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各部,包括近五万重装铁骑在内的西凉军十多万主力部队,全部部署在郿县、槐里、长安一线。最突出的一部,也只是驻扎在长安东面不远、灞水东岸的霸陵。
刘芒揉着下巴,感慨道:“杨广有头脑啊!”
按照统帅部的设想,与西凉军决战的最佳地点,是潼关西面的郑县一带。
郑县离潼关不足百里,近潼关而远长安,洛阳军的后勤给养十分便利,而西凉军补给难度大得多。
郑县周边,地势平坦,北有渭水、南有群山,东西长而南北狭。
在此决战,西凉军兵力优势难以发挥。而且,拉长战线,西凉军防范左冯翊徐世绩部渡过渭水的难度加大,有利于洛阳军从东、北两向,同时发动进攻。
没想到,杨广竟出人意料地谨慎。
杨广的意图很明显,他希望与洛阳军决战于长安。
决战于长安,西凉军既可以逸待劳,凭借长安等城高墙厚的大城固守;又可以主动出击,集中兵力,充分发挥兵力优势。
在长安决战,洛阳军的战线拉长,补给难度加大。而西凉军收缩于长安一带,固守安陵、长陵、阳陵等地,左冯翊的徐世绩部,无法从北面渡河,无法与东线军团形成夹击之势。仅凭东路集团发起强攻,很难攻破敌人的防御体系。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却多河流。
除北面渭水、泾水两条大河外,长安附近还有多条渭水支流。其中,南北走向的灞水、浐水、潏水等,宛如长安周围天然的护城之河。
这些河流,以及长安东面的骊山等丘陵,是洛阳军机动展开的屏障。西凉军若趁我军战线拉长、防御体系尚未形成之时,以主力铁骑,发起强攻,绝难抵挡。
而且,在此决战,即便获胜,长安城和近百万百姓,也难逃浩劫。东都洛阳的悲剧,决不能在长安重演!杨广的如意算盘,决不能遂其所愿!
……
刘芒环视众人。“大家有何建议?”
刘伯温捻须道:“稳妥之计,自然是暂缓进攻,在潼关与敌遥相对峙。杨广穷兵黩武,强行征集三十余万大军,其后勤给养,久难为济。只是,此非上策,西凉军粮草耗尽,关中百姓亦难免灭顶之灾。”
王猛道:“伯温先生一语中的。况且,对峙日久,若中原、冀州生出变故,我军只能回顾,则前功尽弃。”
徐达道:“刘、王二位先生所言极是。为今之计,设法诱敌东进,与我军决战于郑县一带,方为上策。”
设想战略容易,如何诱使敌人东进,按照我方战略意图行事却不容易。
众人议论纷纷,都想不出万全之策。
刘芒仔细倾听着,观察着在场众属下。见邓羌眉头紧锁,似有所思,刘芒问道:“邓帅在想什么?”
邓羌答道:“俺在想,杨广这次能耐住性子,定是上次一战,被打怕了,也学乖了。只有把他逼急了,打疼了,他才能主动寻求与我军决战。”
“哦?邓帅说说看,如何逼急他、打疼他?”
“俺的想法,可能有些冒险。”邓羌站起来,走到地图前……
第1238章 攻敌必救迫其战()
邓羌没说话,只将大手往地图上一按。
有人不禁低声发出疑问。“蓝田?”
“对!强攻蓝田!”
众人或紧皱眉头,或侧目相询左右之人。
与会众人,无一不是军事战略、统御大才。无需邓羌多言,众人已清楚其意。
正如徐达分析的那样,杨广所担心者,一是徐世绩部南渡渭水,二是常遇春部攻破蓝田。徐、常两路大军,只要有一路突破西凉军防线,即可对杨广的西凉军主力形成夹击之势。
……
蓝田,位于蓝田谷口。攻破蓝田,长安门户洞开,南向再无险峻可守。
蓝田如此重要,杨广派段韶率重兵驻防于此。不求进攻,只为固守。
蓝田城防御严密,刘芒命常遇春部进攻蓝田,只为牵制敌人,并未将夺取蓝田,作为主要目标。
邓羌建议,从潼关出兵,长途奔袭,配合常遇春部进攻蓝田。两路夹攻,确有攻破蓝田之可能。
然而,正如邓羌自己所说,此举甚是冒险!
从潼关出兵,只能经由冢领山西北麓,进攻蓝田。这条线路,离长安很近,战略意图和军事配备,很容易被敌人察觉。敌人不傻,杨广不笨,绝不会让我军目的达成,必会派兵支援蓝田。
敌近我远,且敌军在局部占有绝对的兵力优势。稍有疏忽,不仅夹攻蓝田难以成功,奔袭蓝田所部,极有可能被敌人切断后路,陷入绝境。
邓羌的想法,太过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鲁莽了!
没人说话,但很多人的脸上,都满是质疑。
连做记录的超级秘书婉儿,都不禁抬起头,疑惑地看着邓羌。
婉儿不懂军事,但一直跟在刘芒左右,经常出席各种军事会议,耳闻目染,对战略战术问题,也小有了解。
婉儿都觉得不妥,扭头看了看刘芒。
刘芒沉思片刻,左右看了看刘伯温和徐达。
刘芒虽不完全明白邓羌的用意,但他相信,邓羌不是无脑莽夫,而是优秀的统帅。冒险想法的背后,一定另有用意。
“邓帅继续说。”刘芒鼓励道。
邓羌继续道:“伯温、景略二位先生方才说了,远远对峙、比拼消耗,虽然稳妥,却非上策。奔袭蓝田,攻其所必救,必能迫使敌人主动寻战。”
这一点,与会众人都明白。
“敌出击,粮草消耗远超平日。我军粮草充足,只要不停迫敌出击,久之,敌之粮草耗尽,不战已败!”
“好想法!”刘伯温王猛等连连点头。
打仗,表面上比拼的是兵马,实质上比拼的是后勤。
尤其是数以十万计的大型战役,粮草给养,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双方对峙,各自按兵不动,消耗不大。只要战斗打响,粮草消耗,将成倍增加。
徐达也赞道:“邓帅所言有理,利用敌军兵力配备之缺陷,加速其粮草损耗,逆贼杨广难以支撑,只能寻求速战!”
敌人兵马,大部分来自西凉,兵种配备,缺陷极大。
西凉兵马,历来以骑兵为主。杨广中了刘芒“军备竞赛”之计,疯狂地发展重装铁骑,将西凉军之缺陷,进一步放大。
骑兵的机动性,远强于步卒。但是,骑兵需要吃粮食,战马需要吃草料,骑兵之消耗,远超步卒。
作战期间,战马消耗的草料,数倍于平常。西凉军后勤补给力量薄弱,大加利用,与敌人大打消耗之战,确是良策!
论战斗力,刘芒的洛阳军不敢说天下无敌。但是,若论军资粮草储备,论后勤补给能力,天下各路诸侯的队伍,无一可与洛阳军相提并论。
就算是天下最富的诸侯袁绍、刘表,拥有大量肥沃耕地、数百万人口,在冀州、荆州经营多年,他们和刘芒之间的差距,也不是一般的大。
邓羌建议,奔袭蓝田,迫使敌人迎战,进而加速敌之给养消耗。
敌人消耗,己方也要消耗。但这点消耗,对洛阳军而言,完全可以承受。
刘芒,绝对是大土豪,首富!
而杨广,继承了董卓的遗产,本也是实力雄厚,可谓是典型的“富二代”。奈何,却是个败家子“富二代”。
穷兵黩武,打造重装铁骑,董卓留下的家底,已被其败光。现在的杨广,已经是濒临破产的“富二代”。
拼消耗,就是烧钱。
烧钱,天下首富当然不怕破产富二代。一张张烧太慢,成沓成捆地烧,看谁肉疼!看谁先坚持不住!
刘芒点头道:“确是个好主意!不过,若敌集结重兵,攻击我奔袭所部,该当如何?”
徐达已全然了解了邓羌的想法,代其解释道:“主公尽可放心,敌可增援蓝田的兵力,并不充足。”
蓝田谷、冢领山一带,尽是山地。此种地形,极不利于骑兵作战。杨广若增援蓝田,只能以步卒为主。
而西凉军以骑兵为主,步卒本就不多。真正具有战斗力的步兵,就更少了。
除驻守蓝田的段韶部外,西凉军其余步兵队伍,承担着驻防长安、霸陵等重任。杨广手下,可调动的步兵队伍并不多,对洛阳军的威胁,并不大。
邓羌、徐达解释完,屋内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这一战术若能达成,确可将杨广逼至尴尬的两难境地。支援蓝田,消耗加剧,却难以取得理想战果。置之不理,蓝田有失守可能。
若要两全,杨广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动主力骑兵,将东部防线推进至郑县一带,切断洛阳军从潼关进攻蓝田的通道。
如此,则敌战线拉长,防御体系漏洞增加,我军便容易抓到可乘之机!
……
从潼关出兵,夹攻蓝田,本是常规战术。只是,此战术太过简单直接、太过激进冒险,是常规战略规划的盲区。
邓羌出身白波军,思维少受约束,在他眼中,只有不为,而无不可为。其生性无畏,敢想常人所不敢想,勇于深入不合理之境,从中发现合理之道。
邓羌破局而入,众人顿觉开朗。议论纷纷,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推演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气氛越来越热烈,形成统一的初步意见,提交到刘芒手中。
刘芒首肯。
命徐达、邓羌进一步细化战术方案,命王猛、狄仁杰,研究后勤给养调整方案。
众人领命退去,刘芒仍静坐不动。
战略战术调整,牵扯很多,必须考虑仔细,确保万无一失。
刘芒还要考虑很多问题,而他考虑最多的,是奔袭蓝田的统帅人选……
第1239章 蔡瑁蒯越好算计()
徐达邓羌很快拟出具体的作战方案,呈报主公刘芒。
刘芒问道:“奔袭蓝田统帅人选,如何考虑?”
邓羌答道:“属下亲自带兵。”
徐达没说话,说明他与邓羌已达成共识。
“哦……”刘芒轻轻点点头。
进攻蓝田,是战略调整的关键。这一路任务最重,风险最大,必须选派最得力的统帅。
邓羌善统兵,性勇猛,又是这一战术的提出者,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刘芒也倾向于此。
但是,邓羌是潼关弘农军团主帅,派他远赴蓝田,就要对潼关方面将领安排作出调整。
副帅郭侃,本是合适的接替人选。但郭侃一直驻扎在郑县渭水一带,西防敌军主力,北防敌李傕南蹿,不便调动。
论军职、能力,徐达足以接替邓羌。但是,徐达从未执掌过西线军团,对西线将领和队伍的情况不很熟悉,这是十分不利的。
刘芒看看徐达,他既然同意邓羌的想法,对接任邓羌的人选,必已有考虑。“你们觉得何人适合?”
“郭子仪可也!”
“郭子仪?”
“然也。郭子仪虽年轻,但老成持重,自投军以来,就在西线。且参加过前番雍凉之战,知己知彼,可堪重任。”
郭子仪年纪轻,资历浅,邓羌怕刘芒不甚了解,详细介绍一番。
邓羌怎会知道,郭子仪是刘芒召唤出来的人才,对其能力的认知,刘芒远超邓羌。
其实,刘芒也曾考虑过郭子仪。只是担心其资历太浅,不被军中认可。邓羌既然主动推荐,刘芒再无顾虑,决定任命郭子仪为潼关弘农军团副帅,暂时接替邓羌,坐镇潼关。
“说说进攻蓝田的具体想法和时间安排吧。”
邓羌道:“进攻蓝田的队伍,由先头、中军和接应三部组成。属下统中军,哥舒翰负责接应。十日内准备集结完毕,先头部队出发三日后,主力部队出发,预计四月中旬,抵达蓝田。”
“嗯,可有什么困难?”
“需要常遇春将军在四月上旬,从东南方向,对蓝田发动攻击,吸引调动蓝田之敌。”
“可。”刘芒点头应允。
“需要徐世绩将军暂缓在左冯翊的行动。”
这一点,刘芒也考虑到了。
两路夹攻蓝田,其目的在于迫使杨广主动寻战。如果左冯翊李傕过早溃败,长安失去北面屏障,杨广必然担心,不会贸然东进,而会龟缩于长安一带,等待洛阳军进攻。
“可。我会命懋公暂缓进攻,减轻对左冯翊之敌施压,让杨广安心东进。还有别的问题吗?”
“没了,属下必不负主公厚望!”邓羌信心满满。
“好。不过,我有个问题。你部粮草给养问题,是如何考虑的?”
邓羌与徐达相视一笑,道:“我们是这样想的……”
……
“主公,荆州密报。”杜如晦送来裴矩的密信。
年前,交州士燮发信求援,称益州刘裕,接二连三挑起事端,意欲吞并交州。
交州远在千里之外,鞭长莫及。刘芒派裴矩出使荆州,说服刘表,对益州施加压力,以解交州之急。
裴矩的密信汇报,刘表已病入膏肓,时日无多,荆州大权,现由以蔡氏、蒯氏为首的荆北世家把持。只待刘表病故,便会拥立刘表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
裴矩是出色的外交人才。经其游说,荆州方面不仅给刘裕去信劝说,还承诺,若刘裕一意孤行,荆州不会听之任之,将出兵相助交州。
刘芒的战略重点在雍凉,对荆州,只求其安安稳稳,别趁机作梗添乱就好。刘芒和众幕僚都没想到,荆州的情况,出乎预料地好。
在交州问题上,荆州表现得如此积极,其真正目的,难以揣摩。刘芒及幕僚们分析,蔡氏蒯氏如此表态,是为争取刘芒和朝廷支持刘琮接掌荆州之位。
只要不影响雍凉大局,可以给荆北世家一些好处。
刘芒给裴矩回信,命其与荆北实权世家,多多接触,尽量拉拢。可透露一些风声,说太尉刘芒,尊重荆楚人的选择,算是默许刘琮接任。
刘芒又给南阳高熲去信,命其利用南阳世家,与荆北世家建立更多的联系,为日后解决荆州问题,奠定基础。
……
荆楚之地,多奇智之才。
掌握荆州实权的蔡瑁蒯良等人,爽快答应插手交州,当然有自己的目的。只是,他们并非要针对刘芒,而是要算计在荆南的刘琦!
刘琦,本是个病秧子,只要他死了,荆州之位,名正言顺归于荆北世家拥戴的二公子刘琮。
没想到,刘琦到荆南后,病情竟大有好转。
病秧子不仅能到处溜达,还溜达出不小的成果!将荆南乱局,渐渐梳通理顺!
刘琦不仅溜达,还到处勾搭!竟把几个荆南主要世家,全部收为羽翼!
荆州大位承继问题,原本毫无争议。经刘琦一通溜达、一阵勾搭,竟生出悬念!
这,绝对不行!
荆州虽分南北,但荆北一直是荆州的中心。荆州的大权,始终掌握在荆北世家手中。在荆北世家眼中,荆南世家只是土得掉渣、野蛮成性的暴发户!
为了争夺权力,荆北世家之间也常产生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属于荆北世家的内部矛盾。
荆北世家,能容忍荆州大权在荆北几个大族间轮转,但绝不容许荆南的暴发户染指。
荆南世家,在刘琦的笼络下,大有崛起之势,荆北世家,不能坐视。
为了打压荆南,蔡瑁蒯越等绞尽脑汁。甚至有人提出,直接使用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兴兵荆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