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燕王- 第3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议事结束之后,李石便以完颜雍的名义,邀请辽阳副留守高存福和推官李彦隆等辽阳府官吏来静宁寺开会,商议征调辽阳青壮民力,南下支援朝廷攻灭宋国。

    然而,高存福和李彦隆十分小心谨慎,几招不来,其他官吏则很快招来静宁寺。

    一个时辰之后,听说静宁寺内平安无事,没有任何异常,完颜雍第四次派人召集之后,高存福和李彦隆才姗姗来迟。

    可他们刚刚进入静宁寺大门不远,还没走进议事厅,便被埋伏在寺内的卫兵抓了起来,关进密牢之中。

    高存福、李彦隆被抓,议事当即结束。

    而后,完颜雍便派遣徒单思忠和府吏张谋鲁瓦前去辰州迎候完颜福寿等人,并当面问明他们的意向。

    李石请沈缙作为中间人,与徒单思忠和张谋鲁瓦一道,同去辰州,免生意外。

    十月初三,沈缙随完颜雍心腹徒单思忠、张谋鲁瓦快马赶到辰州,进入完颜福寿军中。

    二人拜见完颜福寿之后,当即问道:“将军来此何事?”

    完颜福寿马上回道:“完颜亮荒淫无道,不配坐拥天下!曹国公是太祖的亲孙子,我们率军千里北上,就是想拥立他做我们金国的新皇帝!”

    这话说完,完颜福寿随即率领诸将向辽阳府方向朝拜,口呼“万岁”不止,气势排山倒海。

    拜完,完颜福寿又将一封亲笔信交给徒单思忠,请他务必呈给完颜雍。

    当天,飞马疾驰辽阳府,将消息送回。

    隔天下午,完颜福寿为帅、高忠健为副,率领两万余大军开拔,北上辽阳府,拥立完颜雍!

    沈缙见大事已成,当天便回到海岸,率领船队南下,伺机策应杨丛义。

第587章 帅营议事() 
看魏俊那模样,跟他一道驻守瓜洲,必是死路一条!

    驻守瓜洲渡的步军司禁军只有两支,除了魏俊,就剩王方。

    魏俊如此,估计王方也好不到哪里去。

    眼见敌军逼近,已经进入扬州境内,若还跟他们一起,那就是自寻死路,杨丛义不得不与他们划清界限,另谋出路。

    但能谋求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调离瓜洲渡,不在此地协防,二是敌人攻到江边,登船入江,临阵脱逃。

    可一旦逃离阵地,即使能逃得性命,朝廷也一定会追究,轻则免职编管,重则直接死罪,这对杨丛义和整个精武军来说绝对不是备选方案,因为他们是来谋求战功的,而不是来求罪的。

    心事重重的杨丛义刚刚回到营中,还没来得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便接到两淮、浙西制置使刘琦的聚将令,急召各军统制官去十里外的瓜洲镇帅营议事。

    瓜洲镇大营,此时混乱不堪,除了中军营帐搭起来一部分,其他各军如无头苍蝇一般,似乎在建营与不建营之间摇摆不定。

    眼见如此态势,杨丛义顿觉不妙。

    难道老帅刘琦出了问题?

    不然绝对不会是这种混乱状况。

    大军撤退变成这种模样,乃必败之象!

    军情紧急,不容得他多看多想,跟着传兵令的脚步,很快走进一处较大的宅院,来到一个大厅门前。

    传令兵先杨丛义一步来到门口,高声通报道:“精武军,杨统制到!”

    听到通报声,厅内只有寥寥数人扭头看了门口一眼,随即便转过头去,大多数人则根本不关注又来了什么人。

    杨丛义扫视厅内众将一眼,只见厅内已经聚集了十几人,但个个士气低落,意志消沉,除少数几人还在低声说话外,多数人坐在那里,不发一言,他心下不由得一凉。

    眼见如此,杨丛义默然走进大厅,坐在了靠近门口的角落里,冷眼看看厅内沉默无言的人。

    大厅正中的两个座位还空着,那应该是刘帅和副帅的位置,各军统制没到齐,他们应该不会提前出来。

    随后的一刻钟,又陆续来了五个统制,其中就有一身酒气的魏俊。

    又过了一会儿,就在三个统制官走进大厅之后不久,一名全身披挂的老将出现在厅中。

    那老将军身材高大,不过脸上气色很差,步伐缓慢,还不时的咳嗽。

    “大帅!”

    众将听到咳嗽声,纷纷起身,朝那老者抱拳行礼,杨丛义自然也不敢落后。

    此人正是与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齐名的大宋统帅,刘锜!

    在他脸上勉强挤出笑容,向左右示意。

    在他艰难走向大厅正中的座位期间,在他身旁跟着的一名四十多岁的将军,几次伸手想要扶他一把,都被他抬手挡开。

    刘锜在那将军搀扶下,在左边的椅子落座之后,轻轻抬手,示意众将坐下。

    待众人落座后,刘锜似乎用了很大的力气,才说道:“老夫无能,让众将跟着我受累了,是在是抱歉!”

    厅内十分安静,二十余人无一人开口,全都静静的看着眼前这个重病缠身的老将军。

    刘锜歇了一会儿,又道:“此番仓促北上抗击金人,失败也在情理之中,但让敌人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打到扬州来,却着实出乎我的预料。此番战败,原因很多,我自会向朝廷禀明,自请罪责。至于你们,只要守住扬州和瓜洲镇一个月,给朝廷在镇江、建康布防争取一些时间,就不会有罪责。”

    “刘帅,此番战败与我们何干?你又有何罪责?还不是因为那王权迟滞不前,迟迟不去寿春、安丰,让敌人不费丝毫力气就渡过淮河。而他倒好,磨磨蹭蹭一日行军十里,等走到庐州,屁股还没坐热,听说敌人渡过淮河,转身就跑,一日百里,比兔子跑的都快,拱手把淮西中心庐州让给敌人。都以为他一路逃到昭关,会就地组织防守,抵挡一下敌人,可谁能想到他听闻敌人占据庐州之后,连夜弃守昭关,逃奔和州。和州是何地?十里之外就是长江,十二里外就是江南!谁能想到,囤积了那么多粮草物资、地位那么重要的和州,在他听说敌人追到昭关之后,竟然毫不犹豫的就把和州丢掉,坐船逃回建康了!这谁能想到?他手里有六万大军,不管是在寿春还是庐州,或是和州,只要他想守,守住两三个月有困难吗?和州一丢,敌人长驱直入,直接就抄了真州、扬州的后路,我们在盱眙、淮阴跟敌人拼死血战又有什么用?要不是我们及时撤退,等敌人南北夹击,我们就要白白丢掉性命,全军覆没!不管谁评理,王权对这场惨败必须负责!”刘锜话音刚落,便有统制官立即反驳。

    那统制官刚说完,又有人应和道:“刘帅抱病,还亲自北上坐镇淮阴,与敌人在淮河以北战斗,他王权倒好,从和州到庐州,两百来里,他走了一个月,敌人的面都没见到,就闻风而逃,十天之内连丢庐州、昭关与和州,直接渡江跑回建康,打仗没见他快走一步,逃跑的却比谁都快,他有什么资格做副帅!仗打成这样,王权罪责难逃,要是朝廷不治他的罪,这仗谁愿意打谁打,反正老子不打了!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必须严惩王权,给冤死的兄弟一个交代!”

    “严惩王权!”

    “严惩王权!”

    “严惩王权!”

    。。。。。。。。。。。。。

    刹那间,大厅之内群情激昂,他们把一肚子的怨气和委屈,全部倾泻在东路军副帅王权身上。

    “大家静一静,听我说!”

    混乱之中,刘锜的话根本没人听到,但冷静看待这一切的杨丛义,看到了他张开的嘴,和眼中的悲愤与焦急。

    “肃静!听主帅说话!”

    陪刘锜来到大厅的那个将军站起身来,高声向众人喝道。

    一喝过后,大厅之内很快安静下来。

    只听刘锜又道:“王权的罪责,朝廷自会追究,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我们还是齐心协力,先把扬州保住,守住瓜洲渡,别让敌人轻易渡江,为南岸布防争取时间!”

    稍稍歇了一口气后,对陪他进来的那名将军道:“刘汜,你把军情详细跟大家说说。”

    “是!”

    刘汜起身抱拳领命,而后转身面向众将高声道:“最新军情,敌人西路军由金主完颜亮亲自率领,兵力不下五十万,前部已经进入和州城,正在搜集、建造船只,准备渡江南下,后续大部队也到了含山县附近,预计五天之内就会全部到达长江岸边。而不久前在真州打败邵宏渊的那支敌军,已经跟从盱眙南下的敌军合兵一处,暂且在扬州城北二十里外的刘集镇休整,预计很快就会对扬州城发动攻势。从淮阴追击而来的敌军,距离扬州城也不远了,昨天晚上已经到达扬州城东北三十里外的邵伯镇,正在搜集船只,准备渡河,预计明天中午就会赶到扬州城外。敌人在刘集镇和邵伯镇的兵力加在一起有三万人,但其中只有一万余人是真正的精锐,其他的不足为惧。而我们在扬州城内有两万兵力,城外驻守有三万兵力,如果敌人没有援军,挡住这两拨敌人的攻势,还是绰绰有余的。扬州城内粮草充足,守住扬州城,就能守住渡口,他们远道而来,不能久战,所以大家还是要有信心,不要被敌人的假象吓倒!这就是我所掌握的最新敌情。”

    “敌人五十万大军已到和州,距离扬州也不远,就我们这六七万兵力,能守得住扬州城吗?即使能守住扬州城,瓜洲渡无险可守,敌人直取渡口,我们怎么应对?”

    刘汜刚刚说完,马上就有统制官质疑。

    刘汜正待反驳,只听一声轻咳,他赶紧退到一旁坐下。

    刘錡道:“之前我已经说过,淮西失守,淮东便无法久战,扬州城和瓜洲渡口迟早也会丢,但什么时候丢,对南岸布防尤为重要。若今天就丢掉扬州城和瓜洲渡口,被敌人占据,南岸没有时间调集兵力,布置防御,长江天险便形同虚设,敌军就会长驱直入,直奔临安。所以在撤离到南岸之前,我们要在扬州城下和瓜洲渡口与敌力战,尽量为朝廷在南岸布防争取时间。即使是死战,我们至少也要为南岸争取半个月时间!”

    心里各有盘算的一众将领,听到这话之后,喜忧参半。

    喜得是,从刘錡的话里,他们听出若是南岸布防成功,他们就能提前撤离,但若是敌人大举来犯,他们怕是都要死在长江边了。

    “我们接下来的部署以协防扬州城为主,其次是防备从真州方向插过来的敌军。刘汜,你来公布各军如何部署。”

    刘錡说完这些话,气色又差了几分。

    “报!扬州紧急军情!”

    刘汜起身,刚把一卷纸展开,还没等他开口,一声急报,就把他的话压了回去。

第586章 协防瓜洲渡() 
话说就在杨丛义率领三千精武军进驻明州之后,尚不到半个月,再次接到调令,命令他即刻由长江入镇江,协防瓜州渡。

    精武军当即离开杭州湾,北上长江入海口,经由江阴,逆水行船到达镇江对面的瓜州渡口,而此时已经是十月中旬。

    驻守瓜州渡口的有两支步军司禁军,统制分别为魏俊、王方,战时归属两淮、浙西制置使刘节制,来到此地协防的精武军也不例外。

    然而,杨丛义自从离开临安之后,便很少再能听到关于宋金之战的消息,如今来到瓜州更是两眼一抹黑。

    于是在精武军到达瓜州渡口附近之后,马上派人与岸上的驻守禁军联系,打探宋金战况,并积极寻找上级。

    与此同时,还向附近的真州、扬州方向派出探子,打探前线消息。

    几个时辰之后,去步军司军营打探消息的军士回报:前线战况不利,淮西的寿春、庐州等地已经失守,西路军退守和州,东路军有刘帅统领进驻淮阴,几次派兵渡河作战,也是有去无回,淮阴恐怕也守不住,盱眙守军也没能抵挡住金人的猛烈攻势,不久之前已经陷入敌手。

    军士带回来的还有步军司统制官魏俊的建议,建议精武军在渡口左边,靠近扬州方向扎营,三军分左中右,成品字形布阵,加强渡口防守。

    按照魏俊的建议部署,杨丛义据左,直面扬州,王方居右,直面真州,而他自己则在最靠近渡口的方向,被左右两军拱卫在最中间,并且是靠后的位置。

    杨丛义铺开地图,稍一端详,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但并没有点破,也没有拒绝,依言在渡口左边三里之外扎营,两千五百人登岸驻守,五百人留在战船上待命。

    从军士带回来的战报信息来看,金军不管是从淮西方向,还是从淮东方向,要到长江一线,至少还得半个月时间,有这些时间,精武军完全有时间熟悉长江附近的水域情况,以便在不久之后的,长江水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谁知一天后,探子却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

    真州方向的探子回报,前天步军司统制邵宏渊率军在胥浦桥迎战从盱眙进犯的敌军,一触即溃,真州已经失守,但敌军没有进入真州城,而是向东直扑扬州。

    扬州方向回来的探子回报,四天前淮东大军已经放弃江阴,全部退守扬州和泰州,昨天听闻真州失守,刚到扬州,还没来得及休整的淮东大军,如今已离开扬州,傍晚就会来到瓜州。

    这两个消息一前一后,惊得杨丛义目瞪口呆,心神震荡!

    真州距离瓜州不过五十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快马加鞭,一个时辰就能兵临瓜州,而扬州城距离瓜州渡更近,估计连四十里都不到,整个渡口,危如累卵!

    而奉命驻守在此地的步军司统制官魏俊和王方两支禁军,居然没有派人去打探最新消息,若敌军突然到来,惊慌之间,他们无法力战,必然抢船退走,到时候精武军必然受累,别说建功,能保命就是天大的运气。

    不过,探子随后汇报的一个消息,才让杨丛义稍稍心安。

    探子告诉他,刘统帅有十万精锐大军,而从淮阴和盱眙追来的敌军都还是前部,人数加起来不足两万人。

    十万对两万,自然没有畏惧的道理,何况统军之人还是大宋当世名将!

    但步军司统制魏俊和王方消极防守的行为还是让杨丛义十分痛恨,若不是他派出探子,此时他还以为真州、淮阴都还在大宋军队手中,他们的军情信息整整滞后了五天不止,跟他们一起打仗,不是要被坑死?

    可朝廷给他下达的命令确实是协防瓜州,他能拒绝执行吗?

    当然不能。

    心里窝火的杨丛义召集全军正将、副将、部将、准备将,把最新军情告知他们,让他们立即分批熟悉附近水域,做好在江中对抗敌军的准备。

    随后离营,来到中军防守营地。

    “左军精武军统制杨将军前来商讨军情,速去通禀!”来到步军司中军营寨前,随行亲兵上前说明来历。

    “精武军?哪里来的?我怎么没听说过?”营门守卫看着杨丛义等人,并没回营通报的意思。

    “让你去通禀就去通禀,哪儿那么多废话!耽误了军情,你担得起吗?”守卫的态度,让亲兵极为恼火。

    “你们才到这儿几天,就敢妄谈军情?没有魏将军的命令,谁也不准入营!你们哪儿来的回哪儿去,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守卫一脸嫌弃。

    显然他们已经听说了精武军的来历,再他们看来精武军不过是回易处的船队护卫军而已,连朝廷的正规军编制都没有,拉过来,也不过是凑数的。

    “瞎了你的狗眼。。。。。。”亲兵正待怒骂中军守卫,却被杨丛义上前拦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