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移民全球-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建好了五个高炉,有三个高炉开始出钢铁了,最高一炉可日产生铁8000余斤,用耐火泥改进了坩埚炉之后。

    现在炉温可达1600度以上,生铁可直接炼成钢,我们算了一下,25000斤生铁,可炼成钢13750多斤,接近14000斤。

    我们在大河边建成了两个水力作坊,一个作坊里有两台水利锻锤,如果公子现在要我们制作盔甲和刀剑的话。

    一日可产刀剑盔甲上百件,等我们整合好人手,熟悉这套规则之后,产量还会有数倍的提升。

    机车我们现在已经造了217辆,10米轨道112根,已经铺好两个矿坑了。

    至于抽水机,恐怕,恐怕,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李汉生搓了搓手,小心翼翼的说道。

    “无妨,慢慢来,我只是问一下进度而已,没有催逼你们的意思,我非常满意,好好干吧!”陈远宏笑呵呵的说道。

    抽水机就是后世所说的蒸汽机,而轨道机车,其实就是后世所说的小火车。

    我们很早就开始用到了有轨小火车了,最早的是秦始皇的时候。

    后世考古发现,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惊奇地发现有古代的“轨(铁)路”。

    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

    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

    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

    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现在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轧制的钢轨。

    秦始皇的“轨(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

    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

    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

    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的。

    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现在凡是在铁路的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

    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

    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轨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

    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

    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专家们的意见是:一定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

    马在这儿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

    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

    到了下一车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

    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

    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

    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

    公认的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

    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

    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

    而如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铁场装填矿料“率以机车从山上飞掷以入炉”,节省了劳力,提高了工效。

第299章 五年计划(九)() 
“刘叔,我交给你的土豆、地瓜、辣椒、玉米、烟草、棉花、苜蓿培植的怎么样了?

    土豆可是我花了大价钱,从上林苑里买来的,它可是我们以后重要的粮食作物。

    棉花关系到我们的纺织业,苜蓿关系到我们的战马和畜牧业问题,我希望明年能把这些作物推广开来。”

    “放心吧公子,明年一定可以推广开来。”刘学慧信心满满的说道。

    陈远点了点头,土豆为什么在明朝没有推广开来?后世的说法不一。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国家,对于外来物种,都保持着天然的警惕性。

    更不要说,关系到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粮食作物了,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试种试吃,国家是不会把它推广开来的。

    最开始马铃薯是在上林苑试种。

    上林苑是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

    但它主要的职责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既然是试种,就不会大面积栽种马铃薯,更不可能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最早由印第安人驯化并食用,与另一原产作物玉米合称为“并蒂开放的印第安古文明之花”。

    话虽如此,但相较于口感香甜、卖相讨喜的玉米而言,马铃薯平淡无味、外形欠佳。

    是以其传播及推广之路重重受阻,甚至一度在欧洲被打上“有毒”的标签。

    156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

    不久,爱尔兰反英起义爆发,传统农作物受损严重,惟有马铃薯因深埋地底而安然度过了战火,并以救灾粮食的身份一跃登上爱尔兰人的餐桌。

    此后,马铃薯的食用价值渐渐为大众所认可,其作为主食逐步扩散到印度、爪哇等地,最终传入中国与日本。

    关于中国引进马铃薯的确切时间,今已无从考证。

    较早有关马铃薯的记载出现在明朝末年,如长安客话记载:“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

    该书作者蒋一葵为万历朝进士,长安客话是其在京任职期间,走访北京古迹、形胜与奇事等撰成,因而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无独有偶,万历朝另一文人徐渭亦有五律诗土豆一首:“榛实软不及,菰根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蜀国叶蹲鸱。配茗人犹未,随羞箸似知。娇颦非不赏,憔悴浣纱时。”

    徐渭一生辗转南北,见闻广博,却为区区土豆作咏,将其视作上等美食,足以说明马铃薯在万历年间仍属于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

    此外,农学大师徐光启对马铃薯也青睐有加。

    如农政全书中就有一段与土豆相关的详尽描述:“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从根蔓形状、外观颜色到烹食方法,与现代马铃薯近乎无异,可知徐光启当日所见所食之“土芋”的确是如今的土豆。

    万历以后,马铃薯逐渐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

    明代晚期刘若愚所写的酌中志记载,一般在正月十六之后,宫中灯市最为繁盛热闹,天下珍馐百味云集于此。

    其中便有“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之山药、土豆”。

    在上百种珍味里,马铃薯从口感到卖相均平淡无奇,却能稳居京都特产之位,必然有其独特性。

    事实上,对于食遍天下、口味刁钻的皇族贵胄来说,马铃薯最吸引人之处便是其来自异域而已,以马铃薯入宴,不过是吃个新鲜。

    如上所述,马铃薯在万历之前时便漂洋过海,传入中土了。

    以上出自:中国新闻网,作者:王超群,原题为:明末马铃薯传入中国当时仅达官显贵可享用晚宴过后,陈远宏把一部分人留了下来,开始商量起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和方向。

    大家激烈的讨论起了山区的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分布和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山区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根据陈远宏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教育、道路、工商业、农业、军队建设这五个大项目为中心。

    由194个中小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农、工、商建设,建立山区的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工农业生产合作社。

    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私人工商业资本,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集体资本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基础。

    随后,陈远宏进行了总结式的发言。

    “在“一五”计划时期,从1624到1629,我大同党要建立起5万人的学生干部群体。

    建立起2万人的近代化职业军队和指挥体系,山区贫困百姓集体搬迁,有计划的安置10万流民。

    在自己的地盘内,每人至少有20亩以上的可耕地,人均收入要翻一番,各类人才至少要培养1万人以上。

    建立起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个基本的大同主义生产关系确定。

    在我们的所有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624年的3。1%上升到1629年的50%。

    建成了一大批矿山、水泥、玻璃,纺织业、瓷器、茶叶、糖、食盐、小五金产品、钢铁,造船,机械制造和重要水利灌溉设施。

    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00万两白银,新增固定资产1000万两白银。

    相当于到1629年底,我们的固定资产总值要翻上一番。

    我的计划是,在这五年中,我们必须有30个大中型关键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们工业布局的骨架。

    到1629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要达到200万石,钢产量要达到15万斤,马匹要有10万匹。

    煤产量达到50万斤,黄金要达到5000斤,银要达到100万两,水泥

    我在这里郑重的警告大家,“一五”计划实施中,我们要防止一些问题。

第300章 五年计划(十)() 
一是农业生产肯定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我们不能忽视了农业的发展,毕竟粮食是重中之重。

    二是不能出现冒进,造成财政紧张。

    三是改造不能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随后陈远宏宣布了每个人所负责的事务。

    “师傅负责卫生部,刘甲为商务部长兼任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白姨负责教育部和人口生育委员会。

    把妇女、老人、小孩的事情管起来。

    彭叔负责监察部和审计部,王叔负责公安部和安全部,黄叔负责农业部文化部。

    柳叔负责外交部和司法部,我负责财政部、国防部和组织部。

    陈远宏把资料分发给了大家,里面有后世各部委的架构章程。

    随后几天,太白医学院正式挂牌,熊光明为校长。

    同时,紧急印发了一批赤脚医生指南,下发到各乡镇。

    农业、商业、货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十几所学校。

    陈远宏每天上午讲课,下午处理各种杂事,钱森和于天,也成了办公室正副主任。

    在忙忙碌碌中,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5月了。

    这天,艳阳当空,山区的白天非常炎热,气温直线上升。

    这鬼地方,一年只有几个月的好天气,初夏时节,人们仍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外地人很不习惯。

    一座无名山蜂下,濒溪的一方嶙峋怪石伸人溪中。

    怪石尖端,距溪水只有一尺高,那儿有几块平坦的大石,平滑光亮。

    最前面一块大石上,一个魁梧的小伙子躺了个四仰八叉,懒洋洋地在晒太阳。

    水边,一只巨虎趴伏在石上,静静地举起巨掌,紧盯着不时浮沉的山中特产花鱼(秦岭细鳞鲑)。

    花鱼是秦岭山区的特产,极为鲜美,陕西人称为闾鱼、闾花鱼或者金板鱼。

    花鱼在后世,属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

    这种鱼的鳞细如米粒儿,最大的有二三斤,当地人非常喜欢。

    每到夏天,太白山顶的冰雪溶解,花鱼群即溯溪上游产卵,千千万万一片黑黄,蔚成奇观。

    人立水中,随手俯拾即是。

    巨虎真有耐心,等待着鱼儿浮上水面,“啪”一声暴响、水花四溅。

    山君一声咆哮,爪中抓了一条三斤来重的花鱼,一蹦而起,纵到小伙子身边。

    爪一松,花鱼在石上乱蹦乱跳。

    花鱼浑身滑腻,巨虎竟能在水中抓起,真不简单。

    小伙子支起上身,微笑着揉了揉虎头。

    他抓起花鱼,撕下几条腹部嫩肉放入口中大嚼,将其余的塞入巨虎口中。

    一人一虎嚼着鱼生,吃得津津有味。

    他吃完鱼生,在狼皮短裤上擦净手,又躺下了。

    巨虎又捞了一条鱼,吃饱后,象一头大猫,在小伙子身边也懒洋洋地躺下了。

    小伙子仰望着天空飘浮着的白云,陷入沉思之中。

    良久,他喃喃地自语道:“老头说的不错,该下山了。”

    他站起来,大声地说道:“我蔡骁要下山啦!”

    他仰天长啸,声震山林。

    两天之后的一早,眉县外来了一个猛狮般的怪小伙。

    为什么说是怪小伙儿呢?说他是野人吧,却又不太象。

    小伙子身材超过七尺,虎背猿腰,一头乱糟糟的黑发胡乱挽在头顶。

    上唇黑色八字胡两端上翘,可是脸色晶莹,不象个中年人。

    长眉宛如新月,双眼大而黑白分明。

    鼻如玉雕,唇红齿白。

    他穿着寒酸,一身土黄色直掇,同质的灯笼裤。

    腰带也是最差劲的土灰色布带儿,脚下是半统子狼皮皮直统靴。

    背着一个破烂不堪的大包裹,里面不知装了些什么东西,看样子,不工不商,四不象倒象个叫花子。

    腰带下端直掇之内,涨鼓鼓的,一定是带了什么东西?

    难道说他还带有钱囊,真人不露相,他就是下山的蔡骁。

    蔡骁的脸上挂着令人奇怪的笑容,大踏步赶路,远远的,已经可以看到城门了。

    一队骆驼缓缓过了城门洞,驼铃儿叮当,看样子是去塞外的驼队。

    骆驼这玩意也真怪,一条小绳一个领队的驼铃,就可以领着大群庞然巨物走长途越大漠。

    换成马儿的话,早跑光了,那条小绳子拴小鸡儿也拴不住。

    蔡骁从小就在山里长大,也没见过骆驼,看见这一群庞然大物迎面过来,不由得生出了戒心。

    他左手拿着一根七尺青冈木棍儿,猛的举起戒备,一旦生变,他可要一棍子砸下去了。

    领骆驼的是个大个子,他偷懒,不走前面反而躲在骆驼后面,这时却窜了出来。

    这楞头青叉腰瞪眼怪叫道:“傻大个儿,怎么?想捣乱?”

    蔡骁一楞,咦!敢情这些大家伙不咬人,是家养的啊!

    他收回棍,灿笑道:“没什么,老兄,我没见过这玩意,大惊小怪了。”

    大汉气往上冲,破口大骂道:“你个奶娃子,真是个混球,没见过骆驼,骗谁!分明是开我赵老幺玩笑。

    你知道这是谁的骆驼吗?大名鼎鼎的澹台大爷的,你瞎了眼也该打听打听,敢打主意吗?”

    蔡骁刚到人烟辐辏,人头攒动的城市,就劈头盖脸的挨了一顿臭骂。

    他怒火爆发,掌出如闪电,“啪”一声脆响,一耳光扇了个正着。

    赵老幺这一耳光挨得不轻,只觉星斗满天,天旋地转,口中发咸,大牙往外蹦,“咕冬”一声,他应声直挺挺倒地。

    蔡骁野性暴发,将赵老幺一掌扇倒,自己也吃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