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做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明末做皇帝-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田淑一千个不愿意,可章功却不依,若是朱由检累出个好歹,王承恩怪罪的也只是自己,田淑不敢违背章功的意思,只能压下惧意,端上一杯茶水,怯生生的走到龙案前,轻轻放下。

    虽然田淑的动作很轻,不过却引起了朱由检的注意。

    朱由检抬起头看了一眼田淑,又看了看放在龙案上的茶水,才觉得有些口渴,端起茶水,便喝了一口。

    “皇上,虽然国事繁重,但您也,也应该要保重龙体啊。”田淑脸色羞红的说道。

    这是田淑第一次主动与朱由检说话。

    听完田淑的话后,朱由检抬起头看了一下田淑,笑着道:“你这是在关心朕吗?”

    “皇上,您,您身系国家社稷,不能过于劳累,若是,若是累病了,那可大事不好了。”田淑又接着说道。

    听完这话,朱由检便就清楚,这些话绝对不是田淑这个性格怯弱的女子能够说出口的。

    朱由检轻笑着说道:“想来,这些话是谁教给你说的吧?”

    田淑听完这话后,有些害怕,下意识的看了一眼章功,章功顿时便冷汗直冒,心中想到,真是个傻女人。

    一直仔细观察田淑的朱由检,当然注意到了田淑的动作,也知道这些话是章功教给她说的,不过朱由检也没有说话责怪章功,反而接着说道:“田淑,你来养心殿多久了。”

    “禀奏皇上,奴婢到养心殿侍奉已经有四十二天了。”

    “你既然记得那么清楚,难不成你在这养心殿中度日如年,每天都在数着不成。”虽然朱由检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笑意没有丝毫减少,可还是把田淑吓了一跳。

    看到田淑煞白的小脸,朱由检也不在去调笑与她,正色道:“朕有些饿了,让御膳房备些吃的过来。”

    章功赶忙接道:“遵旨。”

    跪求支持,跪求推荐,收藏,成绩惨不忍睹真心没有办法了,还有想问一下各位书友,那个分类推荐是什么,是在分类榜单上吗,有多长时间呢,还望知道的书友在书评区说一下,

第一百零六章 辽东防线() 
章功得到旨意后,立即安排小太监去御膳房备膳食,这养心殿的用膳一直都是十分清淡的,而皇帝带头节省,弄的京师各级官员都不敢大肆铺张,勤俭之风在京师周围也算弥漫开来,民间在锦衣卫的造势下,都知道皇帝三天吃一次肉食,故京师民间都在传言朱由检乃是大明朝建国二百年来最为勤俭的皇帝,当然这也是朱由检想要的结果。

    用过膳食后,朱由检便去了坤宁宫,与周玉凤说些话后,便一同安寝。

    天上的月亮很远,在辽东可这般皎月只能徒增寒意。

    辽东防线建立与神宗末期,当时大明花费巨大的精力与粮银,东拼西凑了十五万大军,对外号称五十万,发动改变大明国运的萨尔浒之战。

    不过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却输的一败涂地,当时是时任兵部侍郎杨镐为统帅,所有的人都在说这场战争输了,大部分责任都在其身上,不过他们的想法都有些片面。

    首先萨尔浒之战没有被朝廷正确对待,当时的辽东根本就凑不齐这十五万军马,将领吃空额极大,朝廷的监管体系,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内斗中,根本就不了解这种情况,直到有了战事,才发觉不足,无奈之下,只能从内地调集军马,但他们又犯了一个错误,殊不知军马出战,粮草先行之礼,他们凑够了庞大的军队,但是没有为军队准备充足的粮草,而当辽东的军马凑够十五万后,杨镐还没有做出分析的时候,便被朝廷敦促出战,速战速决,这时候的辽东军马,不仅是底层的士兵,就算是高级将领,也都大多不熟悉,更不用说能够配合作战了,那时候的后金可没有现在的后金那么大的威名,而杨镐在朝堂的督促下,坐镇沈阳,分兵讨金,而领命的各将领,为了保存实力,前军后军相距甚远,救援不及时,才造成了后金各个击破的命运,当然若说萨尔浒之战都是杨镐的罪责的话,也算是冤枉了杨镐,首先是分兵之策,那个时候不比现在,十几万大军若是一同进军的话,更为危险,故不管是那个将军领兵,也不能不分兵,而各个领兵的将军,对待战事的失败也要负上大责,杜松刚愎自用,贪功冒进,马林与之相反,进军迟缓,畏敌先逃,刘脡有勇无谋,听信狂言,李如柏起自废籍,做事畏首畏尾,而在朱由检的前世,在历史界都流传着,为这场战败买单的应该是明庭中枢系统,他们犯了几条战争大忌,其一为战争储备不够,辽东苦寒,棉衣火炭粮草均是短缺,其二,任人不贤,杨镐乃是文官,早些年虽然在朝鲜领过兵,但几乎没有打过什么胜仗,把关乎国家社稷的战争交给这样一个书生将军,罪比杨镐还要大,其三,不停督促杨镐出战,本来杨镐的打算是在三月开战讨金,不过朝廷却不允许,在最为苦寒的时期发动了这场战争。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在,若是不败,才是没有天理。

    而经过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便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相反,后金从防守转为进攻,也就是因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辽东明军屡战屡败,先后沦陷了沈阳,辽阳,广宁重镇,明军退守辽西,朝廷也着手建设辽东防线。

    所谓的辽东防线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的,而辽东防线又称宁远防线,这道防线的建立者便是此时的辽东经略孙承宗,这道防线规模极大,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中夹杂着众多的联防据点,而辽东防线又分为南北两端,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一百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至大凌河,长约一百公里。

    孙承宗的经略府便在锦州城中,此时的锦州在孙承宗的布置调动下,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军营,城中不时有军士巡逻,城墙上面,守夜的士兵也有千人,而锦州城的人马也从天启七年初的五万四千人,变成了此时的八万人,这些士兵不比内地的军队,他们大多数都经历过宁远大战,故也可以说是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被民间戏称辽东军。

    孙承宗自从到了锦州赴任后,想着朱由检的信任与嘱托,未敢放松过警惕。

    孙承宗刚到锦州后,便召集了众多昔日的部将,与他们联络感情,并做出了重新部署,他把辽东的大部分精锐放在锦州城,便是让锦州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先锋,在地域上面也能庇护皮岛与朝鲜,让后金有些顾忌。

    实然,孙承宗与袁崇焕的治军方案不同,袁崇焕自宁远大战后,便开始着手撤军,稳中求胜,也便是袁崇焕的这种方案,导致后金兵马攻占了朝鲜,绕道入了内地,而辽东防线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马其诺防线,当然不能说袁崇焕的布置一无是处,他的布置与设想,让辽东防线坚不可摧,皇太极,多尔衮等人都没有在这里讨到什么好处,当然他的机动性却完全丧失,而朝廷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孙承宗的想法却跟袁崇焕相差甚远,他想的是步步为营,步步推进,两种方法,有着天差之别,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孙承宗去了辽东后提出重新的部署后,这袁崇焕心中颇为不舒服,但孙承宗也算是他的老师,不好当面去反驳,不过朱由检却清楚,这种情况维持不了多久,若是把袁崇焕留在辽东,他们两个人的矛盾迟早会爆发,这样对于朝廷,对于辽东来说,决计不是一件好事,故才把袁崇焕调入京师,为的便是分开两个政见不合的人。

    而就在这深夜中,一名军士骑着快马,到了锦州城下,对着城墙大声喊道:“我乃是奔赴蒙古洽谈的张煌绩,张大人亲兵,有要事禀奏经略大人。”

    城上的士兵听到是奔赴蒙古洽谈的张煌绩亲兵,不敢大意,立即开了城门,让这位兵士入城,当然这也是孙承宗的嘱咐,不然深夜,谁敢去开城门。

    这名兵士入了城后,城中的一名士兵便带着这名兵士,往经略府而去,两人都骑着马,但走的却不是很快。

    锦州城中的这名士兵话多了一些,问从蒙古而归的士兵道:“这次去蒙古,事情可顺利?”

    从蒙古归来的士兵看了一眼这名士兵,开口说道:“张大人,何等雄才,蒙古已经同意了与我们大明结盟抗金之事。”

    “真的吗,若是如此,这后金断然不敢再来侵犯我们大明了。”

    “这话也不敢说的那么满,虽说能够签订盟约,但蒙古人遵守不遵守,我们都不知道,我们这些当兵的还是不能够放松警惕。”从蒙古归来的士兵打击这名士兵道。

    “话虽如此,但也好过独立面对后金啊。”

    实然当朱由检批准了与蒙古,朝鲜,三方联盟抗金之事后,这件事情便就在辽东传开,百姓心中有了期盼,军士心中活络起来,这倒不是说辽东军马畏战,殊不知,打仗可是要死人的,战场上,刀剑无眼,上了战场,谁能走下来,都是未知,这是人性使然,即便是圣人也不能坦言不惧死亡。

    不好意思,今天有点琐事只能一更,不过即便如此,小风还要厚着脸皮问一声,书友可有推荐,投给小风吧。

第一百零七章 孙承宗() 
两人在城中走了将近大半个时辰,才到了经略府去,期间虽然也说了些话,但也不多,只因为这名从蒙古归来的士兵十分劳累。

    经略府门口站着数十名虎背熊腰的兵士,两名士兵立即下马,走了过去。

    “这位是远赴蒙古的张大人亲兵,现在不远千里,回到锦州城,想要见见经略大人,还望哪位老哥去通报一下。”锦州城的守夜士兵恭敬的说道。

    都是在一个地方当兵,所以这些士兵的关系相处的都不差,故守府的头目只是例行公事的问道:“是从蒙古回来的。”

    “对。”

    “那你们在这里稍等片刻,我进去通报一声。”守府的头目轻声道。

    “那便有劳老哥了。”

    这名头目摆摆手,示意不用如此客气,转身便进入了府中。

    这个时候的孙承宗没有安睡,正在大厅之中与锦州总兵满桂交谈,孙承宗与满桂的私交甚好,满桂也是打心眼里面佩服孙承宗,瞧不上袁崇焕,觉得他是个软蛋,这次孙承宗来了后,满桂便被调到了锦州任总兵之职。

    正当二人交谈正欢之时,士兵前来禀报,说从蒙古来的士兵归来,想面见经略大人。

    这场结盟从他提议,到朝廷允许,已经过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张煌绩去了蒙古也有了一个半月,虽然一直都有好消息传来,但与蒙古结盟之事却一直没有定下来,这倒让孙承宗有些心急。

    整个明庭除了袁崇焕,包括朱由检在内的政治家都没有看懂孙承宗的与蒙古结盟的意愿。

    孙承宗想要依靠蒙古吗,不是,他需要的不是蒙古,而是那一纸盟约,若是签订盟约后,便可让后金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冒犯大明,能够为孙承宗争取更长的时间整军布置,也可为朝廷在国内施展大政,争取时间,但孙承宗清楚,这后金入驻沈阳后,他的目的变了,以前的努尔哈赤,只是想割据一地,成为土皇上,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他认识到了明军战斗力低下,政治目的也从割据一地变成了席卷天下,故想靠着这张盟约彻底吓着后金,无异于异想天开。

    孙承宗听完是从蒙古回来的士兵,心急蒙古洽谈之事,赶忙说道:“快让他进来。”

    “得令。”说完后,便大步下去。

    不一会儿,这名士兵便带着从蒙古归来的士兵来到了大厅。

    从蒙古归来的士兵看到孙承宗,立马跪下身去:“小的见过经略大人。”

    “快起来吧。”

    士兵起身后,孙承宗便详细询问道:“蒙古洽谈结盟之事如何?”

    “经略大人,此时小的回到锦州城便是向大人报喜,张大人与林丹汗聊了许久,又与蒙古贵族说了许多,虽然不止一次的被蒙古人威胁恐吓,但张大人带领着使团安全渡过,并于十三天前与林丹汗正式决定签订盟约,不过我大明需要地位高一些的人去,这也是林丹汗的要求。”

    孙承宗点了点头,轻声说道:“理应如此,本官马上便写奏章,快马加鞭送往京师,由皇上定夺人选。”

    张煌绩虽是军伍出身,但他的官职确实不高,即便能言善辩,林丹汗也不认他。

    下定主意的孙承宗便让人安排这名士兵下去休息,让士兵拿来纸笔,书写了奏章,待到密封后,便召来士兵,让他以最快的速度送往京师,这名兵士不敢耽误,拿起奏章,便就出发。

    待到一切事了后,孙承宗也算松了一口气,对着满桂道:“满将军,这次洽谈与蒙古结盟,乃是本官的主张,殊不知,对我大明是福是祸啊。”

    高大黝黑的满桂,听到孙承宗的话后,赶忙站起身,恭敬的说道:“经略大人,末将觉得与蒙古结盟势在必行,不然,我大明独立面对建虏,压力一定极大,找到蒙古人,便能为我大明承担一分来自建虏的压力,也能缓解一些士兵的情绪。”

    孙承宗摆摆手道:“满将军,你不必宽慰本官的心,你我都清楚,皇太极最先下手的地方决计不是吾大明,而是蒙古,你只说了好的方面,对于我大明不利的事情却只字不停,若是皇太极在盟约签订后,兵发蒙古,吾辽东又该如何自处,你可曾想过?”

    满桂摇了摇头,他虽是武将,但也不是愚笨之人,孙承宗说的话他也考虑过,实然,按照满桂的思绪来讲,若是皇太极西进,辽东军不必有任何迟疑,直接北上,可满桂却不是朝廷,不是皇帝朱由检,他做不了这个主,若是朱由检迟疑,朝廷反对,那么一纸盟约就如废纸一般。

    而孙承宗的想法也是要遵守盟约,虽说北上有风险,但风险与利益却是共存的,若是用兵得当,孙承宗觉得他能够把辽东防线在往前推一步,但他与满桂一般,也在考虑着朱由检的意思,皇帝与朝廷允不允许辽东兵马发动一场看似胜局不大的战争,实然,这也是孙承宗的一种冒险,胜了,灭不了后金,只能多得几座城池,把辽东防线建设的更加稳固,可若是输了,损失惨重,辽东防线便会出现空虚,这可是有亡国的危险,对比之下,谁都觉得没有冒险的必要,可孙承宗却不比常人,他清楚的认知到,此时大明朝面对的是一种被动挨打的尴尬局面,若想发生改变,一场战争不可避免,而孙承宗与在辽东所有武将的想法一般,不愿意独自与后金开战,这个时候拉上蒙古,朝鲜来帮忙,倒也是一种无奈。

    孙承宗想打,可皇帝与朝廷同不同意他如此冒险,便不在他的意料之中了,此时的兵部尚书乃是袁崇焕,他深知袁崇焕的禀性,若是辽东事端一开,朱由检第一个要询问的必定是袁崇焕,而袁崇焕也一定劝阻,并会说出辽东之战的得失,那时候,皇帝作何想法,他也意料不到。

    孙承宗犹豫一会后开口说道:“满将军,若是皇太极西进,本官从锦州发兵四万,并下令皮岛朝鲜出兵呼应,能够打赢这场战争解了蒙古之危吗?”

    “末将不知,但末将愿为经略大人冲锋先锋,万死不辞。”满桂也不敢把话说满了,常年驻扎辽东,对于后金骑兵的作战迅速与战斗力可是一清二楚,虽说辽东军骁勇,皮岛军也可一战,但朝鲜的军队是什么样子的,他不清楚,若是朝鲜军不堪一击,那必定会打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