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无限召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无限召唤- 第1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尚书》共有一百余篇,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篇目,其渊源甚至要追随至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

    如此古籍,其中文字自然极为晦涩难懂。

    即便是读书识字之人,也有大半人不能理解其中意义。

    以侍奉为名监视的宦官,本就不识字,《尚书》在他们听来,就是天书。

    不要说整篇,便是一句话、一个字都听不懂!

    只听了几句,宦官便似被催眠了一般,上下眼皮打起架来……

    文天祥何等学问,当然懂!

    《尚书》大诰篇,说理透彻,表达了周公旦一腔赤诚。

    《大诰》作为古文献经典,似文天祥这种大学问者,均可倒背如流。

    文天祥早就给刘协讲过“大诰”篇,今日,皇帝刘协为了骗过监视的宦官,假说要学习《五子之歌》,诵读的却是《大诰》,必有深意!

    文天祥不动声色,听刘协继续诵读。

    刘协继续诵读:“洪惟我幼……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咦!

    文天祥双眸一闪!心念急转!

    皇帝刘协背错了!

    本该是“洪惟我幼冲人”,陛下竟然漏掉两个字!

    刘协背诵大诰篇,虽算不上倒背如流,却也是滚瓜烂熟,绝不可能背错,他是有意为之!

    这一篇目,本意是说,周公旦遍告诸侯和众臣卿,上天给我们国家降下灾祸,灾祸还在蔓延。现在我(周公旦)代替年幼的侄子(成王)执掌我们永恒的权柄,但我却没有遇到明智的人,可以引领百姓,过上福泰安康的幸福生活,更不用说(遇到)了解天命的人了。

    皇帝刘协故意漏掉两个字,基本意思并没有改变,只是其中一句的含义,稍稍发生了变化。

    意思变成“我这个年幼的人做了皇帝”,却没遇到明智的人来辅佐……

    皇帝,在求救!

    皇帝希望有人能救他于水火,救他从这偌大的未央宫、长安城里脱身而出!

    不止一次,刘协向文天祥流露过这样的想法,文天祥因此暗中联络忠心正直的臣属。

    以前,刘协更多的是抱怨,抱怨待在这个大大囚牢。

    而今天,皇帝刘协直接表达了要挣脱牢笼的愿望!

    这正合文天祥的心意。

    有心将自己等人的谋划告知皇帝,无奈那打着瞌睡的宦官,始终不离左右。

    文天祥只能借助为皇帝解读大诰,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将自己正在联络忠心之士转达过去,誓要挽救皇帝陛下,挽救大汉朝廷。

    刘协听罢,激动万分,目光中,满是期盼。

    “陛下,今日解读《尚书》就到此为止吧。臣还有一事提醒陛下,《礼记月令》有云,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

    刘协岂能不懂其中含义!

    这就是约定的日期啊!

    刘协泪水充盈双眼,伸手指指文天祥,又指指墙壁。

    麒麟阁墙壁上,原来挂的功臣像早已不知所踪。

    怕被监视的宦官听到,刘协只能用手势代言,向文天祥承诺:文卿救我,有朝一日,文卿画像,将高悬麒麟阁!

    君臣四目相对,无语凝噎。

    强忍万般的激动,刘协道:“今日听文博士讲读,茅塞顿开,朕要赏文卿!”说罢,解下自己的腰带。

    文天祥跪地,双手奉接。

    刘协递过腰带,用力按了按文天祥的手……(未完待续。)

第0423章 长安城异变将生() 
监视的宦官,脑袋像小鸡啄米样,打着瞌睡。

    突然,那宦官的眼睛瞪得溜圆!

    呀!

    皇帝竟然给文天祥腰带!

    宦官心里乐开了花,邀功请赏的机会来了!

    ……

    文天祥走出未央宫宫门,被外面的情形吓了一跳。

    宫门外,甲士林立,矛戈反射着刺眼的光亮。

    “文博士,好安稳啊。”说话者,正是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

    “原来是牛将军。”文天祥拱拱手,扭身便要走。

    “等等!”

    “唰!”

    随着牛辅的喊声,几名甲士挺矛戈拦住文天祥的去路。

    镇定沉稳的文天祥也不免紧张。“这、这是为何?”

    “闪开!”牛辅吼道,“文博士乃陛下近臣,尔等竟敢挡文博士的架,找死吗?”

    听话听音。牛辅话是冲属下说的,却是给文天祥听的。

    “他们都是粗人,不像文博士满肚子学问,莫怪。”牛辅很是客气。

    “哼!那,文某告辞了。”

    “慢着,还请文博士移步,太师有要事请教文博士。”

    文天祥还能怎样,去也得去,不去也得被绑了去……

    ……

    太师府里,董卓敞着怀,露出一身肥肉,堆坐在席子上,似笑非笑地看着文天祥。

    “文博士,今日为陛下讲解的哪篇经典啊?”

    “回太师,是《尚书》之《五子之歌》。”

    “哦……”董卓已经接到宫里宦官的密报,那宦官听不懂别的,名字却还记得住。“不错。《五子之歌》是教人悔改的文章,文博士给陛下讲解,教陛下做圣明君主,文章选得好,该赏。”

    “下官供职国子监,为陛下解读经史,分内之责。岂敢要奖赏。”

    “欸!做的好,就该受奖。来人!”

    奴婢将一条镶嵌着五色珠宝的腰带捧到文天祥面前。

    “多谢太师。”

    文天祥不敢不接。

    “换上吧。”董卓紧盯着文天祥。

    “这……”文天祥身上所扎的,正是皇帝赐予的腰带。“下官所用腰带,乃陛下所赐。实不敢忘君之恩。”

    “换上!”董卓的眼中露出凶光,“文博士是嫌老夫送你的腰带不够贵重吗?!”

    逆贼!

    文天祥心中暗骂,但为了大计,不能不委屈求全。换了腰带。

    奴婢将刘协赐予的腰带捧给董卓,董卓狞笑着盯着文天祥。

    文天祥声色不动。静候原地。

    董卓抄起书刀,猛地割开腰带!

    腰带中,空空如也!

    董卓愣了……

    片刻,大声笑了起来。

    “吼哈哈哈……”

    “宋瑞啊,老夫不过和你开个玩笑,莫要在意。来人啊,赏!”

    ……

    文天祥回到自己家中,抄起刀子,向几案上董卓赏的锦缎,狠狠刺去!

    在文天祥眼中。那锦缎就是肥硕的逆贼董卓!

    一刀!又一刀!

    文天祥发泄着心中的狂怒……

    “当啷!”

    文天祥终于发泄完怒气,撇了刀子,坐在地上,大喘粗气。

    片刻,文天祥慢慢站起,悄悄走到门前,从门缝向外查看,确认无人,才转回到几案处,将被割得稀烂的锦缎撇到地上。伸手从发髻了,抽出一个细细的纸卷。

    拿过灯来,展开纸卷……

    刺血诏书!

    诏书,是写给中散大夫伏完、安集将军董承和国子监博士祭酒文天祥的。

    伏完是伏贵人的父亲。董承的女儿也刚刚被选入宫中,侍奉皇帝。

    两寸见方的小纸片上,用蝇头小字写着:朕在长安,如困囚笼,伏、董、文诸卿救朕,朕必不负卿等。

    字迹鲜红。竟是刘协刺血所书!

    最下面,是鲜血写的一个“协”字!

    文天祥向着未央宫的方向跪伏下去。

    “陛下……”

    席子被泪水浸湿好大一片……

    ……

    太尉府里,杨彪杨修父子,正欣赏着钟繇的书法大作。

    杨修边看边赞:“妙!钟侍郎的书作,既有上古文字的藏巧于拙,又有秦篆的挺拔秀丽,更兼容汉隶生动之笔势,果真妙不可言!”

    杨彪也在欣赏,却没杨修那份心情。

    弘农杨氏,虽仍是当今第一门阀世家,但也不复往日辉煌。

    弘农杨氏一世祖杨敞,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开创弘农杨氏之名。

    至五世祖杨震,官居太尉,将弘农杨氏的名望推向顶峰。被人称为“关西孔子”,留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名言。

    “四知堂”成为弘农杨氏骄傲数千年的堂号。

    传至杨彪这一辈,弘农杨氏已历经八代。名望仍在,但已是今非昔比。

    乱世之秋,杨彪根本不敢奢望能再创先祖那样的辉煌,只要能保持弘农杨氏一门不垮,就满足了。

    可是,这乱世,能给他机会吗?能容弘农杨氏屹立不倒吗?

    杨彪愁眉不展,若有所思间,一名奴仆奉上书信一封。

    “南阳?马太傅的来信?”

    马日磾是东汉开国功臣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经学大师马融的族孙。

    马家也是门阀大族,和弘农杨氏关系密切。

    两家通好,杨彪和马日磾又是同殿为臣,关系自然不错。

    只是,马日磾太过迂腐、太过固执,不懂变通,杨彪多少有些瞧不起他。

    马日磾来信干什么?

    杨彪疑惑地展开信件,很快看罢,一脸凝重……

    “父亲?”

    杨修关切地问道。

    杨修是杨家下一代中的佼佼者,杨彪很喜欢杨修,也很希望这个被世人赞誉为天才的儿子,能把弘农杨氏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杨彪有意培养杨修,将马日磾的信递了给他。

    杨修看罢,皱起了眉头。

    信很简短,意思很直白简单,就是谴责董卓,请杨彪为天子和汉室江山社稷考虑,设法救皇帝陛下逃离长安,回归中原。

    “马太傅这样做,太不合适了吧?”

    杨彪有意教导杨修,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马翁叔虽位居太傅高位,但这手伸得也太长了,竟然指使父亲行冒险之举。”

    杨彪无奈地叹口气……

    杨修啊杨修,虽有天才之名,却把天才多用在小聪明处,在机变权谋上,还欠着太多火候。

    “修儿啊,这信,绝不是马翁叔心甘情愿所写。”

    “哦?”杨修眼睛一亮,他的聪明,总是表现在这些地方。“难道是袁公路逼迫所写?”

    杨彪不答,沉吟片刻,果断地一挥手。

    “长安将生异变!短则月内,长则不会超过三月。嘱咐家人,这段时间,不是必须之事,一律不准外出!”

    “父亲,有这么严重吗?”

    “修儿啊,记住,”杨彪拉过杨修,语重心长地教导着,“咱弘农杨氏,立家之本除了忠君报国,光明磊落之外,还有一条,那就是谨慎!”

    “孩儿懂了!”

    “恩。立刻吩咐下去,这段时间,家里所有人,不得和其它府邸世家的人来往。修儿,你也不准随便出去。”

    杨修嘴唇动动,他想说,他已经约好了钟繇等人,去游览名胜、研究书法。

    杨彪严肃地道:“哪都不许去!我也要小心了。传出话去,就说我病了,任何人来访,都不见。”

    “好的,父亲。”

    “还有,派人回华阴老家,那里是潼关要隘。嘱咐老家里的人,杨氏家兵,绝不可随意动作,以免引起驻守潼关西凉军的误会。”

    “好的。”

    杨彪还是不放心,又叮嘱一句:“修儿啊,一定要记住,慎言慎行,方能保我杨氏一门家运长久……”(未完待续。)

第0424章 竭尽全力谋河东() 
这段时间,吴用的信报越来越频繁,几乎到了一天一报的程度!

    而一封接一封的信,都传递着同一个消息——长安异变,就在眼前!

    刘芒愈发感觉到紧张不安。

    长安发生变故,早在刘芒等人的预料之中。

    让刘芒感到紧张不安的,是异变来得如此之快!刘芒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河东战略和长安异变同时发生。

    同时处理好两边的事,刘芒没有把握。

    今天,又有信来,还是燕青亲自送信!

    刘芒心里一紧,一定是最重要的情报!也预示长安事态更加严峻。

    果然!

    吴用的信中,主要提及两件事。

    第一件事,文天祥让吴用转告刘芒,陛下发出刺血诏书,求朝中重臣及各地诸侯出兵勤王,救皇帝陛下逃脱牢笼。

    第二件事,文天祥已筹划妥当,立秋之日,皇帝携众臣属去西郊祭拜。文天祥郭侃和中散大夫伏完、安集将军董承商量,欲借此机会,经渭水黄河,将皇帝刘协送出潼关!

    只剩下不足一个月的时间!

    “要不要这么急啊!”

    刘芒不停地摇着头。

    他说不好文天祥等人是否准备充分,他只是凭感觉,认为文天祥等人太心急了。

    不过,刘芒也承认,自己不在长安城,理解不了文天祥诸人急迫的心情。

    可是,仅凭文天祥等人的力量,怎么可能救出皇帝?

    郭侃手下,只有几百老弱残兵。董承在牛辅手下,掌兵也不多,且其中不乏忠于董卓的队伍,董承所能依仗的队伍,也是极为可怜。

    “行事如此操切,不会害了皇上吧?”

    刘芒淌下冷汗……

    按照王猛的分析,皇帝若不幸驾崩。天下将大乱成一锅粥。这是各种可能里,最糟糕的结果。

    王猛也分析过,不论是从大义出发,还是为了并州的发展。保证皇帝刘协安全,都是极其重要的。

    若想勤王护驾,插手长安之事,至少要将兵马推进至距离潼关较近的位置。

    可是,临近潼关的河北、蒲坂两地。分别被白波军和侯选所控制,短时间内,强行攻取两地,绝无可能!

    怕什么,来什么。

    长安方面的行动,到底还是和河东盐池攻略在时间上撞了车!

    时间难以错开,兵马也不足以调拨,怎么办?

    手足无措的刘芒,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写信给辅机、天德,命他们立刻赶往陭氏。有要事商议。派人骑快马,火速送往长子。”

    “好!”婉儿应声之间,已经飞速拟好了信。

    “来人,火速赶往猗氏,命单雄信王伯当,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诺!”

    命寇准、林冲、史进,留守平阳。

    “诺!”林冲史进感到一股莫名的兴奋。

    林史二人,从军晚,在军中地位较低,军情机密。他们无从得知。

    但是,主公刘芒的表情,凝重且带着紧张,说明大战将至!林冲和史进早就盼着这一天。他们要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懋公,婉儿随我去陭氏。”

    见刘芒要走,燕青连忙收拾东西,准备随行。“小乙,你留下!”

    “……”燕青十分不情愿。却不得不“诺”了一声。

    “你在平阳,等我回来,然后带信返回长安。”

    “诺!”

    刘芒凑到燕青耳边,低声道:“也趁这机会,好好陪陪湘玉。”

    燕青的脸,像大红布,蚊子一样“诺”了一声……

    ……

    陭氏。

    长安和盐池的情况,与会之人都十分清楚。

    必须全面控制盐池和河东,这是既定战略,也是南向中原的关键。

    而长安危局,天子有难。勤王救驾,不是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做的大义。这一点,与会的长孙无忌、徐达及徐世绩毫无异议。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搅到一处的两件事全部处理稳妥。

    解决河东问题,难免要和白波军、蒲坂军动手。

    勤王救驾,也比如会和西凉军交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