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农家种田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农家种田忙-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饼的好事了,说好之后,就去接了孙氏回到李家,也没有请人,就买了一对花烛,让李继达和孙

    氏拜了堂,就算是过门了,孙氏因觉着自己是孤女,在李家一直小心翼翼的伺候婆婆和丈夫。

    李明锦是家里的长子嫡孙,家里的地位自不必说,因着南山寺的和尚的话,命中有两劫,李家人一直小心翼翼,此次李明锦确实因为秋天去河里摸鱼,回来受凉伤寒,古代伤寒可是要人命的,这不,高烧了几天之后,醒来就换了李俊的芯子。李明锦是家里孙子辈的排行老大,同胞妹妹李明珠是家里老三,还有一个同胞弟弟排行第四叫李明秀,二叔家长子排行第二叫李明辉,长女排行第五李*,三叔家长女李明佳排行老六,二爷爷家的四叔家的长子李明海排行老七,至此李家来到河西村之后也算人丁兴旺了。

    虽然爷爷和二爷爷两家分家而过,不过关系却一直很好,想到这里,李明锦送了一口气,虽然已经接受了自己穿越到古代的事实,不代表自己真想去过妹妹一直说的穿越古代斗极品的生活啊,好歹一个大男人,天天去一群女人斗嘴皮子,想想冷汗就下来了。

    李俊现代二十三岁,一名军人,才当兵三年,本来这次是回家探亲的,老家是在农村,不过村里这几年搞生态旅游,家家户户生活生活都很富足,看到村里大变样,快要看到亲人的激动的心情充满李俊内心。

    经过村头的河边时候,刚好看到有人落水,出于身体本能,李俊立马扔下背包,跳下去河里,准备下去将人拖上来,溺水的男子看到有人下水救他,立马抓住李俊,像是抓住浮木一样,李俊内心很焦急,男子出于本能的力气很大,勒住他的脖子,差点闭气了,李俊只能一边使力掰开他的手,一边使自己上浮,最终将男子单手穿过男子腋下拖着,单手往岸边游去,好不容易将男子带出深水区,却感觉自己腿抽筋,最后的记忆就是水涌进五脏六腑的感觉,再醒来就来到这里。

    也不知道父母亲知道自己不在了会如何伤心,李俊心里很痛苦,还好哥哥还在老家照顾父母,想着就忍不住流泪,子欲养而亲不待。

    李俊躺在床上心思百转纠结愁苦异常,突然有人推门而入来到床边,伸手在李明锦额上摸了摸道:

    “锦儿醒了,不发热了,太好了,我这就去叫你奶奶去。”说罢快步走出门去喊婆婆去。

    “锦儿,我的乖孙啊,你可吓死奶奶了。快让奶奶看看。。。”不一会儿王氏和小王氏,林氏,孙氏一起走进房里。看到几人脸上都透露的激动,李明锦又想到了自己的父母,眼眶又红了,王氏等人一看乖孙这样,立马心疼了,忙问:

    “锦儿怎么哭了,不哭。。不哭。。奶奶心疼啊。。”

    李明锦回过神来,感到了自己的失态,又想到自己现在是个小孩子,这家人这么疼爱原身,要是知道了原身已经不在了,会怎么样。只能眨了眨眼睛,将眼泪压了下去,小声的回到:

    “奶奶,我没事了,就是醒来了,看到奶奶高兴的。”

    “奶奶,我饿了”说着李明锦摸摸自己的肚子对着王氏撒娇道。

    “好。好。奶奶早上给你做好吃的,还热着呢,啊。。”王氏看到孙子有了精气神儿,立马开心的回到。摸摸了孙子的头,对着大儿媳说到:

    “锦儿他娘,明天我和你一起去南山寺还愿去,你今天去准备准备。”

    “娘,我省的。”小王氏说罢,就让小儿子去喊公公他们回来吃饭。

    李大富带着三个儿子,去了地里收玉米去了。前些年开荒的四亩地,是下等地,现在经过这些年润肥已经是中等地了,加上昭元三年,朝廷分派的八亩地,家里一共十二亩地了,风调雨顺的话,也能温饱了。李大富等人回到家,就看到门口小凳子上坐着发呆的大孙子,立马高兴的抱了起来说道:

    “我孙儿好啦,和爷爷说说,还有哪里不舒服,有什么想吃的没?”家里穷困,老人能想到的就是尽量给孙儿补补身子。李明锦闻言,抬起头来打量着爷爷,看来家里确实条件确实很不好,爷爷今年还不到五十,看起来都有六十了。感受到老人的关心,内芯是成年人的李明锦觉得为了老人安心,乖巧的回到:“爷爷,我已经好啦。”

    双手搂住爷爷的脖子,李大富看到孙儿确实精神不少,心里很是高兴,搂住孙子走进屋里,坐到桌子边,将孙子放在腿上。

    小王氏等人已经将午饭做好,两碟咸菜,一盘炒茄子,一盘炒青菜,旁边放着一大盆清水玉米糊糊,额外放的一碗白米粥是为了给李明锦准备的,看着桌上的午饭,李明锦在心里无声的叹了一口气,可真是没有一点油水啊,家里的日子真是清苦,看着家里的人衣裳基本都打过补丁,面色青黄的,却单独为了自己准备的一碗白粥,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儿。

    哎!自己现在也只是个九岁的小娃,能做些什么呢?虽然农家的孩子早熟,可是资源有限,再说自己也不敢过于表现异常,要说穿越后最大的触就是,相信世界上有鬼了,不然也不能穿越了,越想越恐怖,算了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回想了一下原身的记忆,还是决定走一步看一步吧,现下最重要的是养好身体。

    秋天的清晨有点儿凉,娘亲王氏的叮嘱下,李明锦还是穿了一件外褂,来了这里已经半个月了,身体终于好了,想到原身的身体,李明锦纠结了一番还是决定慢慢的锻炼,为了不引起家人的怀疑,就每天早上出来再村里走上两圈,一边锻炼身体,一边了解村子的情况,要说古代生活挺清苦的,就是稍微富足一点的人家,寻常也很难见到荤腥的。唯一的好处就是吃喝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空气清新,民风淳朴。

    家里人看到孙儿每天吃完早饭就出去溜达两圈,一开始还以为孩子病了在家拘很了,想出去玩,后来见孩子每天没其他事情身体渐渐好了,也就由着他了。家里的几个小豆丁们,开始因为哥哥生病,大人叮嘱不要吵着哥哥,就一直不敢来李明锦跟前,现下看着哥哥身体好了,就迫不及待的哥哥长,哥哥段的喊着,一边跟着哥哥遛弯。

    堂弟李明辉八岁了,精力充沛正是爱玩的年纪,平时就和哥哥一起玩,现下看哥哥每天都不出去玩,忍不住的凑过来说:

    “大哥,我们去山上玩吧,有好多果子。。”

    对啊,李明锦想起家里每天的清水糊糊,没有油的菜,感觉肠子都细了,自己因着生病,吃了几回肉汤,家里其他的人却没有,看了几个堂弟堂妹期待的眼神,点了点头说道:

    “那回去拿个篮子,和奶奶说一声,免得奶奶担心。”

    “好咧。。”堂弟一溜烟儿的跑回家去。

    李明锦瞅了一眼剩下的几个小萝卜头,还好,没有拉挂着鼻涕,估计应该抹在袖子上了。

    “大哥,我想吃核桃。。。”看着胞妹明珠快冒星星的双眼,李明锦无声的摸摸她的头,小姑娘笑开了抱着哥哥的腿撒娇。

    “大哥。。。大哥。。。我也要,我。。我还要吃山楂”五岁的李*赶紧说道。

    “好。。好,大哥带你们去摘。”正应着,二弟明辉就拿着个篮子跑过来。

    “大哥,我和奶奶说了,奶说让我们早点回去,我拿了篮子,快走,大哥,村里大娃他们摘了好多好吃的回来,去晚了,被他们摘完了。”边说边拽着大哥,希望走快点,那股子急切劲儿。李明锦无奈的笑了,左手拉着明珠,右手拉着*,快步的跟上前面小跑的明秀和明辉,小明佳才三岁,太小,家里没让跟着出来。

第3章 (修)() 
因着河西村就在南山脚下,南山横跨云州梓州边界,绵延百里,呈东南往西北走向,与山体斜交顺行有一条大河,自古以来称之为沣河,河西村即在这南山与沣水环绕之中,河西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光同季,如今昭元帝修养生息,按人丁分配的土地免税三年,对李家人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一行人走了半个时辰,才到了一个小山腰上,看着周围斜坡的山体上,各种各样的植物径向分布,李明锦很感慨,大山对古时候的农村人来说,有时候意味着天然的食库,各种野生的蘑菇木耳散落在地上,枯枝上。不远处野生的猕猴桃,野核桃,还有一些自己也不认识的野生果子零星的枝头,今年之所以还剩下些,还要归于朝廷的惠民政策,否则村名们吃不饱,野菜,野果子早就被摘得一个不剩了。不待李明锦感慨完,几个小不点就快速的跑到过下下,眼镜望着野果直流口水,一边不忘大声的对大哥喊道:

    “大哥。。大哥。。快来啊,我要吃核桃,还有猕猴桃。。。”

    “大哥,恩,快来,要吃”*焦急的喊道。

    “来了,来了,明秀你带着明珠,*在树下捡果子。。。我和明辉拿木棍敲。”

    说罢在地方捡起两根木棍,递给明辉一根,两人就开始敲核桃。一群孩子兴高采烈的敲着,捡着,不一会就有半篮子的果子,李明锦看看了篮子,说道:“不敲了,先去采点蘑菇和木耳吧,不然篮子装不下了,等有时间再来吧。”

    孩子们停下来手上的动作,听着大哥的话,齐声的说道:“知道了,大哥。”

    扫了一眼周围树根阴凉处生长的蘑菇,枯枝上散落的木耳,,这些可都是纯野生的,庄稼人,只知道可以采回去当菜吃,其实木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自古有”益气不饥、润肺补脑、轻身强志、活血养颜”等功效,并能防治痔疮、痢疾、高血压、血管硬化、贫血、冠心病、产后虚弱等病症,它还具有清肺、洗涤胃肠的作用。不过古代三高人群估计没多少,吃都吃不饱啊,估计买的人也不多吧,看来怎么样赚钱之类的想法,还是要好好考虑一下,毕竟现下还没出过村呢。

    古代的人都是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晋朝亦是如此。虽然李家之前因着家境尚可,爷爷,父亲叔伯都是识字之人,也仅仅是识字而已,家里的小孩子,大人们也会教,也只是做到不是睁眼瞎罢了,眼看着家里的境况,想去科举,真是一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事情,再说自己在现代也就是个高中毕业,学校里教的唐诗宋词倒是背过不少,能记得的也寥寥无几,况且眼下的晋朝,不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任何一个朝代啊。科举考啥还不知道呢。早知道会穿越到古代农家,就该早早的看看关于种地的科技知识,还好自己也是个农村人,虽然种地的伙计不是很熟练,也做过农活,原身也才九岁,想来也不会显的很另类。

    李明锦一边带着弟妹捡着蘑菇木耳,一边想着纷乱的心事,眼看蘑菇和木耳采了小半篮子,李明锦直起腰身来,掂了掂篮子,对孩子们说道:

    “家去吧,太阳西落了,不然奶奶该着急了。”又看了一眼快睡着的*,对明辉说道:

    “我来背*,明辉和明秀抬着篮子,明珠自己走,可以吗。”

    “我可以走的,大哥。”明珠说道,一只手揪着大哥的衣摆,一行人带着今天的硕果,开心的家去了。

    太阳已经下山,快到家门口,就看到奶奶王氏在门口张望,看到孙儿们回来,脸色的担忧神色渐渐减轻,略带责备的口气对李明锦说道:

    “身子刚好,就出去折腾。。。。快给奶奶,没事吧。。啊。。”说着边拉过孙子的小身子,仔细打量确认一番确实没有无不妥之后,带着一群孩子们进了堂屋。

    李家自前朝周武二十年迁徙到河西村之后,至今已十年之久,河西村背靠南山,面向沣水,土地肥沃,战乱未波及河西村的时候,村民们也能温饱之外有所结余。周武二十八年,与梓州毗邻的云州北平王赵易川起兵,梓州有朝廷镇守的军队,战事波及河西村,很多村民,举家牵走。

    李家好不容易从晋州逃难至河西村,眼看河西村又不能平静,无处可去;只能一家老小躲在南山的深沟里面一年,再出山才知道,河西村所属常怀县等地,已在东平王管辖之下,一家人松了一口气,看着破败不堪的村庄,找到了比李家更早回来的里正张远山,里正族人世代居住在河西村,天下大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家园被毁,族人死伤飘零。知晓眼下最重要的是寻到走散的族人,重建河西村。

    因着战事造成了诸多村民死伤迁徙,河西村一下空出很多房舍,天地,重新登记造册,到县衙报备之后,重新分配了一些田地屋舍给村里幸存的村民。李家原先只有几间茅草屋,后又分到隔不远处的两间屋子。李家人众多,因此,李大富带着几个儿子又将毁坏的茅屋拆了建了一间堂屋,左右两间卧室,将分到的两间屋子连了起来,又在临近沣水的荒地圈了一块宅基地,空地周围堆砌起一圈土墙,后来几个儿子相继成亲,又在起了三间背靠着沣河的屋子。

    走进堂屋;看到爷爷;父亲;叔伯等人;坐在桌边;桌上饭菜已经盛好;却都没有动筷;知晓应该是等自己兄弟姐妹几个;心里冒出一股暖意;李家虽然不富裕;却家庭和睦;对子孙甚是爱怜。也幸好是穿越到李家了。

    “爷爷,爹,二叔,三叔,娘,婶婶。。。”笑着挨个打过招呼,将背上的*递给二婶,“爷,我身体好了,就出去转转。。没事的。。”

    怕爷爷担心,赶忙解释道。李大富也是一个开阔之人,看着孙子精气十足的样子,笑着点点头,只叮嘱了注意安全,再没说别的。

    孩子们都回来了,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完晚饭,自个歇下了,农家人,油也精贵,所以睡的都很早,李明锦所在大房的房间面向沣水,是原先村里分的,两间房。一间是李继旺与小王氏夫妻卧房,一间放了两张床,兄妹三人住一起。

    看着两只已经打着小呼噜睡的混熟的小不点,李明锦毫无睡意的在床上翻身打滚,想着什么时候能去附近的镇上去看看。看着家里的穷困模样,九岁啊。。。能干些什么呢。。真是焦急。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中睡了过去。

    又过了小半月,李家终于将地里的玉米都收回来了,平堆在院子里,串着挂在屋檐下,看着这么多粮食,李家人脸上多了一丝满足的笑容,今年朝廷不用交赋税,家里能过个宽松点儿的年啦。

    河西村所属南山镇,每逢七日,全镇赶集,今年加李明锦在听到奶奶王氏说到赶集之后,忍了几天终于没忍住,向大人们提出了要跟着一起去赶集的要求,理由是:自身已经九岁,古代九岁就是小大人一枚了,要跟着大人见识见识,而是是家里的长孙,也不能一直窝在家里。李大富看着孙子小大人的模样,答应了。

第4章 (修)() 
赶集这日,李明锦在熟睡中被父亲叫醒,河西村距离南山镇走路要一个时辰,虽然村里有牛车,但是为了省钱,家里人都是走路的,深秋的早晨露水重,一些凉意传来,李明锦打了一个微颤,快步跟上大人们的步伐,今天赶集来的人有父亲,母亲,二叔二婶,父亲与二叔各挑了一个担子,总共两石打出来的苞米,准备去卖到粮店换点银钱,母亲和二婶则是为了去交绣活,再买点日常家用的东西。今年家里开荒来的四目旱地,每亩地收了两石苞米,大约现在带的三百多斤,四亩地也收了八石,以往出去赋税是不够吃的,不过今年朝廷免了赋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