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见了,越笑愚公道:“尔之愚。不可救也!你巫族之人,有大巫修为者,方得永寿。如你一般巫者,寿岁不过千年,便要化为腐朽。精血归入洪荒。千年之期,为时太短,转瞬即逝。你便日日开垦。亦只能损山之一毛。安能遂此愿乎?”
愚公又受了智叟讥笑,却知其所言不虚,左思右想,无有良策,愁闷不已。
一日归家,偶见邻人京城氏之孀妻。育有一子,方七八岁,却听从母亲教导,极为孝顺。愚公见之。叹道:“若我巫族亦能如人族一般,有子有孙,又何患山不能移?”此念一起,再也不可遏止,遂不顾人巫之别,取了人族之女为妻。
他此举虽然大胆,但彼时炎帝治下,人巫和睦,一视同仁,交流往来甚多。人、巫两族领,亦乐见其成,不以为怪。于是生子有三,皆天生神力,与愚公一起叩石垦壤。继续移山大业。
智叟见了,又笑愚公道:“你再生数子相助,最多只有数倍之功,于事无补,如之奈何哉?”
愚公说道:“我父子四人,固不能完成此愿。然待我死后,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若皆能继承我的移山之志,山又不加增,何患不能平!”智叟无言
对。
当时巫族在炎帝治下,大二山,虽然高大,但以父亲的神通,应该可以将其移走吧!”
炎帝说道:“单论土石草木之重。以大巫的神力,一次背负起一座大山,应当没有问题。只是太行、王屋二山,下接洪荒地脉,上应周天星辰,若要将让 移动,必须将地脉与星辰也一起移动。这样的事情,就是以我的神通,也是无能为力的。
女娃说道:“愚公为了移走这两座大山。跟人族婚配,想要让子孙世代成其事,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其志足可感动上天。”
炎帝笑道:“此愚鲁之志也!精神固然可嘉,然本非利国利民之举。何足道哉?”
女娃说道:“愚公移山,虽然愚鲁,但若父亲助其成功,却是利国利民。”
炎帝饶有兴趣地问道:“却是为何?你且细细说来!”
女娃便说道:“如今愚公移山之事。已经传遍卑荒,成为各族笑谈。尤其是妖族,更以此为笑柄。耻笑巫族。因此这已非愚公一人之事。而是巫族之事。只要山一日不移,斤漆便要日蒙亲为取族领,宁夭愧平。泣是为。丁为公而论,愚公有这样的大毅力,大智慧,实为古今罕见,洪荒仅有。父亲教化人族,正好树立榜样,将此事大作宣扬,以示人力无穷,天地可改。人族受此鼓舞,必定更增信念。因此,女儿以为于公于私,父亲都要想想办法,帮助愚公移山。”
炎帝听罢,笑道:“我只以为你平日里贪玩享乐,心性不定。不想你也有如此慧根,为父心中甚慰!”
又与她说道:“你所言有理,其实我亦早想助之。想来想去,只有一法,或许可行。
女娃欢喜道:“是何办法?父亲快快说来!”
炎帝说道:“听说愚公如此移山。乃是受了王屋山清虚洞玄穹道长点化。他是镇元圣人高徒,道行高深,神通莫测,绝不会虚言相欺。我料他定有移山之法,只是要考验愚公毅力而已。这段时日,为父正想亲往王屋山清虚洞,请玄穹道长相助。奈何人巫二族事务繁忙,始终不能得空。你既有此心,想必于此事有些缘分。不如便代为父前往,你意下如何?”
女娃高兴地一口答喜,当即收拾行囊,启程前往王屋山。
却说那王屋山,山有:重,其状如屋,故得其名,乃是顶尖的仙山福地,洪荒灵脉汇聚之处。山上灵气充沛,丹崖怪石,削壁奇峰,星罗棋布;灵猿玄鹤,奇花异果。欣欣向荣。其上一峰,直插云霄,形如擎天巨柱,雄伟绝伦。
女娃上得山来,观看山间万千气象,只当已经然于世外,忘却尘世。又见苍松翠拍之间,灵兽灵禽。悠然自得,不避行人,不由得感叹道:“好一派仙家气象!不愧为有道仙真所居。”
女娃话音才落,旁边突然有声音接道:“此处虽妙,不如峰上风景更佳。你若喜此山景象,何不抛却凡尘。留在在此山修行?”
女娃一惊,循声而视之,这才现前边青石之上,坐着一位道者。手持玉色葫芦,正悠然而饮。其身其行,似与周边之草木乌兽浑然一体,融于自然之中,若不留意。难以觉。
女娃心道此必为一有道仙真,不敢失礼,稽解释道:“我身有要事,办完即要归家。道长美意,请恕不能遵命。”
道人听了,也不惊讶,只望了女娃面相片刻,悠悠一叹,便起身欲行。女娃正不知如何去清虚洞,连忙问道:“请问道长,清虚洞该怎么走?”
那道人头也不回,沿盘山小道缓步而行,只听语声传来:“然尘世外,自然见清虚!”语声如同空谷足音,绵绵不绝,人深省。话到未了,峰回路转,那道人已经隐入了翠屏之中。
女娃听了道人此言,默念几遍。悟道:“是了!王屋山高达万仞,主峰直插云霄,那高处确实可谓然于尘世。道长之言,想必是指点我路径,说清虚洞是在云霄之上!”心中主意已定,便认定路径,向上而行,对道人的言外之音,却是并未多想。
待行到云霄之上,果然见一仙家洞天,正是清虚洞。洞前也无童子。只有苍松二树;老藤几根,盘缠于树上,却是扶疏相间,别有雅致之趣。苍松之下,一只五色鹿悠然而卧。意态逍遥。
女娃大喜,来至洞前,恭恭敬敬报了名号。不片刻,便见一位道人缓步而出,对女娃笑道:“两次相见,可谓有缘!”女娃定睛一看,可不就是在山腰指点路径的那位道者。
女娃不由心中狐疑,问道:“敢问尊着,可是玄穹道长?”
道人答道:“贫道正是玄穹。”
女娃连忙行礼道:“我肉眼凡胎。不识仙长尊颜,还请怒罪!”
玄穹止之,说道:“我等修行之人,随缘而驻,随遇而安,缘来缘去。有如白云自在,流水东西,倒是不必介怀。”
乃问之道:“你执意前来寻我,不知有何要事?”
女娃便将愚公移山之事禀报。并求玄穹相助。
玄穹沉吟片刻,说道:“既是贫道对愚公有言在先,便当助其一臂之力。你可回去禀报你尖,让他派遣二位大巫,背负二山,移往他处。移山之时,贫道便下勾地脉、上引天星,随山而行。待二山落定。地脉天星亦重新照应,如此可不损二山福地,此事便尽全功!”,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章节更多。支持作
第152章 舌绽莲花生烦恼 心出恶念酿劫灾()
:娃听了。由衷赞道!”道长神虽广大,法力丹边,我及也”。
玄穹乃笑道:“大道无穷,难以测度。你既知我神通,可愿留于此处,随贫道修行?要知王屋山是难的的仙家福地,我清虚洞天更是此山灵脉所聚,在此修行一日,便抵尘世十日之功!”
玄穹跟脚,本就不凡,乃是先天葫芦灵根中的灵识所化,在镇元子诸弟子之中,与玄素、玄竹一样,俱是出身鸿蒙,可算得半个混沌神魔。那葫芦根上的九个葫芦虽然已经被镇元子分与了诸位弟子,可是灵根的本体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在第一次分宝之时赐予了玄穹,即为九宝葫芦鞭。此鞭既为先天至宝,对玄穹来说更是意义非凡,乃是他的混沌真身,与他命数息息相关。他自得了此宝,道行大增,后来居上,几乎已能与玄松比肩,因此对于天道大势、生灵祸福,亦能看出大概。
他在山腰初见女娃时,见其根骨奇佳,世所罕见,又与自己有缘,可惜却是天生劫运,印堂晦暗,因此才再次出言,想将其留在身边,好为她化解劫难,实是出自一番好心。
奈何女娃大劫缠身,灵台蒙昧。虽知这是难得的机缘,但她自幼随炎帝修炼巫族神通,本有些自负。又想到若留在此山避世清修,要离群索居,承受形只影单的寂寥冷清之苦,少年情怀哪里能够甘愿?因此心中不免有些犹豫。
玄穹见了,心中暗叹道:“此女虽与我有师徒之缘,奈何命数多种。有天折之相,而且命中大劫。竟隐隐与妖巫气数相互牵连,只怕颇不简单。我欲为其化解,却果然天意难违。罢了!大劫之中。总该有一线生机,且让她在尘世之中再受一番磨砺也好!”
便与她说道:“你如今既无心修道,贫道也不勉强。相见即是有缘。贫道这里赠你符篆一道,你可随身携带,自有神妙之处。若无他事。这便下山去吧!”女娃收了符篆,乃告辞而去。
她回去之后,将玄穹之语如实禀报了炎帝,炎帝听说玄穹有意收她为徒,叹息道:“为父在万寿山听镇元圣人讲道时,也与玄穹道长论讲自然道法。那时只知道他智慧通达。道行高深。却没有想到他神通广大竟至于此!你这一犹豫,却是错过了天大的机缘!”取了女娃身上的符篆,观看良久,叹息不已。
女娃问道:“玄穹道长神通,比之父亲何如?”
炎帝道:“以道行而论,为父与玄穹道长相比,犹如蚌珠比之皓月。溪流比之江海,相差不可以道理记”。至于巫族真身,当然还有另外一说。
女娃不服。问道:“玄穹道长未显神通,父亲何以知之?。
炎帝道:“洪荒天地,乃是盘古大神所化。要移动洪荒的地脉天星。乃是逆天之举,有万千因果纠缠,难度不可想象。便是混元圣人。也不易为。玄穹道长敢承接此事,可见有大神通,大魄力。
你若有福拜在他的门下,为父再无忧矣!”
女娃听了,颇有些后悔。炎帝说道:“罢了,想必是缘分未到,强求不得乃将符篆还与女娃。又再次叮嘱道:“此符是玄穹道长所赠,必有缘故。你定要随身携带,万万不可离身”。女娃应了,炎帝便招来众大巫,商议移山之事。
愚公移山本为私事,可是既被张扬。便成了巫族的公事,可惜众大巫也无移山之能,受了妖族不少嘲笑和奚落。如今听说有高仙相助,移小!有望,大喜之下,纷纷请缨愿往。炎帝便派相缺、夸峨两位大巫,前去助愚公移山。
移山之日,只见云霄之上,飞下一件灵宝,乃是一根金色长鞭,上分九部,每部又有无数节,各有异彩,光芒闪耀。那鞭迎风一摆 便增长数万里,如同一条金色神龙。游动之间,异常灵活。
那神龙将尾巴往地上一探,已经稳稳勾住了太行山的地脉。又见一个玉、色葫芦,冉冉升起,葫芦嘴上放出一线豪光,与天对接,亦吸住了太行山上方的星力。
相妹与夸峨见了此景,知道是玄穹相助,不敢怠慢,连忙现了大巫真身,施展神力,果然成功将太行山连根拔起,往东而行。只见山至何处。那金鞭勾住的地脉和葫芦吸引的天星也移往何处,地脉天星始终与山相连,不曾散逸了山上的半分灵元。
女娃与巫族等人见了,都大喜过望,以为终于可以一举成功。
岂知那山方才移到半路,突然虚空之中,现了一根菩提树枝 也是宝光闪耀,就朝金鞭刷来。
此宝玄穹识得,正是西方教主准提道人的七宝妙树。
勾引地脉天星,毕竟是改变洪荒天地格局的大事,须得**力、大神通,远非看上去那么容易。此时玄今力移山点时,两件系宝尽有所知道妆仇根七宝妙树,最能刷人法宝,此次前来,恐怕正是想趁机将九宝葫芦鞭收去。只是玄穹如今已经神通尽出。便是还有其他宝物,又哪里挡得住七宝妙树这等至宝?
正在紧要之时,云层之中,突然降下一柄拂尘,不偏不倚落下,万千丝绦一甩,正刷在七宝妙树之上。七宝妙树被刷了一下,树身震了一震,连忙落了回去。
那拂尘也不追赶,只静静浮在虚空之中。自然有一股凛然难犯的气势。
准提道人见了,知道难以讨好。便收了七宝妙树,只在西方遥遥说道:“道友移山填海,擅动洪荒灵脉。如此不敬天地,不尊盘古,逆改天数,只恐自不量力,招来祸灾!贫道有心提醒,还请道友三思!”
镇元子亦不现身,只淡淡回道:“移山易脉,不为私利,只为教化生灵,天道自耸分教。道友之数,并非天数!道友之心。恐为私心”。
于是西方不言,镇元子亦不言。
其余诸圣见了二人这番争执。虽未出面干预,心中却各有所思。其中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听了二位言语。虽然知道其中端的。但对地仙移山之举,仍隐隐有些不快。
经此波折,玄穹见师尊出手相助,心中大定,继续移山。于是乃移太行于朔东,移王屋于雍南。大功遂成!
自此之后,翼州之南,汉水之北,再无大山阻隔了。
在移山之中,玄穹祭出两件至宝,分别控制地脉天星,帮助二巫移山。不想在移太行之时,由于准提道人打扰,七宝妙树与拂尘相争,浩瀚灵力波及了当时勾引地脉天星的二宝。因此玄穹一时未能控制好分寸,一不小心,竟将太行山的地脉天星灵元,收了一成到法宝之中。后来移王屋山时,玄穹才现此事,只是太行根基已定,补救不及,只好尽皆植入了后移的王屋山中。
因此移山之后,太行灵脉稍损,王屋山却是灵脉更盛,竟成洪荒大地十大洞天福地之。此乃后话。
此后愚公移山之举,各族家喻户晓、老幼咸知。愚公大智若愚,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知感化了多少洪荒生灵自强不息,奋斗进取。巫族一扫颓势,扬眉吐气,先前嘲笑巫族的妖族反倒有些抬不起头来。
其实这等意气之争,不伤大雅,反而有益于促进各族之间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便是有些不对付,也是个人荣辱,不至于恼羞成怒,酿成灾劫。
不过妖巫之间,因果太深。终究难以善了。
自从逐鹿之战以后,妖族势大,稳压巫族一头,在人族之中又备受尊崇,地个特殊,气焰难免嚣张。只是一来有轩辕氏管制,不能轻举妄动,再加上地仙一门又明显偏向巫族,妖族之中纵有野心者,也难免投鼠忌器,不敢有所异动。
只是妖巫二族,俱非韬光养晦者,自从开天辟地以来。都是我行我素之辈。正是锥处囊中,其颖自现。是万万掩盖不住的。何况他们:族因果早种,气运牵连,其实冥冥之中早有定数,人力哪能改变?
因此,任凭神农、轩辕再如何努力,妖巫二族也还是逃脱不得劫数。终究还要做过一场,才了因果。
却说那炎帝之女女娃,因年龄尚幼。一直在炎帝膝下承欢。但是自从帮助愚公移山、到王屋一游后,始知天地之大,造化之奇。名山大川。高人异士,让她大开眼界,兴趣非常。从此之后小陈都再也栓不住她的心了,她便辞别了炎帝。江河湖海,四处游历。炎帝也因她年岁渐长,并不多加约束。
这一日,她游玩至东海边上。见天高水阔,鸟飞鱼跃,海面湛蓝如玉,广大无垠,心中甚是欢喜,忍不住下海游玩一番。
人族之身,有些赢弱,她便略施巫族功法,将身躯长大,下到水中。或游或泳,与鱼虾同戏,玩得好不乐哉!
女娃年少无知,却不知在东海施展巫族功法,集是大忌。
要知四海是龙族镇守,名义上受妖族管辖。不管妖族龙族,与巫族都有仇怨,互不往来。巫族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