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遵旨!”李过大声应答。

    李自成点点头,“起来吧。”

    李过闻言起身,站在李自成的马前。

    李自成笑问:“祭旗的奸人都提来了?”

    “已经来了。”李过答道。

    “好!”李自成点点头,“都砍了!”

    “遵旨!”李过扬起胳臂,向着远处一挥。然后就听见三声号炮响起,那些站立在陈演、陈世文等人后面的大顺兵士全都行动起来,有人上前按住那些明朝的官员、勋贵,有人则抽出雪亮的腰刀。

    陈演也被人揪住了胳臂,按在地上,这时他已经感到不好了,大声叫喊起来:“干什么?干什么?”

    身后一个陕西口音答道:“杀头啊!别动别动,一刀了账,多爽快?”

    啊。。。。。。要杀头啊!

    陈演惊讶得嘴都合不拢了,自己怎么就那么倒霉,莫名其妙被捉来杀头。这到底是什么世道啊?还讲不讲理?

    就在这时,一声“咔嚓”在他耳边响起,然后就看见一个什么东西滚到了他的膝盖下面,他定睛一看,居然是自己的儿子陈世文的脑袋!

    “儿啊。。。。。。”他刚想痛哭,一把钢刀就朝着他的颈项处挥下!

    陈演人头落地!

    陈演和另外几个明朝官员的首级,不过是李自成震慑人心的工具。他这些日子为了筹集军饷,已经将投降自己的明朝官员彻底推向了对立面。而且北京城内的商人乃至普通百姓,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商人们要助饷,而百姓则因为供应短缺、失业等原因陷入贫困,有些人还被纪律不佳的大顺官兵骚扰,对大顺的希望都变成了失望,开始有人怀念大明朝了。

    就在前天夜间,北京外城的一些地方有人贴出了“驱除闯贼,恢复神京,迎回大明皇帝”的告示!让李自成非常恼火,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这次祭旗。

    “启驾!”

    在一声大喊之后。李自成正式踏上了征程,在他的身后,明朝的永王朱慈照,五皇子朱慈焕,太监王承恩和高宇顺,也都骑马随行。其中朱慈焕年幼,不能骑马,就由王承恩和他共乘一骑。

    李自成带上两个崇祯皇子的原因,则是避免在自己出征期间,有人打他们的名号在北京作乱。

    而这一次李自成征讨的对象,也和历史上一样,就是控扼着东北通往北京的捷径的山海关!

    经过几日的反复脑补,李自成等人已经非常确定吴三桂已经离开山海关南下了——从一群明朝贰臣那里,他们已经知道了朱慈烺和吴三桂是什么关系了。吴三桂如果带着精锐南下,那就是挟天子令诸侯的枭雄啊!怎么都比留在山海关好吧?

    另外,老李派去山海关的细作也得到了确切的消息,鞑子的大军并没有出现在山海关外!

    所以李自成最终的决定就是抓紧机会先攻占山海关,然后以山海关和北京为依托,依靠老营的机动性和入口的鞑子周旋到底!

第145章 我们去为崇祯皇帝报仇吧!() 
四月的辽东,在气候上虽未入夏,但是也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大路两旁,草木发芽,处处青丝,一片生机。

    满洲八旗兵,依着各旗序列,整队而行。满洲的八旗兵以旗色区分,不过并不是真正的八色,而是黄、白、红、蓝四色,另有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就是在四色军服和旗帜上镶上红白边饰。远远看去,就见四种颜色组成的长龙在辽东大地上滚滚而行,首尾都看不到边际。

    这次清兵出动的规模前所未有,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三丁抽二,集中了超过六万精兵。而八旗汉军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等部步骑兵更是倾巢而出。出动的总兵力超过了十万,粮秣辎重也全部齐备。

    对于这个在东北地区野蛮生长了数十年的少数民族王朝而言,能否进入中原,成为争夺天下之鼎的有力竞争者,就在此一举了!

    身为十万清国大军的统帅,摄政王多尔衮因为身体并不大好,所在行军途中很少骑马,大部分时候都是乘坐四人抬的黄色便轿而行的,便轿前边还有一柄黄伞。此外,他还让人为自己预备了一顶十六人抬的黄色大轿,分成多捆,由骆驼驮运。还有一座称为帐殿的大毡帐,也由骆驼驮运。这些黄色的用具,都是从皇家库房中取出,原先皇太极用过的旧物。

    他现在还没有定鼎北京,就公然用起了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器具,难免让人遐想联翩啊。

    多尔衮率领的大军是四月十三日离开盛京沈阳的,虽然祖泽溥在四月十一日就抵达了盛京,并且和多尔衮见了面,约定了借兵讨贼之事。但多尔衮还是做了两手准备。

    大军根据计划是先向正西开进,然后再转向西南,或是去辽西走廊入山海关联合吴三桂一起攻打北京;或是从蓟州或密云境内突破长城,稳扎稳打,一步步逼近北京城。

    前者当然是最理想的,拿掉了山海关这个钉子,清军就能沿着辽西走廊这条捷径进出中原。而且也没了后顾之忧,就可以全力以赴夺取中原地盘了。

    而后者就不大理想了,被山海关上的五万明军卡着喉咙,后路还会受到威胁。打下北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要全力追击李自成并迅速扩大地盘就不容易了。除非在解决李自成之后再消灭吴三桂。

    可是打完李自成和吴三桂后,大清的八旗兵还能剩下多少?

    另外,李自成万一出乎洪承畴的预料,在野战失败后退守北京。多尔衮可就要抓瞎了。一头是北京坚城,一头是山海雄关。十万清军如果要强攻夺取这两处要塞,只怕被消耗的连渣都不剩几个了。

    也就是说,李自成也不是没有一点胜算的——只要吴三桂不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也不打山海关而是在北京城下和清军交战。那么胜负就在五五之间了。

    即便兵败,也不会太过狼狈。

    所以出兵后的几日内,多尔衮一直心神不宁。生怕吴三桂反悔,更怕李自成在北京按兵不动。

    后世的史学家都喜欢将李自成在北京迁延时日,没有及时攻打吴三桂看成一大失策。不过此时的多尔衮却因为迟迟得不到李自成东征的消息而提心吊胆。

    因为在他看来,李自成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攻下山海关,还不付出惨重伤亡的。

    李自成要有这本事,多尔衮也不敢入关去送死啊!

    山海关那样的雄关坚城,再配上四五万人的守军,就是让八旗兵去打,也是要旷日持久加伤亡惨重的。

    清国大军离开盛京的第五天,即四月十七日上午。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所在的正白旗大队已经到了辽河岸边。等渡过辽河之后,他就要决定是往辽西走廊而是往燕山北麓而去了。

    可以说,决定大清命运的关系时刻已经到了!

    就在正白旗人马休息用餐,并准备过河的时候。作为大军先锋,已经过了河的八旗汉军的统帅耿仲明,突然亲自坐着小船回到了东岸,到了多尔衮驾前。

    “禀摄政王,好消息!”今年快五十岁的耿仲明看上去依旧健壮结实,精神饱满,一张国字脸油光红润,堆满了喜色。

    “什么消息?”几天没睡好觉,脸色蜡黄的多尔衮问。

    “闯逆出征了!目标是山海关!”

    多尔衮长出口气,双手合十道:“佛祖保佑!”

    “还有呢!”耿仲明喜气洋洋地说,“天津卫被闯逆的大将李过、李岩攻破了!崇祯和太子乘船逃亡的途中又被闯逆的女将红娘子附近,座船起火沉没。。。。。。大明亡了!”

    “天佑大清啊!呵呵。。。。。。”多尔衮蜡黄的面孔上也难得浮出了红润,一张大嘴笑得都合不拢了,“快,快宣范文程、洪承畴。”

    范文程和洪承畴很快就被宣来了,在得知了耿仲明带来的消息后,这两人的表情也挺好玩,范文程是满脸笑容,喜气洋洋。洪承畴是一脸哭腔,如丧考妣。

    多尔衮笑着安慰洪承畴道:“亨九,莫伤心了。。。。。。大明气数尽了,咱们现在就好好合计一下,怎么替崇祯父子报仇吧!”

    范文程没有当过明朝的官,所以不必为故主的死讯伤心,当下就笑着说:“王爷,既然大明君父已丧,李自成又亲率大军讨吴三桂。那吴三桂还有什么理由不归顺我大清?臣建议走辽西进兵,抵近山海关下寨。”

    洪承畴抹着眼泪道:“王爷,臣也和范大学士一般意见。李自成讨吴三桂是大大失策了,吴三桂已经走投无路,不得不投我大清。所以不必再绕燕山北麓,应该直奔山海关而去!”

    多尔衮笑道:“既然二位都是一个意思,那就向山海关进军吧!

    另外,再遣使去和吴三桂说,我大清要和他联手,一同为大明先帝和太子报仇!”

    。。。。。。

    多尔衮下定决心要为崇祯皇帝和朱慈烺报仇的时候,山海关那边也因为李自成的亲征大军正在逼近而陷入了惶恐。

    李自成的大军其实并不大。因为他并没有带太多的军队来北京,要不然崇祯和朱慈烺父子也跑不了。当日进京的时候,包括保定一带的刘芳亮部,他带来的老营兵就只有六万人。另外还有陈永福、白广恩、唐通等明朝降军,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万。

    不过李自成挺能忽悠,不过十万人愣是被他吹成了百万之众,还真吓倒了不少明军。

    而这一次李自成虽然只带了六万人出征,但是依旧少不了使劲儿猛吹。六万人吹成了二十万,而且山海关上的那帮人还都相信了——山海关那么坚固,而且守军也不少,又是关宁精锐。李自成要没二十万人也不敢啊,除非他当皇帝当混了头!

    所以“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来打山海关的消息,立马把盘踞永平府的明军吓了个够呛。

    被冯元飏压下去的借清兵助战的呼声,也再一次响了起来。

第146章 我们都是定王的人() 
“爵爷!咱们还是赶紧遣使去大清摄政王军中,请他火速进兵山海关吧!”

    “可千岁爷叫咱们坚守山海关不让清兵进来的。。。。。。山海关是天下第一雄关,流寇即便真有二十万众,急切之间也打不下来。只要熬到清军自蓟州、密云入关口,流贼必然退去。”

    “可是山海关内那么多百姓和随军家眷怎么办?山海关的几处关城都不大,容不下那么多人。”

    “那就转移出关啊。”

    “出关?清军也正往山海关来呢!难道要把将士们的家眷送给亲军为奴?”

    “是啊,不能不管将士的家眷啊!另外饷银也不够啊!咱们向朝廷要的百万开拔饷现在一文钱没有。一旦开兵见仗,又得支出抚恤和赏银,那可是花钱如流水!山海关城坚不假,可咱们他m的也得有银子才能守住啊!朝廷指着咱们关宁军打仗,就不能不给钱!”

    “还是放清兵进来吧!听说清兵来了十万,加上咱们的兵马,十五万都有了。怎么都能打垮李自成。。。。。。李自成一垮,去山西也好,去北京也好,哪儿不比被人堵在山海关强?”

    吴三桂的帅府内,幕僚和将佐们一片乱哄哄的声音。关宁军的这些人打是能打的,可得用金山银山哄着才行。

    真要他们去和李自成的大军搏杀一场,就得有几十万上百万两银子的重赏!

    但是朱慈烺也没那么多银子可以挥霍,所以就没给吴三桂送银子去,现在关宁军的军饷就靠吴三桂用之前贪污下来的银子支撑着。

    可是有开销没进项的,他也支撑不了太久啊!要真和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在山海关下打上一个月,那得花多少钱啊?就算吴三桂舍得,他也没有啊!

    另外,就是撤进山海关内的几十万百姓让吴三桂头疼——说真的,把这些人撤进关内还不如留在宁远呢!

    如果这些百姓家眷现在都在宁远卫、宁远中右所、宁远中左所、广宁中右所、广宁中后所、广宁前屯卫、广宁中前所这些城堡及周围的堡寨里面呆着。

    他吴三桂现在真的可以静观其变。哪怕李自成拿下了山海关,他也担心什么。李自成根本不可能出关去逐城逐堡的和吴三桂争夺辽西。这一路打下来,多尔衮别说是北京,连陕西都拿下了。

    如果关宁军在松锦大战后就入关,在永平府和蓟州镇境内安置下来,那也就没有李自成打破京师的事情了。

    只要关宁精锐去支援大同、宣府,那里的守军也不会投降,李自成连顺天府的边都摸不着。

    可是崇祯皇帝偏偏在三月六日,也就是北京沦陷前十几天才下达放弃宁远诸城,迁移百姓入关的旨意——这狗屁旨意还真不如不发呢!

    不发这旨意,现在吴三桂还好好在宁远卫呆着呢!

    现在可好,给大顺和清国堵在山海关了!真是进也不得,退也不能。现在就是想回宁远都不可能了!

    多尔衮的大军多半都过辽河了,还会容吴三桂缩回宁远?

    吴三桂那个发愁啊!

    崇祯的圣旨坑他,多尔衮的大清兵逼他,李自成这个贼头也不知吃错什么药了,不去大沽口追杀皇上,却往山海关来!还有一个抢了自家妹子,忽悠了自己老爹和兄弟的太子爷,居然把引清兵入关的妙计看成了下策!

    不过话说回来,引清兵容易,送清兵难啊!搞不好真就弄巧成拙,被多尔衮那个鞑子摄政王逼得不得不投鞑。。。。。。。

    这时底下的人还是乱哄哄的,七嘴八舌的吵吵,声音还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吴三桂额头青筋直跳,最后终于忍无可忍的大吼了一声:“别吵吵了!”

    声音之大,让都堂内的众人都吓了一跳,全都不敢言语了。

    吴三桂的目光在自己麾下的将领幕僚身上一一扫过,看到的都是一筹莫展的神色。

    他这个集团有点重武轻文,能打能杀的汉子是不缺的。可能为他谋划战略的谋士却一个也无,即便有几个文职幕僚也不过是书办吏员的水准。

    正失望的时候,他忽然看见一个陌生的黑面孔上有点不大一样的表情,仿佛有些想法。

    这人是。。。。。。吴三桂想了想,记起来这人是陈圆圆带来的护卫,名叫刘生的。好像跟孙传庭干过,比较了解流寇,而且还识得几个文字,所以就委了个小官,搁在幕僚堆里面了。

    “刘生,你有话要说吗?”吴三桂问。

    刘生点点头道:“爵爷,您把定王给忘了。”

    这个黑脸粗鄙其实是举人!而且水平不低,如果不是兵荒马乱的,中进士当文官都是早晚的事儿。

    作为一个预备文官,刘生当然晓得该怎么甩锅了。

    “对对对。。。。。。”吴三桂一拍额头,“差一点就把定王殿下这尊大神给忘记了!你再说说,本爵该怎么用好这尊大神?”

    刘生笑道:“爵爷之前不就是以定王的名义向满洲人借的兵?现在不妨继续打定王的旗号,一方面应付满洲人;一方面在永平府境内张贴告示,就言定王殿下借来了十万满洲兵,不日将反攻北京。如果闯逆闻之而退,那么咱们就不开山海关放满洲兵来了。”

    “哈哈哈,”吴三桂笑了起来,“没想到你这个粗胚还有这等谋略。。。。。。好好好,就这么办!本爵不过是区区的辽东总兵官,上面还有蓟辽总督,还有大明定王殿下!本爵可是大大的忠臣,当然要听总督和定王殿下的话!”

    。。。。。。

    李自成是四月十三日离开北京开始东征山海关的,比多尔衮离开沈阳的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