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鳌拜道:“无非就是让咱们顿兵坚城,师老兵疲,再以重兵击之。。。。。。凤阳府城,也许就是他留给咱们的香饵!”

    “鳌拜,”豪格看着自己的好帮手,“你有什么高招?”

    “有啊!”鳌拜哈哈一笑,“豫王在山东的招儿就可以拿来用。。。。。。那些尼堪指咱师老兵疲,咱偏偏就给他来个稳扎稳打。先渡淮,再立营,然后猛攻凤阳。南蛮兵来,咱们就与之决战。如果他们以堡垒推进,咱们就以堡垒拒之。南蛮太子没有把凤阳打造成金汤城堡,就是个失策!若是咱们攻下凤阳府城,那可就不走了,看他怎么办?”

    凤阳府城可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府城,是大明中都,是朱元璋爹妈的陵寝所在,要是让豪格长久占据了,朱慈烺怎么有脸去篡位?

    豪格连连点头:“好!鳌拜你不愧是先帝的爱将。。。。。。诸位还有什么别的法子?”他的目光在茅草大堂里面扫了扫,“如是没有,就招鳌拜的法子来吧!”

    尚可喜立马站起身,“王爷,凤阳府城就交给属下去打吧!”

    孔有德也站了起来:“王爷,属下也愿意去打凤阳府。”

    “好好,”豪格道,“一块儿去就是了。”

    “喳!”尚可喜和孔有德双双领了大令。

    “满达海!”豪格有点了满达海的名。

    “末将在!”满达海也毕恭毕敬的起身。

    “淮北就交给你了!”豪格吩咐道,“看着点黄得功!”

    “请王爷放心,属下必不辱命!”

    “鳌拜,硕詹,”豪格又道,“你们随本王一同渡淮。。。。。。屯兵长淮卫,就等南蛮小子兵来!本王不是多铎,也不想占多少淮南的地盘,就是要叫朱慈烺知道我大清天兵的厉害!”

    “喳!”

    。。。。。。

    豪格大军渡淮南来的消息,在第一时间就被六百里加急送到了江北大营。

    而这个时候,朱大太子正在一群文武高官的簇拥下,站在江北大营城堡一丈多高的城墙上,看在城外正在进行演练的新军。

    渡江以后的这些日子,朱慈烺一边等着豪格南下,一边则忙着重新编组他的新军步兵师。

    在引入欧式模范团后,克难新军的军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师级单位暂时虚化,绝大部分在师指挥司任职的军官,都被下放到十二个步兵模范团或南京武学堂学习。

    而新军六师中布置在应天府一带的四个师,也因为军官们都去“学习”了,只剩下一个不能办事的空壳。所以“团”(包括模范团和非模范团)也就成了克难新军主力(指驻应天府的军队)实际上的最大战术单位。

    在朱慈烺这一次率部北上之前,驻扎应天府的团一共有31个,其中15个属于模范团,16个是非模范团。而师级空壳有四个,分别是前师、中师、后师和第一师。

    另外,左师在崇祯十八年春季时移驻山东,归山东总兵司节制。右师则移驻凤阳府,归中都留守司节制。这两个师和留驻应天的四个师不同,依旧保持着最佳的战备状态,师指人员齐备,下面的四个团也都齐装满员。只是没有配备任何新式火器,也没有配备骑兵,因此不具备出城野战的能力。

    而留驻应天的31个团之中,现在有25个团已经跟随朱慈烺移驻江北大营。朱慈烺则将他们分别编入了前师、中师、后师、第一师和江北大营守备司。

    四个师分别下辖三个模范步兵团,两个非模范步兵团(两种团队编制几乎相同,只是后者没有火器),两个骑兵营,两个团炮连(有12门3磅团炮)和一个辎重营,总兵力约14000人。其中两个骑兵营、两个团炮连都来自模范军的两个骑兵团和一个炮兵团。

    模范军的骑兵团依旧是两个,拢共三千二三百个骑兵。不过编制和装备上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本这两个骑兵团都是“重骑兵”,而现在则被改成了一团重骑、一团轻骑。

    其中重骑兵是枪骑兵,配备了用铁皮拼接而成的简易板甲、明式的八瓣铁盔和臂甲。轻骑兵则是弓骑兵,同样配备了简易板甲和八瓣盔,但是为了方便在马背上开弓并且减轻重量,没有配备臂甲。马弓则选用了弓力在四五十斤间的开元弓。

    而模范炮兵团则在不断扩充当中,目前已经拥有了10个炮兵连,包括8个团炮连和2个红夷大炮连,总共装备了48门3磅团炮和8门12磅红夷大炮。

    现在四个新军师已经重新编组完成,正在江北大营南面靠近长江的空旷地面上演练师级作战阵型。几万人的队伍,组成了不知多少个连级队形,在长江边上展开、变化、移动,不时发出震天的欢呼声。看上去井井有条,而且极有气势。

    就在这时,军令卫指挥使李岩忽然接到了下面的参军递上来的塘报,展开一看,顿时颜色微变,然后就凑到了朱慈烺的身边。

    “太子殿下,中都留守司加急军报!”李岩低声道,“清军在长淮卫城附近大举渡淮了。。。。。。”

    “大举渡淮?”朱慈烺问,“有多少人?”

    “有数万之众!”李岩道,“而且还有许多红夷大炮!”

    “许多红夷大炮?”

    “对,”李岩道,“据报,清军先在淮河北岸构筑炮台,再以火炮轰击南岸,封锁河道,掩护工匠搭建浮桥。浮桥建成后,又一边渡淮一边修建桥头堡。。。。。。看来这一路清军打得非常小心,用得是步步为营的法子,和多铎在山东的打法差不多。”

    朱慈烺眉头微微一皱:“小心又如何?只要他们来了,就别想全身而退了。。。。。。等演武结束,就召集军议!”

    “臣领旨。”

第427章 底气是足足的!() 
一支真正的百战精锐是什么样的?

    至少在这个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一支可以在陆地上纵横的强大军队,应该用以下这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是一支强大的骑兵!包括用于冲击的重骑兵和用于侦察、骚扰、控制战场的轻骑兵。

    因为这个时代的战役,都是由绵延的前哨战掀开序幕的。无数支轻骑兵小队,会在各自的主力部队出现在战场前,反复纠缠、试探、对冲、拼杀。而在这一系列冲突中占据上风的一方,就能最大限度控制战场,遮住对手的视线,掩护己方主力展开。

    而重骑兵在这个时代的战场上,往往扮演着一锤定音的角色!

    大炮轰击、步枪射击、万箭齐发、步兵之间的结阵而斗,往往都是为了重骑兵的冲锋进行铺垫。当交战的一方在敌人的炮火、步枪、弓箭和步兵厮杀的轮番打击下陷入混乱,就轮到身披坚甲,手执长枪的重骑兵们上场了。

    如果没有重骑兵可用,仅仅依靠步兵进行冲击,也许可以取胜,但也取得最大的战果是不大可能的。

    而如果对方拥有不错的骑兵,那么炮兵和步兵们能够取得的胜利成果又得狠打一个折扣了。

    在轻重骑兵这两方面,大清朝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所有的八旗满洲都是轻、重、步、射四合一!八旗蒙古也都是骑兵,八旗汉军也有相当一部是马队。

    在总数二三十万的清兵当中,能上马作战的,怎么都在十万左右!

    而跟随豪格南下的正蓝、正红、正黄、镶黄四旗满汉大军之中,能上马厮杀的汉子,怎么都不少于两万之数!

    其次则是炮兵!

    现在支撑起热兵器军种大半江山的不是火绳枪或是还没有成熟的燧发枪,而是火炮!

    用来抵抗骑兵冲击的密集步兵方阵,在面对新式大炮轰击时非常吃亏的。。。。。。所以没有骑兵优势的一方,就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炮兵,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列阵而战的时候扳回一些劣势。

    如果既没有强大的骑兵,又没有占据优势的炮兵,那就别想什么野战了。

    即便能摆出再好看的莫里斯方阵,在清军的大炮和骑兵面前,也不过是炮灰和猎物罢了。

    在炮兵尚可以支撑起局面的情况下,引入了欧式战法,大量装备了火铳的步兵,只要运用得法,他们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而参加大明崇祯十八年凤阳会战的明清两军,在骑兵、炮兵、步兵这三方面,则是各有千秋。

    清军自然拥有骑兵方面的压倒性优势,所以从江北大营北上的明军,只能在大军附近勉强支撑起一个骑兵搜索幕——这还是依托着主场优势和淮南众多的河流才得以实现的。

    在炮兵方面,清军拥有大量的红夷大炮,实力不弱。可朱慈烺的新军却有一批西洋炮手和他们手把手教出来的新军炮手,虽然在火炮的口径上吃亏(主要是三磅团炮),但是技术上的优势明显,还是可以占据一点上风的。

    而在步兵方面,由12个模范团加上8个普通步兵团组成的新军北上军团当然是拥有绝对优势的。

    光是20个团的五万大军,就能在数量上压倒豪格了,况且12个作为主力的模范团都完成了“莫里斯战术”的训练,火铳和长枪的装备比例达到了一比一,总共配备了近12000支鸟铳和斑鸠脚铳!

    火力之强大,根本不是以绿营兵为主的清军步兵可以抵挡的。。。。。。这也是朱慈烺敢于决战的底气所在!

    朱慈烺有底气,他的对头豪格当然也是底气十足!

    现在豪格的中军大营,就设在濠水东岸,和凤阳城的东面城墙相聚不过五六里地。这是一个骑兵大营,通路开阔,控制范围极大,哨骑放得很远。大营旁边就是濠水,不仅可以作为依托,而且还方便放马饮马。大营东侧也没深沟高垒,只是挖了一道浅浅的壕沟,用挖出来的泥土垒了一道胸墙。

    壕沟和胸墙起自紧挨着凤阳城的临淮县城外,止于濠水的支流东濠水,全长有十几里。这道壕沟加胸墙的防线是用来隔绝临淮县城和凤阳之间联络的——临淮县城顾名思义就是紧邻淮河的,城北就有临淮码头,城池有改了棱堡,还是江北总督、凤阳巡抚侯恂驻扎之地。临淮往东,依着淮河还有五河、泗州、盱眙三个棱堡,而黄得功的大军现在就摆在泗州和盱眙。

    所以在豪格、鳌拜等人看来,明军的援兵多半是沿着水路从临淮方向过来的。因此才在渡淮之后,马上绕到凤阳城东,控制了濠水,布下了大营,还挖了壕沟,垒了胸墙,甚至还准备在濠水和淮河交汇处修建炮垒——这处炮垒距离凤阳城东北角也不算远,也就三四里地的样子。

    因此架设在那里的红夷大炮不仅可以封锁淮河,还可以用来轰击凤阳城!

    而在凤阳东南方向上,豪格和鳌拜却没有修筑什么工事,完全靠着骑兵进行警戒和封锁。以八旗骑兵的能力,敌人隔着老远,就能被他们发现。如若来的也是骑兵,自有八旗铁骑对付。要是大队步卒从东南陆路逼近,呵呵,那可就是找死了!

    除了这处中军大营,豪格还在凤阳城南的明皇临设了前军大营,又在凤阳城西的长淮卫城以南设了后军大营。分别由孔有德和尚可喜负责率部把守。

    另外,在长淮卫城东南,凤阳城西北处,也修了一座炮垒,同样可以封锁淮河,轰击凤阳城墙。

    三座大营,加上修筑在长淮卫东南和濠水口的两处炮台,便将凤阳城团团包围起来了。

    因为凤阳城并没有堆成棱堡,城墙又年久失修,还在崇祯八年的时候被高迎祥的兵马破坏了一次,所以根本挡不住三四十门红夷大炮的轰击!

    所以豪格和鳌拜这个时候,都觉得他们已经立于不败了。。。。。。哪怕不能把朱慈烺的大军从南京吊出来暴揍,只要用红夷大炮把凤阳城推了,也是一场了不得的大捷了!

    此时营地当中,正是一片人喊马嘶。几队撒出去警戒的哨骑不知怎么,一块儿飞奔回来了。包衣奴才们拉着跑乏了的战马去濠水边上散步收汗,然后卸了马鞍细细刷马。八旗老爷们有的卸了棉甲,寻一片阴头喝水擦汗。三个带队的牛录章京却不及卸甲,就往豪格的中军大帐飞奔过去。向守帐的白甲兵出示了令旗,然后就被放了进去。

    豪格和鳌拜都在大帐里面,鳌拜在研究论语——现在孔子可以保佑刀枪不入了,鳌拜当然要读论语了,而怕热的豪格一身单薄的行装,正坐在那里看着满达海让人送来的塘报。这些塘报的内容不仅和淮北战事有关,有些还通报了山东、徐州方向上的战况——多铎这回终于把曲阜城给包围起来了,也不是完全围死,只是在曲阜城的东南西北各修了一个大营。

    但与此同时,多铎又在曹州遇上了麻烦!曹州一带的明军总兵李化鲸、副将宫文彩都顽固得很,四面被围了也不愿意归顺,反而不断袭击清军控制的地盘,惹得多铎非常恼怒。所以就派了固山额真博洛率部去曹州、巨野、嘉祥一带征讨。

    就在豪格对多铎遇上的麻烦有点幸灾乐祸的时候,他麾下正蓝旗的三个牛录章京飞步走了进来,打了个千儿,然后其中一人大声禀报:“禀王爷,奴才等在大枪岭、皇甫山、石固山一带遇上了尼堪的大队骑兵!”

第428章 这是自投罗网() 
“什么?”豪格闻言就是一愣,“大枪岭,皇甫山,石固山,那是在。。。。。。”

    一旁的鳌拜这个时候放下论语,提醒豪格道:“王爷,大枪岭、皇甫山、石固山都在凤阳府和滁州的交界处。”

    “滁州?那就是从东南陆路而来。。。。。。”豪格有些愣住了,“这些尼堪傻了还是在使诈?”

    鳌拜也没法回答,于是就问那三个牛录章节道:“他们有多少人?可曾得了首级俘虏?”

    那牛录章京答道:“禀固山额真,尼堪的骑兵人数不少,大枪岭处有五六百,皇甫山处有七百多,石固山那边至少有六百人,还有二三百个步兵跟随。。。。。。而且他们甲胄坚固,器械精良,本事也不差,不大好对付。

    咱们人又少,而且人困马乏,所以试探一下后,就不曾硬打。”

    “甲胄坚固?难道人人都是长身鳞甲?”鳌拜插话问。

    “不是长身麟甲,而是整块儿的铁甲(其实是拼接板甲),咱们的重箭都它射不动!”

    另一名牛录补充道:“反倒是咱们的几个人被他们用短铳射伤了,还死了几匹战马。。。。。。”

    “什么?”豪格眉毛一扬,“又是伤人又是死马的?你们干什么吃的?”

    “王爷,”那牛录连忙解释,“那些尼堪骑兵和原来不一样了。。。。。。弓马娴熟,英勇敢战,而且还会在马背上发铳。”

    “是啊,是啊!那些尼堪骑兵气势很盛,一点都不怯战。”

    “人还多。。。。。。还有步兵跟着!”

    这三个牛录都有四十出头,全是打老了仗的满洲勇士,经验非常丰富。对手的强弱如何,他们试试手就知道了。。。。。。之所以不硬碰一下,是因为真的没把握。

    他们遇上的可不是原来豆腐渣一样的明军,而是苦练了七八个月的克难新军的模范骑兵!

    当然了,模范骑兵的苦练不是“997”的标准,那么个练法人受得了,马也受不了啊!回头把骑兵连成步兵就乐子大了。

    虽然没有“997”那样的苦练,但是训练的强度也达到了吴家“夷丁突骑”的标准,而且还是吴三辅这个骑兵专家亲自抓他们的训练,水平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朱慈烺也在自己的两个骑兵团内进行了一番裁汰,不是末位裁汰,而是将一批卖相很好,武艺又不怎么过硬的“大汉将军”都发去充了步兵的基层军官。同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