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一个农民分到一亩两亩的,出现难以维持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一家五六口弄个几亩薄田的,那根本不是一个可以持续经营的经济规模,必然会很快出现分化!
如今大顺和大清的地盘上都没多少人口,足以均出一个可持续的农庄经营规模。
而且他们两方面还因为种种原因和士大夫阶级撕破脸了,根本得不到后者的支持。如果他们再去维护士大夫的土地所有权,而不采取最容易得到安稳的计口均田制,这不成了傻缺了?
李过和多尔衮都不傻,当然知道该怎么办了!
所以到了大清顺治四年的时候,虽然大清朝的短线走势看着不是很好在陕西清军丢了榆林和延安。山西那边的清军则依旧没有能攻下大同府,还让吕梁山抗清根据地有所发展。而在山东方面,清军再次放弃了沂水大营,撤离了曲阜城下。
但是真正能够看清局势的人们都很清楚,大清国在中原的统治已经比较稳定了!
因为在截止大清顺治四年春,已经有十万户正绿旗的官兵和超过一百五十万户生活在河南、山东、北直隶还有山西省的贫苦农民,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
其中对贫苦百姓的授田,大约维持在一口十亩的标准。即便考虑到现在的气候状况,这个数目的土地也足以活人了,而且还能活得比较滋润。
所以在完成了计口授田的地区,汉人的反抗已经渐渐平息了!甚至在清军四面包围下还坚持了一年多的曹州明军(李化鲸、宫文采部),也在顺治三年末被多铎击败。
无法在曹州立足的李化鲸、宫文采被迫率领余部突围,去投靠了盘踞曲阜的史可法。
除了曹州明军的兵败,还有一件好事儿也在顺治四年开春后落到了多尔衮的头上红夷英吉利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大将军派出的使臣布鲁斯,终于抵达了北京城,而且还给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送来了红夷国的土特产,十二门三磅红夷小炮,外加十二门在盛京由八旗汉军工匠仿造(由布鲁斯等英吉利人指导)的三磅炮。
布鲁斯其实早就抵达盛京了,不过多尔衮并没有马上召他们去北京。这是因为多尔衮并不信任这些红毛洋人谁不知道朱慈烺在上海开商市招洋商,和红毛黄毛的洋人关系好着呢!
这红夷国怎么会和大清要好?其中莫不是有诈吧?
所以多尔衮就听了范文程的建议,要考验一下红夷国洋人他们不是说红夷国特产是大炮吗?
那就传授一点铸炮的本事给留守盛京的正白旗汉军吧!
还别说,这伙红夷国人还真够意思,忙活了大半年,总算帮着正白旗汉军的工匠制造出了十二门三磅红夷大炮其实三磅炮在技术上对清朝的工匠没有什么难以克服的难点。
论起铸造的难度,十二磅的红夷大炮要高多了!
只不过三磅炮对重量和精度的要求更高,而且还要打造专用的炮架,所以就费了点时间。
另外,满清的“旗办”手工业的效率也是低了一点儿。工匠们都是旗奴,不大愿意学新东西十二磅的红夷大炮是他们做熟了的,各种“规矩”都摸索出来了,比如费料多少,费时多少,废品率多少,上上下下都有数了。
所以工匠们铸炮的风险较低,不大会受处分,日子过得也就安稳了。
而三磅炮是新产品,万一没弄好,在摄政王验炮的时候炸了算谁的?
如今大清十旗法度森严,出了这种状况是要追究责任的,搞不好还有人要掉脑袋
创新这事儿,是有风险的!
不过在拖拖拉拉了好一阵后,十二门三磅红夷炮总算是铸造成功了。
而且在这段时间中,布鲁斯还为正白旗的红夷大炮牛录训练了一批“红夷小炮”手。
在大清顺治四年正月二十八日这天,在丰台大营的校场上进行了试射!
“轰轰轰”
炮声密集的响起,八门随机挑选出来的三磅炮的炮口不断喷出烟火,而且都是同时打响,炮弹一波一波的向前方三四百步开外的几十个木靶飞去。不一会儿就将其中的一多半打得粉碎。
坐在一处高台上观炮的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脸上的笑意,那是怎么都掩饰不住了。
自打血流溪之战后,他就一直在为可以迅速移动到明军大炮发愁他可是打了半辈子仗的军事家,自己就懂一些大炮,更是运用骑兵的高手,也知道骑兵、炮兵配合运用的厉害。
但是他也没想到明军可以让大炮“飞起来”!
在以往的明清交兵中,因为清军拥有压倒性的骑兵优势,所以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部队在战场上可以从容机动。反而是明军需要保持结阵状态,难以进行机动。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那些布署起来非常麻烦的大炮(大将军炮、虎蹲炮、攻戎炮、佛郎机炮)基本上发挥不了威力可以迅速移动的清军根本不会给明军炮兵太多的时间布置。
可是出现在血流溪战场上的明军大炮却能迅速机动,迅速布置,而且射速很快!
它们的出现,至少可以抵消清军在两军交战中的机动优势,使得清军战场上的集结阵地很容易遭到炮轰!
而且清军的盾车和火炮阵地,也会被这种机动性极强,射速又极快的新式大炮摧毁。
所以多尔衮在过去的大半年中,就一直在催促各旗汉军工匠加快改进大将军炮,试图用双轮炮架的大将军炮去对抗明军的新式火炮。
可大将军炮的射程太近,即便在改进了炮架后可以迅速开火,也很难对抗明军的新式火炮。
而这个问题,现在终于因为英吉利朋友的帮助,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第569章 进步吧!多尔衮!()
北京,摄政王府。
从丰台大营观炮而回的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现在可是心情大好。自打豪格没了以后,他的心情就一直很沉重。不是因为豪格之死而内疚,而是因为大明武力的不断上升而忧心忡忡!
虽然他最喜欢把“得中原者得天下”和“由北定南,易如反掌”的话儿挂在嘴边儿。但是他心里面跟明镜儿似的,现在的天下和东晋、南北朝和南宋那会儿不一样了。
东晋、南朝和南宋可没办法从西洋得到洋铳、洋炮、洋将!
而现在是西夷崛起,草原式微了!
就在去年冬天,镇守宁古塔梅勒章京和蒙古土谢图汗衮布先后遣使入京,向多尔衮报告了西方罗刹国人东扩的事儿。
镇守宁古塔梅勒章京上报说有小股罗刹国人摸到了黑龙江流域达斡尔人的地盘上,还有不少原本生活在黑龙江西北的白哈尔湖、巴尔古真河(贝加尔湖一带)的巴尔虎人(布里亚特人)被罗刹国人驱赶,也跑到了镇守宁古塔梅勒章京的地盘上。
而土谢图汗衮布的奏章上则说,位于土谢图汗部以北的巴尔虎人在顺治三年秋,曾经向土谢图汗部借兵数百,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勇士总共凑了一千多人,对一股人数不满一百(6o人)的罗刹骑兵起进攻。在苦战一天之后,不得不因为伤亡太多而放弃。。。。。。也就是被人家暴打了!
一千多人打人家几十人,非但没有得胜,还被反过来暴揍了一顿!
罗刹人之凶悍,实在让多尔衮心惊肉跳了。
而且在镇守宁古塔梅勒章京和土谢图汗上报这两次罗刹入侵事件前,多尔衮就得到过许多关于罗刹国东侵的消息。。。。。。其中最耸人听闻的就是由金帐汗国分出来的失必儿汗国在数十年前被罗刹人攻灭!
而根据英吉利国使臣布鲁斯所言,这个攻灭失必儿汗国的罗刹国在西夷列国之中根本算不上强大,只不过是个二流强国。。。。。。
在血流溪之战前,多尔衮还没把西夷之强太当回事儿,比较西夷离大清国还远着呢!
即便他们灭亡了失必儿汗国,把爪子伸到巴尔虎人的地盘上,也不会对大清国构成什么威胁。
因为一万多里的森林、大漠、山川,就是大清国北方最可靠的屏障,西夷罗刹国是不可能把大军派那么老远的。
可是当他通过细作打听到了明军新军是因为引入了西夷的新式大炮和新式战术后,才突然变强的,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西夷人走6路很难大批杀过来,可是他们却能通过海路把先进的火器卖给大明,还能提供洋将给朱慈烺。
朱慈烺和他那个傻父皇崇祯可不一样,特别善于搜刮敛财,去年秋、冬两季的时候还领着两百万两手空空的北人难民去湖广搜刮,最远好像还去了广东。。。。。。这一路不仅解决了两百万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把湖广的土地,广东的关税、商税好一番整顿。
估摸着今年南明朝廷的收入都能有三四千万石米,一二千万两银了!
那么多的收入再加上西洋人的洋炮、洋铳、洋将,大清国可就危险了。。。。。。
一想到大清国的危机,多尔衮的心情就郁闷的不行,连篡位都没兴趣了——篡来干什么?当大清国的末代皇帝?
所以大清顺治还能四年,多尔衮现在也还只是一个皇叔父摄政王。
不过今天多尔衮从丰台回来以后,脸上的笑意就浓得怎么都散不去了。
“王爷,镇守天津卫的鳌拜来的文告,您可都看了?在表功呢,天津卫昂邦章京衙门上下,辛辛苦苦忙活了快一年,终于把东嘴岛城给修起来了。这鳌拜虽然莽撞了一些,但是办事儿的本事还是有的。”
说话的是范文程,他和豪格的旧部关系最为密切。过去豪格活着的时候,他还得注意一下,要避嫌!现在豪格都风光大葬了,他也没什么顾虑了。大清国的底子就这点,还真能来个九旗互杀吗?杀完之后还剩下什么?
所以看见多尔衮心情不错,就帮着鳌拜说好话了。
多尔衮接过折子看了几眼,就笑着丢在了一边,然后瞧了一眼坐在一边,只是笑着不说话的好兄弟多铎,“现在放心了吧?有东嘴岛城堵着,朱慈烺怎么都不可能从大沽口方向打进来的。”
东嘴岛就是天津卫河岛当中的一座岛屿,是天津卫河的某次改道形成的——东嘴岛本来和天津卫河南岸6地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因为某次大水,把东嘴岛南面一段地势较低的地方给淹了,从而形成了新的河道,东嘴岛也就变成了个河心岛。
这处河心岛距离大沽口的直线距离大约五十五里,对于在大沽口登6,然后沿天津卫河进军的敌人而言,就是一处咽喉之地了。
在多铎回京(八旗兵不能一直在外征战,得回家过日子)后,曾经亲自沿着天津卫河勘察,选择了这座东嘴岛作为筑城防御的地点——其实找不到这座东嘴岛也没关系,天津卫河的河道弯弯曲曲的,完全可以动民伕硬生生挖出个岛屿来!
而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则毅然请命,出任了最为艰巨的天津卫昂邦章京,负责替大清朝镇守国门。在东嘴岛上构筑城堡的工作,自然也归了鳌拜。
鳌拜也是真用了心思,不但去山东前线考察了明军留下的“沙袋堡”,而且还找了韩霖所著的《炮台图说》自学,最后设计出了一个依托河堤,并且以沙袋构筑外墙,以砖木修筑内墙的八角棱堡。在棱堡的八座铳台上,全都布置了红夷大炮和大将军炮,在棱堡的核心堡垒上还摆了许多佛郎机炮。
只要东嘴岛堡垒不被明军攻破,天津卫河就会完全封堵。沿着天津卫河再入运河,直捣通州城也就是痴心妄想了。
如果天津卫水路不能打通,从东嘴岛走6路去打北京,直线距离也不少于二百五十里,实际上要走的距离起码有三百里,沿途还有多条河流阻挡,还有数以十计的坚固堡垒。
对于没有强大骑兵,又没办法拖运大量的重炮和辎重,想要和英法联军那样一路杀进北京,是不大可能的——英法联军使用的可是米涅弹、线膛枪和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
而且当时的八旗兵已经烂到家了,僧格林沁麾下的蒙古骑兵根本不是八旗兵,而是从察哈尔游牧蒙古各旗中招募的练军——游牧蒙古和八旗蒙古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啊!
多铎今天的心情也不错,他也跟着去看了红夷英吉利人的大炮,而且以他的眼光,一看之后,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去和明军的新军对抗了。。。。。。
现在听见多尔衮问,他就故意压低了些声音,笑着问:“十四哥,刚才我从府里出来的时候,正遇上祖大寿来访,他说祖可法又来了。”
“哦。”多尔衮点点头,不置可否,
多铎又道:“祖可法还带来个消息,朱慈烺登基了!”
“是吗?”多尔衮笑道,“皇后是谁?”
“没有皇后,”多铎道,“人家还在等东莪那丫头呢!十四哥,你什么时候再进一步?到时候东莪可就是真公主了!”
wxi7
第570章 要不你当皇阿玛吧!()
一秒记住【 。。】,!
看着老弟多铎一脸热切的表情,多尔衮只是苦苦一笑。
他何尝不想再进一步当上大清皇上?可问题是八旗,不,是十旗子弟中反对他当皇上的人还是占了多数!
更让多尔衮有点灰心的是,他同父同母的哥哥,镶白旗的旗主王爷,辅政英亲王阿济格到现在为止,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都没有表示过支持多尔衮当皇上。
当然了,阿济格不是不支持多尔衮继续当摄政王掌权,而是不支持多尔衮再进一步当皇上。
依着阿济格私下所言:老十四功大,就是当一辈子摄政王也应该,即便老十四想在百年之后把摄政王的位子往下传,也没什么不行的。但是再进一步当皇上。。。。。。不妥!
这可不是阿济格一个人的心思,老八旗和正绿旗的旗主和入八分王公,大多是这个意思。
支持多尔衮当皇上的旗主,除了多尔衮自己,就只有一个多铎。而支持多尔衮当皇上的入八分王公,也都是正白旗和正蓝旗系统的,也就是多尔衮、多铎最亲近的下属。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难理解——多尔衮这个摄政王虽然把持着大清的朝政,但他归根结底还是个旗主王爷。
清初的八旗制度和后来的不一样,并不是皇帝集权,而是以牛录为分封单位的封建制,所有的旗主和入八分王公都是封建领主。
大清皇帝只是直接拥有两黄旗的最大封建主兼八旗封建主集团(包括所有旗主和入八分王公)的带头人。
所以皇帝的权威是有限的,而且还受到其他旗主和入八分王公的制约,并不是后来那些一言九鼎的集权皇上。
而多尔衮以旗主王爷的身份把持朝政,架空小皇帝顺治的行为,当然会造成皇权的削弱和旗主、入八分王公权力的加强。
只要多尔衮不是皇上,他就不可能去加皇权——皇权强大了,他这个摄政王何以自处?
因此多尔衮摄政是符合大部分旗主、入八分王公利益的事儿。
可是他想要再进一步当上皇帝,呵呵,除了多铎和他自己之外所有的旗主和入八分王公(包括正白旗、正蓝旗的入八分王公),心里其实都是不乐意的——因为多尔衮一旦成功篡位,那么两黄旗就会顺理成章归他所有了。
两黄、正白、正蓝四个旗相加,八旗可就过半了!多尔衮皇上如果有了这样的实力,还会允许其他旗主、入八分王公掌握实权?还不得一个个都整死或整成富贵闲人!
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