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2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系和社会关系,也都被一扫而光,一切都变得非常简便。

    对于史可法这样的北方书生而言,这种简单和初兴的社会,恐怕比南明这里乱哄哄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更加理想吧?

    “史卿,”朱慈烺道,“朕也想早日北定中原,收复旧都。但是北伐之战起码要动用三四十万大军,上百万民夫,耗数年之功。。。。。。交战一载所耗之粮,怕是就要以千万石计了吧?如果考虑到北地还有不少民众需要赈济,朝廷需要准备的粮食就更多了。”

    三四十万大军本身一年所要耗费的粮食,就不下二百万石了(具体数目还要考虑到军中的牲口数目),如果没有水路可以转运粮食,而要依靠陆路或部分陆路,一年所需耗费的粮草在二百万石的基础上乘以五,也不见得能完全保障供应。

    而这个数目的粮食,在湖广的粮食生产没有完全恢复之前,想要供上是比较困难的——并不是朝廷收不到那么多的粮食,而是很难结余出那么多的粮食。

    “陛下,”史可法说,“臣所呈之奏章上已经写明了北伐方略。。。。。。并不需要数十万大军,上百万民夫,也不需要数年之功。只需要有一旅之师跨海据山海雄关,引东虏精兵壮士前往交战。臣等自可提精兵西上,沿河(黄河)而进,直取中州,再入山西,联兵代王,到时陛下再以国公之位延揽吴三桂还朝。东虏如何还敢盘踞燕京?北伐之业如何不能成功?”

    史可法的计划听着似乎不错,有实现的可能——只要登陆辽西,取山海关的作战能够吸引多尔衮的主力前往。那么山东、淮北的军阀和南阳的唐王就能一起扫荡河南。河南到手后,山西的形势也一定会急剧变化,抗清义军一定会声势大涨。而缩在甘陕的吴三桂再趁机起兵反清,何愁大事不成?

    “史卿,”朱慈烺问,“你们从山东、淮北出兵西进,需要多少粮食?多少民夫?多少牲口?你们能自行筹集多少?”

    “陛下,”史可法道,“山东、淮北去岁粮食欠收,诸军都靠蕃薯充饥,百姓多有逃亡,的确非常困难。今年的春播情况不好,天气干旱少雨,估计还是会欠收,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需要官府放粮救荒了。所以诸军恐怕筹集不到多少粮草。。。。。。不过民夫和牲口还是能筹集到一点的。”

    朱慈烺低头想了想,又道:“今岁有湖北赎田米,也许还会有海关的关粮税运到。到冬季军田司应该就有富裕了。。。。。。冬季之前,是凑不出什么粮食的。所以史卿可以先回去准备,等到秋天时再来,朕再和你议论北伐之事吧。”

    虽然史可法的历史表现不大靠谱,不过朱慈烺却觉得他提出的这个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至少登陆辽西,攻占山海关没什么问题!

    张煌言已经在觉华岛上经营了一年快两年,已经在岛上筑起了可以屯兵的城池,修建了大量的库房,还修筑了可供大量船只停靠的码头。

    大军和粮草完全可以在今年的夏末顺风上岛,等冬季海面冰封后直接走着去宁远卫城。。。。。。宁远卫城再坚固,也不是棱堡,抵挡不住十二磅红夷大炮的持续轰击。

    宁远一旦陷落,多尔衮能不千里迢迢发兵来救?

    哪怕不进行野战,也不坚守宁远,直接退回觉华岛,也不亏本啊!

    skbwznaitoaip

第575章 我们要碾压东虏!(求月票)() 
“山东、淮北诸军沿河而进未有必胜,但是由觉华岛攻宁远应该是有把握的!朕就不信多尔衮会对宁远见死不救。。。。。。对了,祖可法的奏章上还言及多尔衮预备从关内各旗中抽调八十个牛录去辽地开垦呢!他能不管宁远?”

    奉天殿西暖阁中,朱慈烺正背着手站在一张挂在墙壁上的巨大地图前面,和身后的李岩、吴襄、吴国勇、黄斌卿等四人在说话。

    新落成的奉天殿有东暖阁和西暖阁这两座附属的楼阁,其中东暖阁是朱慈烺办公、批阅奏章和召开两府小朝会的地方。而西暖阁则是朱慈烺处理军务机要的所在,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大元帅府参谋司的参军在那里值班——参谋司大元帅府下的一个衙署,在朱慈烺登基后,抚军大元帅就进行了一番改组,曾经由朱慈烺担任的大元帅一职将会长久出缺,同时设立了大元帅府左右军师这两个职位,主持大元帅府的日常工作。

    左右军师之下,则是参谋司、军学司、海军司、右通政司、武卫司等五司,以及锦衣卫、上直卫等两卫。

    其中参谋司类似后世的总参谋部,长官称参谋司使,由左右军师中的一人兼任,现任的参谋司使就是右军师吴国勇。

    军学司顾名思义是管理军事教育的,长官称军学司使,同样由左右军师中的一人兼任,现任的军学司使是左军师李岩。

    海军司是管海军(水军)的,海军司使是黄斌卿,目前归其管辖的仍旧只有长江水师。。。。。。真正的海军可不是说建就能建起来的,必须有一个积累水手和发展造船业的过程——而且水手和造船业往往又和海洋贸易的中心港口挂钩,只有在中心港口,水手和船厂才会大量聚集。

    在眼下的南明,能够称为“中心港口”城市只有广州、泉州和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上海。

    其中上海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底蕴终究不足,没有个十年二十年的,也很难替代广州、泉州成为天下第一港。

    而广州、泉州又处于南明皇权控制能力的边缘。。。。。。也不是说掌控就能掌控的!

    泉州姓了郑,就不必多说了。广府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曹友义已经带着二三十万“讨饭团”去广府安家,还在人烟稀少的“港深”一带筑城开垦,但是他们的到来,最多也就是震慑一下广府、肇庆、惠州一带的土客豪族,连潮汕那边都不大买账,活跃在广东沿海一带的海商、海贼就更不受控制了。。。。。。

    右通政司管的是军邮,也就是信息、命令的传递。现任的司使是恭顺侯吴汝征。

    武卫司管人事的,不过不是管理全部人事,只管军官任职和调度,不管军官的升迁、降级和考功——也就是军官去哪里任职,由大元帅府武卫司管。而军官的升降裁汰,由兵部考功司管。

    目前掌握武卫司的是从山东回来的李若琏。

    锦衣卫还和原来一样,是个特务组织,由朱纯杰控制。

    而上直卫则是个管质子的衙门——朱慈烺还是部分采纳了《谏封建议政疏》中的建议,实行“官府者官府之,封建者封建之”的政策,对于暂时没有能力实行流官管理的地盘,采取分封藩主(内藩,臣服大明的藩属国称为外藩)的办法加以控制。而受封的藩主,就要交出人质,通常是质子,到了南京、武汉后,就授予一个上直卫的官职养(控制)起来。

    而藩主的称号,目前暂时了节度使、宣慰使、镇守使、藩王、藩国公、藩侯和自治市议事局——这个议事局是个“集体藩主”,不是由自然人,而是由一个集体共同担任藩主!

    可别以为这种看着像议会民主的制度是朱慈烺从后市抄来的,朱慈烺现在是皇上,才不会喜欢议会什么的呢!

    这个“议事局”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出现过!是明朝“原生”的制度,出现在徽州,是由一群闹事抗税的士子成立的。起因是徽州府的首县歙县单独承担了一笔9000匹的“人丁丝绢”(每年都要交),交了200年都没事儿,结果到万历年间闹起来了,六个县互相甩锅,谁都不肯交税,万历下了圣旨协调也不管事。

    为了一年几千两税收的屁事儿,徽州六县大乱,官府也随之瘫痪。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士绅组织的议事局,维持徽州局面,并且代表徽州民众和朝廷讨价还价。。。。。。不过这个徽州议事局并没有一直开下去,在和朝廷的户部达成协议后,就自行解散了。

    不过纪坤、黄宗羲、顾绛、王夫之他们都知道徽州议事局的事儿,就将之当成了“先例”,夹塞进了《再谏封建议政疏》中——这封上疏是朱慈烺让他们上的,目的是让他们几个“有思想”的家伙提出一个“封建之”的法度草案。朱慈烺就可以拿着进行修改,然后颁布施行。

    而这个“议事局封建”的夹塞,也没有被朱慈烺剔除,因为朱慈烺需要用它去解决澳门问题。。。。。。这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

    不过和今天洪兴皇帝要和几个手下讨论的北伐问题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皇上,宁远之战必胜,但多尔衮未必会出兵救援。”吴襄对朱慈烺道,“而淮上、山东诸军西上,则必败!”

    朱慈烺是不大相信吴襄的军事水准的,他又看李岩。

    李岩道:“陛下,我必胜则虏必败!以多尔衮、多铎之能,会打必败之役?”

    “可是。。。。。。”朱慈烺想了想,“关外是东虏老家啊!其焉能不顾?”

    吴国勇插话道:“皇上,您认为我军取宁远一城就能夺了东虏的关外之地吗?”

    “这。。。。。。总是能阻塞辽西走廊,使关内、关外来往不便吧?”

    吴国勇道:“东虏又不是行商之民,往来交通不便又能如何?”

    朱慈烺眉头皱了起来:“如此宁远之役不可行了?”

    “非也,”吴襄摇头道,“经营觉华岛不就是为了取宁远吗?现在觉华岛的根基已经牢固,也是时候再进一步了。

    不过收取宁远只是平辽之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要收复全辽,就必须沿辽西海岸、辽东海岸和辽河两岸且战且进,构筑棱堡,步步为营,耗一二十年之功,方可大成。”

    “那得花多少钱?用多少兵?”朱慈烺问。

    “这个。。。。。。”吴襄看了看李岩,“臣是兵部尚书,不管军略调度之事。”

    李岩道:“皇上,不是钱多少,兵多少的问题,而是马的问题!由山海关到金州卫的海岸线不过千里。五十里筑一堡也就是二十座堡垒,以沙袋垒之所费几何?一堡驻兵或1000,或500,二十堡有兵两万足以。再辅以精兵一二师,及骑兵数团,就能让辽东、辽西沿海之地尽归我有。而其中的关键,就是数团骑兵了。。。。。。咱们手头的两个骑兵团能离开大队的步兵和大炮,和东虏的骑兵野战吗?

    如果我们的骑兵不能单独和东虏在辽西、辽东的千里战线上交锋,处处得依靠步兵方阵和火炮对敌。。。。。。一二师之精锐怕不够用啊!而且也很难打出大量歼敌之战。”

第576章 出其不意, 直捣燕京!() 
一秒记住【 。。】,!

    敌人是有可能干蠢事儿的!

    比如在明军由觉华岛出击,直赴宁远后,就不远千里的从北京出兵,几万人的八旗劲旅不要命似的奔上一千里地,杀到宁远城下,然后不顾人困马乏,和大明的两个师或是三个师的新军摆开来打一场。。。。。。崇祯皇帝不就经常干这样的事儿?

    如果能让崇祯去当大清摄政王,北伐这事儿基本就能碾压了!

    可问题是多尔衮、多铎他们肯定比崇祯厉害啊!

    他们只要不犯傻,就不会用重兵去辽西、辽东的沿海打决战,而是会用几百上千的骑兵不断骚扰袭击,到时候明军怎么办?躲在堡垒里面哪儿也不去吗?

    所以要用堡垒战术平辽,就必须有一支能依托堡垒和清军骑兵交战的骑兵。。。。。。依靠克难新军现有的两个骑兵团是不行的。

    吴襄明白朱慈烺肯定会问马场的事儿,所以看见他的目光转过来了,也不等发问,就自己先回答起来了。

    “皇上,凤阳马场去年引入了一百二十多匹天竺国的折耳良马。”吴襄道,“其中种马有二十多匹,其余都是高大健壮的母马。。。。。。今年还会继续引入,估计不会少于二百匹。如果可以坚持十年,凤阳马场就能为咱们的骑兵提供大批良马了!”

    凤阳马场引入的这一百二十多匹印度马可是下了血本,提前一年多就向荷兰、葡萄牙商人下了订单,其中种马的到场价(不含税)高达1500两银子,而母马的到场价也高达800两银子!

    一百二十多匹马光是采购就花费了大明朝廷十几万两!如果再算上马场、马舍、马伕的开支,那就更厉害了。。。。。。为了防止凤阳马场的马匹和当地的土马发生不正当关系,兵部马政司甚至花钱修建了一道一百里长的围墙,将马场整个圈了起来!

    也亏得现在满朝都是忠良直臣,所以朝廷财入也还过得去,要不然还真办不了这个凤阳马场。

    不过这年头的海运的运力有限,马匹又不是很喜欢坐船,路上总会死掉一些,所以运输成本很高,输入的数量也不会太多,而且到了大明后还会因为水土不服再死掉一些,能安然抵达凤阳马场是真心不容易啊!

    而且折耳马在印度也是非常昂贵的精品马,一般只有大贵族才能拥有,所以葡萄牙人、荷兰人也不可能弄到太多数量。

    因此朱慈烺有再多的钱,也不可能买到足够组建几个骑兵团的印度折耳马。。。。。。未来十年中,平均每年能买到一百五六十匹也就不易了。即便十年内一匹不死,总数也就是一千五六百。其中母马肯定占多数,总有一千三四百。而马并不是很能生养的动物,依靠这些进口母马,凤阳马场在未来十年内的平均产量也就在五百匹左右。不过出生在凤阳的折耳母马养个三四年也就能产小马驹了,所以凤阳马群规模的增长速度会在几年后加快,十年内也许能达到五六千匹——在这过程中看到要淘汰掉一批,因此十年内达到五六千匹的规模已经相当理想了,也足够支持五到十个新军骑兵团进行频繁的作战行动了。

    因为印度折耳马是上千年不断选种培育出来品种,是已经“定了型”的马种,不是在接近自然环境中成长的草原马。所以折耳马马场“良马率”是很高的,如果能年产五千匹马,其中可以用于作战的上等战马(雄性阉马),怎么都不会少于一千五百匹,再往后几年,数量就更多了!

    “皇上,养马的事情不能急啊!”吴襄又对朱慈烺道,“臣亲自验看过那些折耳马,都非常雄壮高大,母马的肩高都在五尺以上,种马的肩高都有五尺二寸。。。。。。难得的好马啊!

    如果能大量养起来,东虏的骑兵是打不过咱们的,至少对面冲阵的时候,折耳马优势极大!

    虽然不能和大股的八旗马队决战,但是配合堡垒和步兵,咱们用几千骑兵就能保证辽东、辽西沿海和辽河沿线的局面了。”

    吴襄说的其实就是罗刹国征服西伯利亚和中亚大草原的办法,堡垒加上哥萨克。堡垒是棱堡,而哥萨克拥有的顿河马要优于草原马,在骑兵交锋中能跑、能追、能冲,而他们的个人战斗力也比退化了的各种蒙古种、突厥种的草原部落强大,

    所以中亚、西伯利亚就渐渐被罗刹国给控制了。。。。。。

    “十年二十年。。。。。。”朱慈烺想了想,“还是久了一点!沿天津卫河、运河而上,直捣燕京如何?”

    走天津卫河和运河去抄大清国的根本,一直是朱慈烺的腹案。过去他没这个实力,现在他好歹也有二十余万新军了!

    真要摆开来和多尔衮打决战,胜算是有的!

    “皇上,”海军司使黄斌卿首先接过问题,“大沽口外的海沙岛容易拿下,但是东虏这两年在大沽口筑了海防炮台,还在天津卫河中的一个名为东嘴岛的岛屿上筑了城堡。。。。。。这两处堡垒都学了咱们的沙袋筑城法,而且城池修得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