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弟,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待到他们主力来临,你说他们会不会来找我等的麻烦?!或者趁我等不防,会不会偷袭我等?!”
“大哥,他们定会如此!”
“所以,我等恐怕不先招惹他们不行了……二弟,你来看地图……”
兄弟俩人头碰头研究了半天,最后探讨的结论是:同安城,这是身边的一根毒刺,必须早早拿下!那些路边土豪们……必须收服,或者清剿干净,否则,到安溪的这条道路必不安生……他?他娘的,连我等要的货物都敢抽水……真以为天下大乱,小小狗子们也想汪汪两声?!
只要完全占了安溪……周边铁矿尽在我手!
其实早在去年三月,郑成功就攻下过同安城,当时与清军战于店头山,清守将廉郎弃城遁。
五月起,郑成功又开始围攻泉州至七十日,待清总督陈锦率师来救,乃退。
清兵随即又重新攻占了同安县城,郑成功部在城内巷战力拼,双方死伤甚众,郑成功部败走,随后郑成功才去广东潮州发展。
现在同安城内有清兵一千,大多都是剃发汉兵,极少有真鞑子,由于他们的主力并未在此地,与厦门岛处于相安无事状态,双方是你不惹我,我不惹你……
可是现在不同了,随着与台湾交易越来越频繁,永胜伯郑彩明显可以感受到厦门岛的生存空间太小了。
要想得到更多的物件,想换来更多的安全感,他永胜伯郑彩的手必须要伸出去,这样,方才能得到的更多。实在是时势所迫啊。
谁说是人到中年万事休?那只是没有机会而已……
定远侯郑联认真地审视着他的大哥,像是重新认识了一样……大哥变了,不是那个总是冷冷地看着别人,一切都似毫不在意的大哥了……
永胜伯郑彩对着二弟用力地点了一下头,动手吧!
定远侯郑联的眼睛里也放出了光茫,大声说道:“大哥,干他娘的!”
永胜伯郑彩激动了一下子,就马下又板起了脸……说道:“急什么,三弟说他们汉唐集团有一种叫手榴弹的物件……还有炸药包,爆破筒……好像能卖于我等……正好等着汉唐集团的机…帆…船来这里后,我等再一一定夺……而且,你还要把王翰林的千金给汉唐集团的那个梅经理送去……”
王家大小姐同意了?定远侯郑联想到这里,差点笑出声了……但听得大哥不满地哼了一声,他到底没有敢笑出声来……那王翰林家里一定是乐坏了吧?到底是把足足有20岁的女儿嫁出去了……做大做小未尝可知……但至少是许了人家,还是永胜伯郑彩亲自做媒。相当有面子了。
还有他可以去台湾看看了……
王翰林的身份在厦门有些特殊。
明代是明大陆君主**政体发展到顶峰的阶段,国君位于整个政治架构的顶峰,统领万民,集政柄于一身,理论上说,具有绝对的权力。
事实上,在明大陆,越是农民,越是底层出身的君主,他们对大权越是迷恋,不管是国家还是家族,甚至是一个家庭……都要一个人说得算才是正道……提起这个,扯远了些。
明代嫡长子继承制使皇位的获得不是凭借德行才华,而是由天生不可改变的身份地位所决定。
储君不必是贤才长者,可能是年幼无知资质鲁顿,甚至是德性败劣的人,若想使国祚长久而废立太子,又往往造成政治上的不良后果,为万不得已的最下策。
于是,如何培养“生于深宫中长于妇寺之手”,不知忧惧的储君的才能,使其行为能合乎一定的规范,进而成为能治理国政的贤君圣主,遂成为政治中重要的课题。
这时候承担这一重任的正是经筵讲官,也就是翰林学士了。
所以,明代的翰林基本都是进士高科之人,亦即当时知识阶层中的精英。而在经筵讲读中充当讲官的都是翰林中的精英分子。有他们当老师,对皇帝的素质的培养无疑是起重要作用的。
而翰林经科举入仕,所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们多具有一番政治理想。这种理想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君主的理想化。他们对君主有着极高的角色期望
无论其职能是参与政事为主还是掌管文辞为主,翰林的充任者多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趋炎附势之徒。
特别是在明代以后,翰林基本都是进士高科之人,亦即当时知识阶层中的精英,确实是熟读历史的公知……这种构成决定了翰林群体势必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社会示范作用。
但是,到了明末时期,随着皇权势力的加大,翰林的作用日渐式微……原因很简单,皇权加大,就意味着地方的势力加大,表面上这两者矛盾,事实上,在独裁统治国家,大独裁者永远不会是得利最多的人……所以才会有内斗不断,不断的有清理内部的事情发生。
此时,依附纯正皇权统治,才能发挥作用的翰林们,自然在作用上呈无限小方向发展……于是,出于内斗成本的需求,翰林开始产业化发展,水货自然开始增加,因为可以用钱买到了……
等到皇权开始崩溃时,那么,翰林如狗的现象也就无可厚非,对下一个政权来说,这就等于先行买下了一个文凭……到时可待价而沽。
这里有文化惰性发展的原因,也有精英开始堕落的原因。
此时,所有人都是无错的,不信就可以审判,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有罪,而且精英堕落的发端就是开始指责民众素质低,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
王翰林的文凭就是在这个期间买到的……虽然他确实参加过科举,但一直文运不佳……
还是在前两年,鲁王作为监国,却无处所去,只好被永胜伯郑彩接到厦门暂住。永胜伯郑彩拥立鲁王,实际上是重操郑芝龙挟唐王以自雄的故智,为独掌大权,后来监国鲁王又停驻在闽、浙交界的沙埕。
厦门王家,世代为商,在王翰林这一支旁系中,也只有他的学识最好,王家正好找到机会,求得永胜伯郑彩,向鲁王监国捐出白银三千两,最终买到了函授翰林文凭,就这个意思吧……
永胜伯郑彩也确实需要这种知识分子的帮助,毕竟只有这样出身的人才会在理论和道义上帮助自己,那些大家族世家出身的知识分子……不太理自己的。
所以,永胜伯郑彩在鲁王监国的嘴里求得翰林这个职称和监国大印的盖章后,大力弘扬王翰林之名……但王翰林的女儿,在厦门这个地方却比王翰林更有名气。
王翰林家族祖上有阴德,王家整个家族都一直顺风顺水……但也不是十分全面,王翰林这一支却是子嗣不全,只生一个女儿后,前前后后取了数房,竟然无一人生子……直到王翰林真的拿到了翰林这个职称后,他的小三小四都怀孕了,一连生了两个小子。
原本是千万宠爱集一身的王家小姐……顿时失落了。
王家小姐在厦门极为出名。
王家小姐还是在幼小时,有一次,王翰林携她去山口古庙游玩,在古庙门口遇一巡游和尚,王家小姐毫不畏惧,指着那老和尚嬉笑,样子可爱。
那和尚冲着王翰林唱了一个喏,说道,此女相貌不凡,定有贵遇,不可抹杀她的天性,但随她意……
此事有随从便传播了出去……在王家小姐将要裹脚之时,王家小姐大哭不许,于是王翰林也就听任她了……王家之女竟如百姓中赤贫之女一样为天足……
待其略长,王翰林请人启蒙,此女却不肯工女学,却喜欢琴棋书画,吟诗作对,王翰林也就随她去了……
王家小姐带上丫鬟,喜欢变装男衣四处游走,当然,也没有离开厦门之岛……王翰林也随她去了……
于是各大家族也传言道:王家小姐见过的男人,比所有大家族的女子见过的,加一起还多。
王翰林悔之已晚……只得把希望寄托在那巡游和尚之言。
第二百四十六章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
秋天,无论在哪个时空,都是属于多情人的季节……
在王家小姐的闺房里,郑秀文正在倾听着王家小姐的琴声。
她太小,还不会多情,还听不出那琴声里的一丝丝幽怨……反而觉得她的祖贤姐姐琴声很好听,她抚琴的动作也很好看。
只听得她的祖贤姐姐低声唱道: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王家小姐轻声唱罢,用棉布手帕轻轻擦了擦手,浅饮了一口香茶。
王家小姐的闺房里有一种女孩子特有的香味……
郑秀文听完后,笑着说:“听说今天那台湾汉唐集团的机帆船就要来到厦门码头,我爹爹和二叔都亲自去迎接了,祖贤姐姐,平日里你可以四处任意行走,如今却为何不出去看看了?
那里一定很有趣,可惜……爹爹早早地便着人把我送到你这里,否则,我定会跟着去看看……机…帆…船,听说和鸡没有关系呢。你想不想去?”
说完,她厌恶地看了看那两个看管自己的婆子,说道:“你们都下去吧……在这里碍眼!”
两个婆子下去了,王家小姐对着自己的丫鬟也轻轻点了下头……她们也都一起下去了。
王家小姐心里明白,这个小小的人儿是想让自己带她去看看……但是,她不能再出门了……
那还是以前吧,当她得知要嫁入台湾,去做一个海盗首领的压寨夫人……她顿时觉得天塌地陷了……爹爹这是要把我往火坑里推啊!王家小姐当时就有寻死之心了……吓得王翰林一下子着了四个婆子看护她。
后来,陆续有消息传来,又说是那人原是会计,是汉唐集团的大账房,并不是须发皆张的海盗首领………王家小姐的心里早成为一片死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终竟然要嫁一个账房,无数美好的梦景都沉入那死水里了,眼睛里也全是冰雪。
再后来,郑家的千金郑文秀,竟然把三爷郑斌的信件拿了出来,只见那上面描绘道:“梅乐芝经理,青年才俊,风流雅正,其面目白净而无须,本性良善,悲天悯人,略通诗文,在汉唐集团中地位显贵……
可恨啊,郑家三爷,你为何不多多着几笔笔墨?!
王家小姐看了后,一颗心立刻跳得厉害!!
当时郑秀文好奇地说道:“姐姐,你看我三叔的信,脸怎么会红了?那上面写什么了?真是奇怪哦……你都不曾与我三叔说过话。”
王家小姐慌忙转移话题说:“这信件你是如何得到的?!”
“我爹爹见我来给姐姐送新头饰,便把我叫?我叫到书房,让我把这封信带给你,说你看了三叔的信一定会脸红,还会高兴起来……真是奇怪,我爹爹如何能知道这一点?姐姐,你多日不笑了,现在笑的样子真是好看啊……楞我三叔怎么能会让你高兴呢?”
“我哪里有笑?不过是听到有新头饰高兴罢了……”王家小姐飞快地说,“秀文将来一定会比姐姐还漂亮!”
“真的啊?!姐姐别骗我……”
“定是,快将新头饰拿来……一定漂亮!”
“是哦,颜色、样式多了些许,我最喜欢里面黑色的那种……”
很容易就把这个小小人儿糊弄过去了,但是王家小姐的芳心已然大开,她糊弄不了自己……
梅乐芝经理到底是翩翩书生,还是浊世公子?定不能是账房先生……本性良善,悲天悯人?定不能是海盗般凶恶……略通诗文?这天底下哪一个读书之人敢说自己是精通诗文?一个吴梅村,已然是当世大家了……郑三爷原本就是个粗俗之人……竟然能称梅乐芝为略通诗文,真是岂有此理……
纠结,反复的纠结,让王家小姐情绪极为不稳定。
王家小姐的这些表现当然让郑家千金郑文秀关心了。
女人的友谊是不分年龄大小的……
但凡郑文秀听到些关于台湾汉唐集团的事情,哪怕根本不明白说些什么,都要先行记下,然后说与王家小姐听;但凡三叔从台湾着人送些物件回来,哪,都不管二叔是否喜欢吃,她都要先与王家小姐分享。
二叔哀叹道,人道是女生向外,这才是几岁的娃娃就开始了?
郑秀文才不管他呢。
当听说汉唐集团的机帆船真的要来了,人人都在做着什么准备,郑秀文也想参与进去,但却被爹爹着人送王家小姐这里来了……
郑秀文小小的心里明白,只要说得动王祖贤姐姐,两个人定能一起去港口看个究竟。
王家小姐怎能不知她的心思……自从知道她自己将来的出路后,王祖贤小姐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却再也不出门了……
郑秀文当然不明白,不知道未来的人才会是真正身心自由的人……她当然不知道王祖贤姐姐的心思了。只是认为都是汉唐集国的人害她如此,那个叫梅乐芝的人定是个大坏人……台湾汉唐集团的梅乐芝经理真是躺枪了。
王家小姐面对郑秀文的请求说道:“此时港口那里正是人多之时,你我出现,定是不方便……听闻只是汉唐集团中来此地开办商站之人……”
“哎呀,以前我等庙会可去,灯会可去,哪次人不比现在要多……”
王家小姐说:“秀文,我等在此,有何新鲜消息也自会传来,莫要心急……姐姐新学了一首诗,传闻是汉唐集团的一位神医所著,此人大名为郑德生,传说他能肉骨生死,医技高明如此……从他的这首诗中便可看出……”
“噢,姐姐,一首诗能看出医技来?!”
“当然,诗为心声……不可伪做……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听完了诗后,郑秀文愣了半天,说道:“怎么看出医技来?”
“其诗句大俗,但其情又大真……非真性情而又大彻大悟之人,岂能做出?……没有真性情,又如何能成为神医……”
王家小姐还有话没说出来,那就是,如果汉唐集团都是如此之人,那真是令人期盼啊……梅乐芝……想必不能逊色吧?
负责两岸首航任务的正是司马建国和江铁生的01号明轮机帆船。
原因很简单,汉唐集团找不出比他们两人更熟悉此地区海航条件的人了。
事先与郑家三爷郑斌商谈此事的时候,汉唐集团认为,与其和未来的郑成功对碰,还不如直接把郑彩、郑联、郑斌提到桌面上来,从郑成功种种的后历史行为看,这个人品很难评价的说……还是那句话,他真的担不起历史予以的重任……
当然,求全责备的话大家谁也没有说,历史唯物主义嘛,经过这么多年的马恩列斯毛的教育,多少大家都能懂点儿。
然后就是技术上的问题。
明轮式机帆船到底能不能完成两岸直航的任务?
司马建国等船长给出的答案是能,如果烧柴煤的话,如果拿出一半的吨位装煤的话……十二个小时之内完全可以到达对岸。
但是,直航的目的不在于能到达,这性价比太低了,需要重新设定。
于是澎湖列岛就被正式纳入台湾汉唐集团的管理体系中,如果在它上面设置一个加煤水的地点,那么,明轮式机帆船就完全可以多携带一些货物……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
汉唐集团的成本计算比较复杂,和经济不能完全挂钩……很难完全说清楚,如果非要用几句话说明白,那就是,他们计算成本完全以机械的磨损率来计算,然而,同一样的机械设备,不同零件的磨损程度一定不同,这事关一个统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