭。

    第一次听说这个乡亭的人,一定会对此感到奇怪。

    汉地,巨鹿郡。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个乡亭呢?

    事实上在这次粮食战争之前,巨鹿郡的确没有。

    它与大陆泽畔的其他二十个乡,两百三十八个亭一样。都是新划土地,而后新建的。这些乡亭的名字,是直接按照方位,而后一二三四的编号。

    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原本就是在军营旁边的难民营里的灾民们——数量超过十五万!

    ——这就是刘玄德的基本盘!是刘玄德的冀州基地的核心之一!

    在未来,刘备期望这些乡、亭能新设一县。

    而这样新设立的县,在未来将在冀州地面上四处开花。

    以进一步掠夺,蚕食冀州郡县长官手上的权力。

    ……

    走访十二亭的行动,花了刘备一个多时辰。到最后,眼看着身边农稷从事很懂事。刘备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出言夸奖了他一下。这让这位农稷从事略感安慰。

    而后=,刘备婉言拒绝了老人们的挽留:“备还要去其他乡亭走访,看望其他地方的父老乡亲。实在是没时间留下吃饭。各位父老也不用送了,快快回家歇息去吧。”

    “这,这……也不急于一时……”听刘备这么说,老人们当然感到很失望。

    “如今大陆泽畔十数万百姓,分成的二百三十八个亭。备都要去看一看的。”刘备说:“赶在春耕之前。备要督促与建设新渠事宜。所以真的没时间。”

    “这……春耕也没两天了啊。”听刘备这么说,老人们感到很惊讶。

    在惊讶之后,就是感动。

    他们忍不住的拉住了刘备的手,又一次忍不住要掉眼泪了:

    “玄德公啊,要是大汉的官,都像是玄德公一样,我们这些小民还愁什么呐。”

    “言重了,言重了。”刘备温和的说:“分内之事,分内之事而已。”

    说完这样的话,刘玄德与他们施了一礼,而后与其他随从翻身上马,策马离开……老人与官吏们,在刘备施礼的时候回礼。然后直到刘玄德离开很远,他们才抬起头来。然后依依不舍的回家去。

    想必这段记忆他们会牢牢记住。在生命中余下的日子里。他们闲暇时候,就会将这件事给儿孙们讲述。让他们一起牢牢地记住,有个大好人,他的名字是刘备,大家都叫他玄德公。他待人和气,扶危解困。当年冀州灾荒,他救了冀州啊。所有的人。

    再然后,他们会将今日所见,所闻的事全说出来。让刘玄德风采传扬下去。

    ……

    “玄德公……”

    与此同时。在向北五乡一里前进的途中,作为刘备随从之一的国渊国子尼开口了:“别驾,深得冀州人心啊。”

    “这不是什么好得意的事。”刘备转头,看向他然后这样说:“相反,这是个负担。”

    “负担?”

    经过卢植写信,郑玄推荐。然后与一众师兄弟一起,来投奔刘备的国子尼,凭借国人的才干,以及踏实肯干的作风,很快在冀州幕府中脱颖而出。

    这段时间,他就跟在刘备身边,跟着刘备在各个新乡亭之间跑前跑后。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与那些受到冷遇,做着无聊的文书工作,怎么看都没有出头之日的师兄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因为这个原因,原本关系还算说得过去的师兄弟们,多少说起了风凉话。

    就像是所有没本事又自视甚高的人一样。他们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刘玄德太强,也太可怕。更重要的是抓着他们的前途。所以他们不敢说。所以国渊,国子尼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喜欢进谗言,蒙蔽圣听的小人了……

    这让国渊感到分外失落,并且开始怀疑人生。

第七十三章身毒妙法() 
在这种情况下,国子尼的办事效率大幅下降,让刘备感到不太满意。

    那些庸才怎么样都无所谓。

    才能不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三观不正。

    在刘玄德看来,这群家伙大部分已经无药可救了。让他们做文书工作,勉强算是废物利用。

    但是国渊就不同了。这位师弟的优秀不单单体现在他的能力与道德水平上,更体现在他的潜力,以及观念上。

    这是一个有潜力,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行政官员的人。他的未来成长可以期待。

    更重要的是,他与那些三观几乎无法改变了的庸才不同。在刘备身边,他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最终成为刘玄德的同路人。

    就好像现在。刘备的话,让国渊若有所思。

    在思考了一会儿之后,他忍不住说:

    “别驾是否觉得,父老的期许比世人毁谤更重要吗?”

    “是的。”刘备点头:“这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比对民众的责任更重要的了。

    与之相比,名声不过是身外之物。”

    “嗯……”

    国渊又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那么别驾。”他又问道:“别驾认为,应当如何治理国家?”

    “这是个大题目啊。”刘备笑了笑:“就算说上三天三夜恐怕也说不完。”

    “随便说说就好啊,玄德公。”国渊说:“法家讲以法治国,儒家追求仁义,黄老说无为而治……玄德公觉得如何呢?”

    “我觉得啊。”刘备说:“如果治理国家这么重要的事情,真的能浓缩成一句话的话,未免太过儿戏了。”

    就在他们说话的同时,周围的其他从骑也看了过来。似乎大家都想听刘备说些什么:

    “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点,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呢?”于是刘备想了想,便决定和他说点什么。

    “这个……”国渊想了想,然后说:“应该是致太平吧?”

    “太平。嗯。”刘备点点头:“是个好答案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平安的生活下去,就比什么都重要吧。”

    “……”

    听刘备这么说,周围的人们都一副心有戚戚焉的样子。

    经历了黄巾之乱后,体会过战争的破坏力的人们,想必对“太平”更加渴望了吧。

    “但是,太平。或者说。‘平稳’也有不同的。”刘备继续对国渊说:“你知道身毒的制度吗?子尼?”

    “不知。”国渊很老实的摇头。回答自己不知道。

    “那里执行着一种叫做‘种姓’的制度——你应该听说过陈隐王(陈胜)的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吧?”

    “对的,那么……”

    “在身毒,就是王侯将相皆有种矣。”刘备的语气略显怅惘:“不单单是王侯将相。官员,牧守,乃至乡里亭长都有种。农人有种。工人有种。奴隶有种,贱民亦有种。农人种,种麻的只管种麻。种稻的只管种稻。工人中木匠就做木工,铁匠只做铁工。生生世世,万世不易。这便是‘种姓制度’。”

    “这,这,这……”

    听刘备这么说,国渊本能的感觉有些不妥。但究竟是哪里不妥,却又说不出来:“是上升渠道啊……我记得,子尼是良家子出身?祖上并没有出过什么官吏?”

    “是,渊祖上只是普通人……”听刘备这么说,国渊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嗯,好。如果子尼你生在身毒。那你就不可能做我的从属,州府幕僚了。

    你的父亲是田舍翁。你也要去种地。你的儿子,孙子,祖祖辈辈,生生世世除了种地之外,做其余事情就是大逆不道。”

    “——怎么?!”听刘备这么说,国渊才猛地一惊:“身毒平民如斯之苦?!”

    “不,不。身毒平民开心着呢。他们受到了教化——当然,教化他们的不是平民,而是婆罗门……也就是身毒巫祝。他们让身毒上下所有人都相信,种姓制度是天理。所以身毒平民对此甘之如饴呢。”

    “竟然……”国渊只觉得脑子晕乎乎的——他猛然想到了一些事——那就是,事实上,在他身边也有一些人,那些儒生,师兄弟还有长辈们。在一个劲的对他说:天下各人应该各司其职,应该安分守己。这样一来,天下就能太平了。

    现在仔细想想。他们想要执行的,似乎与身毒的种姓制度没什么区别……

    “那结果呢?别驾?身毒行此种姓制度,其国势如何?”

    “好,好的不能再好了。”刘备微笑着说:“身毒贵族,僧侣世世代代富贵荣华。就算有一二桀纣之君,也不会有人站出来讨伐他们。因为这都是命中注定的嘛。

    当然了,外敌入侵不在此列。子尼,你听说过大月氏国,是吧?”

    “是的,那好像是被匈奴人击败了,然后向西逃窜……难道他们逃到了身毒?”

    “嗯,他们逃到了身毒边上,当年博望侯曾经去过的那个地方。名为大夏。乃是西方大君亚历山大的后人建立的一处强国。

    你问身毒国势如何。

    我大汉强时,将匈奴扫穴犁庭。匈奴可败大月氏。大月氏残兵逃去大夏,便将大夏轻易覆灭。而大夏人……那是身毒谈虎色变的强大帝国。一个大夏武士,可以轻松击败二十个身毒士兵。”

    “怎么会弱到这种程度?!”

    “因为没指望啊。”刘备语气悠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