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不肯答应,那朱慈烺就有了铲除他的借口!
“刘泽清,”朱慈烺又冷冷看着刘泽清,“你是山东人,不必出省了,就接着当山东总兵,镇守东昌府吧!”
刘泽清一听,忍不住就往高杰脑袋上瞄了一眼,绿油油的。
高杰拿下徐州府和半个淮安府,还有个郁州山岛可以躲,怎么都死不了。自己却被扔在兖州府、东昌府当肉盾!看来高杰的老婆和太子爷有一腿啊!
“千岁爷,”刘泽清硬着头皮站了起来,一张颇为堂堂的面孔上都是后怕,“臣兵微将寡,怕是守不住啊!”
朱慈烺嗤地一笑:“守不住你不会跑啊?上回李自成打北京的时候你不是跑得挺快?现在不会了?”
刘泽清噗通一下就跪了,额头上全是冷汗,“臣,臣再也不敢了。。。。。。”
朱慈烺俯身看着他:“不敢跑。。。。。。你难道要投降鞑子?”
“不敢,不敢。。。。。。”刘泽清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朱慈烺笑着:“那你就跑啊!只要别跑过淮河,本宫不问!再给你提个醒,济南府有泰沂大山,好生经营一下。
鞑子来了你就上泰沂,鞑子走了你再去占地盘。另外,东昌府城聊城可是固若金汤一般的,只要有可靠之人,坚守几年也不成问题。
还是那句话,好好坚持!本宫每个月给你三万两,不会亏待你的!”
也得有可靠之人啊。。。。。。刘泽清当然不会想到自己手下其实是有不少坚决抗清的爱明志士的,历史上的榆园抗清起义就是他的旧部发动的。
刘泽清虽然不知道自己手下还有好人,但现在鞑子还没来!而且他也知道鞑子要来曲阜倒斗的消息都是朱慈烺编出来骗人的,他现在就想当汉奸现在也没人要啊!
看到刘泽清哭丧着脸叩拜领旨,史可法和高宏图也都有点怀疑朱慈烺真的是朱元璋转世了。
刘泽清往日对跋扈的一个总兵啊,现在怎么就被朱慈烺整得服服帖帖了?
。。。。。。
“皇爷,千岁爷,龙舟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启程。送行的山东官员,都在码头候着。。。。。。总督七省军务史可法,山东巡抚高宏图,衍圣公孔胤植都递了请见的折子。”
说话的正黄大宝,他现在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是二十四监之首!早前和他搭档的丘致中现在则当上了御马监掌印太监,地位仅次于黄大宝。
通过这两个人,朱慈烺基本就掌握了内朝。而外朝又被抚军大元帅府和一票从北京跟从出来的“克难功臣”牢牢控制,这些人都可以看成是皇极门之变的同谋!朱慈烺根本不用担心他们投靠崇祯——崇祯皇帝真的不是个好伺候的皇帝,对待廷臣尤其苛刻,动辄就杀头抄家。更要命的是自己又没什么大主意,遇到问题都让廷臣想办法,大臣们想得办法不好用,没准就给宰掉了。。。。。。
相比之下,朱慈烺这个太子真是太好了。他自己一肚子的坏水,主意比谁都多,就算要别人帮着想办法,他自己也有决断,而且出了篓子绝不会拿出主意的人当替罪羊。
另外,朱慈烺在杀人的问题上是极其有原则的!哪怕光时亨,哪怕史可法,朱慈烺都不杀。因为光时亨在廷议上说话,无论对错,都不应该治罪。
而史可法虽然忠于崇祯,但是什么都没做,只是在看人吵架。所以朱慈烺就派了个拉仇恨的大号炮灰给他去当!
死不死的,就看天数了。
不过有一个人朱慈烺倒是想杀掉的,就是那个前任湖广巡按御史黄澍。
倒不是因为他挑头和钱谦益唱对台——东林党就这德行,没有黄澍也会别人跳出来的!朱慈烺想杀他的原因是他在黄得功被马士英骗走后就跑没影了!
“宣史可法!”朱慈烺摁下了杀心,点了史可法的名。
“臣史可法恭请皇上圣安,太子殿下金安。”
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地说:“平身,赐坐。”
他倒是很想给史可法下一道勤王救驾的圣旨。。。。。。就是不敢啊!
“史制军,”朱慈烺笑着摸出了一瓷瓶,递了过去,“这是最上等的鹤顶红!”
什么?要赐死?
崇祯皇帝和史可法都吓了一跳。
朱慈烺微笑着,缓缓地说:“不是给你准备的,是给衍圣公准备的!万一曲阜不守,衍圣公必须殉节,决不能辱没了至圣先师之名!你可明白?到时候你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喝了这瓶鹤顶红!”
史可法咬咬牙:“臣,臣一定不会让衍圣公辱没至圣先师的!”
“好!”朱慈烺点点头,笑道,“史制台,本宫还有一事要和你打个招呼。”
还有什么事儿?史可法心说:是要陷害什么人吗?
朱慈烺笑道:“你这次虽然没有和本宫兵戎相见,但还是有谋反的嫌疑!谋反啊。。。。。。是要灭族的!”
史可法又是一阵心惊胆颤。这位太子爷到底想干什么?
朱慈烺道:“可本宫为什么不制裁你?还让你当总督呢?”
为什么?史可法哪儿知道啊?
“因为你向本宫揭发了南京的同党!”
同党?史可法愣了又愣,他可没揭发过什么人啊!
朱慈烺道:“徐弘基、赵之龙、朱国弼、汤国祚、柳祚昌、郭祚永、朱国昌等等的留都勋贵,都是你的同党!不,不仅是同党,而是主谋,他们才是主谋,你只是被他们欺骗的。。。。。。你递了密折,揭发了他们,所以本宫才不问罪的!”
“千岁爷,您,您。。。。。。”史可法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朱慈烺笑着摆摆手:“你不必说什么了,总之他们都会知道自己的罪证已经被本宫掌握的!”
“您还要让他们知道?”史可法愣了又愣,“千岁爷,您就不怕他们铤而走险。。。。。。真的反了?”
朱慈烺哈哈大笑:“反了好啊!反了才好抄家啊!”
第207章 有求必应大师兄()
大运河,两岸旌旗猎猎,水上轴轳千里。
在一长串装满了军士物资的漕船之中,却有一艘秦淮画舫缓缓在运河上行过,隐隐约约可以听到,画舫中传来的丝竹之声。
这艘秦淮画舫的主人可是大大有名,正是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柳如是是刚刚当上阁老的钱谦益的侧室,这一次钱谦益北上时就带着她。而这条处处都透着精致和风雅的画舫,则是钱谦益的弟子郑森为了让老师和师母在北上途中可以舒舒服服,而高价购入赠送给柳如是的。
朱慈烺现在就坐在这艘画舫当中,不过他却无心欣赏柳如是为他安排的歌舞,对生得有点珠圆玉润,未施粉黛,幅巾道服,做男儿装扮的柳如是本人更没什么兴趣。
他只是笑吟吟打量着侍立在钱谦益身后,一个身材略微矮小消瘦的白面书生。
这书生二十许岁,眉目清秀,蓄了两撇八字胡,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容。他就是钱谦益的得意门生,以“郑成功”之名为后人所敬仰的郑森。
现在的郑森虽然只是南京国子监的一介生员,不过却已经是朱慈烺最想拉拢的财子了。郑森的爸爸可比朱慈烺的爸爸有财多了,真正的富有二海——凡是在南海、东海过往的商船都得他们家交保护费!可比崇祯皇帝的“富有四海”实在多了。
明末首富,非郑森之父郑芝龙莫属啊!
想到这里,朱慈烺微微一笑,对郑森道:“郑师兄何故站立一旁?”
师兄?
钱谦益、郑森、柳如是三人都是一愣。虽然朱慈烺让钱谦益当了讲官,名义上算是老师,但是依照惯例,朱慈烺是不会称钱谦益为“恩师”或“老师”,只会称其“钱先生”。钱谦益自己都不是“老师”,他的弟子怎么就变成“郑师兄”了?
“师兄,过来坐吧。”朱慈烺看到郑森在发愣,态度就更热情了,把“郑”字都去了,直接叫“师兄”,还让郑森坐到自己身边。
“殿下让你坐,你就坐吧。”钱谦益当然是个识时务的好老师,马上就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便笑着吩咐郑森坐到朱慈烺的身旁。
郑森得了老师的言语,便向朱慈烺行了一礼,“学生遵旨。。。。。。”
“唉,”朱慈烺摆摆手,打断道,“师兄怎么在本宫面前自称学生?辈份都乱了。你我都是钱先生的弟子,你入师门在前,当为师兄,本宫入门在后,是师弟。以后你称本宫为师弟,自称为兄即可。”
“愚兄谢坐。。。。。。”郑森硬着头皮行了一礼,走到朱慈烺跟前,已经有伺候的侍女给他搬了张绣墩,郑森在朱慈烺身边坐下,却只沾了小半个臀部,显得非常拘谨。
“师兄宽坐。”朱慈烺笑了,道,“以后师兄要常在本宫身边走动,不须这般拘谨的。”
走动?郑森又是一愣,偷眼打量了一下钱谦益,钱谦益也是一头雾水,他没有向朱慈烺举荐过郑森啊。
实际上他都没想带郑森北上,只是来南京请他的龚鼎孳不怎么对郑森大为赞赏,提出邀请,他这才把郑森带来的。。。。。。
“千岁爷是要给大木授官吗?”一旁的柳如是笑着插了句话,还真是插得恰到好处。
朱慈烺点了点头,笑道:“师兄是钱先生的高足,文章才华一定不差,本宫正是用人之际,自当破格大用。”他顿了顿,“钱先生,能否让我师兄到本宫的大元帅府长史司充任录事并兼任东宫侍书?”
大元帅府的长史司相当于朱慈烺的办公厅,长官称长史和同长史,由毕酒城和苏子文两人担任。而录事则是长史的属下,并不是什么大官。而东宫侍书则是太子讲官队伍中的一员,任务是管理太子的书籍,并不能称“先生”,所以不算太子的老师。
这两个官职虽然不大,其实也不需要郑森真的去任职——长史司有好些个录事,朱慈烺身边也另有侍书——但是这个任命对提升郑森在十八芝集团之中的地位是非常有用的。
十八芝集团虽然以郑芝龙为首,但这个集团并不是郑氏的私人产业,更多的是一个江湖帮会。郑森要成为少主,就必须得到其他帮会成员包括郑氏家族叔父辈的认可。
而抚军太子的支持,就能让郑森在十八芝帮会中脱颖而出!
同样的,朱慈烺也需要一个和自己关系亲密的师兄去掌控十八芝海商集团!
钱谦益转眼间就明白了朱慈烺的心意,当下就笑着对郑森道:“大木,还不谢过千岁爷!”
郑森虽然没把其中的关键都想透,但是他也知道朱慈烺的支持对自己有多重要,连忙起身给朱慈烺叩头,“臣郑森叩谢千岁。”
朱慈烺笑着抬了下手,示意郑森起身归座,“师兄不必言谢,如今大明天下风雨飘摇,本宫受命抚军,正需要师兄这样文武双全之士的辅佐。”
“谢过师弟殿下!”郑森的语气还是恭恭敬敬的,不过却已经改了口。
“师弟殿下。。。。。。”朱慈烺笑着,“以后就这样叫吧。”
。。。。。。
大原府城中,这些日子,戒备比起往日,又加强了几分。城内城外的百姓,凡是有把子力气的,都被大顺军征募起来,发疯一般的挖土叠石,修补城廓。城外的护城河已经加深加宽,女墙城垛,也都加厚加高,守城的各种战局也在全力打造准备。
分驻在山西各处的大顺军士卒,也第次收缩,主要集结于固关(井陉)到太原府城一线,准备节节抵抗即将入寇山西的鞑子大军。
在六月和即将过去的七月间,明、顺、清三方之间出现了诡异的平静。
已经成功入主北京的大清一方,在将大顺军逐出北直隶后,就基本停止了进攻性的行动。在西线止步太行山,南线则止步于大名府、彰德府,以及济南和东昌两府的北部。
而大顺朝一边,则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收缩兵力,接连放弃了大片地盘,将主力部队调往陕西以及山西太原府一带。
摆出由西向东和清、明两家争夺天下的姿态。
而山西首府太原,似乎就要成为下一个顺清决战的焦点所在了!
太原街头,总有大队大队的蓝袍顺军往来,也不知是要在城内布防,还是要开出城外去东山上筑垒?
而在晋王府内,几个大顺的官员,正在大殿上低声的向李自成回事情。而李自成看起来也消瘦了一点,目光却加倍的炯炯有神。他也没坐在御座上,而是立在一张案几后头,看着铺在案几上的地图,皱着眉头,似乎在冥思苦想着什么。
如今的局势和历史同期不大一样,大清看起来没有那么强大。而大明则隐约有中兴的苗头!在案几上铺开的山西地图上,大明朝还控制着大同府的地盘,还在大同府摆了一王、一督、二总兵!
其中一王是十三岁的代藩王朱慈炯,一督是三边总督王永吉,二总兵则是大同镇守总兵姜瓖和宣府镇守总兵高第。不仅实力不小,声势更是浩大!
正因为大同明军的存在,让李自成所面临的来自清军方面的压力大为减轻。大同的代藩目标挺大的,总归可以牵制一部分清军。如果两方面可以联手,山西也是有可为的。
不过大同方面对于大顺、大清的态度,却让李自成有点头疼。
“皇爷,咱们派去大同的使臣又叫王永吉和姜瓖杀掉了!还有传闻说,王永吉和姜瓖向北京派去了使臣,准备联合鞑子一起攻打咱们!”
“皇爷,咱们潜伏在北京的探子来报,说鞑子正在和代藩谈判册封的事情,要封代藩做鞑子的亲王。谈妥以后,就要和代藩一起进攻太原了。”
“皇爷,如果大同的明军投了鞑子,那咱们就首尾难顾了。而且山西各处现在都有反对咱们的士绅在举兵,根本稳不住局面,不如再退一步,回陕西老家去吧。”
第208章 大明,我们讲和吧!()
听着手下人的报告和建议,大顺天子李自成的心头也涌出了无能为力的感觉。
在退出北京的时候,他还觉得自己有的是手段可以施展。天下人心在他这边,山西的表里山河也在他手里,陕西那边更有关山之固,秦川之险,强汉盛唐的根基就在那里。哪怕失去山西、河北、河南,只要关中在手,大顺就有争夺天下的本钱。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他前脚才出了北京城,后脚就从天下景从的共主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原先盼闯王、迎闯王的人都没了踪影不说,山西省这边还冒出了不计其数的大明忠良,到处袭击大顺朝廷派出的官员和军队!最可气的是其中不少大明忠良在两月、三月的时候还都排着队弃明投顺,要当大顺的开国功臣。
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就都幡然悔悟,要去给大明当忠臣了?你们早干什么去了?早点当忠臣,大顺军也到不了北京城,更不会在一片石和满鞑子血战啊!
事到如今,他这个大顺天子真的有点后悔去北京城走一遭了。早知如此,还不如在陕西老家呆着,好好的经营一番,先把根基扎稳了,然后再行东征啊!
不过手下说到弃山西而走陕西时,他那只瞎眼的眼眶就猛地一下抽搐,又开始隐隐作痛了。
退出北京后的遭遇让他对陕西老乡的立场也产生了怀疑。他虽然是陕西人,但是他发家的地方却是河南、湖广。而在崇祯十六年十月,他率部攻入潼关,席卷关中之前,陕西的官军一直都是他的死敌!
现在他真的能退回陕西,依靠那帮根本靠不住的老乡去对抗明朝和鞑子吗?
如果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