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更加亲近替他老婆向多铎收钱的皇太极(钱当然是皇太极装兜里了)——他可是老资格的汉奸,早在努尔哈赤攻占抚顺的时候,就和范文寀“仗剑谒军门”,卖身投靠当了包衣奴才。不过当时他并不是镶白旗的奴才,而是正红旗的硕讬下面的奴才,是支持皇太极的。
可皇太极死后,本来属于皇太极阵营的硕讬不知怎么吃错药了,忽然支持多尔衮当皇帝。结果闹了个里外不是人,被硕讬的亲爹代善出卖给处死了。硕讬所领的一部分牛录就分给了多铎,所以范文程就成了镶白旗的奴才——这下他老婆可就随便多铎睡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绿帽子的原因,反正范文程这个镶白旗的奴才还是倾向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的。不希望豪格被多尔衮找到借口给做了。。。。。。
上回大清入关之战的时候,豪格就大唱反调,以没出过天花为由不想掺和,结果王爷都被多尔衮撸了。幸好有取北京的功劳,这才赎了罪过,恢复了王爵。
不过豪格并没有吸取教训,脑袋又开始犯浑了。居然提出要放弃山西,转攻山东,这可不仅是在拆多尔衮的台,而且还在拆大清国的台——山西不拿下来,山东就是打下来也不好守啊!
再说了,大同、太原不好打,登州、青州、曲阜就好打了?登州还背靠大海,自带海港,连包围起来饿饭都不行,必须实打实的攻坚。死多少人先不说,问题是谁肯去?哪个旗肯拼个死伤惨重去打登州?
八旗不去,吴三桂的关宁军肯定也不能去啊!人家是“朱与吴,共江南”,让吴三桂去,直接倒戈了怎么办?
如果八旗兵和吴三桂都不去,那剩下的汉奸军队谁能打得过克难新军?
所以放弃山西,转攻山东的建议压根就是在多尔衮胡闹。如果真这么干了,大清国也就是大辽国的前途了!
“哼!”多尔衮哼了一声,狠狠瞪了范文程一眼,“你就知道替豪格开脱!他虽然是先帝的长子,但是既无才,又无德,大清国要是落在他手里,如何是朱慈烺、李自成的敌手?”
“王爷恕罪,”被多尔衮点破了心思,范文程额头上冷汗直冒,“肃王毕竟是先帝的长子,如果处置得太狠,怕人心不附。。。。。。”
多尔衮哼哼了两声,显得非常生气,不过生气归生气,生完了气后,他还是不敢贸然铲除豪格。
因为他和两个同母弟阿济格、多铎手中只掌握着两百旗,虽然两白旗的实力非常强大(两白旗就是原来努尔哈赤亲领的两黄旗,皇太极登基后给换了颜色),但是豪格一边有两黄旗和正蓝旗(豪格自己是正蓝旗)的支持。实力也不弱!
另外,两红旗的老祖宗代善一向支持皇太极,只是代善和两个儿子跟仇敌似的,闹得两红旗比较分裂,不能给豪格更多的支持。而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又是皇太极的心腹,同样是豪格的拥护者。
所以在八旗内部,多尔衮这个摄政王其实是少数派,只是因为两白旗比较能打,多尔衮又够凶够狠够阴险,这才让多尔衮得了势。
可是豪格这个心腹大患,却不是多尔衮想除就能除掉的。。。。。。八旗就这点人,根本没有分裂内讧的本钱!
多尔衮满脸的怒容,不过头脑却异常清醒,他沉着声说:“山西之战必须要打到底!必须打胜!山西拿不下来,北京都不会安稳,北京一旦有失,什么都是空的。。。。。。太原那边叫多铎、阿济格和吴三桂一同攻打,不必去追李自成,也不要管北直隶方向上的战事。哪怕流寇和南军拿下了真定,也不要他们回兵。
至于大同府。。。。。。豪格、鳌拜、耿仲明的人手不足,就让满达海领正红旗的兵马从代州北上,同豪格合兵!”
多尔衮目光死死盯着范文程,“范文程,你亲自去一趟豪格军中,赞襄军务,告诉豪格不必管别的,只管围住大同府城。。。。。。本王给了他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的兵,还给了他正黄旗的汉军,如果连大同都围困不住,就该重重治罪!”
“奴才领旨。”范文程叩了个头,同时也轻轻吐了口气儿。
一旁的大学士国史院大学士刚林这时插话道:“王爷,现在两白旗、正红旗和镶黄旗的大部,还有正黄旗的一部都在外征战,镶蓝旗的大部则留守在辽东老家,北京这边是不是太空虚了?”
弘文院大学士祁充格也道:“王爷,现在南朝兵马可是来势汹汹,连曲阜孔家都出兵了。。。。。。北京周围只有正黄旗、镶红旗的兵,是不是太少了?”
“来势汹汹?”多尔衮冷笑了一声,“那都是虚的!南朝能打的就是克难新军,只要克难新军的兵马不动,朱慈烺就是在虚张声势,根本不必理睬。本王就不信刘泽清、刘良佐、许定国这样的废物敢靠近北京城!”
“那流寇大队呢?”正白旗的固山额真何洛会问,“这伙人有好几万,看着好像是精锐啊!虽然他们肯定不敢攻打北京,但也不能置之不理,要不然北京城周围的田庄就得被他们给祸害了。如果耽误了春播,明年秋天就要缺粮了。。。。。。”
和李自成不敢守北京不同,满洲人现在根本不担心北京这座大城堡有失。
也不用八旗劲旅上城,单凭城内的八旗家眷,那些老人、孩子、妇女和包衣奴才上城,就足够能打退李自成的军队了。而且现在北京城内基本上没有不受控制的汉人了,所以也不必担心内乱。
北京,已经是旗人之城了!
不过北京周围还有许多刚刚被圈占的田庄却不安稳,那些被迫投充为奴的汉人,很有可能在李自成的大军靠近后响应。
一旦这些田庄乱起来,明年的春播就完了,没了一季的春小麦,到秋天时,北京城就得挨饿了。
多尔衮想了想,道:“那就让罗洛浑、谭泰率镶红、正黄两旗的人马出击!”
。。。。。。
多尔衮做出“以山西为先”的决定的同时。在北直隶的河间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河南的彰德府,山东的济南府、东昌府的北部(大清河北),山西的大同府和太原府,所以的这些地方都混战成了一团。
明、清、顺三方的数十万人马,既有正规军,也有打着三家旗号的杂牌军和义军,在华北这片土地上,进行着一场混乱到了极点的大战。
之所以是“混乱到极点”,因为这就是一场三方混战!所谓的“明顺”联合伐清,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北线的大同——太原战场上,明军一方面在抵抗清军从宣府方向上发起的进攻;一方面又向大顺军控制的太原府的西部发起进攻,抢占吕梁山区的地盘,以便开辟新的根据地。
而在南线,被朱慈烺忽悠着参加北伐的刘良佐、刘泽清、许定国一开始就拿定主意不和清军交手了,他们出兵就是要抢钱抢地盘!积极占领因为大顺军的进攻而被清军放弃的地盘,还时不时的和大顺军的偏师交手。
他们的出现,与其说是北伐,倒不如说是在拖北伐的后腿。。。。。。
第289章 史可法的担心()
在曲阜的七省总督衙门里面,这个时候正是一副热气腾腾和嚣杂忙乱共存的气氛。那些往日里摇着纸扇子运筹帷幄的幕僚客卿们,一个个都兴奋异常。或者围着地图脸红耳赤的争论,或者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高谈阔论。
地图上的形势可谓忧喜参半。其中的忧并不是占据北京的东虏如何不可战胜,而是自怀庆反攻以来,一路高奏凯歌,现在已经兵临真定府的流寇大军——从地图上看,真定府就南线的井陉路深入山西的东虏大军的后勤生命线了!
根据登州的山东总兵衙门转来的情报,现在深入山西的东虏军队包括了多尔衮、多铎的两白旗精锐,满达海率领的正红旗精锐,豪格的正蓝旗精锐,鳌拜率领的正黄旗一部,还有吴三桂的关宁军,还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率领的汉军。几乎是精锐尽出!
其中两百旗、正红旗、吴三桂和孔有德所部,将近八万大军的补给,都要依靠井陉路供应。而流寇的迂回大队一旦占领真定,井陉路可就中断了。。。。。。不得不说,流寇的这次大迂回打得漂亮啊!
流寇打得漂亮,就意味着他们实力犹存,很有可能在重创东虏之后再夺北京城!
这可不得了啊!北京城的得失从某种程度上,就意味北地的得失。而中华自古都是北定南多,南伐北少,真正成功的也就是本朝的太祖高皇帝。
可是太祖定都金陵到建文失位也就三十多年,随后天下王气就再次回到北方了。
如果流寇可以再夺北京,那么华夏的王气,很有可能是属于李自成的。。。。。。
身为大明王朝的忠臣,史可法如何不为天下王气的归属而忧虑?
至于喜,当然也是有不少的。这些日子可不仅是流寇在高奏凯歌,大明这边同样形势喜人啊!
兖州镇守总兵刘泽清在十月底时从东平州渡大清河北上,兵不血刃就抚定了东昌府,还会同高杰派出的李成栋,黄得功派出的孙得功部等三部兵马攻占了济南府北部的重镇德州。随后又攻入北直隶的河间府境内,连克景州、东光、南皮、沧州等州县,捷报频传,势如破竹!
同时,河南总兵刘良佐和归德总兵许定国,则从曹州(属兖州府)、仪封(属开封府)两处出击,攻入了大名府境内,在和流寇发生了几场不大不小的摩擦后,就占据了大名府的大部分地区,还攻入了广平府境内。
一路上也是势如破竹,而且还得到了大名府、广平府士绅豪强的拥护!
现在两路北伐大军的形势都非常不错,而且史可法知道自己手里还有两张王牌——正在等待机会倒戈的吴三桂和随时可以从海路进军天津的李若琏、李士元(青州总兵)两军。。。。。。
“李若琏是太子的心腹,必然不会有负太子殿下大恩的,登莱这一路不必担心。现在国家兴废,就看平西伯的了。。。。。。”
史可法站在自己书房内挂着的地图前,眉头微皱,喃喃自语。身后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然后就是史可程和史德威的声音。
“大哥,抚军大元帅府的令旨,千岁爷让咱们加快筑城并储备足够五万人食用两年的米面食盐。。。。。。”
“大人,鲁王府长史司的消息,山东总兵李若琏日前行文鲁王府,催促鲁王府尽快在泰和山设立别府,并将半数的王府存银和至少五万石米麦转移到泰和山别府。”
“什么?”史可法怔了一下,“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做这样的打算?”
“大人,”史德威道,“许是千岁爷在做两手准备,一手谋进,一手思退。”
史可程道:“现在天下兴亡都在平西伯,平西伯如果不动手,北伐之局怕难以持久。。。。。。”
“平西伯怎么会不动手?”史可法连连摇头,“北平藩王都许了,再不倒戈他还等什么?难道想和鞑子一路到底了?”
“也许千岁爷担心平西伯打不过鞑子?”史可程说。
史可法摇摇头:“平西伯打不过鞑子还有流寇呢!流寇在真定府一带摆了八万老营骑兵,现在气势正盛。。。。。。如果平西伯现在反正,鞑子可就要腹背受敌,怎么可能不败?
而鞑子一败,就得退出北京城。到时候咱们又得和流寇去争天下了!如果千岁爷不拿出和流寇一决生死的气概,只怕李逆自成的气势又会复起。万一北京为流寇所得,大明江山就危险了!”
原来史可法最担心的不是鞑子打到山东来挖孔子的坟,而是担心李自成再回北京城去。
在他看来,只要吴三桂一反正,鞑子肯定损失惨重——吴三桂有四万精兵,流寇在真定府一带就有八万精兵,大同府还有代王的三万精兵,南线明军还有不下十万的精兵,太原府那边还有李自成的至少几万精兵。
各路兵马林林总总加一块儿至少有三十万!怎么可能打不过鞑子的区区几万人?
而且从地图上看,鞑子分明已经陷入困境了。。。。。。吴三桂还没反正,鞑子就危险了,他要反了正,鞑子还不得灰溜溜回关外老家去啊!
所以李自成很快就将再一次变成朱慈烺最危险的敌人了!
史可法想了想,对兄弟史可程道:“赤豹,你亲自走一趟南京,当面向千岁爷说明北地的情况。如果李逆自成再入北京,那么朝廷最好也能做出北进的姿态,至少要移驻中都,不宜在南京久留,以免给人偏安江南的感觉。”
。。。。。。
锦衣卫北镇抚司交通所千户林一虎现在一副山西老坑的打扮,还改了姓名,叫贾布斯,在几个扬州盐商子弟的陪同下,押着几十车的麦子,大摇大摆的就进了太原城下吴三桂的军营。
如果史可法看见太原城下的清军大营现在有多热闹,他多半会相信朱慈烺的判断——鞑子没那么容易被打败,所以还是赶紧把曲阜城修成个金汤堡垒吧!
因为顿兵太原城下的鞑子和汉奸,现在根本不需要井陉道运送粮草。他们的后勤,已经被介休、太谷、祁县、徐沟、平遥等地的晋商豪门给包圆了。
山西的晋商,向来是分成盐商和行商两大块的。盐商吃的是大明朝廷。而行商则向来走口外,吃的就是走私的饭。在满人的大清国崛起前,他们主要和蒙古人贸易。而在清朝崛起后,向清朝贩卖军需物资,替清军搜集情报,就成了一部分晋商致富的捷径了。其中又以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这八家对清朝的贡献最大,后来这八位就成了清朝初年的八大皇商!
在李自成浩浩荡荡入北京的时候,这八大晋商都从他们主要活动的宣大一带开溜,回了各自的老家蛰伏——李自成崛起太快,地方政权的建设严重滞后,自然抓不到这些在介休、太谷、平遥等地势力很大的地头蛇。
但是李自成的“免粮均田”政策,却让包括“八大”在内的所有晋商都恨得牙根直痒痒——这事儿比没收他们的土地还可恨!因为李自成的做法抑制了旧的剥削阶级,同时又没有制造出新的剥削阶级。
而晋商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你都免粮均田了,谁还要晋商?小农不叫租不纳粮的,自己种自己吃,女人再织点土布,真正的自给自足。而大顺朝中上层的那些人,也没多少钱可以挥霍,同样不太需要商人的服务。
所以有李自成,可就没晋商了!
第290章 吴三桂,有人害你!()
有了未来的“八大”帮忙,打到太原城下的鞑子和吴三桂当然啥都不缺了!
虽然那些晋商今年也没办法收租,但是架不住人家有的是钱,也有的是收购粮食的渠道。直接拿银子出来在汾河流域一收购,几十万上百万石的还会收不到?
而且李自成跑到太原后还严厉整顿纪律,不许手下的兵士胡作非为,又坚决贯彻“免粮均田”的路线,让大半个山西的农民干劲十足的种了一季的麦子,更加方便晋商们的收购。
除了粮食,山西的晋商还给清军提供了大量质量上乘的火药!
话说当年吴三桂的手下在宁远当明军的时候,都没见过那么好的火药。。。。。。
不过晋商在清朝这边得志,也方便了朱慈烺的锦衣卫进行特务和渗透活动。
因为扬州那边也有不少山西盐商,这些盐商虽然已经寄籍东南一二百年,但是在老家山西这边依旧有根基有关系。朱慈烺在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