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仙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地仙演义- 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好请教!”忙说道:“快快有请!”转念之间,惟恐等不及,又亲自出迎。

    骊山仙子见了白起,见礼道:“将军安好!”

    白起将骊山仙子迎入,问道:“道友仙山何处?法号如何称呼?也识得我否?”

    骊山仙子道:“我从昆仑仙岛来,今在骊山修行,就以骊山为号。将军,你主人间杀伐,应运而生,伏尸百万,血流漂杵,声威赫赫,我岂能不识得?”

    白起闻得骊山仙子从昆仑仙岛来,不由肃然起敬,说道:“既是昆仑仙岛高士,定知吾今生前世,不如便以道友相称!”

    骊山仙子肃容道:“将军,世间岂得两全事?你既主人间杀伐,因果纠缠,积怨已深,又怎能脱得六根清净、立世为仙?听我一言向劝,安心掌兵,削平天下,使人间一统,再无战乱,福泽黎民,亦是偌大功德!”

    白起尤不死心,说道:“以杀立道,不亦可乎?此亦圣人之道也!”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第299章 平隐患仙子授天机 挟三清准提论罪状() 
骊山仙子知他心意,说道:“将军之杀道,乃是借兵事杀戮凡俗,倚强凌弱,不可与截教主、幽冥教主两位之道混同。试想若是将军得道,世上生灵又何辜?”

    白起无言以对。

    沉默片刻,白起颓然道:“吾自阪泉,数世蒙昧。如今好不容易得了一点灵光,难道转眼身死魂消,又是过眼云烟?”

    若真是凡夫俗子,人间功业自堪满足。但白起是大巫根底,区区虚名,岂在眼里?

    骊山仙子见状,忍不住安慰他道:“你二人此番转世,正当天地大变,乃是应运而生,要在人间完成功业。至于将来归着,自有一番安排,将军又何必自寻烦恼?”

    白起本不知封神之事,只是也从骊山仙子话里听出了端倪,忙问道:“不知道友何以教我?”

    骊山仙子道:“此乃天机,我亦不知。只是异日将军再见万寿山道友,倒可以询问一二,或有所得。”

    白起大喜,连忙道谢!

    就在这时,门房报世子嬴政到,白起犹豫片刻,对骊山仙子道:“世子少不经事,只怕言行无状,冲撞了道友!”

    骊山仙子道:“无妨!我正为他而来,岂可不见?将军便在一旁观看便了。”

    白起遂让嬴政入见。

    是时嬴政年仅冲龄,情窦初开,见了骊山仙子,只觉得倾国倾城,无一不美,一时间如痴如醉,呆立当地,白起唤他,也恍如未觉。

    骊山仙子佯怒道:“轻薄子。见吾安敢心生邪念!不罚何以立威?”乃将一道灵光,射入嬴政紫府,压制住宿慧元神。

    白起见状大惊,忍不住求情道:“道友,他年纪尚小,还请网开一面!”

    骊山仙子笑道:“将军,人间事在人间了,其中自随天机运转。不可擅加干预,否则祸事不小。我方才之举,不过是正本清源罢了。”

    又说道:“今日之言,望将军谨记!就此告辞!”说罢飘然而去。

    嬴政犹自不能回神,呆呆言道:“人间怎有如此绝色?”

    白起心中暗暗叹气,却不好与他言及神仙之事。免得节外生枝,便说道:“世子异日即位,扫平天下。一统寰宇,普天之下皆是王土,何况美人乎?”

    嬴政受教,道;“愿学王霸之术!”

    白起道:“兵书三卷,无助于你王霸之业,可归还于我。你若仍要向学,我却可教你识才用人之术。”

    便收回兵书,使嬴政不能再学巫法。

    却不知覆水难收,种子既然已经播下,总有发芽抽叶之时。哪里能收拾得干净?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却说骊山仙子去后。暗暗想道:“他们俩一个帝星,一个杀星,处在一起,总是不妥。如今白起大事已遂,不如让他抽身,方为长久之计。”

    当时昭襄王已七十余。年老体衰,整日神思倦倦,懒理朝政,一日正在昏坐,突然见一神人,驾五色云,从天而降,与其言曰:“大王在位五十余年,屡破东方六国,武功卓著,远胜前朝。然今大王天年将至,麾下又有骄兵悍将,嗣位之君新立,何以制之?”

    昭襄王闻言,豁然惊醒,见自己仍坐王位,方才乃是一梦。心中细思神人之言,岂不便是自己所忧之事?于是沉思片刻,呼唤左右:“传令武安君,率兵二十万,即日启程,出函谷关,进击东方六国。”使者领命而去。

    白起得令,大惑不解,遂道:“如今国库空虚,粮草未足,长平一战,丁壮未复,实不宜出击,因此臣不敢领命!”将金牌令箭,悉数封还。

    昭襄王闻言大怒:“白起自恃己功,不听王命!”遂令左右赐剑,命其自裁。

    白起获剑,暗道:“吾应运而生,杀敌百万,六国无抗力。如今莫非是鸟尽弓藏,天要亡我?”一己之生死无关紧要,只是骊山仙子言犹在耳,不能问个明白,无法甘心。

    遂在庭中摆下香案,望万寿山下拜,心中默祷。片刻,空中有话音朗朗传下:“汝应运投凡,已完杀劫,不宜长待人间,有干天忌。以汝之功,本当尊神之位,奈何杀伐太多,冤孽纠缠,因此尚需在幽冥转世五次,洗脱杀业,才成正果!”

    白起问道:“却不知是何正果?”

    那话音略一顿,说道:“可封人间武圣,位在地书之中!”

    白起又道:“嬴政亦应运投凡,归在何处?”

    那声音沉默片刻,说道:“亦需先转世投胎,洗脱杀业,日后阴司之中,不失君王之位。”

    白起乃起而言道:“既如此,人世纷争,尚有何留恋?不如早早投胎,正位归神!”于是举剑自刎而死。

    白起死后,昭王亦崩,子孝文王立,不及一年又丧。异人即位,是为庄襄王,不过三年,又故。于是嬴政以弱冠之龄,得以即位为君。

    时光荏苒,却说黄石道人在玄德洞修行,进境一日千里。这一日,玄松道人与他言道:“徒儿,你自上山至今,屈指算来,已二十余年。如今秦国有真命天子出世,即位为君,当合天下,混一舆图,消除战乱。你亦当入世辅佐,建功立业,一并斩将封神,完此神仙量劫!”

    黄石道人说道:“师尊,弟子十世心诚,志于仙道,自上山以来,日夜用功,不敢懈怠,如今尚未证得金仙道果。又怎忍将二十年苦功,一旦而废,再入尘世蹉跎?”

    玄松道人笑道:“此言差矣!须知不入世,何以立得功德?不出世,何以清净六根?是故出世入世,相辅相成,并不悖逆。你此行下山,非为俗事,乃是斩将封神,亦师门大计。为着此事,老师不知多少万年谋划,为师等不知多少遭杯葛,才有今日局面。如今落子收宫,系于你手,岂容有失?你此去,并非孤身一人,还有师门为后盾,只须大胆行事,若有碍难之处,为师等自来解围。待得功德圆满时,你或回山修行,或镇守一方,不亦可乎?”

    黄石道人听了,知道师命不可违,泣涕下跪,拜别师尊,玄松道人笑道:“吾非元始圣人,你亦非姜子牙,不日便可重逢,师徒之缘未尽,又何必如此做儿女之态?”乃拿出一宝,乃戊己元尘幡是也,与黄石道人道:“你虽有召神令,却难护身。此宝乃是老师所出,可惜土灵圣母无福享用,今日便传与你。你有此宝在手,纵使大罗金仙,要取你性命也难。”

    黄石道人遂拜谢老师,下山去了。

    是时秦国国力,大大强于东方六国,秦王麾下,战将如云,猛士如雨,六国无一能当。然秦王欲平东方六国,又恐六国合纵,消耗国力,且朝中还缺一帅才,统帅诸将,因此一直按兵不动,等待机缘。

    尉缭至秦国,偶遇秦将蒙恬,路边一席谈论,蒙恬叹服,为之牵马,请回府中,又荐于秦王。秦王闻报大喜,亲自前来求教。尉缭与言兵法谋略之事,无有不中。秦王乃任其为国尉,掌国之兵事,言听计从,并将身自下,谦卑以待,衣服饮食,悉与尉缭同。

    却说准提道人见尉缭下山,与接引道人言道:“如今箭已上弦,引而待发。是非成败,在此一举。”接引道人亦然其言,于是准提道人亲发金册玉书至大赤天、清微天、禹余天以及九天凌霄宝殿,邀请三清圣人与玉帝前来灵山,共商大事。

    通天道人接了金册,说道:“此必西方教与阐教勾结,欲对付地仙一派!”自思与镇元子是友非敌,天书封神时,截教多蒙他看顾,才得保住传承。因此本当不去,但转念一想,又暗道:“既然受邀,不如去看看他有何话说,也好做一时之进退!”于是也骑奎牛前往。

    灵山之上,诸仙寒暄已罢,进入正题,准提道人乃慷慨陈言:“天书封神时,老师面命,三教共商,广纳众议,诸圣共同签押,最后才使得三界诸仙信服!今地仙封神,却以一门一派,自专其事,将天地众神,视作他一家奴仆;又悍然要同封地府、阴司之神,欲将两界纳入掌中!逆天行事,莫此为大!于是白起投凡,伏尸百万;长平一战,血流漂杵!今吾观地仙,有五大罪,一不遵天道,二不敬鸿钧,三亵渎神灵,四杀戮天下,五蛊惑帝子。桩桩件件,证据确凿。诸位道友,当此天地大变、人伦惨祸,尚不执一言乎?”

    三清与玉帝听了,仍不出声。

    准提道人又说道:“老师合天道之前,一道传三友,立下玄门正宗;后来又亲立天庭,传下天书,封周天神位,布泽万物,济度群生。因此匡扶天道,实乃是四位道友本分。当此天道陵替之时,他人可不作为,四位道友却不能不作为,否则,日后何以面对鸿钧老师?”

    四仙被准提道人拿言语将住,顿时便不好再保持沉默。太清圣人为三清之首,不得不言,缓缓说道:“准提道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乃是常理。况镇元子行事,虽然有些出格,尚不算乖张。先前诸事,都有因果,不可不问!如今天道在上,监察万物,若地仙真有大悖逆,老师早已出手教训!既未出手,可见地仙行事,仍有可取之处。却不可假天道之名,冒然加罪!”

第300章 诸仙论道动根基 秦王发兵平六国() 
通天道人闻言,笑而抚掌道:“正是如此!”

    元始天尊驳道:“道兄所言,大谬不然。还记得吾等在幽冥大战之时,老师曾言道:幽冥乃关键之地,非一教一派有福掌之;若镇元子定要行事,则天道运数,从此不在其门,不在其身。言之凿凿,不可或忘!”

    接引道人与准提道人皆言道:“正是如此!老师有言在先,可为定论!”玉帝亦颔首称是。

    太清圣人淡然一笑,说道:“诸位道友,贫道之道,乃是无为自在,众所咸知。是故天书封神,吾虽受师命掌其事,不得不与两位贤弟周旋几回,门下实无半分参与。今地仙封神,吾身吾教,亦不参与其事。因此若是有门人弟子,自愿下山,卷入其中,虽死无怨。但若是有哪位道友前来蛊惑,却休怪老道不留情面!”

    准提道人一怔,说道:“太清圣人为三清之首,亦是首徒,身系老师厚望,岂可不仗义执言,匡扶人间正道?”

    太清圣人寿眉一簇,说道:“正道!旁道!吾自有吾道!改教之事,尘埃未落;老子升仙,如在目前。道友算无遗策,早有领教!今日莫非又在胸中算定了老道我不成?”

    饶是准提道人脸皮厚,一时也不由呐呐无言。

    通天道人见状,哈哈大笑,说道:“匹夫尚不可夺其志,吾等心中,皆各有至道,何必相强?大师兄之言是也!”

    元始天尊斥道:“吾等之道,都在天道之下,虽是各不相同,却殊途同归,有迹可循。三千大道,源流一同。贤弟且不可妄发乱语!”

    太清圣人只一旁静听,并不出言反驳。

    通天道人微怒道:“吾秉公而论,如何反成乱语?你略其本而究其末,岂不是有意寻衅。存心不良?”

    元始天尊却又不语,准提道人因而问道:“道友之道,不知是何道?”

    通天道人不防有他,答道:“吾之道,乃截道,亦破立、杀伐之道也!此众所周知,道友何故明知故问?”

    准提道人躬身一礼,请教道:“愿闻破、立之道如何!”

    通天道人答曰:“是者立之,非者破之,有是而非者。则截之!无物不可破。无道不可破!”

    准提道人左右看看。乃问道:“阐道可破否?”

    通天道人答道:“老师紫霄宫传道时便有言:道可道,非常道。一言尽述阐道之弊。此是其道自破,吾又何须破之?”

    此言非同小可,乃是直欲毁掉阐教根基。还胜诛仙剑阵百倍。只听得话音刚落,半空突兀一声霹雳响起,隆隆不绝,元始天尊乌云罩顶,须发皆张,显然是首次被勾出了圣人心头真火,戟指通天道人,喝道:“狂妄之徒,尔敢胡言乱吾教义?”

    通天道人毫无畏惧。喝道:“吾今只不过如实转述老师之语,尔身为弟子,本当恭听教训才是。如何反而发怒,指责于吾?须知抱残守缺,其罪尚小;不敬老师。却为大逆!”

    元始天尊怒气更胜,一时竟不知如何反驳。

    准提道人连忙说道:“今日本是为着地仙犯逆,共商大计,二位切勿自乱阵脚,节外生枝。”又数目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同他早有共识,只得强自按捺下来。

    准提道人又朝通天道人问道:“道友刚才炎炎大言,贫道倒又要问:三千大道,道友破了几许,又截了几许?”

    通天道人刚压服元始天尊,正心中得意,闻言脸色一变,喝道:“三千大道,皆天道所掌。吾道自天道出,秉承老师之意,截以补天,何须破之?”

    准提道人说道:“如此说来,道友一条大道也未曾破得。大道以下,破之不足显能,截之无益,想来道友也不屑为。道友既不能破,又不能截,不破不截,于天道何益?岂不也是妄托截教之名?”

    通天道人正要答话,这时接引道人缓缓说道:“两位皆谬矣!贫道记得老师有言“天尚不全”,可见万物有缺,乃是常理。截补之事,殊不易为,非天之道!”

    接引道人此语,也是借鸿钧道祖之言,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明言天衍四九之理,暗讽截教立教之基,攻势不弱于通天道人说元始天尊。

    这两位一虚一实,词锋犀利,一时间通天道人也是不知如何应对。元始天尊见了,始平复怒容。

    唯有太清圣人冷眼旁观,见二圣竟然皆有道心动摇之相,恐其教祚不永,不由暗暗叹息。

    准提道人见状,微微一笑,对通天道人说道:“贫道看来,大道三千,自成一体,截之难以自补,故老师亦有此感慨。好在天道之外,还有大道。道友若能截之以补天道,那才是天大功德,从此截教与天共老,永世长存,可谓万世不易,岂不妙哉?”

    通天道人不由有些心动,问道:“不知道友何指?”

    就见准提道人问道:“自然之道可破否?可截否?”紧接着再问:“造化之道可破否?可截否?”又问:“生养之道又如何?”

    一连三问,竟问得通天道人心神动摇,万念纷起!

    准提道人尤恐不足,又喝道:“此等千载难逢之机,若坐视不理,不破不截,怎称截道?怎称破灭之道?”

    通天道人沉思片刻,突然哈哈大笑,说道:“不过是想拖贫道下水,要对付万寿山,偏生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