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燕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燕王-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三笑道,“杨捕头高啊,刚才还真把我吓了一跳。”

    杨丛义笑笑不语,等着那管事的送钱来。

    果然不多久,就见那管事的悄悄出来了,对杨丛义笑笑,然后从怀里取出钱袋递给他,“三贯钱,一文不少。”

    杨丛义没接,转头问李狗蛋,“是三贯吗?”

    李狗蛋低声道,“我没算过钱,只记得鱼的数量,有近一百四五十斤。”

    杨丛义道,“一斤鱼按三十文,一百五十斤鱼就是四千五百文钱,再加上拖欠付款,要收利息,就收你个整数,五贯。你只给三贯是什么意思?”

    管事的瞪大了眼睛道,“一斤鱼哪有三十文,顶多二十五文。”

    杨丛义道,“好啊,给你算便宜点,一斤鱼二十文。”

    刘三猛拉杨丛义袖子,提醒他不要便宜了他们。

    那管事的听后大喜,就要把钱塞给杨丛义。

    却听杨丛义接着说道,“但是,你要把他坐牢一个月的误工费补回来,就按一个月一百五十斤鱼算,一斤二十文,一个月误工费三贯,就不算他被打二十板的伤病费了。现在你把六贯钱拿来,我们立马走人。”

    那管事的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了,伸着的钱袋不知是收回,还是该继续举着。

    杨丛义看着他难看的表情,继续说道,“是给五贯,还是六贯,是一次给清,还是要我们明天再来,你看着办吧。”

    那管事的头上汗直冒,讨价还价道,“就给你加一贯,给四贯行了吧。”说完就把手往怀里伸。

    杨丛义看着他,慢慢的说道,“五贯,一文都不能少,今天不给,明天我们过来收六贯。”

    那管事气急败坏,“你们这是打劫!就给四贯。”

    杨丛义道,“走,回去吧。”说着转身便走。

    刘三一愣,随即跟上杨丛义,向台阶下走去。

    那管事的见他们要走,气的直跳脚,咬牙切齿的说道,“好,我就给你们五贯。”说完极不情愿的掏出另一个钱袋,抓出两吊钱。

    刘三回身一看,见那管事的果然又拿出来两贯钱,便劝道,“杨捕头,收钱吧,大热天的,还要赶回去交差呢。”

    杨丛义没有回头,说道,“李兄弟,收钱。”

    李狗蛋听到后,赶紧伸手去接钱袋。那管事的十分不情愿,却也没有办法,只得把钱袋和两贯钱递给他,但他心里不服,恶狠狠的用眼睛剜了他好几眼,嘴唇微动,像是在骂人。

    不过李狗蛋不会在乎,只要把钱要回来了就行,反正他也没少被人骂。

    刘三见李狗蛋收了钱,便说道,“杨捕头,我们走吧,回去交差了。”

    杨丛义这才回头道,“多谢王员外赏脸,知县大人改天请他喝茶。”说完不等那管事有何表示便抬步疾走,似是要急着回去交差。

    刘三和李狗蛋紧紧跟上,快步离开。

    回去的路上,李狗蛋对杨丛义感恩戴德,多要的两贯钱都够他多打一个月的鱼钱了,现在鱼正卖不出去,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这下可真是帮了他的大忙。

    杨丛义则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要回来的都是他的辛苦钱,不必谢他。非要谢的话,以后就把捞上来的螃蟹和虾送他几只。

    李狗蛋连连点头,满心欢喜,今年真是遇贵人,心里不停的感天谢地。

    刘三问杨丛义,怎么敢要那么多钱?

    杨丛义笑着告诉他们,王员外有那么大的宅院,还会欠人几个鱼钱吗,买鱼这种事需要他亲自过问?肯定就是管事的从中捣鬼,想昧了他的鱼钱。管事的怕他们把事情闹大,被王员外知道以后责罚,只能把昧的钱吐出来。

    此时二人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下人背着王员外在做怪。

    杨丛义还告诉李狗蛋,明天打了鱼,尽管到街上去卖,要是王家的人还找麻烦,直接就把他们想昧了鱼钱的事说出来,看他们怕不怕。

    李狗蛋点头答应。

    回到城里,李狗蛋再次谢过二人,满心欢喜的直奔回家,向老娘报喜。

第21章 闲人() 
午时已过,杨丛义二人一路向城东走来,忽然见前边聚集多人,快步赶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家饭店开张,门前大大的板子上写着两字“免费”,十分惹眼。

    午饭时间过了,才说免费,明显是没有诚意。围观众人议论纷纷,店主虚情假意,不地道。

    杨丛义一看,饭馆里确实没几个人,与在外面围观的人没法比,实在是冷清。

    杨丛义二人正饿着肚子,才不管店家厚道不厚道,有免费饭菜解决他们肚子问题就成。

    二人进店,找了一张空桌坐下,等待伙计来招呼。

    他们刚落座,就伙计过来问道,“二位差爷想吃点什么?”

    杨丛义道,“随便来两个下饭的小菜,要快。”

    伙计应了一声,快步回去下单。

    刘三说道,“城里的饭馆酒楼我基本都知道,这家店来的突然,听都没听过。”

    杨丛义道,“管他听没听过,有饭吃就行了,吃完赶紧回去交差,出来大半天了。”

    二人正聊着,忽然有人在旁边道,“多谢两位差大哥光顾小店,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杨丛义一听就知道是店主看进来了衙门里的人,出来打照面了,便道,“不必客气,有免费饭菜,我们还要谢你。”

    店家笑道,“二位以后常来,本店全免费。”

    杨丛义突然觉得店家说话的声音有些耳熟,好像在哪里听到过,他这才仔细的看向店家,细看之下猛然发现他就是前不久被抓进县衙的其中一人,就是那个与人四姨太私交甚好,气坏张大人的青年。于是便笑道,“原来这家店是你开的,以后好好做人,好好经营,也不枉张大人对你格外开恩。”

    店家面现诧异,心中暗惊,不知道眼前这人是谁,知道自己什么事,便小心翼翼的问道,“我们好像没见过吧?”

    杨丛义单手遮面,笑道,“还记得吗?”

    店家一下就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谁了,顿时吓的脸色惨白,冷汗直冒,不敢开口。

    杨丛义本无恶意,只是遇到熟面孔打个招呼,不想见店家被他吓成那样,才忽然想起他那种事被人知道,后果非常严重,赶紧说道,“大人都不追究你了,你还怕什么。坐下说话。”

    店家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坐下。

    杨丛义拍拍他的肩膀笑道,“你不要怕,好好做事,好好生活,一切重新开始,没人能把你怎样。”

    店家点头道,“明白,明白。”接着问道,“不知道差爷,尊姓大名?”

    杨丛义道,“姓杨,名丛义,杨丛义。?”

    店家连忙道,“杨爷,以后还要麻烦你多关照。”

    杨丛义道,“别叫什么爷的,听起来老气。你贵姓?”

    店家急忙改口叫道,“那我就叫你杨大哥,小弟姓郭,郭青。”

    杨丛义道,“好,郭兄弟。我们改天再聊,你赶紧让厨房上菜,我们吃完好回去交差。”

    郭青笑着应道,“好叻,杨大哥,你们稍等,我这就去催。”说完便快步向后厨方向走去。

    刘三对于他们刚才的对话很好奇,问道,“杨捕头,你怎么认得他,我都不认得。”

    杨丛义道,“上次不是抓了十几个嫌犯吗,他就是其中之一,我挨个辨认,当然见过他。”

    刘三又问道,“那他到底犯了什么事?”

    杨丛义道,“小偷小摸,手脚不干净。”

    刘三听后不屑的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这就把他吓住了,白长那么大个了。”

    杨丛义笑道,“县衙盗案,虽然没人再提,终究是没破案,小偷小摸的就不怕?”

    刘三道,“也是,偷盗官府这么大的案子,说不查就不查了,张提刑连他的印信都不找了,真是奇怪。”

    杨丛义道,“这有什么奇怪,丢了印信再刻一个,再说张大人事物繁忙,哪能为了一个盗窃案就在太湖县耽搁下去。”

    刘三叹气道,“当好官不容易啊。”

    “二位,你们的饭菜来了。”二人正说着呢,他们的桌子上就摆上了四个菜,外加一个汤。

    郭青过来说道,“杨大哥,你们慢用,我就不打扰了。”

    杨丛义拿起筷子道,“恩,你去忙吧。”

    二人早就饿了,也顾不得的什么吃相,将桌子上的饭菜直接往嘴里塞,家常小菜,味道可口。一顿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桌上的四个菜全进了肚里,他们才算吃饱。

    回到县衙,杨丛义把要账的过程与结果向知县大人汇报之后,知县大人也没有多说什么。那王员外虽是早年的进士,但并没有多少背景,从没做过官,跟他不相熟,也没有交情,因此也就没放在心上。

    杨丛义等人交完差,暂时没有安排,边各自休息去了。

    县衙是县老爷做主,不管什么事都只能是县老爷安排,他不安排事做,衙役都可以休息,反正花的是县老爷的钱,只要他不管,就没人会管他们这帮人到底在做什么。

    太湖县本是小县,靖康之乱前人口不过三四万,之后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虽然前几年金兵渡过淮河,一路南下攻占寿春府、庐州,进入安庆军,直逼池州,不过太湖县在安庆军西边,全县地处大别山南麓,以山地为主,偏远贫瘠,金兵没有派兵前来骚扰,相对较为安全,因此二十年来太湖县人口也增加到五六万之众。

    由于山地较多,相对贫瘠,人口居住分散,管理起来十分不便,加之又处在金兵兵锋威胁之下,历来都是不太受欢迎的差遣地。

    陈如是自从三年前来到太湖县,就没再动过地方,似乎朝廷已经把他忘记了。穷乡僻壤的地方,被朝廷遗忘也是正常的。

    在朝廷不注意的地方也是有好处的,做好做坏都不会有人关注,只要不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惹得百姓揭竿造反,朝廷始终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给了县官巨大的权利,他们可以尽情搜刮民间财富,再拼命向上叫苦,申请免交赋税,最后往往都能挣的家财万贯,老来衣锦还乡。

    然而在大家看来,陈如是好像是个例外,他似乎只对升堂断案感兴趣,对搜刮民财不在心,对下不搜刮,对上自然也就没有孝敬的银子,所以在太湖县任知县三年了,也没有人想起来给他调动一下。

    太湖县山地为主,水田较少,粮食产量低,加之这些年安置不少流民,朝廷将所有赋税减半。但今年风调雨顺,如果秋收顺利,秋粮也会是丰收,那今年的赋税压力就小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十月底之前,只要不是突发天灾人祸,各家各户基本都可以把该交的赋税交上来,毕竟受战乱影响,近几年税赋比较轻,除了特别困难的人家,都可以承受。

    太湖县隶属安庆军,属军州,安庆驻军的粮饷大多数是由营田产出,自给自足,需要朝廷拨付的不多,因此太湖县每年向上报灾,收不上税来,朝廷也不追究,在朝廷看来,只要不出叛乱就谢天谢地了。

    陈如是只育有一女,年方十岁,据说陈夫人生育时难产,自从生下女儿以后就不能再生育。陈如是本是小妾所生,由于家族人丁兴旺,虽然他早早就中了进士,入仕为官,但仍然不受重视,而陈夫人娘家又很有势力,不允许他娶小纳妾,以免他怠慢了自家女儿。如此,陈如是也就没有强烈的上进心思,反正只有一个女儿,过不了几年总是要嫁出去,挣下家产又有何用。

    陈如是为官十多年,从主簿到县丞,从县丞到知县,一路也算顺利,不过他也知道如果没有外力相助,知县恐怕就是他仕途的顶点了,这对他来说也无所谓,家中人口不多,知县的俸禄足够一家人的开销。

    升迁无望,政绩对他来说就并不太重要了,只要控制好北方来的流民,不闹事,不出事,就能安稳的做个知县,他看得清楚,所以来到太湖县,就把如何安民治民放在首位,经过一番思虑,认为在天下未安,流民四起的时候,以威治民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他醉心于升堂问案,把衙门的威严传遍太湖县的每一个角落。

    经过几年近乎疯狂的审案断狱,太湖县的平民百姓几乎都小心翼翼,不敢做出格的事。虽然张青天来查过一次放了许多人,但谁也保不准还会不会再被抓进牢里去,毕竟青天大老爷不会一直住在太湖县,因此太湖县治安状况好的没话说,衙役们天天在街上晃悠,都找不到需要到公堂上解决的纠纷。

    衙役眼下在太湖都成了最清闲的人。

    虽然没有任务,杨丛义却没有闲着,每天把时间都花在练功,读书写字上。以前在山里没有机会,现在有大把的时间自然要好好利用,毕竟读了十几年的书,怎么说也是一个读书人,不会写字太说不过去。

    就这样,每天没事儿的时候练功、看书、练字,就成了杨丛义的生活日常,比起以前在山里不知道清闲了多少。

第22章 知县老爷的赏识() 
杨丛义在太湖县的日子过的很舒坦,在没有案子的时候,没什么事情可做的他,被知县叫去征收秋粮。

    秋粮征收一般是从秋收开始,一直到冬月初。太湖县征收秋粮不需要他下到田间地头每家每户去收,大多数农户或地主会自己送来,衙役们只需要核对农户上缴的粮食是否够数,每户该交多少粮,簿册上写的明白,知县大人早就已经计算的清清楚楚,不存在讨价还价的可能,当然也没有多征一升两斗的余地。

    古代的税收制度十分繁杂,各种税收名目繁多,怎么计算征收,杨丛义没有了解的兴趣,按户册上写的数量,收缴登记就是了。

    各县税赋征收,油水丰厚,一般都由县丞或主簿负责,但太湖县整个县衙只有一个官,那就是知县陈如是,他对敛财兴趣不大,一般都是按朝廷规定,照例征收,不多征,也不少征,因此太湖县百姓的赋税负担较周边各县轻了不少,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的严刑峻法才没有逼的民众造反,不然哪有他清闲的县老爷可做。

    秋粮征收非常顺利,登记在册的一万两千户,除了免税的四千多户,绝大多数在半个月内足量缴纳了秋粮,这让杨丛义非常震惊。

    在他的印象里,秋粮征收应该是由粮差挨家挨户上门征收,农户不愿交,收不上来的时候还要使用武力,少不得破门硬抢,吏如恶鬼,说的便是粮差。

    对于农户地主每天争相来交粮的情形,杨丛义只能理解为他们是怕了陈知县的升堂问案,毕竟连口角之争都能入狱,何况不交粮税呢。

    随着前来县城交粮的农户越来越少,杨丛义也就没再参与,每天继续练功习字。

    一天,杨丛义正在专心练字,却有一衙役过来告诉他,县老爷叫他过去。

    杨丛义心中纳闷,秋粮基本征收完了,最近也没有案子,知县老爷找他能有什么事?不过他没有迟疑,稍微收拾了笔墨,便去见知县老爷。

    经过丫鬟通报,杨丛义被带进了陈知县的书房。

    一进书房,一股浓郁的墨香便飘入肺腑,只见陈知县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文牒。他背后的书架上摆满书籍,左侧的墙上有一副字,写的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桌正前方则是一副山水画,不知出处。

    杨丛义不便多看,走到陈知县书桌三尺之外停下脚步,小心问道,“大人,不知找我有什么吩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