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无限召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无限召唤- 第2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哦!真想看看实战的阵法啊!”

    “那就去从军呗!”

    “好主意!”

    “听说啊,宿铁刀盾兵,要求最严了!体格力量不说,必须严守军纪,未下命令,敢后退一个脚趾头,就要斩首呢!”

    “真的假的?那我考虑考虑……”

    “我还能骗你们?我可是听一个被斩的兄弟亲口说的!”

    “吓人啊……不对啊,被斩了还能亲口说?嘘……”

    牛皮吹得太大。早晚有吹爆的时候……

    刀盾兵,演示了几套阵法。虽然没展示作战的阵法,但整齐划一的演练,还是博得震天的叫好声……

    ……

    “咱洛阳军咋还没出场?”

    “洛阳是都城,洛阳军当然压轴出场啊!”

    “快看,洛阳军来了!”

    “哈!看啊!咱洛阳军还有战车呢!”

    洛阳军出场,在步卒后面,是滚滚而来的几十辆战车!

    “看!看!拎马朔的,就是常遇春!守洛阳时,受几十处伤呢!”

    “哦……他后面拎锤子的。就是沐英吧?”

    “唉……咱洛阳军,干嘛派好多伤兵啊?”

    后面的战车上,乘坐的,大多是肢体残缺的士兵。个别几个看似没有肢体完整的,却是双目失明。

    这些战士,都是洛阳守卫战的幸存者。

    他们是守卫洛阳的功臣,是大汉的功臣。

    但是,在是否派他们接受检阅的问题上,还是引起不小的争议。

    在这个时代。身体残缺,是不能登上庙堂,不能在重要场合抛投露面的。简单说,残障人士,是倍受歧视的。

    持反对意见者认为,阅兵是为展示军威。这些残障且已退役的士兵,有损大汉军队形象。

    但是,刘芒坚持让这些守卫洛阳的功臣出场。

    为了保护家园、保护帝都,这些战士有的断了臂,有的失去腿。他们不能再上战场,已经被安置到乡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生活不能自理者,官府将赡养其终老。

    他们有残疾,但他们是大汉的功臣!

    他们有残疾,但他们是英雄!

    阅兵,不仅要展示大汉军威,还要展示大汉军魂!

    而这些伤兵,以及那些战死疆场的烈士,就是大汉军魂的最好代表,不屈不挠的代表。

    战车缓缓行驶到灵台下方,车上伤残士兵,面向灵台,行注目礼。

    二层台基上,杨宇等十六名司礼官,齐声高呼:“向守卫洛阳的勇士,敬礼!”

    台上,刘芒手中长剑,竖立脸前,雪亮的长剑,竟微微颤抖。

    “唰!”

    台下,已接受检阅,回归各自位置的所有部队的士兵,全部将手中兵器,高举一尺。

    全军行礼,这是军人能享受的最高礼赞!

    “敬礼!敬礼!敬礼!”

    庄重的气氛,感染了百姓,数十万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久久不息……

    “唰!”

    长剑归壳,刘芒单膝跪倒!

    “啊!统帅给士兵跪下了?!”

    百姓们从没看过这样的一幕,受阅的伤残士兵,也被刘芒的举动惊呆了。

    “敬礼!”

    台下,各部队统帅,全部下马,单膝跪拜英雄。

    “兄弟,咋了?”战车上,一个双目失明的战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小声询问同车的战友。

    “刘司空……还有诸位……将军,跪、跪下……给咱们……行礼……”同车战友,满脸热泪,哽咽难言……

    “怎么能这样,快、快,赶紧跪下行礼!”

    车上战士,纷纷跪倒。连那些仅剩一条腿的战士,也“噗通”一声跪倒,还有失去双腿的战士,更是直接趴伏在战车上。

    车上的战士,都有残疾,行动毫无整齐可言。但是,没人在意这些。

    “兄弟啊,咱当兵这么多年,从没被这么尊重过。这辈子,值了!”

    瞎了双眼的士兵,更是不管不顾,大喊起来:“我虽然瞎了眼,但还有一条命!只要需要,绝无二话!”

    “尽忠报国,绝无二话!”

    战车,缓缓驶离;呐喊,经久不息……(未完待续。)

第0632章 战区划定猛将授衔() 
“快看啊!大部队来了!”

    喧嚣声越来越大,百姓骚动起来。

    远处,一支大军,数千之众,组成若干个阵列,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

    军阵前列,两匹战马,并辔而行,正是军中两大统帅——苏定方、徐达!

    他们率领着压轴队伍,规模最大,兵种最是齐全。

    战车、枪矛、弓弩、刀盾、轻骑……

    百姓的情绪,再次被点燃。

    震撼的欢呼,在几十里外,都可感受到。

    苏定方徐达的队伍,人数太多,在距离灵台半里外,驻足列阵。

    两名统帅,驱马至灵台,下马登台。

    “苏定方、徐达,率部列队完毕,请主公检阅!”

    在两员大将陪同下,刘芒骑马,检阅大军!

    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

    接下来,为各部授旗。

    灵台上,一面面纛旗,授予各部。

    每面军旗,都引得本部将士阵阵欢呼。

    洛阳阅兵,圆满成功!

    颁衔仪式,并未随阅兵同时进行。

    而是在城外军营中进行,各部派代表观礼。

    为了满足百姓中军迷的心愿,刘芒特批,允许二十名热心百姓观礼。这是拉近军民关系的好机会,也是宣传军队的机会。

    授衔,是好事。

    但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矛盾。

    程咬金识大体,主动表态放弃,保持朝廷任命的洛阳将军职衔不变。

    老程在军中人望很高,又是最早追随刘芒的将领。战功、资历,足可授予各方州将军。

    但老程体谅少主刘芒的难处,主动放弃。

    其余将领,战功、资历难与程咬金相比,老程不争,谁都不好意思计较职衔高低,授衔之事。得以顺利进行。

    ……

    按原有区划,刘芒治下,分为并州、司州两个军区。每个军区,设都督、副都督。统领军务。

    刘芒,兼领并州、司州都督。

    苏定方,授并州副都督,统领并州军务,节制并州诸郡约四万兵马。

    徐达。授司州副都督,统领司州军务,节制司州诸郡约六万兵马。

    并州方面,主要将领,依地域划分。

    ……

    李秀成,东并州将军,统太原郡军务。属下统兵将领包括:

    史万岁,太原副将

    郝昭,阳曲校尉

    ……

    杨延昭,北并州将军。统并州东北部雁门、定襄、云中三郡军务。属下统兵将领包括:

    牵招,雁门副将,协理雁门等三郡军务。

    ……

    斛律光,是朝廷委任的护南匈奴校尉,此次不授职衔。统西河、上郡、朔方、五原军务,军中待遇,比照各方州将军。属下统兵将领包括:

    满桂,西河将军,负责全军骑兵操训

    花荣,上郡校尉。负责全军弓弩兵操训

    胡大海,美稷校尉

    ……

    郭侃,授南并州将军,统上党郡军务。属下统兵将领包括:

    徐晃。上党将军

    裴元绍,上党校尉

    陈玉成,潞县校尉

    ……

    司州方面,面临中原各方诸侯压力,部署的军队、将领更多。

    傅友德,南司州将军。统河南尹军务。属下统兵将领包括:

    程咬金,洛阳将军。负责洛阳、谷城、函谷关一线军务。

    常遇春,洛阳八关校尉,负责洛阳八关防务。

    程、常二人未授职衔,待遇参照各方州将军。

    王彦章,河南将军

    沐英,河南副将

    张清,河南校尉。张清虽是刚刚归附,但其带来数千白波军,大功一件,自当破格擢升。

    史进,洛阳校尉

    ……

    徐世绩,北司州将军。

    邓羌,西司州将军。

    两人共同负责雍凉一线防务,徐世绩主要负责河东黄河西线军务,邓羌负责弘农潼关一线军务。属下统兵将领包括:

    王伯当,河东副将军

    尉迟恭,弘农校尉

    ……

    檀道济,东司州将军,统河内郡军务。属下统兵将领包括:

    秦琼,河内将军

    林冲,河内校尉

    鲁达,怀县校尉

    ……

    其余将领中,张须陀任虎贲中郎将左仆射,统领羽林卫;高长恭统领天子仪卫;燕青任户郎将,统领天子近卫。三人未参与授衔。

    王忠嗣任司隶校尉府司马,邓芝为司隶校尉府从事,未参与授衔。

    单雄信远赴汉中,武松任洛阳府捕头,未参与授衔。

    其余不统兵猛将:

    高宠,武校尉

    宇文成都,果校尉

    高宠、宇文成都两人统领刘芒宿卫。

    杨延嗣,勇校尉

    裴元庆,猛校尉

    杨再兴,敢校尉

    高昂,威校尉

    授衔仪式庄严,也不乏热烈的气氛。

    仪式进行过程中,信令官进来几次,将情报送交杜如晦。

    杜如晦与刘伯温王猛低声商议,未打扰正在授衔的刘芒。

    直到仪式进行完毕,三人才一起来见刘芒。

    “主公,袁本初和曹孟德都要动手了。袁本初正在冀州北部,集结大军。曹孟德也是动作频频。”

    以前的情报,就显示袁绍早晚要对幽州用兵。而曹操的目的何在?

    “你们怎么看?”

    刘伯温道:“袁曹二人,动作如此一致,事先必有联络。”

    杜如晦又递过一份情报。“曹军的粮草,系冀州提供。”

    刘芒看罢,点点头。“袁绍和曹操,正处于蜜月之期啊。”

    刘伯温笑道:“以粮草马匹行聘礼,袁本初好阔气啊!可是,如此甜蜜之期,恐难持久。”

    王猛道:“冀幽之战,无可避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弄清曹孟德的目的。”

    “如晦怎么看?”

    杜如晦掂掂手中几份情报。“曹孟德用兵的方向,无非东西两向。或是濮阳陈留,或是青州北部。属下判断,曹孟德意欲夺取平原、济南。”

    杜如晦进一步解释道:“濮阳陈留虽是曹孟德的起兵老家,但吕布张邈背后有袁术支持,强取不易。刘玄德受下邳笮融牵制,现在的全部精力,都在徐州南部的下邳、广陵。青州北部,平原、济南空虚,且距徐州数百里之遥,难以救援。”

    刘伯温赞同道:“刘玄德得徐州,既可算巧取,也可算豪夺。曹孟德觊觎徐州这块肥肉已久,却被刘玄德吞了。得徐州而失青州,刘玄德还是赚了些。”

    刘芒更关心的,是自己一方该如何动作。

    招呼众幕僚,会府中详议。

    距离不远,几人安步当车,边走边聊。

    正值夏日,白天天气闷热。

    天色将晚,躲避酷热的飞虫开始活动。乱飞乱撞的飞虫,直接撞到人脸上,十分讨厌。

    刘芒等人,不停地挥着手,赶走脸前的飞虫。

    迎面,郭守敬匆匆而来……(未完待续。)

第0633章 袁绍曹操齐兴兵() 
郭守敬行色匆匆,一定出问题了!

    “主公,灾祸近矣!”

    郭守敬这样的专长人才,普遍的弱点是政治素养稍差。

    不知道区分环境,“灾祸”一类的词,脱口就说。如此,极易动摇人心,这是政治大忌。

    好在刘芒不计较这些,若是换个主公,时间久了,就可能给自己引来灾祸。

    杜如晦低声提醒郭守敬:“若思先生慎言,低声。”

    郭守敬意识到自己的冒失,歉意地点点头,低声道:“蝗灾将起。”

    蝗灾!

    众人心头一紧。

    刘芒表情严峻。“走,回去商议。”

    司隶校尉府中,宋应星早已等在那里。他的手中,捏着几只颜色、体型各异的蝗虫。一见刘芒回来,立刻快步迎了过来。“主公蝗灾将起矣!”

    宋应星也这么说,众人全都紧张起来。

    今年,黄河沿岸大旱。

    刘芒治下的并州南部、司州各地,均有旱情。

    但由于早有预防,兴修了许多沟渠,引水灌溉,加上贾思勰培育的新品种种子,虽逢大旱,却有望迎来大丰收。

    但是,如果发生大面积蝗灾,即将到来的大丰收就将化为泡影。

    难道,天真的不能遂人所愿吗?

    “确定吗?”

    宋应星使劲地点着头。“确定,但我并州和司州各地,不会是蝗灾发源之地。”

    刘芒稍稍松了口气,却险些揪过宋应星申斥一顿!

    平时说话连珠炮似的,根本不容别人插话,今天这么大的事,怎么大喘气了呢?

    蝗虫不能长途飞行,通常只会给原发地造成重灾。

    但,蝗灾实在可怕。

    人心关乎天下,而民以食为天,蝗灾若起。民无所食,天下将乱。

    立即开会!

    宋应星、郭守敬介绍了他们分析的情况。

    近日,洛阳一带,飞虫渐多。而其中蝗虫的数量和种类,远超往年,这引起宋应星郭守敬的警觉。

    旱涝之灾,最易引起蝗灾。

    刘芒治下,因早有准备。疏通挖掘了大量引水沟渠,未出现严重旱情。

    容易爆发蝗灾的另一个因素,是大面积荒地。

    而并州司州,荒地面积很少。刘芒治下,安定祥和,百姓回归,流民涌入。很多荒地已经分配出去。

    而在太原时期就推行的土地政策,大大鼓励了世家大户垦荒热情。

    耕地增加,荒地减少。水渠灌溉,避免干旱。这使得并州司州。不具备爆发严重蝗灾的可能。

    ……

    但是,中原周边各地,将面临严重的灾害。

    按郭守敬和宋应星的分析,冀州南部、青州北部、兖州大部、豫州北部、以及司州东部,将遭遇严重旱灾。

    近年来,中原战乱不断,数以百万计的百姓或死于战乱,或逃离家乡。这些地区,大片耕地被废弃,沦为荒野地。

    旱灾。荒地,为蝗虫滋生提供了条件。

    虽然不是自己的治地,但想到百姓又将遭受一场劫难,刘芒难免焦虑。“可有办法避免蝗灾?”

    “深翻荒地。暴晒卵虫,可免灾害。然,中原荒地无数,短时间内,遍翻荒地所需劳力,何至百万千万。绝无可能。”

    别人地盘的事情,没能力管了,只能先解决好自己治下之事。

    司州东部,刚刚整合不久,那里若是爆发蝗灾,将殃及洛阳、河内等地。

    而且,正值夏月,东南风盛行,要防备冀州西南、兖州西北及豫州北部的蝗灾波及司隶地区。

    宋应星建议,火烧河内、司隶与上述区域接壤之处的荒地。如此,即可避免这些荒地的卵虫滋生,烟火也可阻止周边蝗虫飞入。

    蝗灾可能带来的危害,丝毫不亚于战争带来的危害。

    并州、司州各地,上下动员,务必要打赢这场人虫之战。

    而周边各地,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人与人之间的征战,正在展开……

    ……

    冀州北部,冀州军各部,已经集结完成。

    冀州与幽州,同属华北平原,道路通畅。

    为了确保一战而击溃公孙瓒,袁绍此次可谓不遗余力,在冀州北部,集结了六路大军,共约十二万。

    前锋营,集结于河间国文安。

    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