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雨水便会应声而停,最多能做的便是事前规划,事后补救了,但是现在也是多想无益,只能祈祷雨别再下了。
“多谢大人直言相告。若是有用到我等之处,请大人尽管吩咐,我等必不推辞。”话到如此,杜举人只能是感谢县令大人了。
“这个,实不相瞒,依下官看来,知府大人怕是有意续堤,可此时公文未下,本官也不敢决定,本官想,你们最好还是早作准备吧。”县令最后模棱两可的说了一句。然后果断的转移了话题“本官听说,杜贤弟你的长子去府城参加府试了?提前恭喜你了,仲华幼龄便考过县试,这几年,经过你的调教,秀才必是手到擒来,恐怕这喜文已经在路上了吧。”说道最后,王县令都有些嫉妒了,有个好儿孙比什么都强啊!若非如此,自己干嘛要这么委曲求全将就这杜举人呢?还不是人家儿孙有才,怕有后报啊。
“大人太抬举犬子了!犬子年幼,院试恐不得中,让他去参加院试,原是为了磨练,见见世情,让他知道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免得过于浮躁。对于能否侥幸得中,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了。”杜老爹虽然对自己悉心教导的长子很有信心,但是此种时候也不敢多言,免得有什么意外。
就在里正父子俩,坐如针毡的听着县令大人和杜举人,用他们听不太懂的话寒暄应对时,那知府大人派来报讯的快马,日夜兼程,风雨不歇的跑了一天一夜,终于来到了这拜县。传讯官带来的是皇帝的旨意,知府大人为了省事,也让他们顺便带来了刚刚出炉的新科秀才人选。
第十三章()
传令官一路飞奔,边喊着“急报!急报”边策马朝县衙奔去,一路上引了无数人注目。
等到了县衙,师爷一边派人去后衙请县令大人,一边安顿两位传令官,这风尘仆仆的昼夜兼程,二人也累得够呛,等到交割后,才能好好休息,此时只能稍微缓个气。
此时的县令大人还在与杜举人交流教育儿孙的心得,正当二人聊得津津有味时,衙役突如其来,打断了二人。“启禀大人,府城的传令官到了,说是带来了朝廷旨意,还有府试中榜者名单,此时正在等候大人。”
听得此话,县令大人忙站了起来,准备去看看,而里正也高兴的要命!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多亏杜举人跟县令大人聊了这么长时间,要不就正好错过了。想到这儿,感激的看了杜举人一眼,发现杜举人还是很淡定,不由的对杜举人的敬畏又深了一层,连王县令也暗地里佩服杜举人的稳重。其实杜举人只是听到这届府试结果下来了,紧张过头了。
王县令清咳一声,对杜举人说:“杜兄,愿否与本官同去?”
“这··大人这是公事,在下既无官职在身,还是在此静候大人消息吧。”杜老爹推辞了,在这时候,还是低调些吧。
“无妨!杜贤弟也是有功名在身的人,见官不跪,本就有资格,走吧,杜贤弟。”县令大人盛情相邀,县令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喜报也跟着来了,自己让杜举人一起去,正好听听消息;若是杜仲华中了,那不用多说,恭喜就行了,自己这也是卖了个好给他们父子;若是没中,正好看看杜举人的脸色,说到底,县令大人对杜老爹其实是有着隐隐的嫉妒。
“杜举人,既然县令大人这么说了,你就一起去吧。”还未等杜举人说话,一边的里正急了,这种事,他是没有资格第一时间去的,难得杜举人能去,那还不赶紧去听听,能得到第一手消息不说,还能知道的透彻,不怕县令大人隐瞒。见杜举人没有打算去,里正不由得催促。
“额,那好吧,那在下就冒犯一回,请大人见谅。”杜老爹也是心里七上八下的,不仅仅担心朝廷旨意,更好奇大郎的成绩,见王县令和里正都如此说了,便也应着了。
这边里正与儿子李大山因为没有办法去听消息,只能焦急的等着。那边县令和杜举人也疾步去见传令官了。
见县令大人进了县衙,两位传令官忙起身参拜:“卑职令官张冲(陈寒)见过县令大人。”
“不必多礼,两位带来了朝廷的旨意?”县令大人问道。
“启禀大人,是的。知府大人收到朝廷旨意,令我等二人,昼夜兼程,前来传达旨意。”为首的传令官,名叫张冲的,恭敬的汇报县令大人。
“不知皇上有何旨意?”知府大人赶紧起身,朝北边拱了拱手,表达了一下对皇上的敬畏。
“大人,此乃知府大人命我等送来的公文,请大人过目。”张冲赶紧掏出公文,双手奉上。
师爷接过来,递给县令大人,王县令赶忙拆开,一目十行,迅速浏览,然后,放下了心。“杜贤弟,你也看看吧,皇上圣明,自有对策,你们可以放心了。”王县令一边将公文递给杜老爹,一边安心的说了句。
杜举人连忙双手接过,从头看了起来,看了一遍,发现除了华丽辞藻和歌功颂德以及对王县令的厚望外,重点是说了两条;一是,同意拜县县令于周边地区征加徭役,进行固堤,若是有需要,可向知府大人求助,知府大人可斟酌调集周边县城青壮,务必要保证地区安定。看到这儿,杜举人心下稍安。总算有了对策,而且,若是能尽早加固堤坝,决堤的风险也小了很多。第二点则是,知府大人不日将亲临拜县,视察水情。
“多谢大人,此乃大人心存百姓,忧心百姓之举,众人知晓,必将对大人感激涕零,知府大人亲临拜县,救治水情,乃是我们之福!更彰显了知府大人对您的看重。”杜举人看到最后,免不了对县令歌功颂德了一把。
“哪里哪里,这是本县身为父母官当做的。”王县令意思的谦虚了一把,然后接着问传令官“知府大人打算亲自视察水情,不知大人打算何时动身啊?”
“启禀大人,此事卑职也不知晓,只是,前日卑职二人动身之时,院试揭晓,知府大人正忙于院试后续,依卑职之见,知府大人短时间内恐怕分身乏术。”陈寒一边说着,一边也递上一份公文,“大人,此乃知府大人交予我等,乃是拜县此界府试秀才名单,请大人过目。”
听到这儿,杜老爹更是心里七上八下的,自己的孩子自己知道,虽然自己对大郎此次院试结果胜券在握,但是,就怕有个特殊情况。
知府大人打开一看,不由得极为高兴,这届院试结果极为喜人,自己治下中着便有六人之多,这也算自己的一份功绩。从头看来,发现杜家大郎杜仲华的名字赫然在上,不由得一阵心酸,没想到,杜仲华年仅十五岁,便以稚龄考取秀才,想想自家成婚多年,还在乡试上挣扎的儿子,真是没得比啊。
知府大人自顾自的感慨着,浑然不知座下的杜老爹是多么的心急如焚,这可是关系到自家的大事,虽是着急,杜老爹也不敢表现的太过明显,更是不敢催促,只能干等着。等王县令回过神来,强忍着心酸,将名单交予杜举人,并感慨到:“恭喜杜贤弟了!我就说,以仲华之才,秀才必是手到擒来,果不出所料啊!”杜举人正在接过名单,见县令大人只是递名单,没有喜报,心中原本一凉,以为大郎落榜了,还未来得及难过,便闻得王县令此言,瞬间心是大起大落了一回,马上低头在名单张扫了一遍,发现大郎的名字赫然在上,心里有了着落,这才有心情与王县令客套几句:“大人过誉了,侥幸,侥幸而已。”
师爷恭维了几句:“恭喜杜举人,后继有人,青出于蓝。”紧跟着,堂下一片恭喜之声。
“唉,杜贤弟太过谦虚了,中便是中了,何来侥幸一说?凡是中榜者必有其才华。如此看来,喜报必是在仲华手中。仲华虽是未归,但今天本官先摆酒,与杜贤弟庆祝一二。”
“这···”杜举人还在迟疑不决。
“杜贤弟必要给我这个面子。”
王县令既然如此说了,加上杜举人心里是真的高兴,便同意了:“恭敬不如从命!还是在下于香满楼摆酒,请大人届时光临,不吝赐教。”
“哈哈,好好,本官必定到场。”王县令一口答应了。
“大人公务繁忙,在下先行告退了。”杜举人说完,便准备退场。
“杜贤弟慢走,等本官处理完这公事,与杜贤弟共醉一场。”
“那在下就在香满楼恭候大人大驾了。”
第十四章()
辞别了县令大人,杜举人独自往后衙走去,见周边没有人了,杜举人终于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狠狠的握了一下拳头:大郎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实在是太好了,虽然自己在众人面前都是极为淡然一副不以为意的样子,其实自己也是忧心忡忡,毕竟谁也不敢百分百保证大郎能中,自己着实为大郎的府试捏了一把汗。这下子好了,大郎总算是过了府试,算是踏上士阶层了。想到这儿,杜老爹忍不住有些感慨,若不是这连绵的雨天,今年也算是个好年景,按自己原本的计划,正好今年秋闱加试,原本是想大郎若是府试得中,那就去参加今年的秋闱,以大郎的年岁阅历,必不会中,但是,听人说千遍,不如自己试一回。今年去试试水,算是为下届的秋闱做做准备,可惜,现下如此情形,以大郎的心性,恐怕是没有心思去参加秋闱了。
一路感慨,不知不觉间就回到了厅堂,里正父子见到他的身影,不由得赶紧迎了上来,一等到杜举人靠近,里正便迫不及待的发问了:“杜举人,有什么信儿啊?朝廷怎么说?”李大山虽没开口,也是眼巴巴的等着杜举人发话。“知府大人传来消息,说是准许王县令征集民力,加固堤坝。”杜举人也没有吊大家的胃口,直接把知道的告诉了里正。
“这么说来,是又要征徭役了?”里正一听,喃喃自语。
“爹,这时候,就是加征徭役也没什么,只要能保证河堤不垮,什么都是值得的,如果河堤垮了,那···。”李大山看到自己爹爹在这种小事上计较,忍不住出声了。
“对!一切都得以河堤不垮为重!杜举人,县令大人打算怎么个征法?”里正听到儿子这么说,也反应过来,若是河堤垮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必须要保证河堤。
“这···,王县令还未决定,知府大人的意思是,让王县令根据水情,酌量征集。”杜举人听到里正这样问,有些尴尬,自己听到大郎院试得中的消息,一时太过高兴,连这些基本的事情都忘记仔细询问了,真是不够稳重啊!还得努力!
“这倒也是,这种事,县令大人肯定得好好寻思,才能定下来到底怎么征。”里正理解的点点头。“杜举人,你说,我们是在这等县令大人的消息,还是现在就回村,跟大家提前通知一声?”里正征求杜举人的意见,在见识了县令大人和杜举人的相处之后,里正简直是对杜举人佩服的不行,暗自下了决定,杜举人跟县令大人如此熟络,不管干什么之前,先问问杜举人,绝对没错。
“实在不瞒老哥,我恐怕现在怕是分身乏术。我今天中午打算在香满楼摆酒,宴请王县令,你和大山也一起作陪,如何?”杜举人征求二人意见,自己是不能马上赶回村子了,若是里正父子两人着急,就只能自己想法子回去了。
“哦?杜举人有这打算?去,我们爷俩当然也去,毕竟这也是为了村子,不能让杜举人自己破费。”里正觉得不能浪费与县令大人套交情的机会,正好自己也带了几两银子,便打算一起去。
“里正,你太见外了,再说,”杜老爹有些不好意思,自己也没里正想的那么大公无私,自己摆酒,更多是为了庆祝大郎的中榜。“我这摆酒,不仅是为了感谢王县令,也是为了庆祝大郎中榜,打算与县令大人不醉不归。”
“哦?大郎中了?!对哦,刚刚说院试结果也出来了,恭喜杜举人啊!大郎这真是有出息啊!没说的,你调教的孩子就是有出息,二郎和果儿还小不提,就看大郎、枝儿,谁见了谁不夸啊?!”里正一听,先是惊呆了,大郎中秀才了?这一小会,杜举人从哪知道?后来仔细一想,当时确实是说秀才名单也来了,只是刚刚光顾得河堤的事了,没心思顾及这些。
想到这儿,不禁是感触更深了。没想到大郎还真中了!这老杜家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出了个举人不说,这大郎也考上秀才了,这以后,肯定是和村里人不一样了,能当官的人了呢!真是····“这我们更得去了,大郎也给我们涨了脸啊!这说起来,咱们村,又出秀才啦!”里正这么想也没错,这年头,讲究宗族乡亲,若村里有人为官作宰,大家都能沾光,遇到事的时候,说起来,自己底气足不说,连县令等人也会给个面子,就像隔壁县的乔家夼,不就是有个书生去了北边当了县令,这就整个村子抖起来了,听说去年争水的时候,谁也不敢去抢他们的,就怕他们嘴里那个“俺们村的县令大人”。
“那便是更好了,就劳烦里正老哥了,正好打听打听王县令的打算。”杜举人替里正计划着。
不多时,午时到了,正当杜举人打算先去香满楼时,知府大人处理完公事了。四人一起,朝着县城久负盛名的香满楼而去。
而此时的李家洼,枝儿母子四人,刚刚吃完午饭,枝儿和果儿正在忙活着收拾碗筷,受杜老爹“君子远庖厨”的影响,大哥和二郎虽然也会干些农活,但是唯独这厨房的事情,是一点也不沾的。枝儿姐妹俩在灶下忙着洗刷,二郎则赖在炕上和杜沈氏撒娇。
“行了,果儿,碗放下我刷吧,你把菜底收拾收拾,准备些吃的去喂二黑吧。”枝儿看了看剩下的碗碟,决定还是自己搞定吧,便吩咐果儿去干别的了。
“恩,知道了大姐。”果儿一边应着了,一边收拾东西准备去喂二黑了,说实话,果儿宁愿去喂二黑也不愿意去洗碗,油腻腻的。
枝儿手脚利落的洗了碗筷,刚找了个大瓷碗将煮好的苞米块装上了,准备拿到屋里吃,就看见果儿喂完狗回来了。“洗洗手,去屋里吃苞米吧。”枝儿边说边停下,等着果儿。
果儿一听有自己心爱的苞米,马上冲过了,洗了手,便讨好大姐:“大姐,我端着吧。”一边说,一边伸手把碗接了过来。
“你啊!就看见好吃的有劲!”枝儿也没拒绝,朝果儿玩笑了一句,姐妹俩一起往屋里去了。
第十五章()
一边往堂屋走去,枝儿一边抬头看了看天,刚刚吃饭前雨水刚停,可是就这吃顿饭的空儿,短短的半个时辰的时间,黑云又上来了,恐怕又要下雨了,这样的天,下一会儿,停一会儿的,格外的让人烦躁。
收了收心思,枝儿和果儿进了屋。姐妹俩一进堂屋,便看见杜沈氏拍着二郎的肩膀正在说服二郎“刚吃完饭,你就先歇会吧,那个大字就在那,又跑不了,”话音未落,看见枝儿进了屋,赶紧让枝儿帮腔“是吧,枝儿,等会写也一样的嘛!”
二郎看到枝儿进屋了,眼巴巴的看着枝儿,二郎知道,在读书识字这个问题上,娘是说了不算的,家里能做主的,除了爹爹,便是大哥和大姐了,在一些时候上,大姐的话比大哥的还管用呢!大姐要是发话了,自己就可以歇一会了。
“二郎写了几张了?”枝儿迎着二郎期待的眼神问道。
“大姐,才写了七张,还有一半多呢!”二郎也很犹豫,一面想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