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又道:“日本鸟铳比斑鸠脚火铳轻便,更适合野战之兵使用,所以要尽快将它们分发各部。就先换装四个火铳协,每协中三个营全部装备日本鸟铳,余下一营装备斑鸠脚火铳!前左中右四师之中都设一个火铳协。再命令随军的工匠尽快打造铳刺,要给所有的鸟铳都配上铳刺。”
朱慈烺的克难新军现在已经有了前后中左右五个师,其中前中左右四师跟随他南下。这四个师都是满编的,各有四个协。其中中左二师还各有一个是骑兵协,其余两个师和留在登州的那个师都只有四个步军协,只是在师直部队中有少量的骑兵。不过之前因为火铳不足,所以四个随行南下的火铳协并没有足量的火铳。
现在郑家运来了几千支日本鸟铳,总算可以让每个师都有一个真正的火铳协了。
至于目前留在登州和海沙岛的后师是以在登莱募集的壮丁为主,加上一部分骨干老兵混编成的,没有骑兵,都是步兵。四个协分驻登州城和海沙岛,每个协拥有一些斑鸠脚火铳,除了驻扎海沙岛上的那个协拥有较多的斑鸠脚火铳,其余三个协都没有火铳。
朱慈烺接着又说:“跟随郑家商船过来的,还有三四十名善于使用鸟铳的日本老家丁,都在郑家效命多年,会说汉话了,可以暂时充入各营充当教头,传授日本鸟铳的装弹操纵之法。”
在日本战国乱世结束后的许多年里,曾经在战国乱世中搏杀过的日本浪人曾经随着中国、荷兰商船出洋,在许多东方国家中充当雇佣兵。而郑芝龙的军队中,也有不少日本佣兵,他们大多都善用火铳,勇于近战肉搏。
郑森在成为朱慈烺的大师兄后,就给郑芝龙写信,让他派遣数十日本佣兵前来传授鸟铳之术。
“倭人既然助我朝抗虏,显然已经认识到了万历年间侵犯朝鲜的过错,而且朝鲜如今已非本朝藩国。”
朱慈烺顿了顿,接着说:“况且日本国的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如今东海、南海之上,已经没有日本国船只航行,也不再有倭寇之患。
因此明倭之间,应该和睦共处,不应再视之为敌国。至于该如何相交,则应该先征求福建总兵郑芝龙的意见。可下令旨招郑芝龙入朝,商讨对日交往之事。”
这又是个不大不小的敏感话题!因为大明建立时,日本国内正好是南北朝对抗时期,非常混乱,总有失去主公的武士变成海贼,骚扰中国沿海。而后大明又闭关锁国,日本则进入了更加混乱的战国时代。于是日本浪人和中国沿海的走私商人就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倭乱。到了万历年间,又发生了日本入侵朝鲜时间,引发了中日两国间的一场长期战争。所以大明朝廷对日本国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哪怕现在统治日本国的是比较规矩的德川幕府。
同日本和睦相交的建议如果在崇祯皇帝执政时期提出,那一定会惹得满朝非议,不知道要何等吵闹。
不过现在却只看见魏藻德站起身,恭敬地说了一句:“臣领令旨!”
朱慈烺点了点头,接着又说:“崇祯二年时,朝廷曾经依从徐光启建言,从濠澳雇佣西将西兵数百,购置西洋大炮十六门,火铳一千二百支。可惜行至江西时,就因为给事中卢兆龙上疏反对而遣返大部,只留军官二十余人押送火器入京。
后来这些西人军官又为孙元化练兵,所练之兵其实非常精锐,只是元化不善选将,不能御下。其所用之将都是皮岛旧部,因毛文龙之死对朝廷心存怨恨,因而军乱,后又投靠东虏,为虏张目,实在可惜。但是朝廷不能以元化之过世就否定西法练兵之效果!”
他提高了声音,语气坚定:“因此本宫决定派遣汤若望再往濠澳募集西将西兵数百,使之督导训练克难新军兵士,并开设军官讲武之堂,教授西洋兵法。
另外,还要设法招募西人工匠,让他们到南京开设炮厂、铳厂、铁工厂、玻璃厂等工厂,可酌情给予税收减免。其中若有技艺精湛,可以替朝廷打造转轮打火枪和野战火炮者,将予以重赏!”
朱大太子的话说完就看了一眼魏藻德。内阁首辅魏藻德再次起立,恭敬地说:“遵令旨。”
朱慈烺笑着点头:“好,这事儿就这么定了。拟旨,票拟,批红。。。。。。”
第217章 难道大沽口大捷是真的?()
扬州北郊,江园。
在扬州徽帮盐商四大总商之首的王万春的书房之内,几人如木鸡一般呆坐。今年五十多岁,有儒商才子之称王万春王大才子,今儿连丽春院那个吟诗作赋,琴棋书画都一等一的清倌人韦春花都不想去会了,只是召集了门客在书房里面,拿着一份令旨抄件,翻来覆去的仔细看着,也不知看了多久,就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之前到朱慈烺那里举报朱国弼、徐永基谋反的那个纪坤也在这间宽敞明亮的书房当中,轻轻摇着纸扇,眉头紧锁,一副苦苦思索的模样儿。
屋子里面静悄悄的,只能听见王大才子唉声叹气的声音。
到了最后,王万春更是长叹一声,将令旨抄件轻轻摆放在跟前的书桌上,苦笑道:“这哪里是要废止盐法、裁撤盐政。。。。。。分明是想要老夫这样的盐业总商的命啊。。。。。。盐业大利,牵扯太广,方方面面都要分肥,老夫这样的总商只是看着风光,其实没有多少家底的。。。。。。”
“。。。。。。一旦盐法废除,盐政裁撤,老夫就不能替方方面面的人赚钱了!到时候他们还能放过老夫,让老夫安享晚年吗?老夫的那点家底,还不是转眼就给吃干抹净了?说不定连性命都要搭进去啊!”
听着王大才子绝望的话语,在场的门客都是心里一酸,有几个眼泪都下来了。他们这些人并不是商人,而是受了王万春资助的寒门书生,多数都有秀才功名。在王氏门下为客,一方面读书备考;一方面替王氏奔走官场士林,谋求利益。
这种巨商资助寒门子弟读书,期待他们高中后成为官场后台的做法在明末东南的巨商之中是非常多见的。而扬州盐商因为其核心竞争力就是政商关系,所以就更加注重资助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了。
在淮扬二府和徽商大本营徽州、池州、宁国等府,寒门才子只要中了秀才,大多都能得到商人的资助,不必再为吃穿用度发愁了。若是中了举人,更是徽帮盐商们的贵宾了。
而王万春门下的这些宾客,则是寒门才子中的佼佼者,不仅八股文章做得好,还都有些实才,又通世故,一旦为官,必是能吏。
可是这群未来的能吏,现在却怎么也想不明白,废除盐法和裁撤盐政的令旨怎么那么快就下来了?大明朝廷办事什么时候变得那么雷厉风行了?搞得大家伙都来不及找关系走门子了。。。。。。
另外,不久之前才入阁的钱阁老可是徽帮盐商的老朋友了,怎么就不想办法拖延一二?难道钱阁老要翻脸不认人,想吃掉徽帮四大盐商的家底?
王万春知道自己的这群门客已经对付不了这场变乱了,只好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纪坤——废除盐法,裁撤盐政的消息可都是他在昨天上午带来的!
纪坤摇摇头:“他不是真的要废除盐法,而是在伸手要钱!整个大明食盐的年产怎么都不会少于20亿斤,售价总和怎么都有三四千万两,朝廷只得几十万到一百多万两,任何能满意?”
“他要多少?”江万春苦着一张脸发问。
“没有一千万一年,怕是喂不饱了!宋朝时候朝廷每年能从盐业上收入多少?怎么都有一千多万贯吧?本朝呢?去年才多少?今年又有多少?我看两淮盐业一年得出600万两银子。。。。。。”
“600万两!?”王万春冷气连连,“这怎么可能?”
“可不可能的,总商比我清楚。”纪坤摇摇头,“两淮盐业的收入哪年会少于1500万两?朝廷取四成盐税算多吗?这盐业的大利本就从专卖而来,其实是人口税啊!昔日开中法废止前,盐商们以粮换引,每年给九边输送几百万石粮食,几百万石粮食在如今的价值,怎么也有这个数目了。如果再考虑运输上的花销,不下1000万两了!”
“可是,可是从这盐利中拿钱的太多了!”王万春连连摇头,“真正能落在盐商手里的能有多少?再出600万两,那大家就都活不下去了。”
纪坤摇摇头,“现在不是能不能出600万两,而是押谁的宝?是总商拿身家性命去押。。。。。。押太子成,还是押太子败!
如果太子能成,南京的勋贵,江南的东林都得趴下,那么总商巴结太子一人就行了。从每年至少收入1500万两的两淮盐业中替太子搜刮600万两真的很难吗?太子为了这600万两,会允许那些人把总商吃干抹净吗?
如果太子不能成。。。。。。那么谁能不让他成功呢?”
王万春吸了口凉气,低声说:“食盐业大利的,一是勋贵,二是内官,三是东林。。。。。。都不容小觑啊!千岁爷那边有什么?”
“太子有六万克难新军!”纪坤道,“现在太子能挟天子以令四方,靠得就是这六万新军。。。。。。前日我在码头上见到他时,他正和十八芝的少主郑森一起计点火铳、火炮!有两条郑家大战船运来了不知多少的火铳、火炮、火药!”
“可是南京的勋贵手中也有兵马啊!”王万春道,“光是南京的京营兵就不下五六万了。朱国弼和黄澍南下的时候还带来了不少史可法召集起来的勤王兵。而且南京的那些勋贵都的二百多年的豪门,个个家底充足啊!
另外,马士英和黄得功也是忠于皇上的,他们在凤阳府还有三万兵马。还有上游的左良玉和黄澍关系密切。。。。。。太子爷那边的人少啊!”
纪坤苦苦一笑:“总商,那您押谁?”
王万春眼珠子转了转,“能押两头吗?”
“恐怕不行啊!”
王万春目光在满屋子的门客中扫过。
“总商,南直隶素来是南京勋贵和东林士子的天下!”
“总商,太子不该挟天子的,他现在不占理。。。。。。”
“总商,好汉不吃眼前亏啊,四个山陕盐总都被捕了!咱们现在也在人家手里捏着!”
王万春点点头,刚想下决心站队,门外忽然传来了急匆匆的脚步声,然后就是一个青年的声音:“父亲,济南府来信!”
听见济南府来信,书房门里面的空气就更紧张了。
济南府可是面对东虏的前沿!
而驻扎济南的高宏图身边,也有王万春资助过的书生充当幕僚,一旦前线有变,消息就会马上送到高宏图手中。
王万春从门外进来的一个儒服青年手中接过一个信封,急急忙忙拆开来取出信纸看来起来。才看到一半,脸孔上就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总商,是不是鞑子打来了?”
下面马上就有人发问了。
王万春摇摇头,“不是,是鞑子摄政王派使臣和太子爷谈和亲的事情。。。。。。鞑子摄政王不打山东了,而且还要把独生女儿嫁给太子爷为妃!”
“什么?”
“竟有此事?”
“难道大沽口大捷是真的?”
“不可能吧?一仗打死3000鞑子,那可是鞑子啊!”
“那鞑子摄政王为什么愿意和亲?”
底下的人一阵抽气儿的声音,都觉得一阵凉风吹过颈项。如果太子爷的克难新军可以打死,不,打败,不,哪怕是打平3000鞑子,那么南京的京营,凤阳的黄得功,武昌的左良玉就都不再话下了。这个刀把子靠得住,比什么都强!
王万春猛地站了起来,“快快准备五万两银子,不,金子!准备五万两金子,老夫要去拜见太子千岁!”
第218章 行行好,让我们交税吧!()
带着五万两黄金的王万春王大总商还是来晚了一步,他并不是头一个赶到大明寺请见的盐业总商。徽帮四大盐商中的另外三位,休宁沈家的沈涵双,歙县汪家的汪百川,绩溪李家李三宝,全都带着一车车的金银,在大明寺外请见了。不,不是请见,而是请罪!
罪,肯定是有的!两淮盐业一年收入怎么算都上千万,只给崇祯皇帝几十万,怎么可能没有罪?就算他们没有牵扯进东南勋贵的谋逆,也是罪大恶极的!
至于饶不饶的,就看他们的表现了。
“千岁爷,”黄小宝笑吟吟的走到正在看奏章的朱慈烺跟前,“徽帮四大盐总都在外面跪着呢!还都带了金子、银子过来,只求千岁爷赏见。”
“哦。”朱慈烺点了点头,“带他们到平山堂,再叫上师兄和沈廷扬。”
平山堂在大明寺大雄宝殿的西侧,是北宋欧阳修任知扬州事时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故称“平山堂”。
四大徽帮盐总和纪坤被黄小宝带来的时候,朱慈烺正在平山堂内和郑森、沈廷扬一起说话。
沈廷扬是从登州走海路南下的。因为朱慈烺离开登州时还是夏季,海上都是往北吹的风。所以沈廷扬的沙船吃逆风,不方便南下。
另外,沈大老板的船队是自负盈亏的——朱慈烺授予海沙帮总管北洋海务的特权,允许他们经营北洋海贸并且征收船税(又名保护费)。
还封沈大老板当了总督北洋通商军务大臣兼管北洋水师,并且将登州水城交给沈廷扬管辖,作为北洋水师的老营。
所以沈廷扬就没跟着朱慈烺一起南下,而是留在登州的北洋总督衙门处理北洋事务。期间还派船队去了趟朝鲜,向李朝大王李倧要了几千斤人参,几千张兽皮和十万石白米当“保护费”——不是白要的,也不是什么朝贡,而是保护朝鲜的海疆不被倭寇骚扰。
什么?现在没有倭寇了?
呵呵,如果李倧拒绝了沈廷扬的要求,保证会有倭寇上门的,而且个个都是凶残的真倭寇。。。。。。
“哈哈哈,干得好!就该这样!我大明可不能总当冤大头啊,得让朝鲜人出点血,没咱们保护,他们还不得让倭寇抢光了。。。。。。如果需要倭寇就和我大师兄去借一些,他家有的是倭寇!大师兄,是不是啊?”
郑森尴尬地笑了笑:“师弟殿下,我家没有几个倭寇的,真没几个。。。。。。回头我就给家父去信,叫他把倭寇都赶走!”
“别别,”朱慈烺摆摆手,“你家的情况本宫是知道的,没有倭寇帮着打,你家的人马能上岸?”
隔行如隔山啊!郑家是积年的海贼,在海上横行没问题。可是上岸真不行啊,历史上郑森当家后努力整顿,还建立了铁人军,算是稍微有了一点陆战的能力。
不过现在还是郑芝龙这个老海贼当家,根本没有打陆战的心思。也就雇佣一点日本打手冲锋陷阵,数量也不是太多,就只有几百个。
朱慈烺笑着:“这事儿等令尊来了以后再说吧。。。。。。到时候还得让他帮着多雇一点倭寇,朝鲜人需要倭寇啊!”
郑森一愣,“朝鲜国王不是给了人参、兽皮、白米了。。。。。。”
朱慈烺笑道:“有了倭寇,他会给得更多!而且,东虏是朝鲜的宗主啊!是不是应该派个几千鞑子去保护朝鲜?”
“鞑子去保护朝鲜?他们会那么好?”
“会的,一定会的!”朱慈烺道,“朝鲜国王会去哭求的,总能求来一点,哪怕求来1000个鞑子,咱们面对的鞑子也会少1000个啊!师兄,你现在觉得倭寇有用了吗?”
“师弟殿下高明啊!”郑森翘起大拇指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