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燕王-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已至此,杨丛义无言以对。

第46章 回城复命() 
第二天一早,把土匪掩埋完毕,他们便带着匪首下山。

    直到要下山的时候,张彪才忽然想起先前还抓过一个土匪,一直丢在树林里,大群土匪回山以后就没顾得上,于是便让人去把他带过来。

    不多时,捕快只拿着断了的绳索回来说,树林里没人,应该是昨天晚上跑了。

    张彪起身就要去追,却被杨丛义拦住,说一个小喽啰而已,跑了就跑了,早些回去才是正事。

    山这么大,就算去追也不见得能追回来,张彪只好作罢,却把匪首看得更紧。

    随后众人带着匪首一路下山,沿原路返回虎头岩。在虎头岩修整一天,准备好充足的食物后,队伍才又向东顺着来时留下的记号找路出山。

    这一走又是十来天,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他们回到了出发地,凤凰村。村民们早已安睡,当夜他们便在村内露宿。

    第二天,早起的村民发现这一群衣衫褴褛、蓬头散发正在熟睡中的捕快时以为遇到野人,叫起全村人赶来驱赶。

    好不容易回到有人的地方,众人都睡的太熟,直到大群村民围过来,他们才被吵醒。杨丛义唯恐再出闹什么误会,赶紧站出来表明身份,并把他们的经历简单说与村民们听。

    村民们听后惊讶不已,先前得知他们杀了一群狼后,都觉得十分不易,没想到他们不仅能在虎头岩西边活下来,还能剿灭一伙土匪,这真是奇迹。先前对这群官差的误会早已消除,如今又听说他们为村民除一大害,众捕快一下字就成了凤凰村最受欢迎的官差。

    在山里一个多月没喝过热水的人,忽然就有了热水喝,村民们把他们当成了客人款待,虽然请他们吃的是野菜树叶,众人也深受感动。

    临走前,杨丛义让大家把从土匪身上清出来的银子铜钱和值钱物件留给村民,让他们去换些钱粮,度过眼前难关。

    村民们千恩万谢,直把众人送出村外十多里,才驻足目送他们远去。

    捕快们感慨万千,他们以前办案子可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待遇,不躲他们就是好的,还谢他们,送他们,简直想都不敢想。

    杨丛义告诉他们,这叫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对别人好,便是对自己好,当然别人也会对你好,甚至更好。

    捕快几乎都没念过书,这句话他们听的似懂非懂,经过一番解释他们才算明白。

    众人押着匪首一路慢慢悠悠,并不急着赶路,回到怀宁时已经是傍晚。

    当天他们便去衙门见了李大人和何县尉。

    公堂上,李知军看着眼前如北方逃乱来的流民一般的杨丛义等人,脸上满是欣慰,只听他说道,“陈知县真是用人有方,不愧是他的左膀右臂,能从天柱山全身而退,难能可贵啊。”

    杨丛义道,“李大人,属下无能,进山一个多月并没发现逃犯的踪迹。”

    李知军道,“无妨,天柱山匪众势大,同去追捕逃犯的各县人手损失十之八九,你们能活着回来已属不易,怪不得你们。听闻你们抓到了土匪?说来听听。”

    杨丛义道,“是。本县张彪张捕头发现土匪踪迹后,不顾安危跟去了土匪巢穴,后来我等设伏,斩杀土匪三十余人,抓获匪首朱二麻子。”

    李知军哦了一声,然后高声道,“匪首何在?带上来。”

    衙役押着匪首在公堂外等候,听到传唤立马就把匪首推上公堂,逼他跪下。

    李知军看着匪首道,“堂下所跪何人?如实招来。”

    经过十几天磨难,匪首早已锐气尽消,耷拉着脑袋回道,“小人姓朱,大家都叫我朱二麻子,安丰下蔡县人,前两年才在狼头山蜘蛛洞落草。大人饶命,小的可没干伤天害理的事啊。”

    李知军道,“能不能饶你命,要看你是否识趣。本官且问你,狼头山蜘蛛洞有多少匪寇,你还有多少同伙,都在哪里?”

    匪首答道,“蜘蛛洞原本有四十多人,早先有几个离山了,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儿。其余的都在蜘蛛洞死了,小的已经没有同伙。”

    杨丛义道,“大人,属下有话说。”

    李知军道,“讲。”

    杨丛义道,“据属下从土匪口中得知,他们去见过土匪头领。”

    李知军听后怒道,“大胆匪徒,再不如实招来,本官便让你尝尝皮肉之苦的滋味。”

    匪首吓得伏在地上,回道,“大人息怒,小的这就招。小的每年都会以蜘蛛洞洞主的身份前去天柱山里拜见头领,那头领也只是附近那一片势力大一些的土匪头子,据说天柱山里共有八峰十二谷三十六洞,还有大头领,小的只听说过,还没见过。蜘蛛洞太小了,排不上号,势单力薄,小的还没资格去见大头领。”

    李知军问道,“本官再问你,这天柱山共有多少人马?都在何处?”

    匪首道,“小的不知道,蜘蛛洞不大,又在山外,其他人在哪,小的真的不知道。”

    李知军道,“你们大头领叫什么,在哪儿,你总该知道。”

    匪首道,“听说他姓韩,具体姓名从没听人说起过,常年住在天柱峰,一般不下山。”

    李知军道,“天柱峰除了你们大头领,还有哪些人?”

    匪首道,“还有一个军师,五个头领。军师姓沈,四十多岁,是读书人,听说以前中过科举。五大头领是黑白红黄绿,黑头领黑铁牛,白头领白铁枪,红头领炎阳索,黄头领赤铜锤,绿头领青峰剑,五个头领武艺高强,一般各带队伍住在周围的其他山上。山上守卫严密,就是每年去拜山的洞主谷主峰主都不能随意走动。小的没去过,这些都是道听途说的,知道的也只有这些。”

    李知军道,“好,只要你老实跟官府配合,戴罪立功,本官自然会酌情减轻你的刑罚。”接着纷纷道,“带下去,押入大牢。”

    匪首闻言大喜,叩头连连谢道,“谢大人开恩,谢大人开恩。”

    衙役将匪首带出公堂之后,李知军向杨丛义等人道,“一百多官差一同进山,逃犯没抓到连性命都丢了大半,你们不仅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匪寇头目,这是大功一件。本官要亲自修书一封,让陈知县好生嘉奖。”

    杨丛义道,“大人不必费神,抓捕贼寇也是属下们理所当为的职责。”

    李知军忽然向何县尉道,“何县尉,你看看,这些才是人才,你就没有什么想法?”

    何县尉回道,“本县好手几乎全都折在山里,正需要补充人手,但人才难得,恐怕陈知县不会割舍。”

    李知军哈哈笑道,“无妨,待本官修书之时自会向陈知县一探口风。”之后看着杨丛义等人问道,“不知你们有谁愿意留在怀宁,随何县尉做事?”

    杨丛义只想在太湖县过安稳的小日子,无心离开,便没有开口回话。

    等了片刻,见无人回话,李知军道,“难道没人愿意吗?”

    此时张彪忽然上前一步,抱拳道,“属下张彪,做过八年捕快,愿意来怀宁做事。”

    李知军连道几声好,然后道,“本官会向陈知县说明,即刻把你调来怀宁,陈知县明晓事理应当不会拒绝。”

    张彪道谢道,“谢大人。”

    李知军又道,“这些时日辛苦诸位,协助追捕逃犯之事就此作罢,你们可在怀宁休息几日,再返回太湖县不迟。何县尉,交给你了。”说完便起身回去后堂。

    随后众人依何县尉安排,在怀宁好吃好喝休息了两天,这才动身返回太湖县。

第47章 升官() 
光阴似箭,冷暖变幻,去时满眼枯黄,衰草遍地,不见多少生机。归时枝繁叶茂,绿树红花,草长莺飞。

    二月出发,进山追捕逃犯,杨丛义终日为众人安危忧心,未及细察周边变化,春去夏至,不知不觉外出将近两个月,待到返回太湖县,已是三月末。

    杨丛义带着一众捕快回到县衙,在县衙大堂向陈知县复命,汇报了这两个月的大致经历。去的时候二十六人,回来只有二十三人,对于三名捕快的伤亡,杨丛义心有愧疚,当即请罪。

    安庆各县捕快进天柱山搜寻逃犯失利,伤亡惨重,早已传遍各县,唯独太湖县迟迟没有消息传来,陈知县原本还有些忧心,直到前些天太湖县捕快顺利撤出天柱山,怀宁送来书信,陈知县方才心安。

    众人安全归来,陈知县十分高兴,对众捕快此行不吝赞许之词,直接给众人放假十天,每人赏赐铜钱一百五十枚。至于三名捕快不幸遇难,陈知县并不怪罪,吩咐对三人家属给与钱粮抚恤。

    一众捕快领了赏钱自去潇洒不提。

    陈知县单把杨丛义留下,又是一番赞誉之词,听得杨丛义都有些晕晕乎不知其位,飘飘乎不知其谁。

    但杨丛义多少还是明白陈知县的心思,不外乎是想留他在身边,好好帮他做事。对于陈知县的褒奖之语,他多有推辞,不敢领受。

    正当两人在交谈之时,忽有衙役进来通报道:“禀大人,庐州录事参军吴浩求见。”

    陈知县听到禀报,微微一愣,随即道:“快请。”然后坐回堂上。

    杨丛义见陈知县有客人要会,正准备告辞离去,却听陈知县道:“杨捕头,先不急离开。”

    看来陈知县还有事情交代,杨丛义便没再言语,退到一旁。

    不多时,就见衙役领一中年人进得大堂。

    陈知县急忙起身,迎到堂下,迎道:“吴参军一路幸苦。”

    吴参军则连道:“不敢不敢。”

    一番寒暄后,陈知县与吴参军方才各自落座。

    陈知县道:“吴参军公务繁忙,不知此番来太湖县所为何事?”

    吴参军笑道:“下官此来是为恭贺陈大人。”

    陈知县听闻此言,如坠云雾,不知所以,忙问道:“参军此话怎讲,贺从何来?”

    吴参军笑而不语,随即起身,取出一封随身文书,高声道一声:“敕!”

    陈知县听到“敕”字,慌忙起身,快步来到吴参军身前,整理好衣冠,恭敬站定。

    只见吴参军打开文书,高声颂道:“敕:奉直郎、秘阁修撰、赐绯鱼袋陈如是:中户三家之赋,仅活一兵,步卒五人之粮,可赡一骑,此前史养兵之论,亦后人计费之言。悉仰给予度之,不伤与国力,然则统之民部,临以王官,庶乎其宜也。以尔性有通方,才无滞用,以大贤之后,为当世之称,前者占兰省之名郎,赞天官之武选,条理甚扸,奸欺不生。式畴尔能,可司军赋,受以国计之重,遂正版曹之名,委属盖优,钦对毋怠。可特授加官奉直郎、秘阁修撰、权知安庆军州事、赐绯鱼袋。奉敕如右,牒到奉行!绍兴十六年三月十四日。”

    随即又取出一书道:“告:奉直郎、秘阁修撰、权知安庆军州事、赐绯鱼袋陈如是。奉敕如右,符到奉行。绍兴十六年三月十八日。”

    吴参军颂完,将两书收起,恭敬的递交陈如是,连声道贺。

    听到自己加官,陈如是很是激动,能加官秘阁修撰,这是他根本就没想到的。原本以为三年知县任职到期,顶多也只是给他换个地方继续做知县,更有可能直接赋闲待选。如今连升三级,真乃皇恩浩荡。

    陈如是心绪难平,恭恭敬敬的双手举过肩头,接过“告身”,转向东边临安方向,行礼谢恩。仪式完毕,他收好“告身”,方才笑道:“吴参军快请坐。”

    吴参军连道不敢,见陈如是落座之后,方才随后落座。然后说道:“下官此来,安抚使大人有交待,要大人三日之内赶赴怀宁上任,务必戒骄戒躁,以静制动,稳住安庆局势,不得为他人所左右,擅动刀兵,引发兵灾,激起流民。否则王法如炼,前功不抵后罪,罢黜职官,在所难免。”

    陈如是起身道谢道:“谨遵安抚使大人喻令。”之后才坐下,唤属下上茶。

    此后二人边品茶,边谈庐州之事。

    当陈如是问及怀宁李知军李大人之时,吴参军叹息一声,告知李大人已然被罢官,送往虞州编管,今天就该启程了。

    陈如是也是一时无语,不好对曾经的上司做评价。便跟吴参军聊起朝中之事,毕竟庐州是淮南西路的治所,消息灵通太多。

    闲谈中,从吴参军口中得知,绍兴十五年末皇帝下诏各监司,要求上报各州县官员中卓有政绩者、年老昏聩者,加以拔擢和罢黜。陈知县便在拔擢名单中,只是朝中有人反对,拔擢文牒不能通行,一直拖到三月,安抚使大人连上三书,朝中这才放行。

    朝中争斗,两人不是十分明晰,也不便公然谈论,如有失言,便是妄议朝政之罪,少不得落个罢官编管的下场。

    陈如是也知道他这个奉直郎、秘阁修撰的官职得来不易,朝中还有诸多阻挠,以后少不得小心在意,莫让人抓了把柄。

    吴参军稍稍歇脚,不过一时半刻,就告辞离去,赶回庐州复命。

    送走吴参军,陈如是内心依然还有些激动难平,比之当年进士科高中榜眼,也相差无几。事到如今,他还有些不敢相信,取出“告身”,仔细默诵数遍,方才收起。

    陈知县与吴参军谈论的事情,杨丛义多少明白一些,权知安庆军州事,就是执掌安庆五县的军政大权,相当于市委书记兼市长。至于奉直郎、秘阁修撰、绯鱼袋是什么,他不清楚,估计是恩宠封号之类的吧。

    不过这些跟他关系不大,因此,杨丛义对陈知县升官之事并没有多少感觉,他又不当官,陈知县升官,他还是做他的捕头。陈知县升官了,这么激动,他能理解,毕竟从县长直接升到市委书记兼市长,后世也不多见。

    “杨捕头。”陈如是高声喊道,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听到陈知县叫他,杨丛义上前答道:“不知大人有什么吩咐。”

    陈如是笑道:“我不日将赴怀宁上任,你可愿与我同行,去怀宁做事?”

    杨丛义在太湖县又没有安家,直到现在还住在县衙,孤身一人,了无牵挂,去哪里做事不是一样呢,他想也不想,便回道:“我无牵无挂,大人安排便是。”

    陈如是笑道:“如此便好。”沉吟片刻,忽然又问道:“我记得你家住蕲州黄梅县,一年多没回去探望了吧,要不要回去一趟?”

    杨丛义答道:“劳烦大人挂心了,我父母已经不在,老家也没几个亲人,回去也是徒添伤悲,还是算了吧。”说完也是神情黯然。老家是回不去了,隔了千八百年呢,黄梅县也不是久居之所,不急着回去。

    陈如是道:“无牵无挂也好。”随即又道:“随我来,有事与你交代。”说完便朝后堂走去。

    杨丛义虽然不知道会有什么事情安排,却也快步跟上,随在陈如是身后。

第48章 议政() 
陈如是回到书房,不及坐下,便问道:“你认为李大人被罢免原因何在?”

    杨丛义却是一愣,不知道陈知县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便答道:“可能是李大人立功心切,造成人员伤亡了吧。”

    陈如是则摇头道:“如果是这样,倒不至于罢官编管,降职待选已经是很重的惩戒。朝廷此时罢黜李大人,让我出任安庆军,必然是经过了一番争论博弈。方才接到“告身”之时,我还是很欣慰的,心想朝廷终究是没有忘记我,但静下心来细想,才发觉事情可能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般简单。你说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