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断大明-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敏看着黄太吉,再看看多尔衮,济尔哈朗,佟养真等人,一甩手坐下,怒气哼哼的道:“总之就是你们铁心要攻打察哈尔了,那找我商议什么!”

    黄太吉见阿敏默认了,也暗松一口气,现在后金只剩下两大贝勒,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阿敏,相反,还得多借助他的力量,来巩固金国的局势与他的权力。

    他看了眼阿敏,又看向多尔衮道“这一次,多尔衮也一起,出兵四万,再联合科尔沁,喀尔喀,务必一战而胜!”

    多尔衮漠然点头,他领兵不过半月,一切还得听黄太吉的。

    佟养真见事情已定,还是皱眉道:“那,大汗,东/京该怎么办?若是毛文龙弄假成真,真的来袭,我们该怎么办?”

    黄太吉淡淡一笑,道:“本汗肯定明朝不会,他们的麻烦比我们多,只要我们不开战,他们不会乱来。”

    阿敏心里一顿子怒火,猛的站起来道:“都听你的!不过这一次要是再败,别怪我动用家法处置你!”

    说完,阿敏抬脚就走了。

    黄太吉看着他的背影,脸色平淡,眼神却冰冷一片。

    多尔衮将一切看在眼里,心底泛起冷笑,神色不动,静静的等着。

    果然,黄太吉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多尔衮道:“多尔衮,多铎这次就不去了,让他领四门兵马,负责守卫东/京。”

    多尔衮眼神喜色一闪,站起来道:“谢大汗。”

    黄太吉点头,望着门外,嘴角一笑,道:“去准备吧,五日后,发兵!”

    “那,还用通报明朝皇帝吗?”一直沉默着的德格类,忽然开口道。

    这句话落下,同样沉默着的济尔哈朗,硕托也抬起头看向黄太吉。

    “不必!”

    黄太吉猛的站起来,大步向外面走去。

    发下大誓愿:今天努力更新万字!!!

    ps:群号:177745561。欢迎大家进入,鞭挞官官~

第三百七十四章 与信王的又一次冲突() 
朱栩在军政两院待了一阵子,见了两院的院长,重申了不得结党,不得涉政等要求,这才又顶着大太阳回宫。

    一回宫,信王朱由检与吏部尚书周应秋已经在等着了。

    “皇上。”两人同时行礼。

    朱栩一摆手,道:“走,偏房叙话。”

    朱栩的体质是冬怕冷夏怕热,更何况是顶着外面这么大的太阳。

    两人也都没有异议,跟着朱栩来到偏房。

    朱栩擦了擦汗,换了身衣服,又分别上了三碗凉茶,喝了几口,这才觉得缓过气来。

    坐在软塌上,他看着两人笑道“都坐,不必拘谨。”

    朱由检毕竟是皇兄,他犹豫了一下,坐在朱栩不远处,周应秋也只得跟着坐下。

    朱由检不清楚朱栩出宫做什么,也不关心,他腰杆挺直,稍稍一顿,便道:“皇上,今科举士在即,臣是为了科举之事。”

    朱栩一坐下,又觉得浑身燥热难耐,又喝了口凉茶,一笑道:“嗯,皇兄说说想法。”

    朱由检看着朱栩,又沉默一会儿才道:“皇上,南/京贡院已裁,现在科举需要重新理顺,我与周尚书谈了很久,有诸多争议,特来请圣裁。”

    朱栩神色不变,心里暗笑。

    周应秋是他的人,朱由检这么说,怕是想来说服他的。

    周应秋见朱栩微笑不语,便开口道“皇上,科举自唐以来,历朝历代弊病太多,臣与吏部诸同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不过,王爷不太同意。”

    朱栩颌首,示意朱由检说。

    朱由检眼神里有着凝色,语气不急不缓的道:“皇上,科举对朝廷,对天下士子关系重大,纵然有些弊端,也不能全部推倒重来,臣议缓行。”

    朱栩双手抱着凉茶杯,默默点头。朱由检话里是‘缓行’,实则还是‘否定’。

    周应秋看着朱栩,目光微动,道:“皇上,今年的科举,还照往年,不过,每个士子需要公布出身,财产,田亩,有无狎妓,犯罪,不孝等不端之行,交由地方核实无误,方可进入。另外,将进一步压缩南方比例,改为‘南五北五’,对此,王爷都不赞同。”

    朱栩眉头一挑,看向朱由检道:“皇兄的意见呢?”

    朱由检听着周应秋的话,见他没有扩大,也没有挑拨离间的意思,心里稍宽,看着朱栩道:“皇上,如今要士子公布财产,古之未有先例,恐引起士子不满,且要地方官府核实,耗时长久,难免发生徇私舞弊之事。南方人文斐翠,本就有所不平,再次压缩名额,南方诸省定会不平,与朝廷不睦。”

    大明南北的文化有差异,北方文气弱,中第少,南方文风盛,士子多,为了平衡,以前搞出了‘南六北四’,现在又进一步压缩,南方定然会不满,甚至不忿。

    曾经出现过进士及第的全是南方人,南方在科举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他们是万万不愿意放弃这种优势的,更何况,天下官员中,南方是最多的,尤其是最大的朋党东林党!

    朱栩手指敲着桌面,心思飞转。

    朱由检的话,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立场,代表了天下大部分的士子,因为大部分士子都是南方人。

    可越是这样,越需要解决的办法。

    过了一阵,他抬头看向周应秋,道:“说说明年。”

    朱由检眉头一皱,忍着没有打断。

    周应秋早有准备,躬身道:“皇上,吏部有了个草案。在各个布政司,可设立有朝廷批准的书院,分成三等,县府省,层层考核选拔,最终在每个省完成学业的士子,可进京参考,中第之后,再入皇家政院,结业后,方可由吏部安排入仕。”

    “这只是大致想法,其中有许多细节有待完善。比如,关于税赋,廪膳,年龄等,都有待细定。还有就是今年的武举,臣还在与同僚细细推敲。”

    “臣计划,召集各地知府,知州,进京,进入皇家政院进行考核,若是考核不过,将进行惩处,若是优异,可加以提拔重用。”

    “这些臣都与文昭阁商议过,王爷……有诸多迟疑之处。”

    朱由检默默的听着,他心里很清楚,这些即便不是朱栩的授意,他肯定也是早就知情。

    这样的变动,前所未有,科举之事,关乎太大,说是‘国本’一点都不为过,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万难答应的。

    朱栩见朱由检不说话,也能明白他的心思,科举重大,不亚于裁撤南/京,甚至影响更大,不止是朱由检要慎重,满朝文武,哪怕是朱栩的人,也都得小心翼翼。

    不过,在朱栩看来,大明人才济济,短时间内,不会出现人才断层之类。他要做的,也不是简简单单为了选士,如同设置三司衙门,除了分权,还有打击遏制腐败,提高行政效率等原因。改革科举,朱栩是想要打破富人垄断,普及教育,削弱现有的官商集团等。

    朱由检没有说话,他的沉默,就是最好的抗议。

    朱栩手指在桌面敲着,说服朱由检,非常重要。他需要朱由检去说服东林党,消减反对声,至少,不能让天下士子来反对他这个皇帝。

    “皇兄,”

    朱栩抬头看向朱由检,目光坚定的道:“科举改革,势在必行,朕意已决。今年的科举,朕不再插手,全权交给皇兄来处理。”

    朱由检眉头紧拧,听得出这是朱栩的让步,可涉及到朱家的万年基业,他还是不能妥协,却也清楚不能硬顶,沉色道:“皇上,此事事关重大,臣认为,当开廷议商讨。”

    朱栩端起茶杯,神色冷淡,语气中有了压迫,道:“皇兄,你认为,廷议能拦得住朕?”

    朱由检脸角动了动,眉宇间有了凝色。

    他醒悟,六部九卿,都察院,大理寺,顺天府,凡是有资格上朝的,大部分都是朱栩的人,真要是开了廷议,也根本拦不住他。

    朱由检还是不甘心,心里出现了一点慌乱,微低头道:“皇上,臣……议缓行。”

    朱栩见朱由检还是不肯答应,默默的喝了口茶,抬起头,语气冷冽的道:“皇兄,除了今年,日后每年的科考都由文昭阁派人主持。你回去之后,写一道奏本上来,若是皇兄下不了笔,朕就换一个人来写!”

    朱由检脸色微变,朱栩的‘换一个人来写’,可不是字面的意思,背后的言简意赅,就是要换了他这个总理大臣!

    朱由检内心剧烈挣扎起来,有愤怒,有不甘愿,却又十分理智的压抑着。

    他很清楚,朱栩已然决断,他难以劝说。可科举事关天下士子,乃是大明的根基,决不能妄动!

    大明朝号称‘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空话,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士大夫的力量,足以左右皇朝更迭,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以外廷胜利告终就是鲜明的例子!

    朱由检心里有着迫切的念头,他不能让朱栩继续‘折腾’,继续挑战‘国本’,他必须要遏制朱栩!

    朱由检狠狠咬牙,脸庞抽搐的生疼,强压心底的各种怨愤,拧着眉头看着朱栩,忽然气势一变,有些恭敬的道:“皇上,臣请调袁崇焕驻扎遵/化。”

    朱栩眉头动了动,遵/化到山海关的距离,还没有到京城的近,它是夹在喜/峰/口与蓟/州之间。

    不过旋即他就道“准!”

    朱由检生性谨慎,这次也是被朱栩给逼的,心里的怨气稍稍出了些,便站起来道:“臣告退。”

    朱栩微笑点头。

    朱由检出了景阳宫,假装平静的脸色,终于变的铁青,乘着守卫不在意,在墙角狠狠的踢着揣着,咬牙切齿的嘀咕许久才整理衣服,沉着脸走向文昭阁。

    偏房内,朱栩也长吐一口气,朱由检要是真不妥协,他还真找不到合适的人入主文昭阁,这件事,多半只能拖着。

    周应秋见皇帝压服了信王,也没有意外,继续说道:“皇上,一旦各地书院建立,臣议以这些书院的生员逐渐替代各地衙门人员,每个官位都设定要求,比如,知府,必须要有通过皇家政院考核,知县必须要通过省书院的考核……”

    朱栩听着,神色渐渐就变了,这不就是变相的‘文凭’吗?

    他是深受其害的,连忙道:“除了这个,察举,征辟也很重要,要丰富举士渠道,量才委用。”

    周应秋倒是没有意外,道:“是,对于各级生员,臣也议议定了考核纲目,品性,财产等等,每次升院都会公开一段时间,准许举告……”

    朱栩不时的颌首,他要改革‘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现在还远远不够,不过,事情终归不是一蹴而就,还得慢慢来。

    听了好一阵子,朱栩也了然,这些都是照着他的意思整理出来的,只是大概,详细的步骤与细节,还得进行一步步的推敲,完善。

    周应秋说完了这些,看着朱栩又道“皇上,臣斗胆问一句,科举之后,皇上是否就要清丈天下田亩?”

    朱栩知道这位是聪明人,六部尚书中,属他最是聪明,微微一笑,道:“你倒是看的透彻,不过,接连的变革太过急切,影响过大,还得慢慢来,先从山/东,山/西,陕/西,几省开始。”

    第二更,求票,求订阅,求打赏,求收藏~

第三百七十五章 集权、叛变() 
科举的重要性,是一个王朝的一大支柱,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那一支。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民心’就掌握在读书人手中。

    这场改革,势必会惊起滔天波澜!

    还好有信王在。

    朱栩现在深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一边无声无息的消除他‘任性皇帝’的帽子,一边不断的推动着他的既定计划。

    朱由检回到文昭阁,坐在班房内,沉着脸,盯着桌子,双拳握的紧紧,发出咯咯响动。

    从改军,废除内阁,打压东林,改盐政,亲征辽东,收缴宗室田亩、私产,撤南/京,桩桩件件,哪一个都涉及到大明‘国本’!

    在朱由检眼里,身为皇帝的朱栩,竟然天天想着挖大明的根基,要毁了太祖打下的基业,他越来越难以忍受!

    尤其是今天,朱栩居然将主意打到了科举上!

    这科举涉及到天下万千士子,每一个读书人,甚至是每一个人!

    他坐在那,腰杆挺直,双目里尽是愤怒之色。

    “遏制!遏制!”

    他低吼着,咆哮着。

    钱龙锡,施鳯来等人都在外面,隐约听到朱由检的声音,每一个都默然无语。

    他们与朱由检熟悉了,也渐渐的了解这位王爷的性格。性情隐忍,万事藏于心,越来越难以捉摸。

    半晌之后,朱由检走出来,面色平静,看了眼不远处众人聚集过来的目光,道:“召集文昭阁所有人,温体仁也叫来。”

    钱龙锡看着朱由检毫无笑容的脸色,心知是又出事了,连忙安排人传令。

    文昭阁这次坐的满满当当,前后放了三排椅子,从钱龙锡,施鳯来,到周延儒,温体仁,再到范景文等人,近有二十多人。

    朱由检坐在那,目光如剑,扫过众人,漠然开口道:“皇上有意修改科举制,改设书院,分层次考核,然后京考,统一由文昭阁与吏部署理,排除礼部。”

    周延儒一听就脸色一变,沉声道:“王爷不可!”

    朱由检面上不变,淡淡道:“周大人是什么意见?”

    周延儒也有些后悔抢先说话,迟疑着道:“王爷,科举涉及太多,贸然改动,怕是会引起巨大反弹,得不偿失。”

    周延儒的话很含蓄,实则上,封建王朝施行科举千年,自有一套体系,要想打破,不知道要损害多少人的利益,尤其是官僚集团,这是他们控制朝政的重要手段,岂可就这么失去。

    别说文昭阁了,就是景阳宫,也不会贸然去动。

    文昭阁安静的可怕,没有人再说话。

    这件事太大,稍一不慎,传了出去,就会遭到整个士林的‘追杀’。

    朱由检对眼前的这帮人失望透顶,脸上越发的淡漠,看向温体仁道:“温大人,你怎么看?”

    温体仁知道自己失宠了,肥胖的脸上一如往常,沉吟一声,道:“王爷,此番改革,当以礼部,翰林院为主。”

    朱由检微怔,旋即皱眉道:“还是推卸责任?”

    文昭阁内的人都是神色微动,眼神尴尬一闪。

    温体仁倒是不受影响,继续道平静的:“王爷,科举乃是礼部的职责,还涉及翰林院,贡院,提督学政等,想要改制,必须要先从他们开始。”

    朱由检看着温体仁,眼神动了动,没有说话。

    对于这件事,其他人的态度大部分都是默然,不想去碰,这是一个危险区,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

    朱由检对这群人越发的不满,暗吸口气,抬头看向温体仁道:“温大人乃是礼部侍郎,此番改制,还需大人大力协助。”

    温体仁神色不变,躬身道:“下官义不容辞。”

    朱由检也知道商议不出什么,一挥手道“好了,这件事严令不得外传,更不得提及景阳宫!都散了吧。”

    钱龙锡等人也清楚信王需要时间来想清楚,都应了一声便散了。

    范景文坐回桌前,看着朱由检走回班房的背影,稍稍一想,提起笔,打算给叶向高写信。

    温体仁走出了文昭阁,小眼睛眨动,光芒闪烁,迈步向宫外走去。

    朱由检站在班房内,推开窗户,望着外面,眉宇间尽是烦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