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为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诸天我为帝-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通天之际,直接摇光,沟通紫薇!

    “用膳吧!”

    顾承为之努力,此时修炼完毕,婢女奉上盏托,上面林林总总盛放着十数样灵丹妙药,佳肴美食。

    曾经在小世界里想方设法都弄不到的天材地宝,这里随意享用。

    顾承挥了挥手,先赐予宫外尽忠职守的徐晃一份,再看向慢条斯理的蔡文姬,这少女每个动作都显得仪态万方,没有丝毫做作,实在赏心悦目。

    感应到这位太子殿下的目光,她微微低头,垂下睫毛,有几分无奈,也有几分羞涩。

    “不逗你了!”

    顾承笑笑,正色道:“空雾灵泉、碧露丹、金元散三方并用,对加固通天桥的助益有多大?”

    蔡文姬炼化药力,雪白的双颊浮起两团红晕,有一种超乎了年龄的娇艳,缓缓地道:“只需一年,就能功成!”

    顾承却不满意:“难道这个时间不能再缩短,已是极限?”

    蔡文姬道:“家父说过,文武通天,需承天顺意,敬畏上苍,周天星辰有三百六十五之数,因此通天境最快也要这个时间,除非……”

    顾承问:“除非什么?”

    蔡文姬露出向往:“除非有神器之助,传闻上古十大神器中的伏羲琴,便可洗涤凡心,铸就天心,助人一步登天!”

    顾承摇头:“这不现实,神器早就被天界收回了!”

    “不一定,家父喜欢收集经史,许多野史记载证明,有不少神器遗留在了人界,不过都陷入封印中,等闲不会出世,伏羲琴也是其一!”

    蔡邕博通经史,蔡文姬对于此世秘史也如数家珍:“殿下有日精轮,也可寻天女一脉的玄器,以阴阳同修之法,突破周天之限,天女白玉轮、月海瑶仙琴、广寒太阴宫……”

    “好,派人搜寻这些宝物的下落!嗯,月海瑶仙琴不用了!”

    顾承目光一亮,翻开书简,上面是女流之辈记录的各世家秘藏宝物,他用手指点了点:“中山甄氏,曾经助王莽篡汉,旧账还没有算清楚呢,看他们识不识趣了!”

    “报!”

    正在这时,内侍通报,贾诩求见。

    待得贾诩步入殿内,承上军报,顾承看到荆州大捷,冀州还剩最后的巨鹿,不由笑道:“先生好计!”

    “诩不敢居功,若张角犹在,威望极盛,三十六渠帅不敢不服,即便是清河崔氏,也得退避三舍!”

    贾诩坐下,没有丝毫自傲之意,眉宇间却是成竹在胸:“殿下,田丰不会如此简单地认输,诩等着跟他过招!”

    顾承好奇了:“战事发展到如今的地步,田丰还能力挽狂澜?”

    黄巾军本就不比汉军,现在更是内忧外患,首尾受袭,这样田丰还能赢,那他能直成谋圣,名流千古了。

    贾诩笑道:“黄巾覆灭,已成定居,但田丰既得水镜的真传,必会考虑退路,借鸡生蛋,移花接木,就在此时!”

    顾承沉吟片刻道:“主动投降,改头换面?”

    贾诩拱手,脸上露出钦佩:“殿下英明!”

    “不比你老奸巨猾!”

    顾承指了指贾诩,两人相视一笑,贾诩正色道:“兵贵精不贵多,张角擅练道兵,万数成阵,势不可挡,田丰知道大势难为,必然会舍弃张梁,令精锐投降,摇身一变,或渗透汉军,cd伯门牙,将领亲随,或依附世家,转为私兵,都是巨大的威胁!”

    顾承冷声道:“不愧是水镜八奇,真是好计!”

    凡事有利皆有弊,太子选妃,大赦天下,贾诩施恫吓招降之计,虽然一下子瓦解了黄巾军心,速战速决,但投降后黄巾军的安置,也成了问题。

    历史上曹操是怎么起家的?

    不单单是曹氏和夏侯氏的相助,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收编了青州的黄巾军。

    而此世黄巾军在精兵简将后,数量大幅度减少,战力却直线提升。

    如果其中最精锐的道兵投靠了某方势力,定能成为将来崛起的资本。

    不过相比起来,顾承还希望敌人吃相难看,一口将这支道军吞下。

    如果化整为零,散入各军,凭借自身的实力慢慢向上爬,虽然时效缓慢,但等他们成了中下层军官,具备影响力,一朝势起,那才更为可怕!

    贾诩也是同样的看法:“若幕后之敌远见,道兵散入各军,我们需借天师道之力,冲击信仰,一一揪出暗碟,若短视贪利,道兵直接投奔,便能顺藤摸瓜,锁定敌踪!”

    “那还等什么?”

    三人将战报展开,化作无数流光环绕,细细查看。

    此世的战场交锋由于涉及异法道术,改天换地,天时地利都是瞬息万变,无疑要复杂许多。

    但在眼花缭乱之中,蔡文姬却很快指出一条,轻声念了出来:“渠帅程远志率五万黄巾,与虎贲中郎袁术战于广宗,中计被困,程远志死,司马俱乞降!”

    “就是这条!”

    顾承和贾诩目光一厉,异口同声:

    “汝南袁氏!”

    ……

    ……

    (求推荐票!)

    (感谢书友“凤羽舞菲”“天晶浑天宝鉴”“骨像应图”“marvel钢铁侠”“我得到爱”的打赏。)

第二十三章 打蛇要死()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都没有好下场。

    汝南袁氏在天下八大世家排名第一,四世三公,三公本已位极人臣,他们家四代都有人出任三公,其中一代还是兄弟两人都任三公。

    一个家族在百年内,连续四代,出了五个宰相,是什么概念?

    汝南袁氏到了这一步,只有两条路——

    要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要么盛极而衰,家道败落,甚至换上一个雄主,还要开刀立威,有倾覆之祸!

    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顾承其实早有判断。

    平复黄巾中,他启用了刘备、曹操、孙坚,却没给袁绍袁术机会,反倒暗示打压。

    桥玄心知肚明,却终究无法做到,还是让袁术袁绍上了战场,得了战功,可见袁氏在朝堂上的根基之深,势力之大。

    不过原历史谋反的,此世不一定会谋反,迟早要谋反的,什么时候入局也很重要。

    如今大汉内有隐忧,四夷不平,顾承上位不久,袁氏不动,他不可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去动这最强大的世家。

    师出有名,非常关键,如今确定袁氏支持黄巾,动摇大汉国本,顾承目光闪动,缓缓地道:“如何治袁氏之罪?”

    贾诩道:“殿下,这五万道兵,袁氏拿不去!”

    顾承摇头:“即便拿不去,袁氏本身也没有损失,甚至朝廷还得嘉奖袁术,不寒功臣之心。”

    太尉袁逢德高望重,袁术作为其嫡子,有了功绩,必然能从虎贲中郎的位置迅速往上爬,未来怕不又是一位三公!

    顾承绝不容许此事发生。

    对于权倾朝野的袁氏,贾诩显得很慎重,再细细看了战报,挑起眉头:“袁氏后辈,最得力的两位子弟,袁术任虎贲中郎,袁绍任佐军司马?”

    实在是这两位同属袁氏子弟,官位差距太大。

    虎贲中郎是虎贲中郎将下属官员,属于中层将领,有鉴于袁术年纪轻轻,不足以服众,才如此安排,很明显,日后的虎贲中郎将必是他,这就是最顶尖的官二代,早早铺好了路。

    而佐军司马就悲剧了,甚至不是正职,属于临时征兆的类型,比如孙坚如果不得顾承赏识,就会担任此职。

    这与袁绍数年前辞官不受有关,但两兄弟在袁氏中的地位高下,也一眼可见。

    顾承也注意到了:“袁术乃嫡子,袁逢正妻所生,袁绍是庶出,母亲是婢女,地位自然不同。不过此等世家,不会予外人挑拨离间,兄弟阋墙之机,必然和睦相处,一致对外!”

    虽然历史上袁绍和袁术是反目成仇了,但那是在他们双双成为诸侯之后,如今两人还是小角色,哪怕内部再有矛盾,也不会给外人利用。

    “堵不如疏,忍不如化,往往这种嫡庶间的和睦,才是最可怕的隐患!”

    贾诩眼珠一转,计上心头:“殿下,待黄巾乱平,可举行庆典,大宴群臣,招各将入京,同时正式开始选妃!”

    “哦?”

    顾承眉头一扬,蔡文姬的小耳朵也竖了起来。

    贾诩道:“天下世家,即便是袁氏有不臣之心,也送来了族内最美貌贤德的女子,这是一场明争。换成其他事情,世家之间可能同气连枝,但争夺未来的皇后之位,有你没我!”

    顾承问:“关键在哪里?”

    他知道皇帝乃至太子的婚姻,都参杂了政治因素,但选妃毕竟不是天下武道会,那一位位世家小姐还能上擂台来场淘汰赛不成?

    “嫁妆!”

    贾诩道:“想成为殿下的正妻,不拿出些资本来怎么行?”

    蔡文姬头微微垂下,贾诩察言观色,马上笑道:“只是他们不知,殿下求的是龙凤和鸣,真心以待,嫁妆越丰厚,日后索取越大,倘若这时袁氏取出一件玄器作为嫁妆,会如何?”

    顾承沉吟,蔡文姬忍不住插了句话:“文和先生,这是不可能的。”

    蔡文姬出身陈留蔡氏,从春秋战国绵延至今,源远流长,蔡邕以史教女,蔡文姬小小年纪,对于天下大势,家国兴衰,深有理解,更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

    天下八大世家,底蕴深厚,都藏有玄器,但表面上他们只有宝器传承,示意没有立国的资本与野心。

    这种藏拙,乃是存世之道,除非天下大乱,龙蛇起陆,否则绝不会展露锋芒。

    袁氏四世三公,其实已然犯了忌讳,不得长久,如果这时再拿出一件玄器作为嫁妆,必然千夫所指,袁逢老成持重,怎么可能做这种事?

    “这正是吾等谋士,为殿下分忧之责!可如此为之……”

    贾诩缓缓道出连环之计,最后总结:“待袁氏锋芒过盛,独占鳌头,殿下当一并打压八大世家,分化制衡!”

    蔡文姬目露钦佩,顾承思索片刻却道:“袁氏根深叶茂,势力庞大,这仅仅是出一口恶气,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贾诩闻言一惊:“殿下,汝南袁氏非寻常世家,不能轻动啊!”

    顾承摇头:“不然,我倒认为,现在是最佳的时机!袁逢袁隗已老,袁绍袁术还未崭露头角,没有服众的威望,等再过几年,他们全盘接受袁氏势力,将更难对付!打蛇不死反受其害,我有一计,你听听……”

    随着顾承道出布局,贾诩瞳孔收缩,拜倒在地:“殿下,此计凶险,还望三思!”

    “世家早已尾大不掉,计虽凶险,可除大患,世上没有万无一失之事,我冒得起风险!”

    顾承看向贾诩:“文和,你可是师承赤松子一脉,与留侯同门?”

    贾诩早知顾承必然会调查自己的来历,毫不迟疑地回答:“是!”

    顾承颔首,轻风拂过,史子眇出现:“赤松子当年化身黄石公,传留侯地皇书,后来王莽篡汉,仙道趁九龙绝仙阵失效时,大举侵入神州,欲绝大汉龙脉。地皇书自龙墓中出,一震灭十仙,大展神威,却由于无龙气祭祀,终被群仙所困。为不被仙道所用,地皇书自行分为三卷天书,正是张角张宝张梁手中所有!”

    顾承五指一张,一卷书册载沉载浮:“黄巾未尽,献书地皇,这一局非常人可为之,去吧,吾之子房!”

    张良字子房,顾承此言无疑是肯定与期许,饶是贾诩老奸巨猾,都有热血沸腾之感,大声应道:“诺!”

    出得宫外,天边初升的昊日,正巧破开云层,贾诩不禁驻足。

    曾经的他,想挑个无主见的庸才,言听计从,尽展所学。

    但此时发现,能辅佐太子这样的雄主,建不世之功业,才是男儿所愿!

    波澜壮阔,大幕揭开!

    ……

    (求推荐!)

    (感谢书友“marvel钢铁侠”的打赏。)

第二十四章 死得其所() 
“降者不杀!降者不杀!”

    “太子仁德!大赦天下!”

    张梁化作一朵黄云,飞速远去。

    身后依稀传来巨鹿城中那山呼海啸的声音,他心中满是悲凉。

    巨鹿失陷,黄巾军彻底完了。

    太平道经过十数年发展,聚拢过亿教众,三十六方渠帅,无双境强者三百余人,是何等威势!

    结果呢,三月不到,昔日可席卷天下的势力,竟然就这么分崩离析。

    更让张梁难以接受的是,他们根本没能对大汉造成多少伤害。

    仿佛是一场闹剧,至始至终都是为了衬托出那紫薇所属,众星之主,冉冉升起,坐镇天穹。

    当然,不甘心归不甘心,张梁修炼数十载,一身修为在无双境内亦是一方巨擘,当断则断,舍了早就离心离德的属下,独自一人逃亡。

    可惜很快,张梁就绝望地发现,他逃不掉。

    正因为黄巾军没有对汉军造成可观的伤害,要么溃散,要么投降,汉军留有余力封锁四方,军势镇天锁地,别说是他,即便是全盛时期的张角来,都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然而就在万念俱灰之际,张梁灵台一动,忽然感到一股同源召唤。

    “二哥!”

    他顺着指引,来到邯郸西边的太行山脉,在一处阵法隐蔽的山洞内,见到了熟悉的身影。

    张宝!

    兄弟俩狠狠相拥在一起,感受着张宝极度虚弱的气息,张梁眼眶大红,强忍悲伤:“二哥,我们终于能死在一块了!”

    “三弟切莫灰心,就算是死,也要死得其所!”

    相比起张梁的儒雅气质,张宝满脸横肉,魁梧凶横,如果不穿道袍,换上铠甲与何进倒有几分相似,敢打敢拼,身先士卒。

    但在襄阳城破一役中,不仅千万黄巾灰飞烟灭,张宝也受到重创,若非仙道丹药神妙,恐怕早就身死道消。

    “难!难!难!”

    而听着张宝放狠话,张梁眼中闪过一抹黯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一直很敬佩太史公司马迁,面对大辟之刑,忍辱负重,最终得成《史记》,一书封圣,名传千古。

    他和两位哥哥起义,也是认为汉室无德,百姓无路,要轰轰烈烈做出一番事业,可如今一死却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无异……

    “三弟,我绝非妄言,你不好奇我是怎么来此的么?”

    张宝面上泛起一抹潮红,双指一抖,符燃传讯。

    不多时,虹光落下,化作一位道人,大袖飘飘,迈入洞内。

    张梁感应到对方浩大的气息,手中握住法剑,目光凝重:“五斗米教?”

    “张修伏首,世上再无五斗米教,只有天师道!”

    道袍男子打了个稽首:“贫道张鲁,字公祺,见过人公将军。”

    “原来是正一真人嫡孙,第三代天师,久仰!久仰!”

    张梁还礼,防备之意依旧不减,直到张宝笑道:“公祺与我乃是挚友,合杀张修!”

    “二哥不凡,竟然控制了张鲁!”

    张梁马上明白。

    张鲁在仙道中就是个笑柄,身为天师嫡传,却被一个外人篡权,险些连道统都丢了,给他的祖父蒙羞。

    要知道同为三清一脉,张陵是太上嫡传,张角则不知道是玉清多少代弟子了,根本比不得。

    正因为心中瞧不起,张梁才会相信。

    张鲁真要借助反贼之力,杀了朝廷指定的平叛将军张修,那就是谋逆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