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大宋- 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实话,张林的确有些羡慕这老货,膝下三儿两女,孙子都有了。他自己年轻力壮,妻妾也不少,奈何只开了两次种子,实在是汗颜啊。

    军器监关乎着政权的稳定,由不得张某人不慎重对待,不但里三层外三层地防护,对每一个工匠都记录在案,核心研发人员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外界。

    田火匠新娶的小妾乃是媒婆搭线的,那小妾屁股上有没有长痔疮、喜欢穿什么颜色亵裤都被调查的一清二楚,从小妾进门的那一天起,就有内线时刻地盯梢着她。

    这个类似间谍的机构,名称就叫锦衣卫,分明面上的官身和暗地里的便衣下线两种,定为世袭制。锦衣卫的负责人,就是当初因为与书生打架而被张林执行过军法的孙德胜。

    当然,孔灯的军机署则是用来和锦衣卫相互制衡的,廉政总署也即将组建一个部门专门针对二者监督。

    不过现阶段下,锦衣卫和军机署还是很默契地配合行动,将来或者以后会不会因为职能混淆而引发两个机构的竞争,某人自然乐于见到这个结果。

    帝王之术,凡事不可一。

    有正当竞争才有进步,一言堂或者一家独大的王朝,即便表面功夫做得再足,舆论控制得再紧,到最后爆发时只会难以收拾。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就如眼下的文化传承派别之争,张林就是要把地方权利大肆下放到法家和墨家的人手中,但同时,又以儒家作为独立的监督机构来针对另外两个学派。

    法家和墨家可以强国强兵,儒家用以束缚礼法和道德底线,作为思想武器可以入侵别的国家。

    三家三足鼎立的局面已有了雏形,至于最终能不能融汇成一种文化思想还很难说,但这是张林努力的目标。

    文化思想这玩意,比之民政建设更难处理,也是急不得的。

    处理完军器监的事,张林又回返内房脱得只剩下亵裤,打着赤膊在小院树下纳凉,顺便把剩下的札子也给批阅完。

    当他看到警务总署递交上来的札子时,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冷笑,这回可算逮住机会了。

    宋朝各地的寺庙都是土地大户,关键还不用交税,跟貔貅一般只进不出,张林前番暗示警务总署派人查一查寺庙和尚犯奸作恶的事情,也有了结果。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大部分寺庙和尚就是老老实实享福吃斋念佛,但也有少数寺庙里藏污纳垢,甚至和尚奸杀女子或者通奸有夫之妇的事情都有发生。

    政治家可以抓住对手的一个小小错误,就能至对方于死地,更何况张林君权在握呢。

    好好炮制一下这些富到流油的寺庙,既可以收拢回大量的官田,又可以补充一下较为紧张的财政,何乐而不为?

第338章 整治寺庙() 
一妻五妾法,适用于任何人,包括张临这位主公。

    简单点讲,男人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就算条件再优越,也最多只能娶一妻五妾。在这个情况下,多生一个儿女,就有权利多纳一房妾。

    比如张林现在有俩个孩子,那就可以在一妻五妾的基础上再纳两房妾。

    张某人的后宫中,目前只有潘金莲、陶红云和唐楠儿是妾,而唐玉仙、白玉莲算是侍女,刘倩儿则是唐楠儿贴身的通房丫鬟,张贞娘则算是寡妇过门。只要他点头,三个侍女丫鬟和张贞娘随时可以当上妾氏。

    不过张贞娘已经怀了孩子,只要顺利生下来,必然要当妾的。至于她的孩子,则跟唐楠儿的待遇一样,要交由暂时没有子嗣的扈三娘去带。

    就在夷州岛的船队在风平浪静的天气里出发回返泉州府的码头,船队带回了英灵碑里的骨灰坛,准备把这些英灵们以更盛大的仪式安置在新英灵碑中,让他们灵魂回归故土,保佑义军。

    同是这时间,张林也暗示民知报联合警务总署,对寺庙和尚的犯奸作科行为进行大肆批判,

    在首批进行点名揭露和批判的寺庙中,泉州府西郊的宝源寺豁然在列,因其勾结宋朝污吏多占良田七百亩,且寺庙中的和尚在外蓄养女子,并和一宗三年前的人命案牵扯上了关系。

    “要治,要狠狠地治一番。谁敢求情,就查他到底!”

    议事厅中,小政权里各总署衙门的大佬们悉数在场,张林坐在主座上把桌子拍得啪啪响,嘴里发着狠话。

    “这群和尚简直无法无天了,把善男信女当摇钱树,整天在屋子里睡觉念经,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各个肥头大耳养得白白胖胖。外面挨饿受冻的流民多呢,怎不见他们出来搭棚布施啊!”

    张林口沫横飞地恨声道:“庙里啥鸟都有,居然还敢藏匿山贼流匪,不杀他几个不足以平民愤!曹署长,你听见了?”

    曹宝重重地点头,道:“属下知道该怎么做了。”

    “嗯。”张林提醒道:“不要手软,陆署长会配合你的任务,对作奸犯科的和尚大肆宣传。你放手去做,百姓会支持你的。”

    “是。”

    张林肃穆道:“都提起精神来,处理寺庙和尚的事可不算小,每一件每一桩必须证据确凿!庙里享的佃田是原衙门封的,还是自个儿开的都应该有个数,凡是没有记录在册的,一律给我捅出来。让百姓们看看,这群和尚到底是虔诚礼佛呢,还是在寺庙里做偷香油的耗子!”

    陆余结巴地道:“只,只怕难,难有几个不,不偷佃田的寺庙。。”

    “那就最好,一并儿处理了。”张林顺话道:“同时对各处寺庙和尚们的度牒进行验查核审,对不上籍贯的一律抓回来盘问。赵署长,你手下该有几个精通佛经的人吧?”

    赵跃打理育教总署,手下当然有这样的人才,便点头道:“有的。”

    “那就让他们出几份佛经的试卷,对和尚们进行考核,凡是不合格的,一律取消度牒强制还俗。”

    赵跃皱眉道:“只怕这样一来,没有几个和尚能考得过。”

    “那正好!”张林高声道:“不会念经学佛,那还当什么和尚,把他们抬家里供着当佛爷是吧?”

    “是,属下着人去办。”

    “佛教讲求终生平等,讲缘法,所谓种善得善,种恶得恶。既然大多和尚都在滥竽充数,那就是败坏教义。真正的大德高僧,岂能容纳毫无佛性的弟子?与民争地,那就是与民争利,释迦罗尼是这般教导他们的?”

    众人皆是应道:“主公所言极是。”

    “我这就举个例子罢了,赵署长,陆署长,曹署长,你们三人这次要协力合作,好好整治下乌烟瘴气的佛庙。当然,求佛之辈里的行者头陀僧人就很不错,他们不占地,不与民争利,教化百姓,有的还能救治病人,行善积德。这些好的方面,和儒家礼教颇有相通之处,你们也要多加宣传赞扬。”

    三人齐声道:“是!”

    有些东西,表面光鲜亮丽,一旦深入其内地刨根追底,那就原形毕露了。

    寺庙藏污纳垢凡多,布施香火也变了性质,整治寺庙的理由罄竹难书,有些寺庙甚至收留流民少女贩卖去勾栏,实在是让人憎恨至极。

    张林不怕这些和尚们敢搞事,他可不是后世军阀那般没脑子地把少林寺不由分说地烧成白地。他要拿着确凿的罪恶证据,以民心舆论为炮火,从根子上铲除掉这群祸国殃民的贼和尚。

    至于佛教,他就没必要赶尽杀绝了,而是要改造它,把其中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教义挖掘出来,大肆宣扬。

    伴随着警务总署着令各地针对寺庙藏污纳垢的违法行为进行抓捕和审讯的同时,官报上连着数日刊登某某寺庙淫乱道场,某某寺庙勾结土霸强抢百姓佃田放高利贷印子钱,某某寺庙贩卖幼女等等报道。

    真名实地,证据确凿,和尚们的罪行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百姓们震怒不已,有些受害者甚至过激地去寺庙里放火焚烧。

    与此同时,民知报大篇幅刊登了育教总署几位儒佛学子的论佛义、罪善、苦行头陀之佛等一系列文章,深刻破袭佛教教义的同时,也点名道姓地指出和尚们曲解佛义,利用善民虔诚之心诈取钱财的丑陋行径。

    主公也在民知报上作出批示:其一:取缔寺庙的免税赋和劳役兵役之权,以人头均佃田,劳力方能与民同心。其二:设立教宗属司职佛、道文化传承,责令限期内进行教义考核。凡考核不过者,收缴度牒文书。再者:凡罪大恶极之庙宇,经像奚毁,其内沙门勒令还民。三宝福财收缴国库,寺宇塔庙,赐予大德真僧者。

    在官方舆论带动下,轰轰烈烈的

    一时间,佛家弟子们叫苦连天,众多滥竽充数之辈临时抱佛脚地啃背佛经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考核。大街上百姓若见到化缘的光头和尚,总要打趣恶心一番,用一种很不友善的态度对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北宋和南朝差不了多少年,光福建和两浙二地的大寺庙就有一二百处,小庙更是不计其数。

    其中蕴藏的财富,真正惊人。

第339章 贞娘回岸() 
灭佛太武断,张林亦是留了一线生机,没有下决心将佛教一网打尽,只是依照法度对“偷逃佃田”“强抢女子”“不守佛礼”“放血印子贷”的寺庙进行大清洗。

    什么政策,自下而上地施展,总是困难重重的。但要是先获得民心,从上往下地推动,那就事半功倍。

    泉州府西郊的宝源寺第一个就遭了秧,连着数日上了官报头条,被狠狠地批判同时,寺庙进行整改,收缴不义之财和把佃田回收官署。

    想抓个别和尚偷酒吃肉或者破身犯淫戒的事情太容易了,稍微香火旺盛的寺庙或多或少都有这种野和尚,抓到一个就是牵累寺庙整体改治。

    九月底,当船队到达泉州府出海码头的时候,福建和两浙路上的“整佛”运动已经进行到如火如荼的程度,百姓们多是拍手称赞,和尚们如过街老鼠般遭人鄙视。

    “主公,教宗属你的许多长老都要拜访你,声称不信佛者可解,但亵佛者必为天谴。”

    议事厅中。

    张林听了这么句,不由得嗤笑道:“亵佛?他们庙里那些个沙门干的也是好事?偷鸡摸狗,放血印子钱,强抢佃田,恶事一桩一桩还用细数?你去通知官报署,让记者们去采访采访他们。对了,把商会和工社、农社都派些负责任去旁听,叫大家看看这群秃驴们还要不要脸皮了!”

    “是,那拜访一事?”

    张林摆摆手,不耐烦地道:“我暂时没时间见他们,让教宗属接待。”

    “是。”

    “主公,夷州船队回来了,刚靠岸。”

    “哦?”张林大喜道:“仪仗队准备好没?”

    刘忠道:“罗武那边已经准备好了,教坊司里的乐队在场,一切规格都按照主公的要求办。”

    “好,备马,我亲自去接。”

    迎接英灵碑的骨灰坛乃是大事,张林这位主公为了表示强国兴武的决心,必然要亲自前去的。顺带,也看看随船队一并回返岸上的张贞娘。

    有大半年没见她了,张某人心里怪想的。

    码头上。

    五百亲卫营全数出动,五十名精挑细选出来的威武军汉组成的仪仗队,整齐划一地排列在码头道旁。

    张林身着黑色武服,肃穆以待地看着另一队仪仗兵抬着装满骨灰坛的棺木一步步昂首前行,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庄重而自豪,和发自肺腑的尊敬。

    “敬礼!”

    唰唰唰!

    仪仗队跟着主公一道面对棺木灵枢立正敬礼,目送英灵们渐渐远去,装车送去新建的占地八十亩的更大规模英灵碑。

    随后,跟船队一并回返陆地的匠人或者夷州百姓陆陆续续下船走来。

    一身青色武服,打扮的像个女侠客似的韩秀搀扶着一位大肚妇人缓缓走来,随即登上马车,护在周围。

    路过转身踏步走的仪仗队时,韩秀朝着主公点头示意,张林亦是点头回应,把目光投向马车上车帘揭开少许露出的妇人脸庞,用嘴型说了个“回家等我”的词儿。

    张贞娘深深地看他一眼,随后放下车帘,张林率着仪仗队骑马转道去往英灵碑进行安葬仪式。

    今儿是忙碌的一天,从英灵们下船,抬棺去往英灵碑,奏乐,主公诵文悼念,英灵入土,宣誓等一系列活动。

    夜色黑透,张林才浑身不得劲地从英灵碑广场回返,秘书署那边还有几本札子要他作出批阅处理。

    宅府门口,张林矮身下马,刘倩儿忙迎上来引灯带路。

    “爷,回来啦。”

    “嗯,对了,贞娘呢?”

    “张姐姐在内院西厢的第二个小苑。”

    张林点点头:“那跟三娘住的蛮近,她休息了没?”

    “饭饭就睡下了,楠儿姐那时候怀胎也是这般爱瞌睡的。”

    “备水洗个澡,对了,把秘书署的札子也拿去浴房里。”张林嘘口气,这鬼天气越来越热了,这些天晚上不但没风,还闷闷的,估计不日就要暴雨倾盆。

    少时,张林先冲澡,再泡了会儿温水,躺在浴房的竹席上一边处理文札一边享受跪在身后的少女按摩。

    房间里放着还没化水的冰,温度清爽无比。

    “爷,今儿姐姐们在说你下令整治寺庙的事儿呢,她们担心会不会亵渎神佛。”

    张林顿了顿,反问道:“那你担不担心?”

    刘倩儿小手在男人肩膀脖颈处用力揉按,小声道:“奴奴也不知道,不过有些和尚的确蛮讨厌的。以前我和弟弟南下逃灾的时候,路过寺庙想要口吃的,和尚们不但不给,还对我们拳打脚踢,凶得很。”

    张林搁下笔,拍拍她小手,宽慰道:“也不能全数一竿子打死,沙门也有好坏之分,只不过这世道啊把他们都惯坏了。”

    “嗯。”刘倩儿重重地应了声,又问道:“爷,要不要给你抹精油?”

    “今儿算了,明天吧。去看看你红云姐睡了没,今儿我去她房里。”

    “嗯。”刘倩儿随即跳下竹床,洗干净手后,小跑过去。

    少时便会,说红云姐姐还没睡,已经留了门。

    张林把文札批完,着丫鬟送去秘书署,随后才由刘倩儿引灯去往陶红云的小院。

    陶红云笑脸盈盈地迎他进房,边替他宽衣边问道:“爷在外忙一天,累了吧?”

    “累得很,可没以前在大王乡里当个土财主舒服。”张林回忆道:“不过那时候老是担心会被人欺负,现在可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陶红云笑道:“那时候怎能想到现在,还记得爷对我们说要造反的时候,奴家们心里可都怕的要死。”

    张林呵呵着把女人拉到床榻上,女人轻轻靠在他宽厚胸膛上,手按在心口,感受着男人强有力的心跳。

    “现在还怕不怕了?”

    “不怕。”

    张林吓唬她道:“朝廷若是南调西军,从广南、江西、淮南三面来剿灭的话,可组织至少五十万的军队,而我义军算上常备军也不过八万数。你怎么就不怕了?”

    陶红云轻轻拍他道:“爷别吓奴家,谁不知道军器监的火炮厉害,前番七千人打败八万禁军,咱们若有八万人,打败朝廷八十万军队也正常。”

    “唔,你这小嘴儿真会说,爷亲亲。”张林哈哈一笑,凑去大嘴,女人亦是闭上双目,睫毛颤颤让男人品尝香舌。

    由于女人来了月事,二人只亲亲热热一番就熄灯安歇。

    这时代的大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