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大宋- 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而张某人最终还是以南方为标准,毕竟南地是他的发家致富地,很多东西都是现成的,百姓们也习惯了变法,接受能力比较强。

    于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丝米、忽米这些单位正式出炉,把“斤有所短、尺有所长”的破规矩彻底改掉。

    接着便是规范斤这个概念。

    张林穿越来时,是带着山地自行车的,自行车前杠上的水壶便有毫升的单位,按照后世的500毫升水为500克,那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当然,水不是用随便河里或者井水,而是用玻璃片收集水蒸气。

    结果也让他大吃一惊,他虽然知道宋斤比后世的斤要重,却也没想到宋斤居然足有640克上下(多次测量对比后取平均值),按照宋斤换算十六两,一两便只有40克。

    发现这个差距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脸上猛然一顿,愣神了好久才回过神来,长吁一口气。

    当初制定新货币时,是按照米价来定标准的,包括银币和金币所使用的“含金含银量钱重比例”,没有按照一斤十六两这个概念来兑比,否则要出事,把他惊出一身冷汗。

    新货币要是出了如此大的差错,对眼下的政权公信力,可不比一次军事战争上的惨败造成的伤害小。没了公信力,老百姓就不信你的政府,不但政局不稳,以后想颁布什么新法都难以落实。

    在短暂的后怕之后,吨、千克、公斤、市斤、毫克、微克这些单位连带着立方千米、升(立方米)、立方分米(一千毫升)、毫升等单位也出炉了。

    为了验证自己是不是犯了错误,张某人做了一立方分米(一千毫升)蒸汽水的实验,经过对比称重后,果然是1000毫升的蒸汽水,尽管有误差,但误差不大。

    由此,他解决了数学测量和测重单位的统一,以及测量单位向容积(体积)单位的换算比例。尤其是后者,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眼下的科学研发有重大意义。

    测量单位和容积体积的单位换算比例确定后,可以进一步研发的物理和化学、数学项目就多了,如同打开了一片新世界。既可以进行各种物质的密度测验(用容积排水法),又可以用于现下的造船工业(实重排水量标准制定)。

    各种物质密度测验更是意义重大,只要随着研发制定标准,就可以用以检验物质中是否存在杂质,而且是可以用字面数学计算出来的!这一点尤为关键,可以说是解决了军器监的大麻烦。

    更进一步的研发,就是张林很早以前就记录在本子上(记忆备忘录,sss级保密)的浮力等等的计算公式,后世只要上过高中的学生随口就能报出来:f=pgv(儿服等于肉鸡味)、p=fs=pgh(屁等于肉鸡儿去,液体内部压强公式)

    f是浮力,p(音译肉)液体密度(千克立方米),g=9。8*千克,v是体积立方米。

    其中g=*千克这个单位他一开始没想起来是啥,不过随着对单位的思考和统一,他仿佛开窍了般,先是联想到了力的单位为n(牛),那g就顺利地推算出了单位为n千克,也就是单位质量下的重力值。

    密度计算公式和浮力计算公式、压强计算公式的出炉,标志着造船工业的一个划时代标杆,表示张某人的“铁甲战舰”项目可以提上研发日程了。

    张某人陷入疯狂不可自拔,趁着记忆大复苏,一鼓作气地把v=st(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p=mv(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a=(v2…v1)t(加速度),平均加速度、g=mg(物体重力=物理质量乘以单位质量下的重力比值)、f=u*fn(摩擦力=摩擦因子乘以重力)、f=ma(动力公式)、抛物线计算公式尽可能地记录并推算出来

    不要小看这些后世常规的基础公式,比如有了力学基础计算公式,军器监匠人们便能计算出铁丸的重力,通过对比试验得出单位千克内火药的爆炸推动力(随意假设一个摩擦因子形成一次方程计算公式),可以反推出黑火药的进一步最佳配比(以前都是大药量比较,误差大)。

    再如以标准口径比如2。0口径火炮,装填一千克黑火药丝包,试验轰击出一颗5千克铁丸,通过f=ma,通过ma可以计算出一千克黑火药爆炸式产生的动能。a(加速度),可以通过公式(v2…v1)t得到,而v2和v1可以通过st(距离除以时间)得到至于距离和时间,这东西可以通过人工采集方法获得,虽然会有一定误差,但采用多次试验法采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少误差。

    说到这里,就很有必要把时间这个单位也进行变革了,毕竟这时代大家都是时辰、刻、一炷香、一盏茶、一息什么乱七八糟的来计量,实在是不科学。

    而后世的小时、分、秒则完全可以通过古代的日晷、圭表、刻漏、沙漏、水钟等通过换算获得。

    张林知道这些东西足以引发更大一次的时代变革,他一边组织比较年轻的工匠们学习,一边把这些资料设为最高机密,准备全部放在夷州岛上进行研究。

    等完成大一统的战略目标,他便要把夷州岛上的机密研究所搬到皇宫附近甚至皇宫里才放心,这些研究人员他绝对是要当亲儿子一样防护的。

    没错,比亲儿子还亲。

第391章 砖窑() 
宅府的花苑内,白菲菲很难得地“正巧”和刘倩儿碰了面,于是随意聊了几句。

    “老爷最近好忙呢,成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要么就是和那些军器监的人商议事情,对了,最近有点回寒,晚上你记得给他掖好被子。”

    刘倩儿原是表情平淡,忽而眼睛一亮,随即又沉寂下去,微微点头道:“姐姐放心,妹妹记在心里呢。”

    “那就好,倩儿妹妹多操心,毕竟老爷可最疼你了。”白菲菲直起身,笑道:“那我去练会儿刺针了。”

    “姐姐自去忙。”刘倩儿微笑着应了一声,起来微微欠身作礼。

    原来老爷也没去她那里过夜啊!

    在分别后,俩女心中同时这般想到,都觉得对方的表演实在太low了,一个破绽百出,一个装模作样。

    经过仔细的考虑,张林还是觉得没必要把这些天想到的物理、化学、数学公式给弄进教科书里搞得天下皆知。

    这些东西实在太划时代了,很容易引起别的国家弯道超车。组织人秘密研究可以,一点点地把知识“正常”地现出世间,让别的国家追随自己的脚步,始终差一代甚至几代(古代交通、通信、语言、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而且,这些知识要首先服务于军工产业,只有外部威胁消失,很多“科学的魔鬼”才能一步步地释放出来。

    所以,他并没有心急地把那些揭露“科学魔鬼”的公式拿出来,而是先组织人进行质量、测量、时间的标准化制定。

    这十多天里,他和这批年轻人已经粗布完成了质量和测量单位的标准制定,剩下时间单位还在进一步的“大数据平均化”标准取值过程中。

    很多东西,不是一次两次的实验便确定下来的,而是要经过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上万次的实验,把大数据平均化才能把误差降至最低。

    尤其是时间和时辰的对应,最好是在赤道周围实验,宋代疆域最南边要属于崖州(改为朱崖军),也就是今日的海南,隶属宋代广南西路。

    而宋代海外岛屿最远可推及到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属于琼州府管辖地区,所以张林已经安排人去那里实地矫正时间。

    其实具体时辰误差只要不太大,也没甚关系,反正不会影响小时、分、秒这些时间计量单位。

    不过他如今身份地位不一样,很多事交代别人去做也就一句话的功夫,自己又不费力气,最多等个半年几个月罢了。而且派去的人把事情办好了,他对于这种牺牲奉献的行为肯定是大大赏赐的,也只不过是一句话的问题。

    等以后条件好了,他还要派船去赤道附近重新确立时辰,尽量给后世留下完美的科学基础。他能做的也就这么多,这些天脑袋几乎是要爆炸了。

    目前他总结出来的基础物理、化学、数学知识已让汉民族领先世界大几百年了,再加上热武器的研发,足够称霸世界几百年甚至到后世二十一世纪。

    要是后世还出现“严重抗议、严重谴责”的外交词汇,那真是辜负了他张某人。

    去岁三月攻占了福建路,并且在六月份成立了商务署(后改为商务总署),张林曾约谈总署的商务头头们,提出“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以官方带头对民间进行投资,促进民间经济复兴。

    其中商务总署的经济发展计划与张林记录在本子上的五年发展计划可是大不相同,很多东西他也没法向商务总署直接说明,只能一件件一批批地落实下去,如今还有大半的经济项目没有开启。

    这稀里糊涂一年过去了,按照进度,似乎很难完成,所以张林准备加大官方投资力度。至于财政压力虽然大,却也不是无法解决的。

    首先便是一直碌碌无为的工建总署,当然,隶属其中的军器监除外,总署每周每月递交上来的文札内容千篇一律,几乎没什么新发展,让得张林对一直忠心耿耿做事的柳二很是失望。

    柳二目前已纳入“百人改造”计划中,在廉政学坊中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水平,属下人忠心归忠心,但不能是草包庸才啊。工建总署署长可是内阁成员,柳二的确有点拖后腿了,碌碌无为既是渎职。

    暂时负责工建总署事宜的乃是副署长沈楚生,此人原乃宋朝廷婺州盐铁司的官员,算是目前内阁中为数不多的原宋国文人派系。因为他做事勤勉,且专业知识扎实,思想开明而获得重用。

    张林下一阶段的计划,便是要工建总署在现有业务基础上针对砖窑和水泥窑进行改良和扩建,在官方资本的助力下同时要大力引进民间商业资本,优先对码头、矿山、各行带头的大型作坊(集团公司)进行基建项目大开发。

    这时代的砖头和后世的砖头其实没甚区别,只是使用普及度不高、质量参差不齐罢了,尤其是宋朝廷管辖时的官坊生产出的砖块质量有明显的高低之分,这与工艺的关系不大,只是管理体制问题。

    现在张林统治这片土地,工匠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因此劳动积极性增强,砖窑生产出的红砖和青砖、灰砖质量都非常可靠。

    砖头的烧制和后世的一些小工厂差别不大,都是以黏土为主要材料,工艺方面也很简单。张林亲自去视察了解过,只要大力开发,很容易就把成本给降下来普及到民间去。

    只要规模上来,成本自然降下去,再怎么说,砖头也比木头用来建造房屋省钱不是?

    红砖是属于砖胚成型后自然降温风干,青砖则是匠人浇水降温,相比之下,红砖硬度高但使用寿命有限,而青砖、灰砖硬度稍弱但使用年限耐久。

    所以后世的一些古建筑大多是青砖、灰砖,红砖非常少见几乎长存不下来。

    一家十多人的小型砖窑,只要匠人不偷懒,年产五六万块转头轻轻松松。现在市面上的砖块尺寸不统一,且售价基本都在3元百块砖。

    这价格对于普通家庭实在是难以承受,要知道辖地内大多民众的月钱只有六七元钱,一个月还不够买两三百块砖的。两三百块大砖的数量,也就能搭个大一些猪圈吧。

    造成砖价过高的因素一是产能不足,几乎全是官坊,民间难得几处。其二便是砖头块头太大,工艺流程中使用的人力太多。其三便是这时代的百姓们都比较热衷于建木料房屋,主要是朝廷风气带动的结果,很容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所以,为了改善砖头的使用环境,张林一方面以官方基建工程项目的需求为底气,要求作坊建设以砖为主、木料为辅,另一方面着令工建总署对砖窑进行整治。

    整治的途径分三方面,一是就地取材。二是改良工艺流程,把模具化、流水化生产思路落实下去。其三,便是制定砖块尺寸标准,以250x100x50mm为统一标准,相当于8。12x3。25x1。63宋寸。

    尽管新的计量单位政策还未落实,但不妨碍先在作坊里使用。理论上一立方米的标准转为800块,实为585块。

    按照工建总署递交上来的预算审计文札,只要建设十处规模超过20人工匠的新工艺砖窑,年产能能达到一亿块砖(改进后的标准砖,比原市面常见的大砖小1。5倍),价格能降低到0。9元百块砖(取平均值)。

    如果常见的百平米房屋来算,用标准砖数量为至少三万块,刨去人工费用,砖头花费为27元,相当于中产阶级的五个月工钱。也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只需要努力一年,便可以在不计算地皮、装修、建设等附加建筑材料的基础上拥有一个百平米毛胚砖头房屋。

    不算不知道,真是一算吓一跳。

    张林知道宋代的物质生活水平高,却也没想到高到这个程度。

    比起后世,这时代的百姓只要安居乐业,根本不用为房价发愁,可以说幸福指数是+10086的。

第392章 技术在变革() 
工建总署递交上来的砖窑整治和预算文札,惊喜归惊喜,但还是被张林郑重批示了一番。在百姓现有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把砖价提到1。35元百块砖。

    他给辖地内的百姓大肆改善工作环境,压低盐、米、铁、税,提高工钱,财政支出已经非常的大。现在又是整军经武的时候,到处要花钱,这砖窑就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项目啊。

    而且这个砖价对于百姓们并不是不能接受,一年半就能自建一套百平米坚固的砖头毛胚房,比起后世,你们幸福过头啦!是时候为他张某人付出付出了。

    原先的商业投资计划也暂时终结,全部改为官方投资,这么来钱的项目怎么可能白白便宜了商人?先让银务署充盈充盈,以后等砖头降价了再谈。而且对于现存的民商砖窑,也要以整治名义收购和扩建。

    损失的也就是暂时不知情的商人罢了,对于砖窑里的匠人来说,反而是月钱能提高的好事。

    对于这样能赚钱的工建项目,张某人是恨不得一天就上马,两天就落实,着令工建总署副署长沈楚生务必在五月中旬前完成砖窑整治规划。

    对于现阶段的砖头主流销路,一方面是官方基建项目,另一方面则是民间商人。

    张林把商务总署的头头们找来开会,在官方项目分放到商人的条款中,以“防火防灾”安全为由,要求在建、预建的作坊(现在少部分人开始称为车间或者工厂)全部使用物美价廉的新标准砖。

    nnd,张林为了获得商人阶级的支持,不知道给了他们多少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商业经济,又是地皮又是减免税赋,这点合理而正当的要求相信这伙富得冒油的商人们不会,也是不敢拒绝的。

    除了砖头,另外一个重中之重的民建大项目就是水泥了。这时代水泥是有的,但也只是小批量土法生产,而且大多是朝廷的官坊里自产自用。

    土法生产水泥古而有之,主要是烧制石灰的工艺流程,用于城墙防御建设(比如开封府的城防),加点猪血料姜石抹抹还能涂色和加固。

    民间把水泥称为三合土,就是烧制石灰搅沙子和黏土,不过沙子的颗粒太大,比后世远远不及。粘合度也差些,添用糯米汁吧又太贵。

    但也不是所有三合土都要用糯米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